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吴顺杰;江志生;康颖;崔徐江;陈琪;梁冰;吴秉毅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多发生于成年人,发于青少年者临床上并非常见.但是由于青少年腰突症与成年人腰突症在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上不尽相同,因而在治疗方法与辨证用药上亦应有所区别.我们自2000年2月~2004年6月间,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配合针对性功能锻炼治疗青少年腰突症9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广振;程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应用统计学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中医辨证分型判别方程,探讨T细胞CD45RA/RO与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34例AA患者及3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对AA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筛选出CD45RA+绝对值等5个有意义的免疫指标,组成AA辨证分型判别方程,其判别总正确率为76.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8+CD45RO+(%)在AA辨证分型各组中显著上升(P<0.05或P<0.01).结论:AA患者CD8+CDi5RO+(%)表达显著增高,证实了患者体内T细胞异常活化后转化为记忆T细胞,进而导致骨髓衰竭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说明中医辨证分型确有其客观物质基础.CD45RA+绝对值在辨证分型中变化显著,可作为AA中医辨证分型的一个客观指标.
作者:唐旭东;麻柔;刘锋;许勇钢;杨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下瘀血汤对进展期四氯化碳(CCl4)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50%CCl42ml/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2次;第9周开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下瘀血汤组及小柴胡汤组(灌胃给药);用药的同时继续CCl4造模至12周末杀鼠取材.观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变化.结果:8周末模型大鼠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增加,肝纤维化明显;12周末模型对照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L-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Hyp进一步增高,且ALP、GGT、TBil显著高于8周模型对照组(P<0.05).与12周模型对照组比较,下瘀血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ALP、GGT、TBil、Hyp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下瘀血汤能显著抑制造模因素持续刺激条件下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发展,疗效优于小柴胡汤,方证相关有其病理学基础.
作者:慕永平;刘平;刘莺;李风华;陈高峰;顾宏图;都广礼;王磊;王春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答:胃肠功能障碍是指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的任何一个环节受损所致的,以腹胀和应激性溃疡、出血为主的一组综合征.小儿胃肠黏膜相对较薄,对不完全分解产物尤其是微生物通透性比成人高,分泌功能及胃肠蠕动易受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发生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胃肠功能障碍是重症患儿病情加重或恶化的标志之一.
作者:陶春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孙某某,男,75岁.2003年1月27日初诊.主诉反复咽下困难,胸骨后胀痛伴呕吐30余年,加重2月.患者于1972年体检时发现食道下段狭窄,后渐出现吞咽不畅,进行性加重,食后胸骨后胀痛,呕吐黏液与食物.秋冬季病情加重,春夏季病情缓解.患者形体消瘦,面色不华.
作者:曹建萍;李传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黄建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中医临床辨证分为脾胃虚寒、肝郁气滞、胃阴不足、湿热积滞4型,治疗4周,其中80例应用大黄建中汤者为治疗组,并设40例应用吗丁啉治疗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2.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黄建中汤治疗FD疗效显著,适宜于各证型的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李德珍;曹宝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软肝饮对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细胞因子及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对人血白蛋白(HSA)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予软肝饮小剂量(1g/kg)、大剂量(2g/kg)灌胃给药,连续8周,以鳖甲软肝片和秋水仙碱为阳性对照药;测定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变化;用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软肝饮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1、TGF-β1含量,并可保护模型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结论:软肝饮可能通过恢复肝细胞形态及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含量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张国梁;戴敏;许钒;汪电雷;方朝晖;查安生;胡闻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粒细胞减少是指周围血粒细胞计数持续低于2.0×109/L,若低于1.0×109/L则称粒细胞缺乏.目前应用粒细胞集落因子类药物治疗,见效快,疗效好,但持续时间短,对急性、一过性白细胞减少比较适用,但对长期或慢性粒细胞减少不很适合.笔者在对粒细胞减少伴咽喉肿痛患者用升麻等药进行治疗时,偶然发现升麻有治疗粒细胞减少的作用,在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加入升麻,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
作者:韩冠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当归饮子一方首见于<证治准绳>,专治疮疥、风癣、湿毒瘙痒等症.我们在泉州市第一医院蔡光斗主任应用此方经验基础上,根据该方具有益气养血,祛风润燥等作用,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84例,收效甚佳,现总结如下.
作者:游晓意;刘宪鸣;蔡光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胃癌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诸多的胃癌治疗方法上,对化疗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放疗只适用于术中使用;单纯免疫疗法目前方法较多,但疗效尚难以评定.中医药疗法在治疗肿瘤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手术前后的应用能加快术后的康复,减轻癌症患者在放疗、化疗中的毒副反应,增强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质量和远期疗效,某些抗癌中药经过成分提纯可发挥更大的抗癌作用.现对从痰论治胃癌理论和研究作一阐述.
作者:魏品康;许玲;孙大志;施俊;秦志丰;陆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升麻味辛、甘,性寒,具有升阳举陷、清热解毒、发表透疹.笔者在辨证方药中加用升麻,治疗药物性肝炎,多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作者:史文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陈可冀(1930~),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和老年病.先后获多项国家级奖项.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已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部.
作者:张京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几千年来,岐黄之术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其间发展出诸多的理论和学术流派,或以明理为主,或以致用为要,见仁见智,乐山乐水,各有千秋.毋庸置疑,每种观点、每个流派都有其孕育产生的沃土,有其时空的特定性.以我们目前所处的状态,气候、生存环境、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等等都与过去的任何时代有显著的差异,这就预示着随着时空的转换,不可能有某种既往所形成的学术见解可以完全的符合我们目前的情况,作为岐黄医术的传薪人,我们需要在继承发扬前人优秀学术资源的同时,发展创立出中医临床的新理论观点.在这里,基于中医学理论,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感悟,引出我们关于中医临床新理论的一些思考.
作者:姜良铎;焦扬;王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笔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提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论述络脉系统;以此为指导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诊断与治疗,并首先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研制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形成络病理论指导下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系列药物,并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特别是通心络胶囊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兹就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及治疗作一探讨,以期能更好地把握其临床运用.
作者:吴以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昼夜节律性变化与病理因素结合,使疾病的发生、病情的演变,也具有某种规律.夜间哮喘是哮喘的一种普遍现象,现从中医学理论方面浅析如下.
作者:张俊红;刘小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植入术(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约有30%~50%的患者在PTCA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其再次手术危险性大,费用高.因此,冠状动脉(冠脉)术后再狭窄已成为影响冠心病治疗的障碍.如适时配合中医中药,不仅能弥补西医这一缺陷,而且能在治疗和预防冠脉术后再狭窄起到较好的作用.导师程志清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对内科杂证的诊治见解独到,尤擅长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治.在西药规范应用的前提下,对近年渐增的冠脉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从中医学角度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我们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杨雨民;周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答:感染性疾病,以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为常见.随着药物毒副作用的日益彰显,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的中成药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按照中医辨证,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属热毒病证,所以市售的清热解毒中成药也日渐增多.笔者在口服中药的同时,常辨证选用中成药配合治疗,效果较好.现将较为常用的品种简介如下,供参考.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刺郄穴为主配合中药介入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L4-S1夹脊穴、外丘、委中、侠溪等特定穴,配合葛根素注射液介入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配合阿是穴常规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积分、疼痛VAS法积分、直腿抬高试验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直腿抬高试验积分、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外周血IL-6水平、红细胞比积、血沉方程K值、全血比黏度高切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比积、血沉方程K值、IL-6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治疗组改善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疼痛减轻程度等优于对照组,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IL-6水平及血液动力学指标,从而消除神经根炎症有关.
作者:庄子齐;江钢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