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余;郑起;冯昌宁;林擎天
目的通过5-羟色胺(5-HT)和恩丹西酮观察胆囊结石惠者胆囊平滑肌5-羟色胺3受体(5-HT3R)功能,探讨5-HT及5-HT3R参与胆石症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正常对照胆囊各15例,5-HT作用于胆囊平滑肌条,观察收缩曲线的改变;在10-7~10-1mol/L恩丹西酮作用下,重新加入5-HT,根据恩丹西酮产生的张力变化,获得5-HT3R激动后的张力和恩丹西酮50%抑制作用的药物浓度(IC50).结果胆石症患者胆囊5-HT产生的大张力小于对照组(P<0.05),而达到大张力的时间较长;5-HT3R激动引起的收缩力显著下降(P<0.05).胆石症患者的恩丹西酮IC50较对照下降(P<0.05).结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胆囊5-HT及5-HT3R系统受到损害,由此系统引发的收缩能力下降,在胆囊结石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臧金锋;赵翰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本文就肝纤维化时星状细胞激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作一综述.肝纤维化时星状细胞初始活化和持续活化主要表现在肝星状细胞的表型改变上.肝纤维化时星状细胞的活化涉及多基因、多因子的表达变化.
作者:吴琳石;邱江锋;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原因.方法对1994年4月至2001年6月410例LC中转开腹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410例开腹病例中(转开腹率5.75%),胆囊三角处理困难136例(33.2%),胆总管结石或异常134例(32.7%),胆囊与周围脏器严重粘连54例(13.2%),胆道损伤28例(6.8%),术中出血11例(2.7%),腹腔严重粘连9例(2.2%),胆囊炎症严重10例(2.4%),胆囊管增粗13例(3.2%),怀疑胆囊癌9例(2.2%),异常发现6例(1.5%).结论转开腹重要原因依次为胆囊三角处理困难,胆总管结石,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胆道损伤;胆囊三角处理困难仍是LC中转开腹的首要原因,胆总管结石和胆囊与周围脏器严重粘连有较高的比例,胆道损伤率相对较低.
作者:蔡秀军;周振旭;陈继达;虞洪;梁霄;李立波;孙晓东;林立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是由胰岛细胞发生的,一种以内分泌细胞为主的肿瘤.不同类型的胰岛细胞分泌不同的肽激素,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综合征(见表1).
作者:胡先贵;何天霖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围绕以肝圆韧带为标志的左肝管应用解剖,寻找左肝管显露的佳入路.方法解剖30例肝脏标本,分别测量左肝管长度、管径、夹角和以肝圆韧带为中心的左肝管肝面定位,以及左肝管在Glisson鞘中与门静脉左支及肝左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并牵拉肝圆韧带作左肝管的显露术.结果左肝管在肝内的径路相对恒定,从其在Glisson鞘中与门静脉左支及肝左动脉的毗邻关系上看,膈面入路有利于左肝管的显露,且由于肝圆韧带与门静脉左支囊部相连,牵拉肝圆韧带更有利于暴露左肝管.结论在肝门部或肝脏面因各种原因难以解剖时,通过以肝圆韧带为标志在肝膈面解剖左肝管,是肝脏外科中显露左肝管的佳入路.
作者:冯寿全;张胜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文章介绍了核心期刊的概念与发展,分析了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和问题,认为核心期刊理论引入我国以后,期刊分级有了相对合理的科学的和定量的标准.
作者:郑俊海;吴健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应用缺血、加热等多种手段对大鼠供肝进行移植术前的预处理,比较各种预处理方法对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半肝缺血预处理组、脾脏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及手术对照组,分别进行肝脏预处理后行模拟原位肝移植术,术后检测胆汁流量,术后24 h检测血清ALT,AST,ALP水平并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半肝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移植后胆汁分泌量多于对照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的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胆汁分泌量及血清AST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脾脏缺血预处理组的胆汁分泌量多于对照组,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脏缺血预处理初始阶段保护作用明显,将缺血及热休克预处理两种方法联合处理大鼠时,其保护作用弱于单独缺血或单独热休克的预处理方法;脾脏缺血预处理也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作者:向阳;蔡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提高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78年1月至2004年12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38例胰腺内分泌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胰腺内分泌肿瘤以胰岛素瘤和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常见,分别占57.9%和36.8%,恶性胰岛素瘤和多发性胰岛素瘤各占胰岛素瘤的13.6%,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中恶性占64.3%;21例(95%)胰岛素瘤成功术前定位和手术切除,1例多发性胰岛素瘤摘除术后4年后复发,再次手术治愈;86%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患者以无痛性肿块入院,肿瘤平均大小为8.5 cm,6例行胰体尾部切除,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肿瘤摘除,1例行囊肿内引流术,1例行活检术;全组术后并发胰瘘7例(18%).结论B超、CT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有效的诊断方法,肿瘤局部剜出与规范切除是治疗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方法,其预后较好.
作者:黄新余;郑起;冯昌宁;林擎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危险指标,以便进一步检查,防止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6月130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12个临床相关指标回归分析.结果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为16.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按其对合并症发生影响强弱程度,胆总管直径、AKP为主要危险指标.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胆总管直径、AKP异常时应提高警惕,进一步检查及术中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
作者:高永忠;金唐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胰岛细胞瘤临床罕见,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在所有胰腺肿瘤中的发生率为1%~2%[1].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nonfunctioning islet celltumors,NIT)是指具有胰岛细胞组织学特征而无特异性内分泌激素过多所致临床综合征的肿瘤,发病率为二十万分之一,占胰岛细胞瘤的15%~41%,其中44%~67%为恶性[2-4].事实上50%~75%的NIT能分泌胰多肽,还有一些分泌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和胰高糖素等激素,但由于分泌激素的量过少或为无活性的激素前体,或激素虽能合成但无法释放入血,或分泌的为几种相互拮抗的激素,所以不具生物学效应.目前认为NIT引起的胰腺内分泌激素升高不超过正常值的2倍,且不包括多内分泌腺病Ⅰ型(MENⅠ)和von Hippel Lindan病[5].
