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荣
笔者自1998年至2003年,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口疮溃疡10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高催乳素血症(HPRL)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泌乳、闭经等,中医多从月经病和溢乳方面探讨其病因病基,主要责之于肾、肝、脾三脏功能失调.西医主要采用溴隐亭治疗,但存在副反应大、价格较高、停药易复发等缺点.为了开发有效的中药治疗药物,我们进行了本项研究.
作者:朱萱萱;邱召娟;何贵翔;刘丽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用自拟降胆汤治疗此病取得明显效果.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降胆汤治疗)和对照组(西药治疗)两组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道厚;张妍华;王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西医尚无特效药物.笔者采用中医药疗法,用自拟的四土二金汤配合西药保肝药物治疗该病138例,并与西医常规方法治疗132例作对比观察,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杜纪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治疗过程中,用常规的中医辨病施治,西药对症用药配合使用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的综合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玲;韩运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从1987年6月~2003年8月采用针刺手法治疗偏头痛16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雍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通过观察自拟方芪菊饮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吞噬细胞膜糖蛋白(CD44)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CD54)的影响发现治疗后UC病人血中CD44和CD54含量明显下降(P<0.01).故认为中药芪菊饮阻断UC病人粘附分子表达、调节免疫的作用,是发挥良好疗效的机理之一.
作者:张燕;王翔燕;张富平;齐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5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自1989年2月至2003年8月利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的优势对300例泌尿系结石病进行临床诊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灵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将114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灵芝组(66例)和单纯化疗组(48例)进行治疗前后对照和组间比较.结果表明:化疗+灵芝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作者:林能俤;苏晋南;朱正;高益槐;高鹤;谢桂英;陈波;叶学延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腰椎退行性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本院自2002年6月-2003年6月间应用院内制剂抗骨质增生丸治疗腰椎退行性病150例,报告如下:
作者:苏继承;李铭雄;张广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急性炎症病变,典型改变是以心肌间质增生、水肿及充血,内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轻重表现不一.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怀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自1998年9月至2002年11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窦综合征3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刘凤环;王秀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金匮肾气丸又称八味肾气丸,是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与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药配伍组成.传统认为,该方能在补阴中生火助阳使之能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因此,金匮肾气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如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阳痿早泄、体胖、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沉迟等症状,是临床治疗消渴病肾阳亏虚证的常用方剂.
作者:牟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自1999年1月~2002年12月,运用中医分期辨证加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传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肾结石,中医称之为砂淋、石淋,为淋证证型之一种.化石通淋为通用的基本治疗方法,若能在化石通淋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据证配合运用理气法-行气、补益肾气、补中益气,可以提高疗效.笔者兹将37例肾结石患者进行单纯化石通淋法治疗与化石通淋结合理气法治疗的对照研究作一总结.
作者:陈万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老年性痴呆是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痴呆症状为突出,脑动脉硬化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出血、萎缩、变性等,是本病的基本原因.笔者近5年来利用中医滋补肾精法治疗老年性痴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史晓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自1999至2003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36例,与单纯西药治疗(静脉点滴维脑路通注射液)32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直立性低血压脑血管病本身存在脑循环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及卧床时间长,导致直立性低血压,是一个常见的病症.训练方法①卧位时训练法:定时变换体位,开始动作缓慢,逐步提高速度.平卧时,头高于足30cm~50cm,随着病情稳定逐步抬高上身,从15°~30°~45°直至80°或90°,每日3次,每次以患者能耐受为准.②适当运动四肢主动或被动抑制过度的交感神经训练,改善血液循环,通过血管运动神经,增强反射敏感.③睡眠时,上身略高于下半身,给于交感神经刺激,保持肾上腺素产生,改善血容量及血管收缩增强.④作深呼吸运动,促进反射性血管收缩效果,有高颅压禁忌.⑤健侧躯干、肢体头部作阻力运动,增加心搏出量,刺激循环反射,推动内脏及下肢血液回流.
作者:孙丽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自1990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乙肝后肝硬化腹水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树标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