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仁;王兴燕;陈志丽;阿乐藤;杨晓玲
答: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既伤阴耗液又兼外感的患者,外感者邪从表入,用汗法祛邪外出乃为正途.然液亏之体,求汗之法又决非仅用发散所能奏效,一味发散,不但求汗无汗,反会更伤阴液.针对津少血亏的特殊体质,欲求其汗,必培其源,一旦阴津充沛,不用发散亦可得汗.
作者:杨世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9种中医药期刊近14年糖尿病肾病(DN)文献中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并从中调查DN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微机和手检相结合,查阅上述期刊中DN临床治疗性研究文献,选取符合RCT及纳入标准的文献,计算病例总数并统计中医证型.结果:在9种期刊14年刊载的34 366篇文献中,DN临床治疗性研究文献共129篇,有7篇符合RCT及纳入标准;7篇文献152例DN中,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发生率高,兼证的总发生率以血瘀证出现频次居首;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出现率高的本证为气阴两虚证,终末期肾病时中医本证以阴阳两虚证发生率高,血瘀兼证则贯穿于糖尿病肾病早、中、晚各期的病程始终.结论:9种中医药期刊近14年的DN临床治疗性研究文献中,RCT所占的比例仍较低;在糖尿病肾病的不同阶段,其中医证型分布具有差异性.
作者:曲晓璐;王湘林;方肇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竹皮大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我们在临床用于治疗内伤杂病,病机属血虚有热,烦乱呕逆者每获良效,其中用于治疗血证的有鼻衄、肌衄、齿衄、咯血、吐血、尿血、崩漏等.
作者:邢秀吉;高德忻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张发荣教授潜心研究糖尿病20余年,对糖尿病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有幸待诊张老之侧,耳提面命,获益匪浅.现就张老运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辨治糖尿病的经验简述如下.
作者:王芬;何华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系统性硬皮病(SSc)是一种对称性皮肤变硬、指(趾)缺血伴关节、肌肉和内脏多系统损害的进行性皮肤病,临床除皮肤硬化、僵硬、萎缩影响功能致残外,还会侵犯多个脏器[1].
作者:胡东流;陈达灿;禤国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通过对<金匮要略>条文的分析认为,<金匮要略>在阐述疾病时是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重视辨病,首先是明确病的诊断,以病决定治则,以病确立方药,以病选择辨证方法.证是疾病某一具体阶段的病理本质,辨证是为了具体选择方药.症是临床上客观,真实,丰富的证据,认识疾病时刻不能脱离具体的症状.
作者:孔立;江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笔者用此方为主治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满意.施用本方时,赭石用量在15~20g,症状减轻后减为10g,病情稳定后6~9g,以免重镇之剂损伤脾胃.举例介绍如下.
作者:洪鼎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发病可能与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和局部的物理性刺激有关.本病慢性反复发作,治疗较棘手,被认为是一种顽疾.我们自2000~2003年采用经络疗法配合内服和外用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34例,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黎仁;王兴燕;陈志丽;阿乐藤;杨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答:川芎为血中气药,辛香走窜而行气,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临床多用于内服,观察发现,其外治亦多殊功,介绍如下.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等5种补益方对环磷酰胺(CPP)造模小鼠脾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选择ICR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等.结果:5种补益方中,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金匮肾气丸能拮抗CPP引起的脾细胞增殖抑制;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能拮抗CPP引起的脾细胞凋亡;5种补益方均能拮抗CPP所致的脾脏萎缩.结论:5种补益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PP所致脾脏损害的作用,其中以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效果较佳.
作者:许冬青;王明艳;赵凤鸣;姜海英;詹瑧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们运用自拟益气治萎汤为基本方,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疗效满意.现将近2年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康;应武江;李幼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宽胸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LPO)、氧化型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宽胸丹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多烯康组,每日喂养相应的正常、造模、或含药饲料,40天后,测定血清SOD、LPO、oxLDL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SOD活性降低,LPO、oxLDL值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宽胸丹大、小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加SOD活性、降低LPO、oxLDL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优于多烯康组(P<0.05).结论:宽胸丹的作用可能是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防治冠心病的机理之一.
作者:韩丽华;吕翠田;孙建芝;吴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烟雾病,又称脑底动脉闭塞症.临床以脑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缺血或颅底异常血管网破裂出血为特征.脑血管造影可见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近段狭窄或闭塞,以及颅底出现异常增生毛细血管网,颇似飘散在空气中一股袅袅上升的雪茄烟雾状.
作者:霍清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 络病学说与毒损心络的渊源临床上高血压病患者以苔腻多见,而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显露的瘀证亦非少见,痰瘀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痰和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为毒邪.高血压病是心络受邪所致.
作者:韩学杰;沈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脑梗死、脑梗死兼睡眠呼吸紊乱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方法:对住院治疗的90例脑梗死患者,在入院72小时内行多导睡眠图监测,作出睡眠呼吸障碍诊断,并对所有的患者按中风(中经络)分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3型.结果:脑梗死患者睡眠结构紊乱,血压变化大,心脏变异性较差,血氧饱和度下降.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患者的呼吸暂停指标高,而脉络空虚、风邪入中型基本正常.结论:脑梗死(特别是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患者与睡眠呼吸紊乱关系密切.
作者:郭湘芳;粟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首先,痰饮、瘀血是人体水液及血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性产物,现代医学认为,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从传统中医理论看,低度的血管炎症必然导致痰饮停聚,瘀血内停.其次,从低度血管炎症的微观表现看属于中医痰饮、瘀血的范畴.再者,对低度炎症后期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恰属于痰饮、瘀血.因此,认为痰饮、瘀血是低度炎症的主要病理产物.因痰瘀相关,痰可致瘀,瘀可致痰,从而痰瘀交结,致痰瘀同病.所以,痰瘀互结是低度炎症的基本病理特征.
作者:张红敏;谢春光;陈世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非甾体类抗炎药胃病,是指因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烧心、消化不良等症状),急慢性胃肠黏膜损伤所致的消化性溃疡及并发出血、穿孔,甚至导致死亡的一个广泛的概念.笔者多年来通过临证分析患者的不同反应、临床表现,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举例如下.
作者:陆木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消化系统疾病包含的病种很多,至今还有许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被现代医学完全阐明,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对此从基础到临床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兹择要述评如下.
作者:唐旭东;王维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是其为长夏湿热困胃而创的一首方剂,对夏月湿困脾胃和暑伤元气者用之尤宜,多用治暑邪干卫,身热、自汗、胸闷、便溏等症.
作者:王宇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从早期先兆流产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激素(LH)动态变化观察中药止血保胎饮的保胎效果.方法:对已出现阴道流血的243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进行HCG、LH动态监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117例),分别给予中药止血保胎饮和黄体酮保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97例,保胎率76.98%;对照组治愈51例,保胎率43.59%,治疗组保胎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初查HCG、LH低于同期妊娠正常值者经治疗后,治疗组52例流产24例,流产率46.15%;对照组49例流产45例,流产率91.84%.治疗组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提高内分泌激素水平、缓解症状、增强体质、改善盆腔环境、促进宫体和胚胎的供血供氧及保胎方面,中药明显优于黄体酮;HCG、LH动态监测为诊断内分泌因素流产、保胎治疗及判断是否终止妊娠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
作者:宋雅丽;赵亚琼;张雪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