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压与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血压值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分为A组(收缩压≤105mmHg)、B组(收缩压>105mmHg)、C组(舒张压≤65mmHg)、D组(舒张压>65mmHg)、E组(脉压≤35mmHg)和F组(脉压>35mmHg),平均随访48个月,分析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死亡风险等.结果 A组心/胸>0.6者所占比例及死亡率均高于B组(P<0.05).A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均大于B组,A组射血分数(EF)低于B组(P<0.05),收缩压与LVDD成负相关(P<0.05),而与EF成正相关(P<0.01).结论低收缩压可能为判定DCM预后不良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和卡托普利治疗充血性心衰引发低血压反应的差异.方法随机开放药物平行对照试验.对117例经选择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Ⅱ~Ⅳ级)随机接受雷米普利2.5mg,或卡托普利6.25mg,服药前每15分钟测血压1次,服药后10h内每0.5h测血压1次.血压由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结果平均动脉压的大下降值分别为:雷米普利组(1.32±1.42mmHg),卡托普利组(6.25±1.37)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舒张压下降>10mmHg者:卡托普利组7例(12.73%),雷米普利3例(4.76%),卡托普利组2例出现症状性低血压反应.结论雷米普利在首次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时安全、不易产生低血压反应.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病例介绍本文报道心肌桥致运动后血压下降、晕厥2例.简述如下:例1:男,20岁,竞技运动员,训练时常感心前区疼痛,持续2~3秒后自行缓解,近两月经常发作入院,体检:BP150/85mmHg,HR58次/分,律齐,无杂音,两肺清.血常规、空腹和餐后血糖、心肌酶谱均正常,抗柯萨奇病毒抗体IgG(+),IgM(-),抗心肌抗体(-).胸部平片、核素心肌显像及心脏超声正常.运动试验达177次/分的亚极量时血压突然从178/65mmHg降至134/39mmHg,心率未骤降,心电图V6导联QRS振幅降低,心前区疼痛、晕厥.终止运动平卧后随心率逐渐降低至运动试验前,血压也逐渐恢复正常,心前区疼痛和晕厥消失.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中段肌桥,收缩时前降支压缩50%.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C型利钠肽(CNP)和醛固酮(AL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1例EH患者和98例非高血压患者的CNP和ALD水平,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 EH组血清CNP和AL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CNP高于女性,而女性ALD则高于男性.Ⅰ期EH组和对照组血清CNP、ALD无显著差异.Ⅱ期、Ⅲ期EH组则均显著高于Ⅰ期EH组和对照组.伴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或肾功能损害组CNP、ALD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而Ⅱ期、Ⅲ期EH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EH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清CNP和ALD水平的变化,且这种变化与EH分期相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及康复训练组(22例).康复训练组步行训练每天2次共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及症状.结果康复训练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症状有改善.结论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预防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二级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体重2.5~3.0公斤.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球囊内膜剥脱加高胆固醇饮食),治疗组10只(球囊内膜剥脱加高胆固醇饮食以及复方丹参滴丸150mg/d).八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兔的髂动脉标本行病理形态学观察以及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MMP2,MMP9的表达.结果 (1)复方丹参滴丸组较模型组,血管腔直径狭窄减轻27.8%;内膜厚度减少41%,内膜面积减少52%,内膜厚度和中膜厚度比减少22%、面积比减少38%,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其MMP2、MMP9明显增加,复方丹参滴丸组和模型组相比,复方丹参滴丸组MMP-2、MMP-9的表达低于模型组.(3)内膜的增生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与MMP2、MMP9有很好的相关性(γ=0.896P<0.01).结论 MMP在再狭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明显抑制血管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中等及大量脑出血来势凶险、变化快,严重危及人的生命.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虽然有时能抢救生命,但其往往病程长,愈后差,患者生活质量差,而外科的开颅手术往往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费用昂贵,生存率低.其后果家属及患者都不愿接受.采用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技术,能迅速而直接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致残率和死亡率.其治疗手段优于内科治疗和开颅治疗已达成共识[1].本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溢血13例(发病8~24h),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血脂康与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血脂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ACS患者早期应用血脂康的临床意义.方法 9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1.2g/d组(n=32)、血脂康2.4g/d组(n=32)及对照组普伐他汀20mg/d(n=32).测定治疗前、治疗8周时血脂水平及血清hsCRP、IL-6水平.结果 (1)三组治疗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TC、LDL-C、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hsCRP、IL-6水平降低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2)三组治疗8周时组间比较,hsCRP、IL-6水平血脂康1.2g/d组较普伐他汀20mg/d对照组降低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脂康2.4g/d组较1.2g/d组降低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给予血脂康1.2~2.4g/d调脂作用与普伐他汀20mg/d无明显差异,但降低炎症因子作用强于普伐他汀20mg/d.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血管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甚至中年人的健康,发病率大约以每年3%的速度上升,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对32例参加康复运动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旨在评价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凡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有手术指征者,予以手术治疗,行冠脉搭桥术[1].