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切除术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邱晓虹;吴萍;王燕霞;王大勇

关键词:脾切除术, 遗传性,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手术时机, 溶血危象, 切除治疗, 急症处理, 选择, 外科, 年龄, 患儿
摘要:对67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 )患儿行脾切除治疗的回顾分析,特别是出现溶血危象时的外科急症处理,从而探讨该病手术的佳年龄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制及预防肘内翻发生的方法.方法①采用6具正常儿童尸体(3~4岁,平均3.3岁)的上肢标本,比较轴向压缩载荷下肱骨髁上区内外侧的应力及应变;②将上述标本在鹰嘴窝上方横行截断,先后以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平行克氏针)进行固定,比较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稳定性.结果①肱骨髁上区在轴向载荷下内侧应力及应变明显大于外侧,且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内外侧交叉克氏针组与外侧交叉克氏针组、外侧平行克氏针组相比在抗旋转、抗侧弯、抗侧向移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P<0.05).结论①在肱骨髁上骨折中,髁上区内侧骨皮质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塌陷,如塌陷的程度较大而在骨折复位中忽视或不考虑这种因素,往往可导致复位后提携角的减小,从而形成肘内翻;②在经皮克氏针固定中运用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可以提供可靠的稳定性,大限度地预防由于复位后骨折远端移位造成的肘内翻.

    作者:浦立勇;张锡庆;王晓东;王科文;戚太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四肢横纹肌血管瘤

    我院自1994~1999年共收治10例四肢肌肉血管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介绍如下.

    作者:尹玉春;乔建国;罗亨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的病理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小儿先天性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是脊柱裂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常合并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根据腰骶部脊膜脊髓膨出的病理分型选择外科手术方法,对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尽量减少残疾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旗涛;韩福友;管声杨;李昭铸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肛门括约肌在直肠外阴瘘经肛修补术中的作用

    肛门括约肌强力收缩所造成的直肠壶腹部高压,使炎症向肛周薄弱处穿破形成直肠外阴瘘.瘘内口大多数在齿线上方1 cm之内,相当于内括约肌的上方,外口则沿肛周皮肤;女婴常发生在舟状窝、大阴唇等处.经肛修补直肠外阴瘘的术式因其操作简便、不影响患儿会阴外观,术后不需特殊护理而受到推崇,但瘘口修补成功率只在90%左右[1,2].因肛门内括约肌在修补术中的作用及如何处理存在不同看法[3-4],本文通过动物实验和113例临床经验,研究了肛门内括约肌与修补术相关问题,报告如下.

    作者:黄理贤;郭建华;林忠亮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的研究

    目的应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对4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及21例正常儿进行肛门括约肌功能的评估.结果根据临床症状将患儿分为污便组、便秘组和排便功能良好组.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儿(P<0.01),污便组的静息压力及向量容积明显低于排便功能良好组,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14.3%恢复了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管大压力及向量容积下降.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技术是评估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客观全面的方法.

    作者:王伟;白玉作;王维林;郝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血管再生性特点的研究

    目的研究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特点.方法采用SPTM免疫组化方法检查14例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VEGF阳性表达以及MVD计数.病理分类:肝细胞癌7例,肝母细胞瘤5例,恶性间叶瘤和横纹肌肉瘤各1例.另选12例成年人肝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对照.结果小儿肝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面积显著高于成人肝癌组(P<0.05);尤其小儿肝癌组与成人组对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小儿肝肿瘤组的MVD也显著高于成人肝癌(P<0.05).小儿肝癌组患儿均在2年内死亡;非肝癌肝脏肿瘤预后较好,2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小儿肝脏恶性肿瘤存在有高度血管再生性的特点,肿瘤的生长快,预后差,以小儿肝癌为突出.长期存活患儿的VEGF表达均为阴性.

