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心血管疾病谈中医药的疗效评价

谷万里;史载祥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中医药疗法
摘要:临床疗效是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中医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这也是中医学能够历数千年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临床疗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试金石,疗效的评价是确认中医药学术地位的关键问题.今结合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治疗,谈谈对中医药疗效评价的认识.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补肺益脾温肾法治疗变应性鼻炎60例

    我科采用补肺益脾温肾法治疗变应性鼻炎60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郝建莹;郝雪莹;关洁;张继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从心血管疾病谈中医药的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是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中医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这也是中医学能够历数千年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临床疗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试金石,疗效的评价是确认中医药学术地位的关键问题.今结合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治疗,谈谈对中医药疗效评价的认识.

    作者:谷万里;史载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调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2例临床观察

    2001年5月~2005年6月,笔者运用自拟调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现将资料完整的62例总结如下.

    作者:刘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华眼镜蛇毒诱导人类小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凋亡报告

    我们尝试应用近年发展起来的对恶性实体肿瘤有较高可评估率的新方法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化疗药物敏感试验法(ATP-TCA法),测定眼镜蛇毒对人类小涎腺腺样囊性癌(NACC)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测定眼镜蛇毒与癌细胞存活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应用HE染色观察眼镜蛇毒作用NACC细胞后其细胞形态学的改变,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眼镜蛇毒作用后的NACC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实验,为眼镜蛇毒的抗肿瘤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刘成军;韦世秀;李牡艳;吴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清热利湿方治疗寻常痤疮120例

    我们采用清热利湿方治疗寻常痤疮120例,并与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作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开雁;张文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胰岛素瘤病案

    1病情简述患者时某某,女,76岁,因眩晕倒地、意识障碍半天,于2004年8月24日被家人送入我院.现病史:其子述患者于2002年春季时感眩晕,胸闷,周身乏力,易饥,每日多次进食,常年服用逍遥丸合并知柏地黄丸,住院当日因家事争吵而突然晕倒,呼之不应,目合不开.现症:面色苍白,目闭失语,气息均匀,消瘦,脉弦细.既往史:其子述患者于35岁时患营养不良性水肿,经输血等综合治疗后调养而愈.无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家族史:患者之母不知何病病故,患者之父病故于偏瘫.

    作者:韩凤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任脉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任脉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两小时后再灌注.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和任脉电针组,分别于造模成功7天、14天和28天后观察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变化.结果:与手术对照7天组(C-7d)相比,任脉电针7天组(R-7d)的5-溴脱氧尿苷(Brdu)阳性细胞、5-溴脱氧尿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标细胞(Brdu/GFAP)、5-溴脱氧尿苷/巢蛋白双标细胞(Brdu/Nestin)、5-溴脱氧尿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双标细胞(Brdu/Nse)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14天组及28天组中,任脉电针14天组(R-14d)、任脉电针28天组(R-28d)Brdu阳性细胞及Brdu/Nestin、Brdu/Nse双标细胞数量分别较手术对照14天组(C-14d)、手术对照28天组(C-28d)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28天组,R-28d的Brdu/GFAP双标细胞明显多于C-28d(P<0.01).结论:任脉电针能促进脑缺血大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适当促进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杨卓欣;于海波;饶晓丹;刘远声;皮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脱敏消斑汤对紫癜性肾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紫癜性肾炎(HSN)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为探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变及脱敏消斑汤对免疫功能的调整,我们观察了30例急性期紫癜性肾炎患者服用脱敏消斑汤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与30例口服泰胃美患者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洪娟;赵红英;孔令俊;吴兰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心通胶囊对87例冠心病患者血清CPR的影响

    我院自2002年3月~2005年9月应用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公司生产)治疗冠心病87例,发现脑心通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有明显干预作用,与复方丹参片同期对照,差异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加力;杜立树;平龙玉;方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热痹颗粒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

    我们根据类风湿关节炎(RA)的病理特点及主要症状,采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治疗大法,组成热痹颗粒剂.现将临床观察的60例作以疗效分析.

    作者:胡爱萍;周武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扶正活血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扶正活血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血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的影响.方法:应用Platt方法制作5/6肾切除CRF大鼠模型.根据模型制作成功后的血肌酐值,分为模型组、黄芪组、依那普利组、丹参组、扶正活血方组及正常对照组,观察扶正活血方对CRF大量蛋白尿大鼠GH和IGF-1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的GH和IGF-1明显高于正常组,扶正活血方药干预后,大鼠血GH和IGF-1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扶正活血方能降低CRF大鼠血GH和IGF-1水平,具有延缓CRF进展的作用.

    作者:李均;何立群;李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李建新治疗胃癌经验

    李建新教授长期致力于胃病的研究,兹就其治疗胃癌的主要学术经验略述如下.

    作者:郭喜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双侧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

    传统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只注重患侧单侧电针,笔者采用健患双侧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龚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魏品康治疗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经验

    魏品康教授在治疗疑难病中运用通腑法颇有成效.我们随师见治疗肝硬化行脾切除术后并发症,收益颇丰,现介绍如下.

    作者:修丽娟;秦志丰;施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西比灵和养血清脑颗粒联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

    近年来,我们应用西比灵和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勇;徐焕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乙肝病毒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状况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8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采用迈科锐HBV突变检测基因芯片,进行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BCP)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检测.结果:与HBeAg阳性组患者相比,HBeAg阴性患者HBV变异的发生与中医各证型无明显相关性;分为偏实证组和偏虚证组后,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率偏实证组为34.5%,偏虚证组为65.5%,偏虚证组明显高于偏实证组.结论:BCP区和/或前C区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实证变异率低于虚证.

    作者:肖倩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卒中发生的时气节律及其气象医学原理探讨

    总结脑卒中发生的昼夜节律和季节性规律并探讨其气象医学原理.(1)脑卒中发病的现状与特点.(2)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3)脑卒中发生的昼夜节律及其气象医学原理.(4)脑卒中发生的季节性规律及其气象医学原理.

    作者:周晓平;杨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通络散结酊外用治疗癌性疼痛40例

    我们使用通络散结酊外用治疗癌痛患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俞珊;魏品康;秦志丰;许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病程长,迁延难愈,日久入络.我们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为主的方案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其治疗机理探讨如下.

    作者:黄清春;接力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血管新生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前者是组织中既存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移行并增生,形成新的血管网;后者是由血管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分裂、增殖,产生大量成熟的内皮细胞,再经过有序排列形成新的血管[1,2].人为给予刺激以促进缺血周围组织的血管新生和侧支血管形成,使缺血得到改善的治疗方法称为治疗性血管新生.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的西医治疗方式主要有直接应用生长因子、基因治疗、骨髓移植等方法[2].近年来,有关中医药促进血管新生的探讨也已进行,并取得成果.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中医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方面,本文就近几年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作者:张娟子;杨博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