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癎)的外科治疗

陈旭;董芳永;舒凯;雷霆;李龄;康慧聪

关键词:颞叶癫(癎), 结构性病变, 外科治疗, 术前评估
摘要:目的:对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癎)患者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和术中监测对病灶切除和术后癫(癎)控制的意义.方法: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癎)患者74例,术前进行全面详细评估,并进行病灶和致(癎)灶定位,术中在EcoG描记辅助下行病灶+致(癎)灶切除,术后随访6-48月.结果:术前V-EEG检查异常者59例(80%),MRI检查阳性者70例(95%),余4例行PET检查示颞叶局部代谢减低;术中EcoG描记异常放电者61例(82%);术后随访EngelⅠ级51例(70%),EngelⅡ级13例(18%),Engel Ⅲ级5例(7%),Engel Ⅳ级5例(7%).结论:对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癎)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联合神经影像学检查、V-EEG、临床表现和其它术前评估手段对病灶和癫(癎)灶定位具有重大意义.在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指导下,行病变切除术+致(癎)灶切除术(或阻断(癎)性活动扩散的手术,如多处软膜下横切),可获得较好疗效.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相关文献
  • 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癎)的外科治疗

    目的:对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癎)患者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和术中监测对病灶切除和术后癫(癎)控制的意义.方法: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癎)患者74例,术前进行全面详细评估,并进行病灶和致(癎)灶定位,术中在EcoG描记辅助下行病灶+致(癎)灶切除,术后随访6-48月.结果:术前V-EEG检查异常者59例(80%),MRI检查阳性者70例(95%),余4例行PET检查示颞叶局部代谢减低;术中EcoG描记异常放电者61例(82%);术后随访EngelⅠ级51例(70%),EngelⅡ级13例(18%),Engel Ⅲ级5例(7%),Engel Ⅳ级5例(7%).结论:对伴有结构性病变颞叶癫(癎)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联合神经影像学检查、V-EEG、临床表现和其它术前评估手段对病灶和癫(癎)灶定位具有重大意义.在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指导下,行病变切除术+致(癎)灶切除术(或阻断(癎)性活动扩散的手术,如多处软膜下横切),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旭;董芳永;舒凯;雷霆;李龄;康慧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Wallenberg综合症所致频发顽固性呃逆7例临床分析

    Wallenberg 综合征伴频发顽固性呃逆患者7例,男6例,女1例;年龄42-71岁,平均55岁;合并高血压病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糖尿病2例;均以突发眩晕急性起病,出现吞咽困难、频发顽固性呃逆、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其中出现Horner征4例,步态不稳5例,头痛、复视各2例;病变同侧面部痛温觉障碍2例,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5例;同侧肢体共济失调6例,不同程度的同侧软腭麻痹、咽反射减弱或消失7例;均于病后1-3 d行头颅CT平扫,7例均未发现延髓梗死灶;病后3-7 d 行头颅MRI检查, 6例延髓背外侧发现有梗死灶,1例无异常发现.Wallenberg综合症的治疗主要为:有溶栓治疗指征时给予r-tPA溶栓治疗;降纤;扩管;抗血小板;神经营养;脑保护剂;对症支持治疗;康复治疗.

    作者:骆高明;陈兴泳;王义武;孟祥武;唐洲平;唐荣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颅内肿瘤伴发癫(癎)的机制及外科治疗评价

    临床上常见脑肿瘤伴发癫(癎),但脑肿瘤与癫(癎)发生的关系仍很难确定.癫(癎)放电是脑皮层超同步放电的结果,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癫(癎),都是大脑功能异常的表现,致(癎)灶脑生物电变化较其组织形态学变化更明显.因此,对颅内肿瘤伴发癫(癎)患者进行致(癎)灶定位时,既不同于单纯颅内占位病变者,也有别于其它顽固性癫(癎)患者.除了需要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外,更要参考V-EEG的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术前评估手段进行联合定位具有更大价值.在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指导下,行病变切除术+致(癎)灶切除术(或阻断(癎)性活动扩散的手术,如多处软膜下横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并不能确保所有患者术后癫(癎)终止发作或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更多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癫(癎)发病机制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对此类疾病的诊治也将会达到更高水平.

