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国;王华;刘月芹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意义.方法实验用TUNEL法结合电镜观察小鼠接种VMC病毒后3、5、7、9、15、35天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小鼠在接种VMC病毒后的3、5、7、9、15、35天各时点凋亡心肌细胞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 01).小鼠在接种病毒后7~9天,电镜下心肌细胞可见凋亡.结论 VMC中存在异常的心肌细胞凋亡现象,心肌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VMC的发病.
作者:张松;饶邦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1],高甘油三酯在致动脉粥样硬化、致代谢紊乱、致凝血纤溶紊乱被认为是一种强危险因子[2],因此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与降低血清胆固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辛伐他汀和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以期提高调脂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伟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分别对43例冠心病及10例健康人进行C反应蛋白及凝血因子Ⅶ活性的测定.结果在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RP分别为(0 29±0 17)mg/L、(2 28±1 31)mg/L和(4 97±2 33)mg/L,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1);FⅦc分别为(77 73±12 29)%、(90 28±16 14)%和(124 66±26 53)%,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FⅦc未显示有显著差别(P>0 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01);结论 CRP及FⅦc水平的增高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发展过程.
作者:俞坚武;屈百鸣;吴立萱;胡雪烈;车贤达;郦卫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院自1994年1月至2001年7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的脑室内出血32例,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殷利春;杜根安;杜杭根;何民;章国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诊断手段,误诊、漏诊率较高.我院1990~2000年间临床诊断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95例,误诊31例,占32 6%.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蒋一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和小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指心血管疾病(如心梗、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如坏疽等),小血管并发症指肾脏病变(如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如失明)神经病变(如疼痛、麻木、感觉异常、阳痿).在糖尿病引起的血管损害中这二类并发症常常同时发生发展,影响数个系统,导致严重残疾和生活质量的降低.若能早期发现糖尿病者血管并发症采取药物干预方式并指导病人改变生活方式,就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所以早期发现这类可能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人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白煜;张维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良的生活方式,人口老龄化,我国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正在逐步升高,但健康知识相对缺乏.
作者:朱晓霞;徐卫民;方顺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郑海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们于1997年7月至2001年7月应用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国;王华;刘月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肥胖、2型糖尿病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高血压患者半数以上有肥胖或超重,约10%有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至少1/3以上合并高血压,并发肾脏损害者高血压患病率达70%~80%,这类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紊乱和较严重的靶器官损害,降压药的疗效减低,控制血压的能力受影响,构成一种特殊类型高血压.从心血管病事件链引出的心血管危险(Cardiovascular Risk)角度,这类患者属于心血管危险的高危群体;从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的角度,反映肥胖程度的体重指数(BMI)越高,平均危险因素数目越多,这类患者就是这种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集合体.因此,深入了解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征和抗高血压治疗特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维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72岁.因反复蛋白尿伴血尿30余年,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二年余,于1999年4月由外院转入我际行血透治疗.
作者:沈汉超;张帆;郦国瑛;华爱萍;张群;周佩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斑块不稳定、继而出现斑块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并导致冠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脏性猝死(SCD).它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这类患者在急诊室以急性胸痛就诊者占较大比例,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与正确处理.近年来国外开设了专门的胸痛室或胸痛中心,以集中对急性胸痛,尤其是ACS患者早期做出诊断、危险分层,并予相应的治疗对策.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re,CPC)的建立:要求急诊科、心内科、心导管室及心外科等通力合作,CPC工作人员在急诊室对胸痛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做出快速而有效的检查与判断,若有心肌缺血,且为STEMI者,则应考虑立即再灌注治疗;若为非ST段抬高的ACS,则应明确是NSTEMI或UAP,并采取入院后药物强化治疗或急诊冠脉造影与血运重建治疗.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诊治手段特别是侵袭性操作的采用,抗生素的更新及广泛使用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医院感染日益增多,亦日益受到关注.本文观察1996~2000年我院心血管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分析探讨其特点及防治措施.
