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喜萍;张秀琴;曹学兵;魏桂荣;孙炳照
评价持续热裹疗法的疗效,并评价睡眠期间应用持续热裹法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将参与者分4组:①可佩戴式热裹器组(每天佩戴8 h,连续3 d,夜间持续应用8 h,连续3晚);②口服安慰剂组(每天2片,每天3次);③口服镇痛剂组(布洛芬2片,每天3次);④非产热性裹器组.治疗前后评定疼痛缓解程度及肌紧张程度、躯干侧屈活动度、疼痛对情绪影响、睡眠指标及各项参数相关性、安全性.结果无论是否夜间应用,疼痛均得到缓解,还提高躯干侧屈活动度,减轻肌紧张程度,降低残疾程度,改善睡眠质量,减轻入睡困难,无严重不良反应.证明热裹器应用安全,可考虑作为急性腰背痛的初始疗法.
作者:康海琼;郄淑燕;岳寿伟;杨树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单侧腕痛患者未受累侧的腕部接受大脑运动控制是否异常.资料与方法按所定标准选择18例优势手患有慢性腕部疼痛而非优势手腕部无疼痛的患者为病例组(女16例,男2例),平均年龄31岁(18~46岁);20例符合标准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女18例,男2例),平均年龄28岁(21~44岁).受试者舒适地端坐在椅子上,面对数字表但看不到电脑屏幕.
作者:杨朝辉;黄乃艳;孙炳照;董时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放射性滑膜切除术是一种针对慢性滑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就其作用机制、放射性药物选择、安全性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估等方面予以综述.
作者:高堪达;俞永林;刘兴党;胡长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探讨背痛患者对电话咨询服务的满意度.采取随机对照试验对两个城市(人口分别为10500和11500)进行了大约5个月的全面调查.参加治疗的所有背痛患者被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在接受常规治疗前先接受电话咨询服务的实验组.结果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电话咨询服务可使背痛患者的相关症状有所减轻,也容易被患者记住,并且提高了背痛患者对理疗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符合当前国家健康服务计划的理疗新方法.
作者:方玲;燕铁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评价等速练习对改善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功能和缓解其疼痛的效果.22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共37个膝关节)进行等速练习治疗,治疗前、后评测患者的功能、等速参数以及疼痛程度.经6周等速练习,患者的功能和等速参数均明显改善,疼痛评分也明显减少.等速练习可以防止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伸肌肌力的丧失.
作者:凤旭东;王培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人们普遍认为物理治疗师在治疗肌肉骨骼疾病时所用的手法能引起工作相关性拇指损伤,其所致拇指痛可使物理治疗师改变其手法,导致手法治疗的疗效降低,并可能增加患者医疗保健上的开销.据报道1/6的物理治疗师因此而退出这一职业,这使保健系统和培养物理治疗师的教育系统负担增加,因此预防这种损伤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引起拇指痛的因素,定量研究物理治疗师工作相关性拇指痛的程度,并探索拇指痛的起因与后果.
作者:孙丽;邱纪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系统综述压痛阈评测方法的特性、测量方法、信度、效度及应用,为试验室和临床疼痛评估及处理的研究提供较为客观评价手段.
作者:王宁华;张传汉;南登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研究腰背部相关的损害节段水平的一系列临床评定方法以使其标准化并探讨组内、组间评价人的可信度.试验分2步进行:第1步,由3名物理治疗师进行15项临床检查方法来评价组间评价人可信度,同时由1名物理治疗师进行该试验来评价组内评价人的可信度.对于15项临床检查方法中的14个项目组内评价人可信度(κ>0.40)和7项组间评价人可信度(κ>0.40)是可以接受的.第2步,这些组间评价人可信度小的(κ≤0.40)试验被进一步标准化并由其中2名物理治疗师重新进行测试.这种重新标准化的结果,使所有试验的组间评价人可信度均可接受.研究人群的临床试验应按照统一标准严格执行.当试验按照不同的标准执行时,试验过程应标准化.在痛刺激试验中,使用力量的大小应作常规检查,并与标准相互比较,从而可以提高组间评价人可信度.
作者:吴喜萍;张秀琴;曹学兵;魏桂荣;孙炳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胶质细胞活化、增生以致胶质疤痕形成,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早期发挥营养、保护作用,但晚期阻碍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再生,加重神经系统的损害.综述胶质疤痕的形成、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及调控,对充分发挥胶质细胞有益功能,减少其损害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舟;王伟;杨渝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梨状肌综合征是一个描述性、排他性诊断,只有在明确没有引起坐骨神经痛的脊髓病因时才被考虑.然而,近研究表明,影像学方面异常可以不引起疼痛,而明显坐骨神经痛在CT、MRI、脊髓造影和常规肌电图中却表现正常.
