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礼;林擎天
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7年11月间收治的胰腺损伤34例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并由手术确诊.16例有术后并发症,6例胰腺瘘,2例腹腔内出血,腹腔内感染2例,胆瘘1例,死亡4例.结论 根据患者胰腺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有效的手术方案和术后通畅的引流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主胰管断裂的识别和定位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胰肠吻合中用Prolene线的连续缝合技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胰瘘的发生.
作者:史佩东;薛利军;尹浩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断流术的48例患者行脾静脉插管.外接给药泵固定于体外.术后每天经给药泵注入肝素盐水,2~3周后拔管.结果 术后3周内门静脉系无血栓形成,术后3个月血栓形成3例(6.25%).结论 经脾静脉插管外接给药泵注入肝素是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作者:田明国;张新;胡丹;温新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巨脾切除的适应证与手术疗效.方法 对23例腹腔镜巨脾切除病例与53例腹腔镜普通大小脾脏切除及35例开腹巨脾切除病例的手术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腹腔镜巨脾切除23例,其中3例同时行腹腔镜巨脾切除伴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9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无手术死亡,其中2例中转开腹.巨脾组和普通组相比,手术时间长[(142±29)min vs(92±18)min]和术中出血量多[(540±90)ml vs(210±80)ml](P均<0.05).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置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方面没有差异.巨脾组与开腹组相比,术后腹腔镜引流置管时间[(4.7±0.5)d vs(7.7±0.9)d]和术后住院时间[(5.7±0.5)d vs(8.4±0.9)d]短,术后并发症少(4-3% vs 11.4%)(P均<0.05),但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良好.
作者:张维建;蒋飞照;屠金夫;郑晓风;韩宇;尤和谊;暨玲;朱恒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胰腺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及七叶皂苷对其的影响.探讨七叶皂苷治疗SAP的作用机制.方法 96只雄性Wistar大鼠,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AP组、七叶皂苷治疗组).每组32只.各组分别在术后第3,6和12小时各处死8只大鼠检测胰腺组织NF-κB活性、血清TNF-α水平及胰腺病理评分,各组剩余8只大鼠观察术后24 h死亡率.结果 SAP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胰腺组织NF-κB活性增强(p<0.05),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七叶皂苷治疗组胰腺组织NF-κB活性、血清TNF-α水平、胰腺病理损害、24 h大鼠死亡率明显低于SAP组(P均<0.05).结论 七叶皂苷可以在体内抑制NF-κB在胰腺组织中的活化,减少细胞因子TNF-α过度释放.可能是其治疗SAP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殷响;吴德全;王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胰腺炎CT形态学分型及其对治疗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治疗证实的59例慢性胰腺炎的CT影像和治疗方法,结合文献总结讨论不同病理形态改变的慢性胰腺炎在治疗方法选择上的区别.结果 59例中27例(46%)表现为全胰腺萎缩伴不同程度胰实质钙化,采取内科保守治疗;7例为单或多发囊肿型(12%)表现为胰腺及其周围多发假性囊肿形成,对长径大于5 cm者行切开引流和吻合;7例(12%)表现为胰管狭窄或扩张,行胰管减压引流术;5例(8%)为表现为胰头胰腺局限性软组织样肿块,全部手术切除.13例(22%)为以上两种或以上的混合表现,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合并有胆道梗阻的病例做减压引流.结论 慢性胰腺炎可分萎缩钙化型、假性囊肿型、胰管狭窄或扩张型、肿块型、混合型5型,CT形态学分型对治疗方案选择及明确病因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汪溪;陈宽仁;施维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妊娠合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7年4月间收治18例通过内镜治疗的妊娠合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经内镜治疗的患者中,16例(88.9%)治愈,1例(5.6%)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母婴死亡.1例患者经治疗病情恶化,经手术清创引流后治愈,胎儿共死亡3例(16.7%).结论 妊娠合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早期介入.既解除了胆胰开口的梗阻,又降低了胆胰管内压力,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纪涛;汤志刚;邱陆军;黄强;陈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亚型AT1拮抗剂坎地沙坦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影响.方法 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P组、AP+坎地沙坦组(每组18只),腹腔注射20%L-精氨酸溶液建立AP动物模型,坎地沙坦用大鼠灌胃针灌注.各组大鼠分别在造模后第12,24,48小时分批(6只/组/批)心脏取血处死.取胰腺组织观察胰腺病理变化并评分(按Rongione标准),胰腺/体质量比,检测大鼠血清脂肪酶、TNF-α以及IL-10的变化.结果 AP组胰腺炎症评分,胰腺/体质量比,血清脂肪酶、TNF-α、IL-10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P+坎地沙坦组胰腺炎症评分.胰腺/体质量比,血清脂肪酶以及TNF-α较AP组降低.本实验中,应用坎地沙坦对AP大鼠血清IL-10无显著影响.结论 早期应用AT1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可以明显减轻大鼠胰腺的急性炎症病变及损伤.
作者:李创;郑起;阎钧;王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首选方法.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步骤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仍是腹部外科的难点[1].近年来,普外科学者对此术式进行许多改进,手术切除率有了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下降.
作者:高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胰腺体尾部病变行保留脾脏和脾脏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术的可行性与适应证.方法 对我院200r7年3月至6月间收治的3例胰腺体尾部病变患者.施行保留脾脏与脾脏血管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术中仔细解剖胰腺体尾部,显露牌动静脉,不离断脾动静脉和胃短血管,不游离脾脏.术后在胰腺断面常规放置引流管.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保留脾脏和脾脏血管的胰体尾切除术,术中均未输血.术后并发胰瘘1例、并发创伤性胰腺炎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保留脾脏和脾脏血管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于胰腺体尾部良性病变、尤其是儿童患者,本手术应作为首选的术式.
