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江钢辉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用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病恢复期患者14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治疗组140例,男92例,女48例,年龄43~70岁(61.14±12.48岁);对照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43~70岁(62.96±12.8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中风病恢复期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属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恢复期,病程2周~6个月.
作者:柳青;曹凤君;李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痤疮好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多发于青春期,中医称之为肺风、粉刺.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报道概述如下.
作者:聂有智;王春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金思维对可疑痴呆老年人记忆减退的作用.方法:应用临床痴呆评定表在社区老年及老年前期人群中筛选出可疑痴呆患者75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法给药观察,在基线点、3个月和1年后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结果:服用3个月后,金思维组与脑复康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而1年后随访,金思维组记忆分值的提高明显优于脑复康组(P<0.05)和安慰剂组(P<0.01).结论:金思维具有改善和延缓可疑痴呆老年人记忆衰退的作用.
作者:朱爱华;田金州;钟剑;杨承芝;时晶;尹军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陈可冀(1930~),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和老年病.先后获多项国家级奖项.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已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10部.
作者:张京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孙某某,男,75岁.2003年1月27日初诊.主诉反复咽下困难,胸骨后胀痛伴呕吐30余年,加重2月.患者于1972年体检时发现食道下段狭窄,后渐出现吞咽不畅,进行性加重,食后胸骨后胀痛,呕吐黏液与食物.秋冬季病情加重,春夏季病情缓解.患者形体消瘦,面色不华.
作者:曹建萍;李传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们于2001年4月~2004年6月对接受含大剂量顺铂方案化疗的患者164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在我院肿瘤科于2001年4月~2004年6月接受含大剂量顺铂(PDD80~100mg/m2)方案化疗的肿瘤患者164例,其中男72例,女92例;年龄36~75岁,平均48.8岁;肺癌92例,乳腺癌32例,卵巢癌24例,胃癌16例;首次化疗者68例,多程化疗者96例;以往用过顺铂98例,未用过顺铂者66例.
作者:张青;王笑民;胡凤山;赵文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下瘀血汤对进展期四氯化碳(CCl4)大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50%CCl42ml/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2次;第9周开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下瘀血汤组及小柴胡汤组(灌胃给药);用药的同时继续CCl4造模至12周末杀鼠取材.观测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变化.结果:8周末模型大鼠肝功能显著异常,肝组织Hyp含量显著增加,肝纤维化明显;12周末模型对照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L-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Hyp进一步增高,且ALP、GGT、TBil显著高于8周模型对照组(P<0.05).与12周模型对照组比较,下瘀血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ALP、GGT、TBil、Hyp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下瘀血汤能显著抑制造模因素持续刺激条件下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发展,疗效优于小柴胡汤,方证相关有其病理学基础.
作者:慕永平;刘平;刘莺;李风华;陈高峰;顾宏图;都广礼;王磊;王春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昼夜节律性变化与病理因素结合,使疾病的发生、病情的演变,也具有某种规律.夜间哮喘是哮喘的一种普遍现象,现从中医学理论方面浅析如下.
作者:张俊红;刘小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组织及相关免疫因素损伤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有关.临床上约90%的患者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如以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为主诉.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常见不适症状及患者对其副作用有较大心理压力而在临床应用中会受到限制,稳心颗粒作为一种中成药,以其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小的副作用而在临床得到迅速推广.现将我们运用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体会作一简要总结.
作者:刘晓明;李莉;姜玉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针刺郄穴为主配合中药介入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L4-S1夹脊穴、外丘、委中、侠溪等特定穴,配合葛根素注射液介入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配合阿是穴常规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积分、疼痛VAS法积分、直腿抬高试验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直腿抬高试验积分、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外周血IL-6水平、红细胞比积、血沉方程K值、全血比黏度高切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比积、血沉方程K值、IL-6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治疗组改善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疼痛减轻程度等优于对照组,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IL-6水平及血液动力学指标,从而消除神经根炎症有关.
作者:庄子齐;江钢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指由于胸廓、肺组织或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原发性病变引起的,因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心脏病.据古代有关文献记载,肺心病多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肺胀、咳嗽、痰饮、水肿等范畴.中医根据其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分型颇多,<实用中医内科学>、<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等将其分为肺肾气虚、心脾阳虚、脾肾阳虚、心脾肾阳虚、肺肾阳虚、痰迷心窍、热陷心包、热极动风、元阳欲脱、入血动血等型,<络病学>在诸多辨证分型的基础提出了肺络瘀阻、肺络气虚等理论,但肺心病气阴两亏阶段的辨证治疗尚少见论述.我们观察,肺心病气阴两亏阶段并不少见,治疗得当可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郭增友;蒋秀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茸参补肾胶囊原名男壮胶囊.为进一步评价该药对肾阳虚、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们与浙江省中医院等8家医院共同对茸参补肾胶囊进行平行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马珠凤;许文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答:感染性疾病,以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为常见.随着药物毒副作用的日益彰显,疗效明显,副作用少的中成药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按照中医辨证,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属热毒病证,所以市售的清热解毒中成药也日渐增多.笔者在口服中药的同时,常辨证选用中成药配合治疗,效果较好.现将较为常用的品种简介如下,供参考.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其死亡率大大降低,但约80%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的功能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娣文;王玉龙;佘江健;王晓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张作舟(1922~),男,北京市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35~1939年拜北京名外科中医哈锐川大夫门下学习疮疡皮外科,1939~1941年入北京国医学院深造,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期间拜赵炳南老大夫为师,参加整理赵老大夫临床经验.1970年调北京第二医学院中医系.1983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对各型湿疹、皮炎、荨座疹、痤疮、银屑病、白癜风及鱼鳞病、红斑狼疮、天疱疮、硬皮病等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曾发表有关论文数十篇,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者:孙永新;宋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黄建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中医临床辨证分为脾胃虚寒、肝郁气滞、胃阴不足、湿热积滞4型,治疗4周,其中80例应用大黄建中汤者为治疗组,并设40例应用吗丁啉治疗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2.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黄建中汤治疗FD疗效显著,适宜于各证型的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李德珍;曹宝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笔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致力于络病理论的整理研究,提出络病学说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论述络脉系统;以此为指导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诊断与治疗,并首先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研制出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形成络病理论指导下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系列药物,并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特别是通心络胶囊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兹就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及治疗作一探讨,以期能更好地把握其临床运用.
作者:吴以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升麻味辛、甘,性寒,具有升阳举陷、清热解毒、发表透疹.笔者在辨证方药中加用升麻,治疗药物性肝炎,多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作者:史文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解毒方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1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化疗组和化疗+中药组,观察各组疗效以及临床证候、体力状况、免疫指标、血清VEGF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和化疗+中药组治疗后肿瘤稳定率均高于化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临床症状、体力状况改善均明显优于化疗组(均P<0.05).中药+化疗组能明显提高白细胞介素2水平,下调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水平(均P<0.01),且疗效明显优于化疗组(P<0.05);中药组能显著提高T细胞总数,下调sIL-2水平(P<0.05或P<0.01).中药+化疗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益气养阴解毒方治疗NSCLC,有缩小稳定瘤灶,提高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降低血清VEGF水平的作用.
作者:刘嘉湘;牛红梅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