    作者:雷霆;陈旭;李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奥卡西平单药及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前瞻研究

    目的:评估奥卡西平单药与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癎)患者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对在同济医院癫(癎)诊疗中心就诊的67名部分性癫(癎)患者应用奥卡西平后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分为单药治疗组和添加治疗组,用药的前3个月及后3个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减少的平均百分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2).单药治疗组与添加治疗组相比,前者用药前3个月发作完全控制的百分率、用药后3个月发作频率减少50%的百分率和发作完全控制的百分率(P=0.02,0.017,0.019)均明显低于后者.单药治疗组或添加治疗组自身用药的3个月及后3个月发作减少50%的百分率、发作减少75%的百分率、发作完全控制百分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0%(13/67),主要出现于用药的前3月.结论:奥卡西平是治疗部分性癫(癎)的一线药物,可用于新诊断或其他药物无法耐受和疗效不佳患者的单药或添加治疗.

    作者:康慧聪;胡琦;刘晓艳;许峰;王霞;朱遂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米氮平和氟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米氮平和氟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和氟西汀组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6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以物理学、实验室检查评估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 治疗后1周米氮平组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氟西汀组(P<0.01),米氮平组和氟西汀组试验终点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和90%,两组间差异不明显. 副反应发生率在米氮平组为20%,氟西汀组为17%,米氮平组为早期嗜睡、头晕,氟西汀组则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结论:米氮平治疗惊恐障碍临床有效且安全,其起效时间早于氟西汀.

    作者:陈文军;严华;华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应用SPECT早期诊断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探讨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与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的关系.方法:选择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组(MID组)、多发性脑梗死组(MI组)患者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SPECT进行断层脑扫描,运用patlakplot法得出两侧大脑半球的平均血流量(mCBF),并且对大脑半球脑叶及基底核设置感兴趣区,定量测定rCBF.结果:MID组、MI组较对照组全脑mCBF均降低(P<0.01,P<0.05);额叶及基底核区域rCBF降低显著(P<0.05);MID组的额叶、颞叶皮质rCBF显著低于MI组(P<0.01,P<0.05);MID组神经心理测试MMSE评分为17.2±7.18,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额叶皮质rCBF变化与MMSE呈有意义的正相关 (r=0.712,P<0.05).结论:应用SPECT对MI患者脑血流动态测定,尤其是将额叶血流低下作为敏感指标,可预测及早期发现MID病例,这对于预防MID的发生,延缓疾呆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艳;曹丽华;张丽君;刘世文;王雪峰;王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线粒体脑肌病与癫(癎)

    线粒体脑肌病是线粒体功能异常、能量来源不足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癫(癎)发作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线粒体脑肌病中癫(癎)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作者:迟兆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儿肠套叠并发中毒性脑病的高危因素

    1996年7月-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肠套叠并发中毒性脑病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个月-36个月,平均9个月;均在病程中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术前发病4例,术后发病18例;肠坏死20例,未发生肠坏死者2例;抗生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者18例,能通过者4例;年龄《10个月18例,年龄》10个月4例;其中并发吻合口瘘死亡者l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者3例,脑瘫2例,双目失明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者5例,痊愈10例;经头颅MRI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弥漫性肿胀,脑室及脑池缩小变窄,严重脑病后期MRI可见脑实质有不同程度的萎缩.数据用(x -±s)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作者:侯明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观察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72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①创伤性昏迷》6 h;②颅内压正常,但临床症状差;③头颅CT示脑组织撕裂出血或正常;④弥漫性脑肿胀,脑池蛛网膜下腔出血.参照DAI分级标准[2]:Ⅰ级5例:GCS 11-15分;Ⅱ级29例:GCS 6-10分;Ⅲ级21例:GCS 3-5分,无瞳孔改变;Ⅳ级17例:GCS 3-5分,伴有瞳孔改变.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高压氧组40例,2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李军;李春国;陶翔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癫(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 TMS)是基于法拉第电磁原理的电生理技术[1],它产生的磁场能量能够穿透头皮和颅骨,刺激大脑,产生一定强度的感应电流,使神经细胞膜电荷累积,终导致去极化,从而对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 rTMS)是在经颅磁刺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生理技术,由于其无创性、局部治疗作用及副作用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李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的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的临床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患者26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9例,广泛脑挫裂伤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3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7例,于入院时、伤后3 d、1周、3周及1月余行头颅CT检查.结果:本文26例患者在CT复查中均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不同程度的脑室、脑池、脑沟扩大增宽,脑回变窄,其两侧脑室额角间夹角≥140°,尾状核指数为16.8%-32.1%,(平均24.2%).结论:本文外伤性弥漫性脑萎缩的主要病因,可能与弥漫性神经元和轴突的原发损伤以及外伤后脑缺血性损害有关.

