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

黄清春;接力刚

关键词:复方丹参注射液, 治疗机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 疗效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病程长,迁延难愈,日久入络.我们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为主的方案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治疗机理探讨如下.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浅析影响汤剂煎煮质量的因素

    1煎药器具、材料目前家庭煎药多用砂锅,其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锅周保温性好,水分蒸发量小.缺点是其孔隙和纹理多,易吸附各种药物成分而窜味.也可用陶瓷、白色搪瓷器皿、玻璃器皿等.另外在以陶瓷为煎药器皿的基础上出现了紫砂药壶,采用分体加热.电热装置设计在内胆之外,内胆为紫砂表面光滑,结构紧密,透气性强,便于清洗.与砂锅相比,加热更快捷.在医院、药店里普遍采用的是以不锈钢为煎药器皿的现代煎煮装置,受热快、耐酸、耐腐蚀,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是十分优良的煎药器具.

    作者:李学林;孟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舒鸿飞临床经验撷菁

    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舒鸿飞主任医师从医35年,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的理论造诣.笔者有幸耳濡目染,今结合临床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段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关于《方剂学》教材若干问题的讨论

    分析了<方剂学>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编写<方剂学>教材所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作者:胡浩;吴依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从心血管疾病谈中医药的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是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中医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这也是中医学能够历数千年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临床疗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试金石,疗效的评价是确认中医药学术地位的关键问题.今结合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治疗,谈谈对中医药疗效评价的认识.

    作者:谷万里;史载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通络散结酊外用治疗癌性疼痛40例

    我们使用通络散结酊外用治疗癌痛患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俞珊;魏品康;秦志丰;许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100例近期疗效研究

    目的:对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设定总样本量为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采用三部推拿法,对照组口服归脾丸,比较两组总体临床疗效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积分、失眠症焦虑量表(SAS)标准分、失眠症抑郁量表(SDS)标准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PSQI总积分、SAS标准分及SDS标准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疗效确切,方法安全,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作者:周运峰;魏玉龙;张璞璘;高山;宁国利;张振强;胡斌;王单一;燕美荣;刘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卒中发生的时气节律及其气象医学原理探讨

    总结脑卒中发生的昼夜节律和季节性规律并探讨其气象医学原理.(1)脑卒中发病的现状与特点.(2)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3)脑卒中发生的昼夜节律及其气象医学原理.(4)脑卒中发生的季节性规律及其气象医学原理.

    作者:周晓平;杨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豆状核变性从毒邪论治探讨

    肝豆状核变性(WD)是内生毒邪为患,铜浊毒邪贯穿于WD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整个病变过程.中医治疗可分为:(1)疏肝利胆排毒;(2)通腑利尿排毒;(3)清热泻火解毒;(4)健脾助运,升清降浊排毒;(5)通络活血排毒.

    作者:王殿华;陈金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乐胃饮对小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胃肠功能性疾病是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们采用经验方乐胃饮进行了胃肠动力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珊;聂红明;成信法;许家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高血压病50例

    2001年12月~2004年5月,我们运用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高血压病肝肾两虚患者5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仲英;孙燕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医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现状

    抽动秽语综合征1852年由Itard首先报告,1885年Gilles de la Tourrette进行了系统描述,故又称Gilles de la Tourette syndrome(简称TS),属于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面、颈、躯干或肢体多发性抽动语言痉挛.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与多基因遗传因素、多巴胺受体因素、精神因素、代谢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脑功能受损及外伤有关.中医、针灸治疗有一定的优势,现概述如下.

    作者:倪世美;李成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血管新生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前者是组织中既存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移行并增生,形成新的血管网;后者是由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分裂、增殖,产生大量成熟的内皮细胞,再经过有序排列形成新的血管[1,2].人为给予刺激以促进缺血周围组织的血管新生和侧支血管形成,使缺血得到改善的治疗方法称为治疗性血管新生.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西医治疗方式主要有直接应用生长因子、基因治疗、骨髓移植等方法[2].近年来,有关中医药促进血管新生的探讨也已进行,并取得成果.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中医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方面,本文就近几年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作者:张娟子;杨博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医传承方法学浅议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实践经验是其奠基石,学术造诣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继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吴荣;王阶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肺间质纤维化的规范化治疗

    肺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肺部疾病的后结局,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和继发性肺纤维化两大类.如何提高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是广大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根据对肺间质纤维化病因病机实质的认识及临床观察,提出肺间质纤维化规范化治疗策略.

    作者:崔红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扶正活血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扶正活血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血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的影响.方法:应用Platt方法制作5/6肾切除CRF大鼠模型.根据模型制作成功后的血肌酐值,分为模型组、黄芪组、依那普利组、丹参组、扶正活血方组及正常对照组,观察扶正活血方对CRF大量蛋白尿大鼠GH和IGF-1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的GH和IGF-1明显高于正常组,扶正活血方药干预后,大鼠血GH和IGF-1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扶正活血方能降低CRF大鼠血GH和IGF-1水平,具有延缓CRF进展的作用.

    作者:李均;何立群;李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双侧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

    传统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只注重患侧单侧电针,笔者采用健患双侧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龚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心通胶囊对87例冠心病患者血清CPR的影响

    我院自2002年3月~2005年9月应用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公司生产)治疗冠心病87例,发现脑心通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有明显干预作用,与复方丹参片同期对照,差异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加力;杜立树;平龙玉;方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西比灵和养血清脑颗粒联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

    近年来,我们应用西比灵和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勇;徐焕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清热利湿方治疗寻常痤疮120例

    我们采用清热利湿方治疗寻常痤疮120例,并与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作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开雁;张文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益心降压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心降压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口服依那普利,治疗组加服益心降压胶囊.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较健康组空腹血清胰岛素(FSI)、TNF-α显著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降低;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SI、TNF-α、空腹血糖(FBG)显著降低,ISI显著升高,对照组ISI显著升高,TNF-α显著降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FSI与TNF-α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FSI、TNF-α明显升高,ISI明显降低;FSI和TNF-α相互影响,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益心降压胶囊具有较好的改善IR和降低TNF-α作用.

    作者:段学忠;钟慎清;孙西庆;蔡新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