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中医证治新理论——瘀毒论

蔡小平;魏征

关键词:恶性肿瘤, 中医, 瘀毒论
摘要: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死因,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作者通过多年习读经典,临床实践,对中医治疗肿瘤提出新的理论依据—“瘀毒论”,并根据其属性,以阴阳为纲、脏腑部位为目,提出“瘀阴毒、瘀阳毒”理论,指出恶性肿瘤是以“瘀毒”为标、“元气亏虚”为本的新观点,并将恶性肿瘤的中医证候、病因病机概括为“瘀毒”,同时设立相应的治则方药.
辽宁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黄芪多糖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黄芪多糖是传统中药黄芪的天然有效部位之一,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多方面功效.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对心血管、对心肌细胞、对动脉血压、对心率四个方面,归纳黄芪多糖在心血管疾病领域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作者:李冬方;何小丽;都基莎;顾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留针时间及针刺频次规律与针刺时效关系探讨

    针刺的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是针刺治疗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发现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对针刺时-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尚未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指导模式.倡议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对常见病的针刺治疗进行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切实可信的数据,寻找出各种疾病的佳针刺时间及频次,以期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慢性心力衰竭病证结合分期辨证论治方案及其组方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和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中医药病证分类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作者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病证结合分期辨证论治方案及组方,将其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杜武勋;朱明丹;张斐;许艳伶;张少强;魏聪聪;丛紫东;林圆圆;王智先;罗庆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益气活络法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p-PKC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芪明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p-PKC、TNF-α表达的影响,以揭示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部分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贝那普利西药对照组(C1组),黄葵中药对照组(C2组),芪明颗粒治疗组(D组),每组10只.于实验第8周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光镜观察肾皮质形态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TNF-α、p-PKC的水平.结果:(1)C1、C2、D组FBG、Scr、BUN、UAER均高于A组(P<0.01),但明显低于B组(P<0.01或P<0.05).(2)C1、C2、D组TNF-α、p-PKC水平较B组明显改善(P<0.01).(3)光镜下,C1、C2、D组肾脏病理改变较B组明显改善.结论:芪明颗粒能通过减少糖尿病肾病大鼠TNF-α、p-PKC水平减少尿白蛋白,改善肾功能和肾组织结构,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

    作者:奚悦;李敬林;崔秀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太阳病(风寒表证)白介素-1变化规律探讨

    目的:探讨太阳病(风寒表证)白介素-1(IL-1)变化规律.方法:以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疾病模型制作方法为基础,结合预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与正常组比较一周内白介素-1(IL-1)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实验组白介素-1(IL-1)表现为昼低夜高的变化;在风寒表证7天疾病周期中,实验组IL-1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1);实验组小鼠体内IL-1的表达逐渐上升,于发病第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实验组IL-1的变化曲线与正常组基本平行.结论:IL-1存在昼夜变化节律;IL-1的高表达出现在太阳病第2~3天,此后逐渐回落,基本吻合外感表证7天自愈的病程;实验组白介素-1(IL-1)水平昼低夜高的变化,与三阴病欲解于夜间,三阳病欲解于昼时的认识一致.

    作者:吴萍;张发斌;李杰;张广梅;陆东明;王仁嫒;赵协慧;陈湘红;刘占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蒙药土茯苓七味汤散的鉴别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蒙药土茯苓七味汤散的薄层色谱鉴别及显微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土茯苓、诃子、栀子、黄连进行了鉴别;应用显微鉴别方法分别检出了处方中的土茯苓、金银花、诃子、栀子、黄连、瞿麦.结果:薄层色谱鉴别和显微鉴别中各味药的专属性较强,重现性好.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作为该制剂的鉴别研究.

    作者:包桂花;包明兰;孟根小;花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吴银根辨治间质性肺疾病验案分析

    通过验案分析,总结吴银根教授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经验.其辨治要点是: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肺络,病机为肺络痹阻,痰瘀互结.虚、痰、瘀是其主要病理特点,以通补肺络为大法,主张络虚宜通补,采用祛痰通络,活血化瘀,温阳益气,滋阴补肾等治法,善用峻烈、有毒和虫类药物.

    作者:石克华;熊必丹;吴银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药治疗骨折临床试验设计探讨

    文章就目前中药治疗骨折方案设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试验目的、病例选择、疗效指标的确定等进行探讨,为该类疾病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张锡玮;岳丹;胡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黄素抑制人结肠癌RKO、Caco-2细胞体外增殖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人结肠癌细胞株RKO、Caco-2的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显像观察细胞数量变化;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周期分布;Caspase-3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酶蛋白活性.结果: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以及大黄素浓度的升高,大黄素对人结肠癌RKO、Caco-2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增高;大黄素阻滞两种细胞于S期,使G2/M期细胞比率明显下降,激活Caspase-3酶蛋白;提高细胞凋亡率.结论:大黄素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RKO、Caco-2体外增殖,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大黄素能够阻滞RKO、Caco-2细胞株细胞周期并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左文英;陈媛媛;蔡骏;李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抑郁症季节高发性与“肝应春”理论相关性探讨

    根据抑郁证季节性发作的特点、中医肝脏功能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探讨抑郁症季节性发作与“肝应春”的相关性.此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抑郁症季节性发病的机理,正确认识中医“肝应春”理论内涵,也对防治抑郁症的季节性发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覃骊兰;马淑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经方“方证相应”研究——以桂枝汤为例

    以桂枝汤为例,遵循经方“方证相应”理论的内涵构建了桂枝汤方证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该网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桂枝汤方证网络具备网络复杂性,具有复杂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征,症状(体征)的度数分布具有幂律特点,该网络为无标度网络;并对桂枝汤方证网络中症状(体征)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文章中的思路与方法对“方证相应”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有助于“方证相应”科学内涵的深入探讨.

