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涛;陶志华;陈晓东;王忠永;周武;杨建荣
肝静脉血氧饱和度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对肝脏氧供需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本文综述了国外学者有关肝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并指出了这一指标在肝脏外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广罡;周伟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mRNA在合并糖尿病(DM)肝细胞癌(HCC)和癌周组织的表达,探讨ANGPTL3和血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对45例HCC手术标本(其中合并糖尿病10例)的癌和癌周组织中ANGPTL3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HCC肿瘤组织中ANGPTL3 mRNA的表达强度和未合并糖尿病的肿瘤组织表达强度分别为2.01±0.54和1.25±0.35,(P<0.01).在癌旁组织中,合并糖尿病的和未合并糖尿病的ANGPTL3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1.55±0.46和0.95±0.35(P<0.05).结论 ANGPTL3在肝癌患者合并糖尿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宋其同;单云峰;周蒙滔;施红旗;张启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会诊日期:2006年6月5日会诊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病员提供: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Shanghai Consultation Center of Biliary Disease,SCCBD)
作者:姜皓;施维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ERCP在复发性胰腺炎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组33例患者进行ERCP诊断治疗.结果 成功行ERCP 31例,EST 25例,内镜取石15例,ENBD 20例,胆胰管内支架4例,均取得良好的减压引流作用,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复发性胰腺炎通过ERCP检查常发现合并有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EST、气囊/网篮取石、ENBD及胆、胰管内支架引流可有效控制胰腺炎的发展、降低胰腺炎的复发率,熟练的ERCP技术是有效治疗的重要保证.
作者:郑强;薛平;卢海武;胡以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中经胆囊管入路胆道镜检查胆总管并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间20例具有胆道探查指征的患者,施行经胆囊管置入胆道镜进行检查、取石,治疗后结扎胆囊管残端,胆总管内不置引流.结果 成功19例,失败1例.其中发现结石15例,结石取净率100%(15/15),阴性检查4例.术中无胆道损伤,术后无胆漏等并发症,随访未发现残余结石.结论 术中经胆囊管入路胆道镜检查与传统的经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安全、不损伤胆总管、免除患者术后带T管等优点.适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小结石或胆道扩张可疑结石的患者,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伟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造血于细胞是一类既有自我更新能力,又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可塑性,在特定环境中可横向分化形成多种非造血组织的前体细胞,如肝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当肝脏存在严重损伤、炎症、酶缺乏、肿瘤和免疫反应时,造血干细胞能够移居病变部位,参与受损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再生,改善肝脏代谢、抗肿瘤和免疫排斥反应等一系列生物学作用,使机体内环境稳定.造血干细胞的横向分化特性,使其在肝脏多种疾病和肝移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和意义.
作者:秦建民;陈大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胰腺囊性肿瘤(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是较少见的肿瘤,术前常难于确诊,常见的几种肿瘤为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发病率以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高,浆液性囊腺瘤次之.
作者:吴志勇;孙勇伟;徐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中放射治疗对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 对16例晚期胰腺癌患者作姑息性手术加术中放疗,用9-15Mev电子线照射病灶区域,照射20~25 Gy,并与同期未作术中放疗的20例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术中放疗组腰背痛及腹痛缓解率为93.8%(15/16),对照组腰背痛及腹痛缓解率为40.0%(8/20)(P<0.01),术中放疗组中位生存期为13.5月,对照组为8.6月(P<0.05).结论 姑息手术联合术中放疗能有效地缓解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腰背痛及腹痛,并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赵德清;张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结果 31例中良性16例,恶性15例;位于胰头9例,胰体7例,胰尾12例,累及全胰3例;行肿瘤切除8例,胰体尾切除6例,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2例,胰体尾切除加Roux-Y吻合术2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4例,全胰切除1例,胆囊空肠吻合术3例,局部活检5例.良性肿瘤者术后除1例死于心肌梗塞外其他均健在.恶性者中,未行根治术者均于26个月内死亡;行根治术者中,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1例行全胰切除者于9~20月因复发死亡,其他均健在.结论 加强对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认识,争取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涂朝勇;朱景德;徐永宏;邵初晓;王剑明;骆晓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方法 将281例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资料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各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64.0%,诊断符合率依次为肝硬化组(早期)80.0%,慢性肝炎轻度组74.3%,慢性肝炎重度57.1%,慢性肝炎中度51.8%,急性肝炎组0%,脾厚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较敏感指标.结论 临床与病理结合,有助于提高病毒性肝炎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孙利敏;丁继光;潘升华;夏康;林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2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肝叶切除治疗112例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与体会.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有胆漏3例(2.7%)、膈下感染5例(4.5%)、腹腔脓肿2例(1.8%)和肝衰1例(0.9%)等.本组获随访者103例,随访时间4月至13年,平均7年3月,76.7%术后症状消失,工作生活正常,17.5%偶有轻度胆管炎发作,5.8%仍反复发作严重胆道感染.结论 肝叶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有效的手段.
