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瑞卿;吴毅;林武存;蔡志民;余佩武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癌症的发病与死亡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癌症发病数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而癌症的死亡则成为人类七大重要死因之一[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1997年癌症死亡数约620万,居传染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列人类死因第三位[2].
作者:李广灿;叶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本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ER、PR、c-erbB-2及PS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存;陈晓;金兰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视黄酸对胃癌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10-6mol/L的全反式视黄酸(ATRA)处理胃癌细胞株BGC-823和MKN-45,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以酶标仪测定相关分化标志酶的活性,用3H-TdR掺入法测定DNA合成速度和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结果 ATRA使BGC-823细胞出现G0/G1期停滞,分化标志酶LDH、ALP和β-G的活性下降,抑制率分别为22.4%,32.94%和41.35%,使DNA合成速率下降41.43%,生长抑制率为61.03%;但不能改变MKN-45细胞的上述指标,结论 ATRA能诱导BGC-823细胞分化并抑制其恶性生长,对MKN-45细胞则没有这种作用.
作者:陈玉强;陈正明;吴乔;苏文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我科于1994年~1995年开始应用改良EAP方案对细胞分化较差的胃癌全身化疗,其方法是用卡铂代替顺铂,用表阿霉素代替阿霉素,加足叶乙甙组成联合化疗方案.共治疗22例胃中低分化腺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汪令胜;盛蓉;范黎;张燕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大肠癌病人血清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含量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了大肠癌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LN)及Ⅳ型胶原(Col Ⅳ)含量.结果 大肠癌患者血清LN、ColⅣ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淋巴结转移组血清LN及ColⅣ含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两者相差显著(P<0.05);血清LN含量中,DukesC期组高于DukesB期组,两者相差显著(P<0.05);血清ColⅣ含量由DukesB期至D期有逐渐升高趋势,且Dukes D期组显著高于DukesB期组,两者相差显著(P<0.05),结论 提示血清LN、ColⅣ含量变化与大肠癌细胞的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对判断其病情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腾;赵荣华;施靖华;陈金国;孙延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改良银染-TRAP法(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方法 用银染-TRAP法测定人肿瘤细胞株和经加热处理的阴性对照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肿瘤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0%,10、100、500个Hela细胞均为阳性,加热处理后的细胞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结论 提示与核素-TRAP法相比较,银染-TRAP法是同样特异、敏感,且更快速的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成为恶性肿瘤的诊断指标之一.
作者:何晓松;俞军;戴美红;高长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血清CEA、CA50、CA19-9和CA125水平对肺癌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了62例肺癌患者血清CEA、CA50、CA19-9和CA125水平,并观察了其中58例患者血清该四项肿瘤标志水平在不同TNM分期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肺癌组患者CEA、CA50和CA19-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肺病组.CA125血清水平在肺癌组和良性肺病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NM临床分期越晚,CEA、CA50、CA19-9和CA125水平越高.手术治疗和化疗有效的患者,该四项肿瘤标志水平降低,病情进展和肿瘤转移患者则升高,结论 该四项肿瘤标志在肺癌的诊断(除外CA125),病情监测和疗效判断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作者:李坚;赵夕武;束国荣;张蓝石;李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吐温80合并41°C温热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接种B16黑色素瘤细胞至BALB/C小鼠不同部位建立荷瘤鼠模型,观察荷瘤鼠死亡率、肿瘤生长曲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唾液酸的变化以及经血行转移的肺部瘤灶数的变化.结果 吐温80合并41°C温热能明显地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平均存活时间,使肺部的转移瘤灶数大大降低;但吐温80和温热单独作用时均无此效果.荷瘤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sTNF)活性和唾液酸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BALB/C小鼠,吐温80合并41°C、100分钟温热可显著降低sTNF活性,并引起血清唾液酸水平的进一步升高.处理后第10周,随着肿瘤的缩小,唾液酸水平有明显的下降,结论 吐温80能使温热在低于临界温度时即可发挥有效的抗肿瘤效应,明显提高温热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是一较理想的温热合并药物.血清TNF和唾液酸的变化提示协同效应可能与肿瘤抗原的暴露和机体免疫抗肿瘤作用的活化亦有关.
作者:杨耀琴;杨虎川;陶惠红;朴文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癌症病人血清铜和血清铁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原子吸收分光度计火焰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7例肺癌和45名正常人的血清铜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癌组的血清铜水平和铁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增加而且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人体血清铜与血清铁蛋白两者相互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P<0.005).鉴于血清铜绝大部分是以本质为亚铁氧化酶的铜蓝蛋白形式存在,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铁蛋白是机体对铁起贮存作用的蛋白质,结论肺癌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异常升高是铜蓝蛋白水平增高所致.
作者:黄源;徐优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为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及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测定了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ET及纤溶指标PA、tPA∶A、PAI∶A、D-D.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以初治及未缓解组ET升高显著,完全缓解组较初治及未缓解组明显降低.伴出血组较无出血组ET明显升高.ET与tPA:A呈负相关,结论 1. ET检测不仅对急性白血病诊断及其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而且与白血病出血有关.2. ET可能作为抗纤溶因子对纤溶系统发挥调节作用.