    作者:郭超峰;施学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刘文峰治疗消渴病之学术思想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作者:王德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杨明会通因通用法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验案举隅

    依托历代中医文献对糖尿病眼底出血的理论,分析导师对糖尿病眼底出血的认识.认为糖尿病眼底出血为多种原因导致久病血瘀化水,水瘀互结,阻碍气机和影响血畅,血阻目络导致出血.糖尿病并发眼底出血表面现象虽为出血征象,但实为因血脉瘀阻而致血不循常道而出,治疗上亦应活血化瘀,通因通用.临证验案证实活血化瘀、通因通用对糖尿病眼底出血有良好疗效.系统总结导师杨明会教授对糖尿病眼底出血经验.

    作者:孙大志;李绍旦;刘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普通感冒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普通感冒常见证候及其诊断指标.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编制普通感冒中医证候特征专家咨询问卷,向全国30位专家发送.回收的资料使用Epidata 3.0版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AS 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均数、变异系数和满分比的统计描述及X2检验.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0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系数为0.933,协调系数为0.360(X2=456.20,P=0.001).普通感冒常见证候有风寒证、风热证、风燥证、暑湿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并对其诊断指标作了分析.结论:普通感冒常见证候6种,常见证候与诊断指标可作为证候诊断标准的依据.

    作者:王至婉;宴海红;张海龙;王明航;李素云;李建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轻微肝性脑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肝性脑病患者内毒素、血氨及数字连接试验(NCT)、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8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轻微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中药组(B组)、乳果糖组(C组)、安慰剂组(D组),每组各20例,4组均采用基础治疗,B、C、D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大黄煎剂(大黄、乌梅)、乳果糖、安慰剂保留灌肠.结果:中药组在降低内毒素、血氨、NCT及改善肝功能方面均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轻微肝性脑病安全、有效.

    作者:姚春;姚凡;谢武;何燕;韦玉仙;付蕾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为湿疮病机本质

    通过研究古今典籍,提出“心火脾湿受风而成”为湿疮的病机本质的观点.从中医认识疾病的方式、病的基本“证”和患者整体情况下“证”的不同、湿疮临床表现多样与古代病名繁多的实质、历代医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现代中医各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和诊治、湿疮治疗选方用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说明其对湿疮病机的认识源于《内经》,各个流派各有侧重,但均揭示本病虽病在表,而与五脏病机相连,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内因责之于心火、脾湿,外因主要为风、湿、热邪为患.

    作者:程宏斌;伍景平;艾儒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二白穴不同干预方法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二白穴毫针、电针、穴位贴敷等不同干预方法对混合痔术后镇痛的疗效评价.方法:将160例混合痔(男84例,女76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毫针、电针、穴位贴敷3组)、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钾胶囊),根据疼痛视觉模拟比量(VAS)评分法、对术后疼痛进行评分.并对疼痛时间、性质、均住院日、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进而评价临床镇痛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同时干预二白穴对创面愈合无影响.结论:电针干预二白穴对减轻术后的局部疼痛较其他方法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波;陈艳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探析针药并用治疗肩部经筋病

    肩部经筋病常引起肩臂疼痛及活动障碍.本病反复发作,单一治疗难以根治.文章分析了经筋的生理病理,指出治疗肩部经筋病,先以火针点刺、毫针排刺以止痛,次则依据不同证候,分别给予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补益肝肾中药内服,为针药并用治疗肩部经筋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昶;熊会海;王瑞红;王军;刘赵丽;廖奕歆;赵吉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08-2010年辽宁省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调查

    目的:了解全省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现状.方法:调查填表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结果:2008~2010年全省共有村卫生室18968 ~ 19331家,其中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仅占39.8%;新农合覆盖面也仅有29.5%.在27038 ~25730名乡医中,能中会西的仅占33.8%;中医类别执(助理)医师仅占2.6%.在35322 ~42329万元总收入中,中医药收入仅占15.5%;在2295 ~2460万张处方中,中药处方仅占16.7%.结论:辽宁省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还很薄弱.

    作者:曹建波;黄志强;张立军;王有刚;张宏邈;李鹏;盛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晚期胃癌中医综合疗效标准模型的构建

    目的:建立中医综合疗效标准模型,与WHO实体瘤疗效标准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中的预后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将影响晚期胃癌预后的多个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建立晚期胃癌中医综合疗效标准模型,用Kaplan-Meier法判断两种疗效标准对晚期胃癌的预后作用.结果:104例晚期胃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医综合疗效标准的评价指标为瘤体大小、Karnofsky评分、体重及主症变化4项.中医综合疗效标准评价为有效与恶化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00与5.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10,P=0.000),而以WHO疗效标准评价,CR、PR、SD生存曲线相互交叉.结论:中医综合疗效标准用于评价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的预后作用优于WHO疗效标准.

    作者:朱尧武;杨宇飞;郝迎旭;吴煜;郭全;郭中宁;许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辽宁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