任绍华
目的:探讨中药对艾滋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173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中药制剂益艾康胶囊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6个月,观察中医药对艾滋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中药具有一定的提高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数量,提高CD4/CD8比值,延缓CD4淋巴细胞下降的作用.结论:中医药可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或使之保持稳定,减缓其下降趋势.
作者:李发枝;徐立然;李柏龄;何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我们用加味大黄扫毒汤,治疗顽固性脱发,其效果甚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加味大黄扫毒汤中重用青黛,能收到养发生发的较好效果.青黛,味咸性寒,归肝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除湿之功效.主治温病热毒,斑疹吐衄,肝胆湿热证.若体质强壮,血热偏盛者,加生地黄、水牛角粉、侧柏叶.病久气郁神志不安者,配柴胡、合欢皮、朱远志,石菖蒲疏肝理气,安神定志.湿热久蕴,火毒炽盛,脉络瘀阻,灼伤阴精者,合山茱萸、生地黄、枸杞子以益肾填精.兹举病例如下.
作者:刘统峰;胡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其临床特点是乳房疼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或情绪变化关系密切.夏桂成教授对于辨治妇科病,尤其是乳腺增生病,颇有体会,今介绍于下.
作者:景彦林;罗雪;戴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五个疏肝复方对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及大鼠肠收缩幅度和频率的影响,以探明五个疏肝复方有无促胃肠动力作用.方法:通过正常小鼠胃内葡聚糖蓝-2000残留量、小肠内葡聚糖蓝2000推进率来研究五个疏肝复方对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的影响;采用正常大鼠肠道气囊法,记录五个疏肝复方对正常大鼠肠收缩幅度和频率的影响.结果:除逍遥散组外,其余4组与阳性对照组小鼠胃内色素残留量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明显增高;大鼠肠收缩频率加快,收缩波幅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除逍遥散外,其余4个疏肝复方可以加快胃排空,促进小肠推进,并增加肠收缩幅度与频率.
作者:牛路芳;邱明义;石拓;付本升;李小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健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气虚(阳虚)血瘀、水饮内停证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健心颗粒,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疗效及心功能、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BNP水平均下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健心颗粒,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安全有效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叶盈;黄飞翔;陈美华;严萍;林求诚;王永;吴耀中;陈炳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既往多责于肝阳、肝风、痰浊、瘀血为本病的病机,论治上则以潜阳、息风、祛痰、化瘀等为常规法则.随着临床有关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有的学者提出络脉瘀阻,血供失调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因而主张用通络的治法,但只限于通络方药的临床应用,鲜有致络痹阻的理论研究.从络脉角度论述高血压病从络施治的理论基础、根据及治法,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提供理论和客观依据.
作者:徐树楠;王文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减轻患者换药时的痛苦和恐惧心理,有效控制疮面感染,促进褥疮愈合,我院于2000年2月~2005年4月对38例褥疮患者的疮面换药采用常规清创护理加用京万红软膏,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贤芹;李颜;魏凌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王老1915年生,湖北省武昌市人,从事中医工作60余年,他精研<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名医学说,潜心探求,治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多年,聆听教诲,受益匪浅,兹将其高热验案介绍如下.
作者:刘菊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药制动方治疗慢性抽动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抽动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组3组,每组20例,中药组用制动方,西药组用氟哌啶醇,中西药组用制动方加氟哌啶醇,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中药组有效率50%,西药组有效率55%,中西药组有效率80%,3组治疗后比较前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后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制动方对慢性抽动确有疗效,而中西药结合则是治疗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艾小文;赵玉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在配方中加入青黛治疗鼻渊,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郭某,女,37岁.2000年10月22日初诊.流黄脓鼻涕1年,前额及目眶疼痛,鼻塞,嗅觉减退,经西医穿刺治疗数次,病情反复.刻诊:鼻塞,流黄脓浊涕,前额昏痛,每遇感冒加重,双侧鼻腔黏膜糜烂,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诊为鼻渊,证属肺胃蕴热,热毒循经上扰所致.宜清肺泻胃,凉血解毒,排脓.处方:僵蚕、蝉蜕各10g,酒炒大黄6g,辛夷、苍耳子、黄芩、贯众各12g,鱼腥草20g,紫花地丁15g,青黛(布包)10g.服上方4剂,诸症好转,鼻道通畅,鼻腔分泌物减少,于前方去大黄,加黄芪30g,连服20剂,诸症消失而病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作者:任绍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胃癌前病变(PLGC)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热毒和血瘀是本病的发病及病机演变的关键.2000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运用解毒活血法治疗PLGC6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艳茹;刘启泉;王志坤;白海燕;张纨;刘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医血瘀证的相关检验及对证候客观化的意义.方法:分DPN属血瘀证者(Ⅰ组),DPN非血瘀证者(Ⅱ组),无并发症、非血瘀证的糖尿病患者(Ⅲ组),正常组(Ⅳ组)4组进行观察.对Ⅰ、Ⅱ、Ⅲ组进行糖尿病其他血管并发症、中医症状、舌象、脉象观察,各组均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液动力学、甲襞微循环、血脂及眼底镜检查,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DPN血瘀证者多合并其他血管并发症,临床表现以麻木(86.1%),舌质暗(100%)、淡(80.6%)多见,血液动力学、甲襞微循环、血脂指标及眼底异常率均高于其他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DPN血瘀证与血液动力学、甲襞微循环、血脂异常及眼底改变关系为密切.