重建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改善心肌血供,术后通过严密的监护及高质量的护理,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效果[2].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梗死有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入院的1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少、多无心绞痛史、多在应激情况下发病、心梗部位留有节段性运动异常少、心梗部位以下壁居多.结论梗死原因可能与冠脉痉挛、血栓自溶、冠脉栓塞、冠脉解剖异常、主动脉夹层、冠脉造影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甲亢等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本文调查近年本院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情况,旨在明确差距,更好地进行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提高AMI的治疗效果.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0年至2004年2月期间AMI75例,男57例,年龄38~95岁,平均58.98±15.46岁,女18例,年龄55~84岁,平均61.39±12.59岁.入选标准:(1)具缺血性胸痛或胸部不适的症状.(2)ECG存在AMI的典型动态变化.(3)48小时内CK,CKMB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或cTNI升高.(4)住院时间大于24小时,除外24小时内死亡或转院的病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衰自护教育对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8例慢性心衰患者来本院施予心衰教育,观察前后规范用药的情况以及评估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LiHFe)的变化.结果心衰自护教育后,患者ACEI、ARB类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表各项评分改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心衰自护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规范化治疗药物的使用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前,国际上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定义还不完全统一,因而有关OSAHS的发病率的结果很不一致.早期的资料提示在发达国家的成年男性中约2%~4%的人患病;新近有资料表明大约20%的成年人有轻度OSAHS,1/15的成年人有中度OSAHS.OSAHS不仅是临床常见病,而且具有很大潜在危险,可造成全身多个系统功能损害,包括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性功能障碍、胃食管反流、哮喘等.现就OSAHS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部位压迫在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心导管术后所致假性动脉瘤21例,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后徒手压迫修复10例,超声引导下用探头实时压迫修复11例.首次压迫时间20~30分钟,直接探头压迫以不出现血流信号为成功标准.结果 21例假性动脉瘤均压迫修复成功,一次成功率86%(18/21),其中有3例病人(1例超声探头压迫,2例徒手压迫)二次压迫修复成功.结论在超声引导定位下对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进行探头实时压迫或徒手压迫修复,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的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的首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心率、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7mm,左心室射血分数≤0.42,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经治疗随访达1年者共103例,分美托洛尔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应用Holter及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定基线值及2个月、6个月、1年心率、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经过1年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有显著性差异[(44.84±7.20)%VS(38.76±8.56)%,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62.11±9.8mm VS 64.96±10.1mm,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心率明显减慢(65±6.2次/分 VS71±8.6次/分,P<0.05).结论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心功能和心室重塑.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肌梗死,无论是急性期、稳定期以及梗死后的长期二级预防,均有循证医学提供的确切证据,肯定了β受体阻滞剂的益处.国际指南包括2004年ACC/AHA STEMI指南和2003年ESC AMI指南和2004年ESC β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文件,都将口服β受体阻滞剂作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则为Ⅱa类推荐、B级证据.COMMIT/CCS-2研究为临床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同时,根据COMMIT/CCS-2研究结果,在临床实践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简称SDVHD)的心律失常特点.方法通过对67例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患者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并设67例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SDVHD)的心律失常以房颤、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为多见,室性心律失常相对少见.结论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SDVHD)以房颤、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为多见,室性心律失常相对少见.其心律失常特点与传导系统钙化、纤维化、老年性退化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 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女,74岁.反复发作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2年多次入院.半年前因症状发作再次入院.查体:BP120/86mmHg,神清,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细湿罗音,心率88次/分,心律不齐,频发早搏,心音中等,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左下扩大.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心超:1.左心腔扩大,左室7.8cm,左房4.3cm.2.升主动脉增宽.3.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轻度返流.左室侧壁运动滞后,与室间隔对比运动延迟0.25秒.4.肺动脉高压31mmHg.5.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