作者:吕玲春;王春明;韦铁民;朱美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病毒性心肌炎(VMC)及扩张型心肌病(简称扩心病,DCM)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至今国内外对二者均无特效的治疗手段.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也无国际统一标准,少数病毒性心肌炎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后者病死率高,以往5年生存率约50%左右 [1].近的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对扩心病的治疗如心脏移植、心肌减容术在国外已经广泛开展 [2],国内也在起步,但前者费用昂贵,后者远期疗效尚未能完全肯定.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药物对改善扩心病症状有一定疗效 [3,4].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大量基础研究,修订了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并经多方面实验及临床研究,提出了目前药物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的较佳方案,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杨英珍;陈瑞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无创性血压监测仪对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比血压节律正常(勺型组)和异常(非勺型组)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结果非勺型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较勺型组升高(P<0 01);左心室重量和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 05,0 01),24小时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显著相关性r=0 55,P<0 01;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P<0 05);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加(P<0 05);组间在偶测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较节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更显著的靶器官损害.
作者:聂晶;姜昌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及左室肥大对冠状动脉基础血流和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多平面食道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左冠状动脉主干静息状态下和静脉注射潘生丁后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和平均血液速度(MDV),计算静脉注射潘生丁后与静息状态下上述测值之比值D/R,比较高血压左室肥大组(C组)与单纯高血压组(B组)及正常组(A组)各测算值.结果 D/R值C组和B组均显著低于A组(P<0 05~0 01),其中,静脉注射潘生丁后C组PDV和MDV值显著低于B组和A组(P<0 05~0 01),后二组之间接近,而静息状态下B组PDV和MDV值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 05~0 01).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大患者冠状动脉基础流速及储备功能均下降.
作者:童鸿;陈婉斐;蔡海鹏;王建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风心房颤并发脑栓塞脑出血并不少见,而在治疗脑栓塞并发脑出血致左侧肢体偏瘫间又并发急性腹主动脉栓塞并不多见,根据文献报道认为,风心病人并发体循环栓塞率为10~45%,平均为15%,其预后有时是非常严重,1/6~1/3患者在第一次脑血管栓塞而死亡 [1].本文报告风心二尖瓣狭窄,经球囊扩张术后5年,并发脑栓塞脑出血后1月又并发急性腹主动脉栓塞,经急诊行下肢动脉取栓术,继抗凝治疗获得成功1例.
作者:杨东平;裘秀兰;汤焕亮;陈中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也是老年常见病之一.Ostfilel报告:高血压脑卒中发病率比正常血压者高2倍,如果舒张压下降5mmHg,可使脑卒中发病减少44%,冠心病发病减少27% [1].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特征是:三高,即患病率高,占人口总数的1/10;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笔者于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观察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其中30例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健康认知水平,另30例作对照.结果如下.
作者:陆燕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超重是相互关联的可能有内在联系的几个疾病,可以在一个个体上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这些与疾病过程有关的症状和体征通称为代谢综合症 [1,2,3].本文报告2000年9-10月间对镇海炼化公司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旨在描述石化企业老年高血压病合并有代谢指标异常的状况,为合理处置高血压病人,防治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提供相关资料.
作者:黄童;杜娟;蔡华挺;许京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27岁,农民,未婚.因昏厥2次而于2001年6月2日入院.患者7年前出现突眼、视力下降、食欲亢进、颈部增粗,自认为近视而配镜.近10天因2次昏厥伴抽搐而入院.体检:T36 5℃,P40次/分,R20次/分,Bp150/50mmHg,发育正常,营养差,双眼中度突出,眼征阳性,声音嘶哑,甲状腺Ⅱ~Ⅲ度肿大,血管杂音(+),两肺(-),心浊音界不大,心率40次/分,律齐,心尖区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基本正常.T3 2 26μg/dl,T417 7μg/dl,FT35 72pg/dl,FT46 52ng/dl,TSH0 00uIU/ml.心电图: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分支以上逸搏,心室率40次/分.胸片两肺无殊,心胸比例正常,心超各心腔大小基本正常,各瓣膜无殊,二尖瓣轻度反流,双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入院后即予临时心内膜心脏起搏,并予丙基硫氧嘧啶及对症治疗,期间Ⅱ度Ⅰ型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交替出现,5天后房室传导恢复正常.
作者:韦铁民;陈礼平;王春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