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氧运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王洁婷;倪建芳

关键词:高血压, 代谢综合征, 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 心血管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比较老年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有氧运动及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在改善血压及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的效果.方法 1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有氧运动组(60例)、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60例).三组患者原有的饮食,服药习惯保持不变.后两组患者进行24周规则运动.干预前后观察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 24周后,有氧运动组及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指标显著改善(P<0.05或0.01),且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较有氧运动组收缩压、FPC及LDL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合并MS患者的CVD危险因素,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运用,能取得血压及多种CVD危险因素改善的效果.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与铁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铁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85例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两组,单纯糖尿病组(A组)48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B组)37例,测定血清铁蛋白.结果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较单纯糖尿病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原因之一.

    作者:胡朝晖;祝素文;刘加和;万金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临床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1],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后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降低,从而增高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2].

    作者:周立英;朱立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炎性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炎性指标和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4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组),35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以及23例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研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斑块形态及类型,同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TNF-α水平.结果 IMT在A、B两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47.16,P<0.01).A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67.5%(27/40)B组发生率22.9%(8/3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4.95,P<0.01),而血清hs-CBP及TNF-α含量在A组、B组、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吴小兵;孙建华;陈玮;林惠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80例临床疗效分析

    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海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达70%[1],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 pulsstion,IABP)是再灌注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俞春花;邹海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索-1(Er-1)与急性脑梗死(A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72小时内发病的ACI患者120例及正常对照组84例,分别检测血浆EF-I、空腹血糖、血脂7项、血压,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对发病初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CI组血浆ET-1为(183.27±56.63)pg/ml,对照组为(156.47±34.24)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CI组内,按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分组比较ET-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ESS及血脂7项与ET-1进行偏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ACI患者早期血浆ET-1增高,提示ET-1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但其与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尚不明确.

    作者:周志斌;余永洁;朱正芳;朱荣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对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在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观察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间组织多普勒速度显像参数、应变和应变率参数,比较各组间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比值(Em/Am)、大应变绝对值、大应率变绝对值.结果 Em、Am、Em/Am在3个观察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P<0.05、P<0.01)、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之间(P<0.05、P<0.05)的大应变绝对值、大应变率绝对值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应变及应变率可用于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收缩功能,定量评价心肌缺血.

    作者:卜智斌;叶萌;程芸;杨继东;洪永强;余红萍;蒋顺梅;黄敬垣;张新捧;刘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合并心血管疾病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分析,探讨麻醉术前评估及围术期处理的重要性.方法 总结本院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这类手术患者86例,术前行各项检查,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程度,并作相应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术前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66.2%)居首位,其次是高血压(60.5%),列居第三位的是各种类型心律不齐(47.6%).手术选用腰-硬联合麻醉.术中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35.0%、43.4%和11.6%.手术后72h内: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25.5%、48.9%、9.3%,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分别较术前升高22.1%、51.1%.结论 高龄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常见,手术后的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应予以重视,因此高龄手术病人充分的术前估计与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加强监测和管理,维持循环稳定,是减少麻醉手术危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陈宏才;应丽丽;郏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云南省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及治疗率调查

    目的:了解云南省15~6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法 :对云南省8个州(市)的16个县(区)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高血压抽样调查,应用标准问卷询问高血压病史以及高血压的治疗情况,采用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的测量.结果 :总人群高血压患病粗率24.8%,标化率21.5%;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2.9%、12.7%和1.0%.结论 :本省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与全国比较,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作者:石青萍;陈杨;许雯;杨永芳;段婧;肖义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诊断是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的.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依据心脏结构和临床表现,把心衰从高危人群到终末期分为A、B、C、D 4期.旨在强调早发现高危因素,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心衰预后.

    作者:余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初探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一年半后的血糖达标与胰岛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开放非随机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入组107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CDS指南按BMI≥24kg/m2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增敏剂(A组),和BMI≤24kg/m2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促泌剂(B组).平均随访1.5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e)、血脂(TC、LDI-C、HD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较基线时提高(55.5~70.37%,48.94~65.96%),增敏剂组治疗后HOMA-IR、HOMA-IAI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促泌剂组治疗后,HOMA-IS、HOMA-IR以及HOMA-IAI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实行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后显著提高血糖的达标率并有利于改善胰岛功能.

    作者:宁帆;曾文衡;汤珂珂;吴箐;谷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耐药性探讨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hpidia,SMA)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近年来SMA的分离率有逐渐升高趋势.SMA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数量日趋增多,己逐步成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危重感染患者[1,2].

    作者:钱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剂量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前治疗偏头痛药物较多,方法各异,疗效不一,为了选择一种更适合患者长期治疗的方法,用小剂量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偏头痛患者43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周春飞;杨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评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约三分之一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7d内[1],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吕祥兄;李晓彤;方凯;石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糖血钠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之一,病情重,并发症多,昏迷时间长,甚至长期植物生存,死亡率高,在我国其死亡率达24.5%~81.6%.本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糖、血钠及其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它们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建军;王科;赵冬青;张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为少见的脑梗死部位,在新英格医学中心后循环卒中登记中,MMI占后循环梗死的5%以下[1].

    作者:白文静;郑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依达拉奉对脑血管病患者SOD活性及LPO含量的影响及疗效评估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现在人类死亡率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发病快、恢复慢、致残及死亡多的病种.据WHO公布在57个国家中,有40个国家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列入前三位,其中在中国和日本已居首位.

    作者:马传花;余玲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测定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分别于发病后24小时、15天测定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ha-CRP和D-Dimer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a-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梗死面积越大血hs-CRP和D-Dimer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a-CRP及D-Dimer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赵梅;娄卫东;吴峰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本文以我院高血压俱乐部患者联合应用缬沙坦与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探讨其降压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于下.

    作者:李秋菊;朱剑;张小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倍他乐克联合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对室性早搏病人T波峰-末间期(Tpe)的影响.方法 86例经24h动态心电图证实的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4例),观察组以稳心颗粒(1包,每日3次)及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以同等剂量的倍他乐克口服,疗程为5周.治疗前后以动态心电图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室早个数和Tpe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Tpe间期、Tpe离散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Tpe间期,Tpe离散度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8.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不仅能有效治疗室性早搏,而且能缩短Tpe,改善其预后.

    作者:占林兵;谢波;胡北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