    作者:孙晓毅;吴在德;廖晓峰;袁继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31例

    儿童下肢畸形虽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但往往面临很多困难,效果也不理想,本文介绍我院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的临床经验,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夏榕圻;楼跃;唐凯;范毓华;黄禄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

    目的介绍神经内窥镜三脑室造瘘术治疗小儿脑积水方法.方法男8例,女2例,年龄5个月至11岁,平均33个月.CT、MRI及同位素99Tcm-DTPA脑池显像显示为非脑脊液吸收障碍性脑积水.神经内窥镜从侧脑室经孟氏孔进入三脑室,在乳头小体前方三脑室底薄处造一瘘口与脚间池相通.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儿症状均有改善.结论神经内窥镜行三脑室造瘘治疗非脑脊液吸收障碍性脑积水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

    作者:鲍南;施诚仁;洪莉;顾硕;徐维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生儿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特点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常见于脊柱裂及其修补术后[1].早期诊断、早期行TCS松解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报道了TCS患儿38例,对其诊断及治疗特点进行了讨论.

    作者:刘福云;徐尚恩;周菊铃;王贵宪;杨启政;郭永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术前介入治疗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化疗栓塞)对肾母细胞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观察术前介入组17例和单纯手术组22例肾母细胞瘤标本的分裂指数和凋亡指数的差异,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DNA转移酶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结果术前介入组肿瘤细胞平均分裂指数为0.42±0.21,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2.40±1.01(P<0.01);术前介入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指数为50.6±48.1,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19.7±2.82(P<0.01).结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肾母细胞瘤术前介入治疗产生疗效的重要机制.

    作者:李家平;郭文波;杨建勇;李桂生;陈伟;庄文权;李智;鲁建生;周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三维调整治疗儿童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介绍采用三维方向调整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合并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方法对合并有旋转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21例,在尺骨牵引的基础上,采用悬吊位和外展水平位两种体位、超重牵引、三维方向调整各种移位.结果本组病例都进行了1年以上的门诊随诊.携物角同健侧比较均小于15°,肘关节屈伸受限范围小于20°,优秀18例,良好3例.无肘内翻,无血管神经并发症.结论采用三维方向调整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合并有旋转移位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效果好、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可靠,对患儿损伤小,是一种可行的非手术方法.

    作者:余希临;刘海峰;童明芳;沈先涛;桂彤;杨奕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基因组印迹与Wilms瘤

    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是指亲代来源依赖性基因表达.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外,子代从亲代获得全部双拷贝基因.但是不是所有的基因都表达,有些基因仅来源于父系或母系一方的单等位基因表达,而来源于另一方的等位基因失活.这种亲代来源依赖性单等位基因表达现象称为基因组印迹.印迹基因是否表达取决于其在上一代是位于雄性还是雌性细胞染色体上.基因组印迹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是一种非遗传性基因调控方式.这一现象的发现揭示了非孟德尔遗传现象的机制,使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嵌合、非随机失活、母系遗传等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遗传病,为基因治疗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作者:朱贝贝;王维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阑尾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一例

    患儿:女,6岁,因右下腹痛伴发热2 d急诊入院.入院前2d晨起后脐周腹痛,阵发性能忍受,腹痛过后不影响活动.当天下午及夜间未诉腹痛,但有低热.1 d后诉右下腹痛,也不重.入院当日上午因腹痛加重就诊.病后无食欲,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秘.既往健康,食欲欠佳.否认腹痛史.T 37℃, P 96次/min, BP 8/12 kPa,体重16 kg.发育营养欠佳,自动体位,意识清楚,检查合作.无明显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部平坦,肝脾不大.专科检查:右下腹明显肌紧张和压痛,触之饱满感.肛诊:直肠内温度不高,右上方有触痛,但未触及包块.B超探及右下腹5.5 cm×3.4 cm不规则、形态浑浊的光团,前后径3.5 cm.血常规:WBC 12.0×109/L,L0.33,N0.60,M0.07,Hb110 g/L.

    作者:王夫;刘绍范;周福金;郑勇;穆仙青;张媛;何春芬;曲朝晖;杨丽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一氧化氮、内皮素变化关系探讨

    近年来,随着对内皮细胞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知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在炎症、肿瘤、肝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病理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对我院1995年6月至2000年5月收治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ET-1、NO进行了测定,报告如下.

