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术式分析

郑良荣

关键词: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治疗指南, 适应证, 术式, 经历, 地位, 策略
摘要: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经历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迅速发展时期,其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地位已受到公认.ACC/AHA/ESC 2006年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已将消融归为心房颤动治疗的Ⅱa类适应证.现将几种常用的心房颤动消融术式和策略简述如下.
心电与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起搏器计时规则与起搏心电图分析

    起搏器置入人体之后,在心脏自身的激动起源点和传导途径之外又引入了新的激动起源和传导途径而使心电图表现更为复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起搏电极的位置影响心肌除极和复极顺序,使起搏的心电波形发生变化;②起搏器计时周期可影响患者自身节律,而患者自身节律反过来又可影响起搏器计时,两者相互作用使心电节律变化复杂化;③起搏器生产厂家不断推出新的自动功能,使心电图表现复杂多变;④如果起搏器发生故障或患者出现了心律失常,则更增加了心电图表现的复杂性.为了准确分析起搏心电图,需要了解患者所置入的起搏器的生产厂家、型号、技术特点及程控参数.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心电图工作者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获得这些资料,就要求我们从心电图中寻找线索,对其作出初步诊断.

    作者:王立群;郭继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现状与展望

    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发展历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设想来自外科迷宫术的启发.早期Swartz等通过模仿外科手术径线进行射频导管消融取得一定疗效,但是由于操作过于复杂、心脏压塞并发症高等缺陷而可行性较差.虽然Swartz的早期探索没有转化为广泛开展的临床实践,但开创了内科通过导管进行心房颤动消融的先河.1994年Haissaguerre等通过精简消融径线,完成了第1例右心房线性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并获得成功.线性消融证明了心房颤动消融的可行性,但是操作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过长,成功率太低,临床疗效不满意.1998年,Haissaguerre等证明肺静脉局灶发放快速激动可以诱发心房颤动,消除触发灶就可以消除其发生.

    作者:马长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食管心房调搏对诊断房室传导阻滞的应用

    目的 评价食管心房调搏对于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 比较145例心动过缓患者采用食管心房调搏与常规/动态心电图对于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并进行随访.结果 (1)食管心房调搏对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66.9%)高于常规/动态心电图(5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阿托品试验前后食管心房调搏对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77.9%,66.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经6~24月随访食管心房调搏检出的22例早期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9例发展为典型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对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同样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全铁;梁传亮;吕青山;范良军;刘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好图回放之1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复发与肺静脉电位的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心房颤动起源于肺静脉的异常电活动.肺静脉对于心房颤动的触发与维持都起着重要作用,肺静脉电位是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中的重要标识之一.虽然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在逐渐拓宽,但目前仍有近1/4的患者消融后心房颤动复发[1].近的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消融后复发与肺静脉电位恢复有关.探讨肺静脉电位的电生理特性和不同消融术式对肺静脉电位的隔离效果,将有助于阐述心房颤动复发与肺静脉电位复发的关系.

    作者:丁燕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术式研究进展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心房颤动消融作为一种非药物的心律控制手段正引起关注.新近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指南中,对有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如果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即可考虑行消融治疗.

    作者:马骥;边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交替性完全性预激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72岁.因头晕、心悸1天就诊.体检:BP 135/80 mmHg.心率64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X线胸片正常,心界不大.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图1)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心率96次/min,P-R间期长短交替出现,长者0.26s,短者0.11s;长P-R间期下传的QRS波群形态、时间正常,短P-R间期下传的QRS波群宽大、畸形、起始部有δ波,两种形态的QRS波群交替出现,酷似舒张晚期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起始部模糊、迟钝,QRS间期增宽达0.15~0.16s,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作者:王美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低钾血症伴室性期前收缩酷似倒置T波及高大U波1例

    患者女性,81岁,入院诊断:肠道肿瘤?贫血,低钾血症.体检:神志清,慢性病容.T 36.8℃,R18次/min,BP120/70mmHg,HR68次/min.

    作者:王晓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房室旁道的基本电生理特征

    预激综合征是指起源于窦房结或心房的激动除沿着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以外,同时快速通过异常的传导肌束(旁道)提前激动一部分或全部心室肌,并且极易伴发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常见的类型为旁道传导引起的心室预激改变及其伴发的心律失常.了解旁道的电生理特征不仅在射频导管消融前的电生理检查中起到诊断作用,也对心电图诊断心室预激有较大帮助.尤其在心电图上表现出可疑心室预激、间歇性心室预激等改变时,可提高心电图的诊断能力.