作者:施红旗;李劲节;何瀚;陈宗静;王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临床上对胰腺肿瘤的手术治疗,通常是按肿瘤存在的部位施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胰体尾部切除术.至于胰腺颈一体部良性肿瘤,亦因其常累及主胰管而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包括脾脏在内的胰体尾部切除术.
作者:林擎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在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早期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10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前MELD评分,根据并发症、死亡检验ROC曲线中佳曲线Youden指数高时的MELD截断值进行分组.并对各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06例肝移植患者中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9-25%.住院28 d和术后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57%和89.62%;非并发症组、并发症组以及生存组、死亡组的MELD评分均值分别为12.00、21.19和13.28、28.27,其MELD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评价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24±0.05(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06(P<0.01),死亡检验ROC曲线You den指数高时的MELD截断值分别为18.42和27.15:与MELD≤18.42组相比.18.42~27.15组和≥27.15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 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前MELD评分分值越高,肝移植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越高;MELD分值对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预测效果较差.但对死亡的预测效果较好;高分值MELD(≥27.15)是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高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较好指标.
作者:赖添顺;郭振辉;苏磊;霍枫;汪邵平;浦淼水;蔡敏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微创外科概念的提出,阻塞性黄疸(以下简称阻黄)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以前许多不适于手术的病例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我院从1994年至2003年间共收治阻黄412例.现就其诊断和治疗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马海宁;常毅刚;冯变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例1,男,50岁,胆囊结石并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胆囊三角纤维化严重遂逆行切除胆囊.胆囊管肽夹无法完全央持,采用1号线结节缝合4针.术后第2天肝下引流出现30 ml胆汁,逐日增多至800 ml.无发热、无腹痛及腹胀,MPCP结合ERCP检查证实为胆囊管残株漏,未特殊处理,正常进食,彩超监测肝下积液逐日减少,1个月后钳闭肝下引流管,2周后拔管,各项指标检测正常,痊愈出院.1年后复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魏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SAP合并ARD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3例SAP合并ARDS患者治疗有效;3例2周内因治疗无效死亡,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感染、休克.治疗有效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3~10 d(平均6.5 d).13例治疗有效患者确诊ARDS即刻和机械通气12 h的pH、氧合指教(PaO2/FiO2)、PaCO2、PaO2等相比较,氧合指数、PaCO2、Pa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患者肺损伤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 胰腺炎症的控制是治疗的关键.早期诊断ARDS,予以机械通气和激素等对症治疗能提高疗效.
作者:胡霄;倪孔海;朱少俊;叶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及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处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7年1月~2007年6月诊治的16例肝门部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9例术后恢复顺利,7例有近期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24±11)d.3例有不同程度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避免肝门部胆管损伤的发生,关键在于预防;发生胆管损伤,要早期发现、尽早治疗,针对不同的Bismuth-Strasberg分型和损伤时间,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手术后充分引流.
作者:常仁安;陈钟;李志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胆石症是我国常见病,月日囊已成为胆石症的主要发病部位,但胆囊结石常合并胆总管结石,文献报道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生率为9%~16%[1].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我国的普及,适应证的扩大,内镜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陈加新;刘黎明;肖家新;张安源;陈怡发;夏雪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Survivin和Caspase-3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Survivin和Caspase-3在胆管细胞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Survivin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P<0.01);Caspase-3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P<0.01).②在胆管细胞癌中,Survivin的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rs=0.404,P<0.01),Caspase-3的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弱(rs=0.389,P<0.05).③Survivin和Caspase-3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0.765,P<0.01).结论 Survivin的高表达和Caspase-3的失表达抑制了胆管细胞癌细胞的凋亡,可能与胆管细胞癌细胞的生长有关;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负相关性反映了Survivin抑制Caspase-3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与癌细胞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黄辉;耿小平;熊奇如;朱立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采用改进内引流的手术方法,使胆总管空肠T管架桥内引流时的胆囊一并得到处理.方法 将传统的胆肠T管架桥内引流改进为经胆囊行胆肠T管架桥内引流.在T管的长臂近端剪数个侧孔,使长臂进入空肠之前穿过胆囊,使废置的胆囊也得到引流.结果 两年半来进行了16例改进手术,引流效果良好,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胆囊行胆总管空肠T管架桥内引流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是临床可行的新方法.具有简单易行且不增加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的优点.值得临床借鉴或推广.
作者:钮宏文;朱建明;张熹玮;沙粒;李财宝;薛志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胰腺癌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且发现时大部分已是晚期,手术切除率低,化疗效果差,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分子生物学和免疫技术的发展为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更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具.本文就胰腺癌免疫治疗的具体策略.包括单克隆抗体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过继性免疫治疗及主动性免疫治疗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宏;罗建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间38例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一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无血管损伤、脏器穿孔、胆道损伤、胆漏或者中转开腹等并发症发生.8例患者术后出现右肩背酸痛,对症治疗好转.结论 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扩大了腹腔镜胆囊手术的范围,避免了气腹对人体的影响同尤其是针对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值得推广的.建立手术空间牵拉膈肌可能是造成腹腔镜术后肩背疼痛的重要原因.
作者:曹赣;高军业;臧金锋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