作者:王海峰;孙炳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评价常规治疗加神经反射疗法治疗亚急性和慢性腰背痛的疗效和效价比.21名家庭医师随机分为实验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实验组收集59例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加神经反射疗法.对照组收集45例患者仅予以常规治疗,于治疗第1、15、60、365 d评定患者的疼痛、牵涉痛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平均疼痛程度高、持续时间长,后一次随访时实验组的疼痛、牵涉痛和功能障碍改善均较大,专家门诊次数、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费用、病假时间均较少,且3个特定病例的效价比较好.因此神经反射疗法治疗腰背痛可提高疗效和效价比.
作者:林岳军;杨建伟;孙炳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凡腰背痛的患者,其躯干参与的腰背活动常常受限.本文推荐1种具有一定特异性、临床上简便易行的腰背活动功能评价系统,它由5项检查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它对检测腰背痛患者的腰背活动功能具有良好的分辨力和灵敏性.
作者:邓桂萍;白玲;王培生;孙炳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原发性头痛发病率较高,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存在不可避免的副反应,A型肉毒毒素的应用为原发性头痛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本文简要介绍A型肉毒毒素治疗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机制、安全性和远期效应.
作者:胡悦育;胡兴越;张传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研究椎间盘内电热疗法对慢性持续性腰椎间盘疼痛患者的疗效.选择环破裂和/或椎间盘突出< 5 mm且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持续性腰椎间盘疼痛患者33例,采用椎间盘内电热疗法,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背部和下肢的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 和Roland-Morris 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进行评定.患者平均年龄40岁、平均病程为46个月,在平均15个月的随访中, 疼痛的缓解和躯体功能的改善体现在VAS平均改善3.9分 (P< 0.01),下肢VAS改善3.7分(P<0.01),RMDQ平均改善7.3分(P<0.01),75.5%患者对此疗法效果满意.24%患者的疼痛完全缓解,46%部分缓解.椎间盘内电热疗法对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持续性腰椎间盘疼痛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
作者:杨美兰;张广慧;朱遂强;张长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慢性疼痛病因复杂,个体表现差异较大,治疗相对困难.现就慢性疼痛不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予以简要介绍.
作者:李卫华;郁可;范建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由活性氧类引起的蛋白质氧化修饰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发病因素,本实验分离AD患者和年龄相对应的健康对照组的血浆,通过用双向电泳法及与2,4-二硝基苯肼(DNPH)结合,以及抗-DNP的抗体做免疫荧光染色来检测氧化蛋白,用MALDI-质谱法做蛋白质测序.实验显示这些氧化蛋白是纤维蛋白原γ链的前身蛋白和α-1-抗胰蛋白酶的同源蛋白.AD患者血浆中的这些特殊氧化蛋白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这些氧化蛋白质参与AD的病理构成,是AD患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代蓉;胡中;殷义涛;周丽泱;王培生;杨渝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肩痛是常见的周围关节疾病之一,据报道发病率高达20%.非外伤性肩痛的常见原因是生物力学的改变继发组织损伤引起的肩关节及其周围的炎症所致.常见的原因包括腱鞘炎/滑囊炎、骨关节炎以及肩袖损伤.有50%的肩痛患者会求助于物理治疗,通常包括电疗、肩袖肌群力量训练以及手法松动术以减少肩周粘连.然而对各种物理治疗效果的证据都十分有限.此项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目的是评价软组织按摩对肩痛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及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
作者:徐江;王培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检测肩部2块肌肉(斜方肌和三角肌)的压痛阈在重复检测中是否因检测时间、受试者、不同侧及检查者的变化而变化.选择24例健康女性志愿者于4个时间点(第1、3、28、30天)连续测试4次压痛阈,2次间隔为10 min.结果表明在短间歇的重复检测(时间或检测点)中,不同个体的压痛阈在排除初的检测后是稳定的.
作者:黄飞龙;王宁华;谭维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有关腰背痛初期治疗的指南,但尚无物理治疗的指南.为提高腰背痛患者物理治疗的疗效,本文就荷兰腰背痛物理治疗指南作一介绍.
作者:查运红;吴润兰;曹学兵;梅元武;孙炳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到目前为止,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PS)没有客观的检查方法,其诊断主要靠排除法.在近的20年中,许多电生理方法被用于检测坐骨神经病变来推断梨状肌综合征,并结合物理治疗和手术干预用于该病的诊断.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将PS定义为侧卧位屈髋屈膝90°、髋内收及内旋位(FAIR试验)时引出的H反射均延长是合理的.在正常人,FAIR体位与解剖体位之间的H反射潜伏期延长的标准差为0.62 ms,而PS患者超过1.86 ms,这一试验的灵敏度为0.881,特异度为0.832.
作者:康慧聪;孙炳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