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林
目的:观察及评估丹红注射液对血瘀胸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按照冠心痛的诊断标准,胸痹血瘀入选标准,自2009年3月-2010年11月收集门诊病例60例,静脉注射丹红20 mL/d,治疗2周,对照观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丹红注射液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P<0.05),降低血黏度.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胸痹心血瘀阻患者有明显疗效.
作者:王金梅;李学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对轻微肝性脑病患者内毒素、血氨及数字连接试验(NCT)、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8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轻微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中药组(B组)、乳果糖组(C组)、安慰剂组(D组),每组各20例,4组均采用基础治疗,B、C、D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大黄煎剂(大黄、乌梅)、乳果糖、安慰剂保留灌肠.结果:中药组在降低内毒素、血氨、NCT及改善肝功能方面均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轻微肝性脑病安全、有效.
作者:姚春;姚凡;谢武;何燕;韦玉仙;付蕾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针抑制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对松弛素(RLX)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电针组选取足三里和肝俞穴进行电针刺激.8周后检查各组肝组织病理学情况,对肝纤维化损伤进行分级评分,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和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应用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RLX、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纤维化评分(P<0.01),降低ALT、AST、HA、LN、PCⅢ、CⅣ水平(P<0.01),降低肝组织中TGF-β1的活化水平(P<0.01),同时上调RLX的水平(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和肝俞穴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中TGF-β1及上调RLX的水平有关.
作者:涂国卿;周玉平;曹耀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北京市寻常型银屑病(冬季型)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预防银屑病复发以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整群抽样和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研究方法,进行寻常型银屑病(冬季型)患者中医体质临床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北京地区汉族,18 ~ 65岁寻常型银屑病(冬季型)患者660例,判定体质类型,分析比较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以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诱发因素、家族史、皮损情况等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质、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平和质、特禀质.各体质类型间,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病程、诱发因素、家族史、皮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地区汉族寻常型银屑病(冬季型)患者体质类型,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其分布与性别相关,但与年龄、病程、诱发因素、家族史、皮损情况不相关.
作者:姜桂仙;崔炳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作者:王德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基于文献报道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证素分布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取证型总数为485个,以热毒炽盛、脾肾阳虚、阴虚内热、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风湿热痹为常见.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脾、肝、心,与经络、肺、肌肤、脑、胃相关.主要病性证素为热、阴虚、肾虚、脾虚、毒、血瘀.证素组合形式有五种,以两证素构成证候形式所占比例高(49.3%),其中又以两病性证素组合为常见.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肾、脾、肝三脏,是以热、毒、瘀为标,脾肾亏虚为本的虚实夹杂疾病.“瘀”既是SLE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病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
作者:朱震;张世勤;汪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中西药组合通过干预炎症反应而延缓AS病变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防治AS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4只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66只经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经模型评价,均符合标准.分出6只作为模型对照组,将其余实验模型随机分为10组,每组按疗程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15日后颈动脉采血,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采用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兔血清与模型组相比,CRP指标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肝素、阿司匹林和葛根素、疏血通组合方案对实验性兔髂动脉硬化模型CRP水平的降低能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云松;刘丰;索传涛;刘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自拟中药.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30例,总有效率为94.54%;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24例,总有效率为78.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比单用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魏蕾;刘肇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已成为影响女生生殖健康的重要问题,文章综述了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治疗方面的主要证型,以及各医家的经验方,以期对该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刘军莲;李勇枝;盖宇清;高建义;刘新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宣肺健脾法对哮喘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哮喘大鼠模型,观察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支气管壁厚度(Wat)、平滑肌厚度(Wam)、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和Smad7的表达.结果:造模后Wat、Wam、TGF-β1及其受体I(TβR I)表达明显增加(P<0.01),Smad7 mRNA显著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Wat、TGF-β1、TβR I显著降低(P<0.05),Smad7 mRNA显著上调(P<0.01),中药组尤为明显.结论:宣肺健脾法可能通过抑制哮喘大鼠TGF-β1、TβR I的过度表达,上调抑制型Smad,影响TGF-β/Smads通路的转导,减轻气道重塑.