作者:陈春燕;贾继辉;张荣梅;张为;董艳;于学军;乔颖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快的肿瘤,我国九十年代死亡调查结果表明,肺癌已从七十年代第四位上升到首位.肺癌早期诊断困难,既使是美国也有50%以上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诊断时已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Ⅲ、Ⅳ期);这类病人单纯手术治疗效果近30年来没有明显提高,然而近年来开展的多手段综合治疗却已使其生存情况明显改善,其中化疗方面的进展更令人鼓舞;而小细胞肺癌(SCLC)则化疗对各期病人均为重要的治疗方法[1].
作者:王晓稼;吴金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淋巴瘤化疗后肝损害关系.方法 分析182例中高度恶性淋巴瘤化疗后肝功能改变,其中携带乙肝病毒53例,未携带者129例,化疗前肝功能均正常,观察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二周期以上的正规化疗后,HBsAg(+)组肝损害发生率占45.3%(24/53),HBsAg(-)组肝损害发生率占27.1%(35/129),P<0.05.HBsAg(+)组中并用利分能(重组人a-2b干扰素)治疗10例,肝损害发生率为10.0%(1/10),而未用利分能治疗43例,肝损害发生率为53.5%(23/43),P<0.05,结论 乙肝病毒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易致肝损害,并用利分能治疗可减轻其损害.
作者:陈道光;黄雪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人白细胞干扰素(IFN-α)对我们建立的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JEC)的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将不同浓度:2000 u/ml、500 u/ml、100 u/ml2的IFN-α与JEC共同培养7天,检测JEC细胞生长曲线、细胞的凝集素受体表达,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和结论 IFN-α对JEC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但不影响凝集素受体的表达;IFN-α可使JEC细胞G1/G0期增加、S期增加和G2/M期阻滞,前者与IFN-α浓度呈正相关,而后者则为负相关.
作者:吴中明;张逸群;刘祖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本文回顾性分析青春期这一特殊年龄段鼻咽癌患者的特征及治疗效果,并涉及远期并发症.方法 1975年7月至1992年12月,我院收治102例青春期鼻咽癌,Ⅲ、Ⅳ期占84.3%(86/102),全部接受放疗,其中6例N3患者接受化疗.结果 全组局部控制率为75.9%(78/102),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9%(86/102),60.7%(62/102),58.6%(60/102),Ⅲ、Ⅳa期5年生存率为52.4%(38/86).6例N3患者配合化疗3例存活5年以上.远期并发症包括不育和发育迟缓和继发性闭经.远处转移是主要死亡原因,结论 尽管青春期鼻咽癌患者初诊时多为局部晚期,但经根治性放疗后获得良好疗效.联用化疗可能增加疗效.由于许多患者获长期生存,远期并发症影响生存质量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
作者:廖玲霞;李长青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鼻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探讨组织发生.方法 光镜观察5例鼻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并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镜下示3例以血管瘤样型为主,2例为多形性型.免疫组化(ABC法)示瘤细胞a1-AACT,a1-AAT,Lysozyme均阳性,结论 5例均为组织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术后加用放射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黎辉;熊国胜;诸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MV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效果和毒性反应.方法 4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MVP (MMC+VDS+DDP)方案治疗.结果 45例患者中21例有效,有效率为46.7%.分析诸因素对疗效的影响发现病期早较病期晚疗效好.生活质量评估Karnofsky评分升高为68.9%.骨髓抑制为剂量限制性毒性,白细胞下降75.6%无其他严重毒副反应发生,结论 MVP方案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且可以耐受的方案.
作者:熊建萍;万以叶;王迪进;陈文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是多种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的复杂过程[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癌及正常肝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马向东;隋延仿;王文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在世界胃癌高发区之一-福建省长乐市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Hp的IgG抗体.结果 研究对象中Hp阳性总检出率为63.68%,病例和对照Hp感染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胃腺癌病例Hp感染率为68.18%.贲门部胃癌Hp感染率为56.00%.胃癌高发区Hp感染率高,结论 Hp感染与长期摄入鱼露、少吃新鲜蔬菜和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相互作用,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高.
作者:蔡琳;俞顺章;张作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联合腹腔内和静脉路化疗治疗晚期消化系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先腹腔内化疗,每周1次,共2次,继予静脉路化疗2周,再予腹腔内化疗2周,6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效果和毒性.结果 41例中2例CR,24例PR,有效率68.4%,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该治疗对晚期无腹水消化系癌是有效的,毒副作用轻,可作为一种常规治疗.
作者:卢介珍;卢启应;陈兴正;詹颖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使用体位引流的方法治疗食管纵隔瘘的疗效.方法 收集1992年元月~1996年3月收治的食管癌纵隔瘘21例,用模拟定位机观察瘘道方位,以此安排引流时的体位.结果 21例食管纵隔瘘经过体位引流和内科治疗后,1月内胸痛症状缓解18/21例,发热症状消退7/9例.模拟定位机下吞稀钡透视证实穿孔愈合18例,愈合率85.7%.21例的3、6、12月生存率分别为90.5%、66.7%、33.3%,结论 体位引流治疗能促使食管纵隔瘘的愈合,穿孔愈合与瘘道的形状、粗细、长短、走行和是否并发纵隔炎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作者:江浩;梅步铎;彭开桂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