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天琴;胡鹏;秦旭华;沈映君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筑巢式RT-PCR方法,扩增30例CM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其与中医分型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型与瘀血痰结型患者BCR/ABL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毒热炽盛型(P<0.01),经过治疗后,瘀血痰结型BCR/ABL基因阳性率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结论:90%以上的CML患者都具有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该融合基因是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其表达与变化为指导CML中医辨证诊治提供了客观指标.
作者:张励;魏艾红;王伟;黄世林;杨英选;康洁霓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升麻,味辛甘而性寒凉,主人肺、脾、胃、大肠经,功能散肌表风邪,善升脾胃阳气,兼清热解毒.近些年来,笔者活用升麻,用治急、慢性乙型肝炎,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作者:朱树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益活清下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肝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36例SAP并发肝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每组18例.早期组入院时即应用益活清下法治疗;晚期组入院3天后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益活清下法的中药治疗.结果:早期组与晚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组肠麻痹、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脑病和低蛋白血症的持续时间低于晚期组(P<0.05或P<0.01);治疗后早期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低于晚期组(P<0.05);早期组病死率、感染率、手术中转率均低于晚期组,住院病程也较晚期组短.结论:早期使用益活清下法对减轻SAP合并肝功能不全的程度,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感染率、病死率,缩短病程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鸿彦;夏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病.笔者自2000~2005年,采用黄及止血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6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论述了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发病情况及诊断标准,提出针灸治疗CFS关键在于平衡人体的脏腑气血,并探讨了针刺临床研究中的病例选择、穴位选择及疗效评定等问题.
作者:姚韧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人工荨麻疹又名皮肤划痕症,是皮肤科常见病.我们自2003年2月~2005年8月,用清热凉血、疏风止痒法配合西替利嗪治疗本病,取得可靠疗效.现选取资料完整,坚持服药两个疗程者共56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族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明卵巢激素水平变化在经前期综合征(PMS)特定亚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与影响,揭示PMS肝气逆证部分微观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月经周期不同时相雌二醇(E2)、孕酮(P)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PMS肝气逆证组E2、P卵泡期分泌峰值明显减低,黄体期的分泌峰值未有形成.结论:E2、P卵泡期分泌高峰的低平与黄体期分泌峰的阙如是PMS肝气逆证微观机理之一.PMS特定亚型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可能是E2、P水平持续性低下.
作者:乔明琦;张惠云;于艳红;慈玉珍;徐旭杰;叶青;陈雨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管灸加针刺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个中心共160例患者入组,157例完成研究.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基础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管灸治疗和悬灸治疗.观察周期为8周,采用面部残疾指数和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03%,对照组总有效率72.1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体疗效和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但和入组病情轻重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对于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管灸加针刺的疗效优于悬灸加针刺的疗效.
作者:田丰玮;王竹行;路瑜;苟春雁;李宁;王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项背肌筋膜炎也称项背纤维组织炎,是指肌肉、筋膜、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一般由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等因素所致,骨伤科临床较为多见.笔者自1998~2004年采用自拟灵蛇汤内服配合封闭和手法综合治疗本病6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少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虽然方剂配伍组成的理论问题是其升华为方剂学后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但目前的现状是配伍理论的发展滞后,并因此影响到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提出,方剂的本质是药物之间的关系.药物的规律性组合是该关系的小功能单位.组合的形式包括药物组合与思路组合两类.方剂由一至数个由组合形成的单元组成.组合由来自于病证药多方面的要求决定.现阶段组合应由分析多首同类方而得,并需复经实践的再检验.
作者:蒋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升麻有升举阳气、透发麻疹及清热解毒的功效.笔者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的疗效,举例如下.
作者:盛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考察复方红豆杉胶囊在肝癌化疗中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除按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外,加服复方红豆杉胶囊;对照组60例按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1.67%和68.33%,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面积均有缩小,Karnofsky评分均有增加,但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未发现骨髓抑制及其他副作用.结论:复方红豆杉胶囊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可提高肝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使用安全可靠.
作者:滕红丽;李珪;钟鸣;余胜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周仲瑛教授对内科疑难病症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其这方面的学术思想介绍于下.
作者:郭立中;王志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发性高血压(EH)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资料显示,欧美国家成人(35~64岁)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在20%以上,我国15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1991年为11.8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大约有1.1亿高血压病患者[1].研究发现,约58%的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有胰岛素抵抗(IR)[2],多数学者认为,IR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之一,对IR进行防治将有助于血压的控制.本文就近年来高血压病IR的中医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作者:廖蔚茜;冼绍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中医与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的随机效应模型,对国内2000~2004年采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并以西医治疗作对照的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结果:对中医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临床有效率进行分析后表明,在临床疗效方面,中医治疗组744例患者中698例临床治疗有效,西医对照组493例患者中335例临床治疗有效.中医治疗组稳定率总优势比(OR)=6.60,95%置信区间(CI)为(4.60,9.47).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敏感性分析上,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之间的敏感度未发现存在差异.结论:目前掌握的资料支持中医治疗方案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西医治疗方案.
作者:杨爱学;江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们采用针灸治疗嗜睡症患者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首峰;李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我们于2002年8月~2005年8月应用中药消风散加派瑞松霜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15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萌;陈会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临床常见病,严重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从1998年起,我们采用中药升率冲剂治疗SSS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志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广东潮汕已故名老中医陈映山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学验俱丰,对妇科疑难杂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现择要介绍如下.
作者:陈润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病.西医多根据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类型,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采用抑酸剂、黏膜保护剂、胃动力药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但疗效不尽满意.我们用逍遥丸结合西药个体化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李平;凌江红;吕军影;严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