作者:曾兴业;卓阳;梅文杰;黄大道;庄素新;张恩勇;黄正炼;泮若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儿童与成人肝细胞癌在临床特征、手术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异同,以期提高儿童肝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6~2004年间手术切除并获得随访的56例肝细胞癌患儿与随机选取的同期112例成人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病理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儿童和成人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类似,但儿童组腹部肿块较成人组多见(P<0.05);血清AFP≥400 μg/L和肝功能Child-Pugh A级所占的比例高于成人组(P<0.05);肝硬化合并率显著低于成人组(P<0.01);Edmondson分级Ⅲ~Ⅳ级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成人组(P<0.01);5年生存率低于成人组(P<0.05).结论 肝细胞癌患儿肝硬化合并率低,肝硬化程度轻,肝功能储备好,可以耐受大块肝切除;但其症状隐匿,发现较晚,恶性程度高,整体预后差,故对肝细胞癌的高危患儿应进行定期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是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法标;王义;孙延富;丛文铭;吴孟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结石性胆源性胰腺炎(AGP)治疗方式和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间113例AG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比例逐年增加(68.12%),剖腹胆道手术数逐年减少(18.12%),剖腹胆道胆总管探查数逐年减少(4%),但胆总管探查的阳性率却明显提高(100%).术前增强CT和MRCP比例逐年提高(36.4%).结论 采用微创技术治疗AGP患者胆道结石比例逐年增加.AGP患者胆道结石治疗的佳时期是胆道和胰腺炎症得到控制后,轻型AGP患者需1周左右,而重型AGP患者需3~4周.对B超不能确诊的胆总管结石,应首先采用MRCP检查,慎用ERCP.
作者:朱强华;姚昌宏;高志光;马保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男,70岁.上腹部不适感2年余,收入我院.患者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偶有返酸.外院B超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未见占位病灶.先后两次MRCP检查,均提示胆总管下段狭窄,在外院均未作具体治疗.
作者:陈春球;沈柏用;邓侠兴;尹路;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的时机与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4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31例,急诊后期手术6例;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5例,其中非梗阻型6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梗阻型9例,均行急诊手术.本组痊愈45例,死亡1例.结论 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应根据其病情与类型而定,伴有化脓性胆管炎和梗阻型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者早期宜行急诊手术,其它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宜非手术治疗,后期治疗胆石病,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叶昆连;程文元;戴振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分析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组)4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300例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560例的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恢复饮食时间(h)、住院天数、输液天数、腹腔引流例数、切口愈合等.结果 手术时间、输液天数、恢复饮食时间、切口愈合情况,MC组、LC组优于OC组(P<0.05),而MC组与LC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MC组少于LC组和OC组(P<0.05);LC组中转OC组显著高于MC组中转OC组(P<0.05).结论 掌握MC手术技巧,MC是一种简便、安全、低创的术式.
作者:孟兴凯;岳根全;张俊晶;董勤;张平平;赵海平;刘俊斌;何涛;杨成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尾叶肝癌切除术的预后.方法 报告1例尾叶肝癌切除后生存16年后复发行再切除的经过,并复习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 该患者属尾叶肝癌切除后存活长者,右肝复发肿瘤属多中心发生的肝癌复发.结论 影响预后的因素有:①肿瘤分化程度;②原发肿瘤;③切除方法,即从下腔静脉表面切断肝短静脉为开始步骤,切除肿瘤应轻柔并减少出血.
作者:何振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CO2气腹对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查勇;陈训如;寸英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先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及治疗,再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经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后胆囊切除.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 三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可行的,且能解决二镜联合不能解决的一些病例.
作者:吕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IL-6和sIL-2R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中所起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ELISA定量检测75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的血浆IL-6和sIL-2R含量.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组血浆IL-6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随着病情加重,血浆IL-6和sIL-2R含量随之升高,特别是轻度组及中度组与重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ALT正常组与ALT异常组之间比较发现,ALT异常组的血浆IL-6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ALT正常组(P<0.05,P<0.01).结论 乙肝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应答异常导致免疫损伤,IL-6和sIL-2R含量变化能部分反映机体肝细胞损伤情况和损伤机制.
作者:朱涛;陶志华;陈晓东;王忠永;周武;杨建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