    作者:李忠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和比较98例心力衰竭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后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值.结果 心力衰竭组TO(0.13%±0.19%)高于对照组(-0.03%±0.12%),TS(2.29±0.62/ms/R-R)低于对照组(3.15±0.91/ms/R-R),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经2±0.5年随访发现患者死亡率以TO和TS均异常组高,TO或TS不正常组次之,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窦性TO和/或TS值异常时死亡率增高,及时观察其TO和TS值对检出猝死高危患者并进行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红;郑名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不同心房起搏模式对心房颤动治疗的价值探讨

    心律控制在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中仍然是一个正确选择.控制心律的药物治疗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因此非药物治疗得以逐渐发展起来.不同的心房起搏模式在抗心动过缓适应证患者中的应用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存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尽管技术上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以此防治心房颤动的价值一直存在着争议.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系指QRS形态在任一心电图导联上不断变化、节律不规则的室性心动过速,频率100~250次/min,多数发作能自行中止,偶可转为心室颤动.可根据Q-T(Q-TU)间期延长与否,分为长Q-T间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正常Q-T间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近年来提出的短Q-T间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赵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射频导管消融根治合并多机制房性心律失常的心房颤动1例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是目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主要的策略.但在消融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或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等其他房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由多种机制产生,主要包括缝隙相关性、消融线相关性以及非消融相关性的房性心律失常等.本文报道1例包含多种机制的心房颤动消融根治房性心律失常.

    作者:储慧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苑医师(住院医师)本次查房的患儿为女性,11岁,因发作性晕厥4年,植入AAI起搏器10天再次发生晕厥入院.

    作者:许原;郭继鸿;苑翠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痉挛致窦性停搏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半年来反复于剧烈运动后晕厥就诊.通常在运动高峰时发生一过性黑矇继以极短暂的意识丧失,伴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瞬间即可恢复.

    作者:于树君;郑淑芳;丁昌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

    急性心肌缺血性高耸T波是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对应缺血部位的导联出现一过性T波增高变尖,伴随着缺血缓解又恢复到原有状态的心电图现象.心电图特点急性缺血性高耸T波具有以下特征(图1):(1)电压突然增大50%以上.(2)两肢对称,基底部变窄,波顶变尖.(3)变化剧烈,几s内就可以观察到显著的变化.(4)仅出现于缺血区域的导联上,非缺血部位的导联则可无明显改变.故能作定位诊断.(5)缺血缓解后逐渐降低,迅速恢复原状.(6)缺血持续时间超过20min,常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卢喜烈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思考心电图之97》答案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酷似心室预激波1例

    患者女性,53岁,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本次因血压升高(高达180/130mmHg),加重半月收入住院.体检:T36.4℃,HR 88次/min,BP 110/70 mmHg.心界扩大,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2/6级吹风样杂音.

    作者:谢红莉;李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房室旁道合并双径路呈双束支交替传导阻滞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21岁.因反复心悸、气促10余年就诊.动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偶发房性和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间歇性A型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心动过速时心率140~170次/min.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及X线胸片、心肌酶谱、血电解质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电生理检查:穿刺插管时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图1),Ⅰ、aVL、V5~V6 P波倒置,R-R间期长短交替,提示为左侧旁道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率呈133与154次/min交替,提示双径路交替传导.行500ms次/min的右心室S1S1刺激,逆传A波以CSd领先,呈偏心性传导,经左侧旁道逆传(图2).

    作者:徐鸿远;钟国强;郑剑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预激综合征P-R间期、P-J间期之相关问题

    一、与预激综合征P-R间期长、短有关的因素预激综合征的P-R间期大多在0.08~0.11s,但有短至0.06s或长达0.20s者[1].P-R间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①房室旁道的性质,即是快旁道还是慢旁道?前者顺传不应期≤0.35s,具有全或无的传导特点,不出现传导延缓或递减性传导,因而不存在一度或二度Ⅰ型传导阻滞;而后者顺传不应期相当长,可达0.6~1.0s,甚至更长[2],大多数亦呈全或无的传导特点,少数可出现传导延缓或递减性传导,P-R间期>0.12s,呈现一度、二度Ⅰ型传导阻滞,甚至出现交替性文氏周期、裂隙现象等少见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何方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心电与循环杂志

心电与循环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