    作者:植勇;刘铭;杜一华;彭阳时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小儿胆胰管病变与合流异常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的表现特征及其与胆胰管病变的关系.方法自1992年以来经直接胆道造影检查76例胆胰管疾病患儿,经胆道留置外引流管造影12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7例、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2例和术中胆胰管造影55例.结果 62例确定有APBD.APBD按Komi分类,Ⅰ型(胆管汇入胰管)29例、Ⅱ型(胰管汇入胆管)31例及Ⅲ型(伴有副胰管的复杂型)2例.32例胆管囊状扩张中Ⅰ型24例,22例胆管梭形扩张中Ⅱ型18例,8例不伴胆管扩张中Ⅱ型7例(χ2=32.05,P<0.01);18例胰腺病变中Ⅰ型3例、Ⅱ型13例及Ⅲ型2例.胆管囊状扩张和梭形扩张组对比胆管远端内径(0.16±0.07) cm vs (0.32±0.16) cm,P<0.01.共通管直径(0.37±0.41) cm vs (0.76±0.36) cm,P<0.01、胰管直径(0.15±0.08) cm vs (0.22±0.12) cm,P<0.05及胰胆管交角(70.5°±25.1°) vs (36.6°±17.5°),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的APBD类型可导致不同形式胆胰管病理变化,胆管远端狭窄近直角汇入胰管型多造成胆管囊状扩张,而胰管以锐角形式汇入胆管型多致胆管梭形扩张、胆管炎及胰腺炎.

    作者:李索林;牛爱国;李明红;张道荣;李振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儿童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的长期疗效随访

    儿童桡骨近端骨折相对较为少见,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0%~8.5%[1].大多数作者采用O'Brien分型[1]来指导治疗并估计预后.近年来认识到手术本身带来的创伤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任秀智;张质彬;杨建平;袁宇;闫富宏;孙永胜;曾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儿童幕上血管网织细胞瘤四例

    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0年6月收治儿童幕上血管网织细胞瘤4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玉亭;冯静;张振兴;王道奎;张增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先天性无肛畸形排便功能的研究

    目的利用核素排便造影的方法探讨先天性无肛畸形患儿排便功能的改变.方法对43例无肛畸形患儿和11例正常儿进行核素排便造影检查,分析患儿组反映直肠肛管综合控制能力、排便功能和耻骨直肠肌功能的客观指标变化.结果正常儿直肠肛管保留率为(92.5±3.3)%,而无肛畸形患儿临床评分优组为(80.51±9.67)%,临床评分劣组为(51.14±6.90)%,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合并术后便秘的患儿组的残留率明显增大,排空率明显降低,半排时间明显延长,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核素排便造影方法是评价肛门直肠功能和排便功能的重要客观检测方法,无肛畸形患儿的肛门直肠和排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作者:袁正伟;王维林;李剑明;白玉作;李正;吉士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彩超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1999年5月至2000年2月期间我们对疑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46例患儿分别进行了临床检查、彩超、胃肠透视(G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证实者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黄英;丛杰;蔡爱露;潘恩源;王练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大鼠隐睾、隐睾下降固定对生殖细胞发育、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隐睾、隐睾下降固定对生殖细胞发育、凋亡的影响.方法 68支SD雄性大鼠,分为三组:隐睾组(52);隐睾下降固定组(8)及对照组(8).于日龄22 d时复制单侧隐睾模型,一部分于单侧隐睾模型术后14 d复制隐睾下降固定模型. 采用生物素*.dUTP/酶标亲和素测定法检测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结果 1.单侧隐睾模型术后第13 d内隐睾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指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从术后第4天起,与自身对侧正常睾丸(4.8±0.9)% 相比,隐睾侧睾丸(11.2±3.6)% 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2.与隐睾组(47.5±8.6)% 相比,隐睾下降固定组(6.2±1.8)% 发生凋亡的生殖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结论 1.大鼠隐睾模型建立术后13d内隐睾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指数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 在日龄36d时隐睾下降固定能使大鼠隐睾恢复正常的生精功能;3.隐睾患儿应及早施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可以恢复其生育能力.

    作者:郑航;郑新民;李世文;胡礼泉;费前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