作者:马佐英;何山;王学龄;刘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太阳病(风寒表证)白介素-1(IL-1)变化规律.方法:以文献报道“小鼠风寒表证”疾病模型制作方法为基础,结合预实验的经验制作动物模型,与正常组比较一周内白介素-1(IL-1)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实验组白介素-1(IL-1)表现为昼低夜高的变化;在风寒表证7天疾病周期中,实验组IL-1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1);实验组小鼠体内IL-1的表达逐渐上升,于发病第3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实验组IL-1的变化曲线与正常组基本平行.结论:IL-1存在昼夜变化节律;IL-1的高表达出现在太阳病第2~3天,此后逐渐回落,基本吻合外感表证7天自愈的病程;实验组白介素-1(IL-1)水平昼低夜高的变化,与三阴病欲解于夜间,三阳病欲解于昼时的认识一致.
作者:吴萍;张发斌;李杰;张广梅;陆东明;王仁嫒;赵协慧;陈湘红;刘占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韩景献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及其40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三焦气化失常-衰老”的老年期痴呆创新病机理论,据此确立的“三焦针法”能够总调上中下三焦,重调后天之本中焦脾胃,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老年期痴呆,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赵英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石柱参与林下山参及传统园参成分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皂苷Re、Rg1、Rb1;采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参总皂苷的含量.结果:石柱参与林下山参人参总皂苷的含量相当,但高于抚松普通参和集安边条参的含量;石柱参中人参皂苷Re、Rg1、Rb1的含量均高于林下山参和抚松普通参和集安边条参.结论:石柱参人参皂苷的含量较高,可为其内在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可强;薛振东;魏汉莲;宋宇宁;关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临床上中风病又叫脑卒中,根据流行病调查,在我国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且年龄趋向于低龄化[1],发病快,病死率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发病后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可以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其中的偏瘫痉挛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医疗上面临的一项主要难题.中医针灸推拿作为中医中特色疗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在偏瘫痉挛期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预后的作用也非常明显.通过临床实践,文献研究,从针灸部位(头针、体针、夹脊针、督脉针、跷脉穴针刺等特殊针法等),推拿手法((攘)法、点穴法、掌擦法、捏法、运动疗法、逆推足三阴经法等),综合疗法等方面对用以针灸推拿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优势进行简要的综述.
作者:胡乐星;齐瑞;孙萍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综合性吞咽功能治疗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长、短期疗效.方法: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5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针刺、按摩、解语丹和康复训练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0.9%与48.6%,P<0.05).治疗组长期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4.8%与34.3%,P<0.05),且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评级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且具有长期疗效.
作者:陈捷;李平;哈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代表了同一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阳代表功能活动,阴代表物质基础;阳主外,阴主内;驱除实邪为阳,固本扶元为阴.阴与阳根据内外环境变化,相互为用,始终维持某种动态平衡.以此理论为指导,探讨消渴病辨证论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本病本质、指导临床.
作者:李俊贤;谢春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和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中医药病证分类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作者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病证结合分期辨证论治方案及组方,将其分为加重期和缓解期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杜武勋;朱明丹;张斐;许艳伶;张少强;魏聪聪;丛紫东;林圆圆;王智先;罗庆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护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四种常见中医证型进行护理,同时实施一般护理,生活起居调护,心理、饮食调护.结果:减轻了病人的症状,在疾病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结论: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辨证施护,减轻患者症状,防止严重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崔玉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灸药联用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和美洛昔康片,治疗组行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并联用温肾化瘀悬灸法治疗,以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各主要症状积分、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和IgA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各主要症状积分、CRP、ESR、IgA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结论:灸药联用法能有效控制AS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建国;陈湘君;邓予新;庞海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留针时间内针刺作用的效能.方法:将1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针刺组、多穴针刺组.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记录每个患者针刺前即时及针刺后多个时点的疼痛指数,根据针刺作用时效规律比较两组患者针刺效能的变化特点.结果:两组痛经患者在留针期内不同时段的针刺作用的效能是不同的,留针后期针刺效能均呈减弱趋势.结论:针刺作用的强度或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留针时间越长针刺效能越高,但对于重度痛经患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利于获取佳止痛效果.
作者:陈少宗;郭珊珊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