作者:曹晖;花荣;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方法对结肠癌并肝转移及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Duke D期结肠癌患者50例,术后分成4组,以肝转移灶切除+区域化疗(n=18)、肝转移灶切除+全身化疗(n=20)、肝转移灶未切除+全身化疗(n=10)及肝转移灶切除术+口服化疗药(n=2)4种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8例区域化疗患者随访8年,仍有5名患者存活,1年生存率为94%,3年生存率为55%,5年生存率为27.8%.区域化疗组对治疗结肠癌并肝转移致死亡率明显低于全身化疗及口服化疗药组.结论结肠癌术中、术后以FMC方案定期区域化疗,对减少原发灶和肝转移的复发同时提高生存率将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刘岳;巩鹏;王忠裕;孙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先天性肝囊肿为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物,随着B超、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检出率日益增多.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我院对25例先天性肝囊肿患者进行了外翻式开窗术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宏众;宋其同;徐正铿;朱冠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因上腹胀伴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1月入院.人院前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腰背酸痛不适,后全身黄染进行性加重伴瘙痒,尿色深,大便灰白,无明显畏寒、高热.入院查:T37.2℃,P 72次/分,BP 130/78mmHg,巩膜、皮肤重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上腹深压不适,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锁骨上淋巴结(-);血常规:Hb 93g/L,WBC 8.3×10*/L,N0.73;肝功能:ALT1 93 U/L,AKP 1 578 U/L,Tbil 446.7 mmol/L,Dbil 257.6 mmol/L;肿瘤系列:CEA,AFP和CA125正常,CA19-9 113.4 U/L;B超示肝内胆管、肝门部胆管扩张明显,未见结石,以下段胆管显示不清,胆囊肿大伴颈部结石.
作者:王爱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小切口胆道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纤维胆道镜术中经胆总管切口入路、经胆囊管口入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者570例,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不置T管者695例,经胆囊管口途径取石后直接结扎胆囊管者120例,肝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者或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者71例.结果术中结石取净率达96%,术后残石率为3.6%,结石复发率为1.4%.胆总管直接缝合病例中5例术后引流管内引出胆汁样液体,多者每日达100 ml,经持续负压引流5~12 d后自愈,考虑为针眼漏胆.结论应用纤维胆道镜明显提高了小切口胆道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术后残石率和结石复发率.
作者:周玉坤;凌建新;蔡珍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硬化腹水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方法复制大鼠肝硬化模型,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肝硬化+生理盐水注射组(B组),肝硬化+rhGH注射组(C组).结果C组大鼠肝功能逐渐好转,腹水消失,生长激素抵抗现象被扭转.结论应用rhGH可以显著改善肝功能,促进腹水消退,且持续时间较长.
作者:郑敏;陈聪;赵雅萍;吴娟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胰腺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尽管近几年来胰腺癌的治疗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仍无令人振奋的成就,尤其在早期诊断和5年生存率方面更无重要突破.我们提倡采用积极合理的综合措施,治疗不同分期的胰腺癌.
作者:李骥;倪泉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预防ERCP所致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方法420例行ERCP惠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18例,对照组102例.实验组病人在ERCP术前、术中持续静滴甲磺酸加贝酯注射液,术后胆管内注入山莨菪碱注射液和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对照组病人于ERCP后静滴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两组病人分别于术后第3,16小时取静脉血测定淀粉酶含量.结果实验组病人血淀粉酶的升高频次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急性胰腺炎的出现频次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RCP病人在操作前、中持续静滴甲磺酸加贝酯注射液,术后胆管内注入山莨菪碱、庆大霉素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ERCP后病人的血淀粉酶含量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
作者:王坚;蔡珍福;焦成文;皋岚雅;王惠菊;丁新峰;郝立校;顾树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应用气囊导管,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选择肝内胆管造影,探讨其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手术后确诊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T管造影仍不能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通过T管窦道,应用纤维胆道镜对可疑胆管进行选择造影.结果经确认T管造影漏诊的17例,经气囊导管造影,漏诊仅1例.结论气囊导管造影法的准确性明显高于T管造影法,对可疑肝内胆管结石者应尽量用气囊导管造影,必要时超选择性胆管造影.
作者:杨玉龙;谭文翔;付维利;刘小北;冯众一;郎桂玲;席力罡;王晓光;吕文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近年来在临床上有增多趋势,由于其位置深在,难以早期发现,而且手术切除率较低,术后易复发,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如何早期诊断、提高疗效和降低复发率仍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目前诊断和综合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赵恩昊;曹晖;吴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活性在创伤性炎症大鼠肝脏损伤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创伤性炎症组.运用匀浆法提取肝细胞的核蛋白,运用凝胶阻滞实验检测创伤性炎症术后肝脏组织NF-κB的活性,检测血浆转氨酶的水平,在光镜下观察肝细胞损伤程度,电镜下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以线粒体的肿胀程度作为肝细胞损伤的评价指标.结果大鼠创伤性炎症术后第3小时,肝脏NF-κB的活性开始升高,第12小时达高峰,第72小时后基本降至正常.血浆ALT含量在伤后明显上升,于第24小时达高峰,同时肝细胞出现明显的水肿、变性和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明显.结论大鼠创伤性炎症肝脏损伤后,NF-κB活性明显升高,与肝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基本一致,NF-κB在创伤性炎症肝脏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文军;余正平;张启瑜;宋其同;梁华平;徐祥;朱冠保;施红旗;蒋飞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