    作者:刘建全;阿许库;史勇;巴哈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癫(癎)相关死亡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癫(癎)是由大脑神经元反复过度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突然性、短暂性的大脑机能障碍,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目前,癫(癎)相关的死亡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了解癫(癎)死亡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将有助于降低癫(癎)的疾病负担.

    作者:洪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癎)

    近年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的发展,国内外报道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顽固性癫(癎)的病例数明显增多.现结合文献,就SRS治疗顽固性癫(癎)在治疗机制、适应证、靶区设定、照射剂量、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郭韬;郭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住院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28例

    强迫症患者28例,均符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1],男15例,女13例;年龄(36.47±9.07)岁,发病(35.3±8.47)岁;病程(5.56±5.03)年;入院前均接受过系统治疗,其中20例服用过氯丙咪嗪(140.4±5.46)mg/d,服用(6.07±5.69)个月;16例曾进行过住院治疗.20例有明确病因,如亲人死亡、财产受损、工作矛盾、学习紧张等.病前性格:24例为追求完美、不安全感、内向胆小;4例为外向好胜、不完善感,均有过分敏感、过分关注自身等.16例有强迫性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观念;12例有强迫动作,其中5例为屈从性强近动作,7例为对抗性强迫动作.26例丧失正常工作和学习能力,2例能勉强完成工作.

    作者:张俊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鼠视皮质由神经钙蛋白对经验依赖可塑性的可逆性阻滞

    研究证明,许多蛋白激酶对鼠视皮质的可塑性有影响,但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的作用还不明了.神经钙蛋白突触--大脑中唯一已知的由钙离子/钙调蛋白活化的蛋白磷酸酶,在海马突触可塑性和记忆中乃是一种分子抑制物.在前脑神经元中诱导神经钙蛋白过度表达的转基因小鼠中,神经钙蛋白同样在眼优势的可塑性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小鼠在单目视觉剥夺后,神经钙蛋白活动性一过性升高可以预防皮质反应的变化,并且其效应是可逆的.这些结果表明,鼠视皮质可塑性中蛋白激酶和磷酸酶的平衡非常关键.

    作者:崔宝娟;孙强三;王培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硫酸镁对大鼠MCAO模型血脑屏障及MAP-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大鼠MCAO模型血脑屏障及神经细胞骨架结构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硫酸镁治疗组,在梗死30 min后硫酸镁治疗组静脉注射硫酸镁,其它2组静注生理盐水,梗死2 h后再灌注,梗死后24 h检测脑组织含水量、BBB通透性和MAP-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1),BBB通透性显著升高(P<0.01),MAP-2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硫酸镁治疗组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BBB通透性显著性降低(P<0.05),MAP-2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硫酸镁能显著改善大鼠MCAO模型BBB的功能,减少MAP-2的降解,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王家泉;常丽英;毛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银杏达莫组和脉络宁组各40例,银杏达莫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脉络宁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银杏达莫组与脉络宁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银杏达莫组无明显副作用.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作者:陈娟;李淑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SD大鼠MCAO模型,梗死2 h后再灌注,并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依达拉奉低剂量组及依达拉奉高剂量组,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检测各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结果:①依达拉奉低剂量与高剂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NS组(P<0.01),且依达拉奉高济量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1);②与假手术组相比, NS组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NS组相比,依达拉奉低剂量与高剂量组SO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P<0.01),且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依达拉奉通过降低自由基水平,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百权;杨文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白细胞介素-6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近20年来的研究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损伤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液中有浓度升高的某些细胞因子和粘附因子.动物实验也证实在脑梗死动物模型的血及脑脊液(CSF)中有某些细胞因子的表达.IL-6和TGF-β1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可通过免疫、炎症调节、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促血管生成作用、损伤修复作用、抗凋亡作用来减轻脑卒中后缺血损伤.因此,了解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血清中IL-6和TGF-β1的动态变化特征、作用机制及与脑损伤的关系,可达到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提高疗效的目的.

    作者:宋畅;邢艳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脑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脑缺血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6例,均实施CEA手术,颈丛麻醉,行颈动脉夹闭试验,决定是否用转流管维持脑部供血,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 16例患者CEA术后脑缺血症状显著改善,且未出现一例围手术期内的脑卒中和死亡事件,随访也未出现卒中事件.结论: 本文研究进一步证实CEA手术十分安全,在预防卒中以及改善各种脑缺血症状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欧阳晨曦;金毕;李毅清;刘建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