作者:陈红霞;魏华;冯维斌;余晓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研究旨在通过配方颗粒剂与按传统混煎制取的浸膏剂进行药效学的对比实验研究,以证实两种剂型是否存在差异.
作者:杨殿兴;林红;周厚成;盖沂超;鲁法庭;罗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建国200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多人种、多民族社会,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规范的市场,形成主流人群的所谓美国风格和生活习惯,包括医疗保健的观念和习惯.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从观念到方法,与美国主流习俗是不相融的.回顾以往,从华人进入美国新大陆就有中医药出现,但是仅仅局限于华人范围.20世纪70年代,针灸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大力提倡后[1],逐步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经过20~30年的考验,中医药在美国医疗保健市场逐渐呈现上升之势,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作者:吴伯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何立人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擅长诊治各种心脏疾患.何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强调中医特色,认为中医的特长在于辨证施治,观其主证,辨证求真,剔除假象,去伪存真,针对病之关键,选用合适药物.现将笔者随师侍诊时所遇1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作者:徐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已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我们自2003年2月~2005年3月采用步长脑心通治疗ICVD患者14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仁祥;田万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逆灸对完全弗氏佐剂关节炎(AA)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机制.方法:大鼠大椎穴逆灸(预先艾灸).用AA大鼠模型,观察逆灸对AA大鼠早期和继发期原发关节组织病理学及下丘脑、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A各组大鼠原发足踝关节滑膜炎症表现更为明显,早期重于继发期,继发期关节软骨呈现部分损坏.同时,AA各组大鼠血浆和下丘脑SOD活性下降(P<0.05或P<0.01);MDA含量增加(P<0.01).与同期AA各组比较,逆灸可使原发足踝关节的组织病理学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使血浆、下丘脑SOD活性明显回升(P<0.05或P<0.01),血浆MDA明显下降(P<0.05),但仅使继发期AA大鼠下丘脑MDA有所下降(P<0.01),对早期下丘脑MDA影响不大(P>0.05).逆灸还可使正常大鼠血浆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逆灸对AA大鼠早期和继发期原发关节炎具有阻抑减轻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逆灸调整早期及继发期血液及下丘脑自由基代谢失衡有关.
作者:李晓泓;张露芬;郭顺根;解秸萍;李学武;翟景慧;李辉;朱文莲;周登方;张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疏肝和胃法以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胶囊.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症状变化及内镜检查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93.33%;疏肝和胃法治疗酸反流、混合反流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96.67%.结论:疏肝和胃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对于混合反流的疗效比酸反流更佳.
作者:朱晓燕;朱生梁;王晓素;方盛泉;马淑颖;徐晓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后分别给予化痰活血方大、中、小剂量及力平脂治疗,检测其相关指标.结果:化痰活血方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水平,增强肝脏PPARα、ACOmRNA的表达.结论:化痰活血方增强PPARα、ACO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高脂血症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叶勇;王家宁;汪道文;梅国强;刘松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病历简介患者曹某某,女,58岁,农民.主因腰痛,尿频尿痛尿急伴发热1周于2005年1月2日入院.患者于1周前开始出现腰痛,痛连小腹,伴尿频尿痛尿急,时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不能进食,无咳嗽胸痛,无关节疼痛及肌肉疼痛,无皮疹.当时未诊治,但症状未见好转,而于1月2日收住院治疗.入院时神清,精神差,周身乏力,口干口渴不欲饮,不思饮食,恶心无呕吐,腰痛连及小腹,尿频尿痛尿急,大便通畅.舌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半年,经服药治疗3个月,血糖控制正常而自行停药,以后也未检测血糖.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肝炎和肺结核病史,否认有与鼠类等动物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无家族遗传病史.
作者:邵桂军;周东海;王艳娥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