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

吕忠

关键词:胆结石, 内镜, 鼻胆管引流, 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先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及治疗,再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经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后胆囊切除.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 三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可行的,且能解决二镜联合不能解决的一些病例.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胰腺囊性肿瘤(cystic tumors of the pancreas)是较少见的肿瘤,术前常难于确诊,常见的几种肿瘤为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囊性肿瘤发病率以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高,浆液性囊腺瘤次之.

    作者:吴志勇;孙勇伟;徐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667例不同胎龄胎儿的肝、胰测量分析

    目的 探讨南方地区胎儿期体质发育数据,为影像诊断、孕期保健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67例引产胎儿的肝、胰及体重进行测量性分析.结果 ①胎儿肝、体重增长速率与胎龄增加呈正相关,肝在28周前、33~37周间变化明显,25~28周为体重变化的敏感期,尚不支持胰与胎龄间存在显著关系.②胎儿体重与肝、胰重量、肝脏大小间,孕周与肝、胰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体重与肝重、肝长间的线性关系较强.结论 可考虑利用肝大小状况对胎儿体重(间接反映发育状况)进行预测.

    作者:施全;余清;何丽娟;楼新法;叶明光;李丽萍;高秋;梁德民;曹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在合并糖尿病肝癌中的表达

    目的 了解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mRNA在合并糖尿病(DM)肝细胞癌(HCC)和癌周组织的表达,探讨ANGPTL3和血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对45例HCC手术标本(其中合并糖尿病10例)的癌和癌周组织中ANGPTL3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HCC肿瘤组织中ANGPTL3 mRNA的表达强度和未合并糖尿病的肿瘤组织表达强度分别为2.01±0.54和1.25±0.35,(P<0.01).在癌旁组织中,合并糖尿病的和未合并糖尿病的ANGPTL3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1.55±0.46和0.95±0.35(P<0.05).结论 ANGPTL3在肝癌患者合并糖尿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宋其同;单云峰;周蒙滔;施红旗;张启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1例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结果 31例中良性16例,恶性15例;位于胰头9例,胰体7例,胰尾12例,累及全胰3例;行肿瘤切除8例,胰体尾切除6例,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2例,胰体尾切除加Roux-Y吻合术2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4例,全胰切除1例,胆囊空肠吻合术3例,局部活检5例.良性肿瘤者术后除1例死于心肌梗塞外其他均健在.恶性者中,未行根治术者均于26个月内死亡;行根治术者中,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1例行全胰切除者于9~20月因复发死亡,其他均健在.结论 加强对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认识,争取手术切除,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涂朝勇;朱景德;徐永宏;邵初晓;王剑明;骆晓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检查胆总管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术中经胆囊管入路胆道镜检查胆总管并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间20例具有胆道探查指征的患者,施行经胆囊管置入胆道镜进行检查、取石,治疗后结扎胆囊管残端,胆总管内不置引流.结果 成功19例,失败1例.其中发现结石15例,结石取净率100%(15/15),阴性检查4例.术中无胆道损伤,术后无胆漏等并发症,随访未发现残余结石.结论 术中经胆囊管入路胆道镜检查与传统的经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安全、不损伤胆总管、免除患者术后带T管等优点.适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小结石或胆道扩张可疑结石的患者,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作者:李伟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2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肝叶切除治疗112例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与体会.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有胆漏3例(2.7%)、膈下感染5例(4.5%)、腹腔脓肿2例(1.8%)和肝衰1例(0.9%)等.本组获随访者103例,随访时间4月至13年,平均7年3月,76.7%术后症状消失,工作生活正常,17.5%偶有轻度胆管炎发作,5.8%仍反复发作严重胆道感染.结论 肝叶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有效的手段.

    作者:曾兴业;卓阳;梅文杰;黄大道;庄素新;张恩勇;黄正炼;泮若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胆囊管残株结石诊治体会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常见的外科手术.如术中未将胆囊管完整切除或胆囊管残留有结石均可导致胆囊管残株结石,常需再次手术[1].我院1988年1月至2002年6月间共收治该类患者17例,均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河;杨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尾叶肝癌的预后——尾叶肝癌切除16年后复发

    目的 探讨尾叶肝癌切除术的预后.方法 报告1例尾叶肝癌切除后生存16年后复发行再切除的经过,并复习国内外文献资料.结果 该患者属尾叶肝癌切除后存活长者,右肝复发肿瘤属多中心发生的肝癌复发.结论 影响预后的因素有:①肿瘤分化程度;②原发肿瘤;③切除方法,即从下腔静脉表面切断肝短静脉为开始步骤,切除肿瘤应轻柔并减少出血.

    作者:何振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

    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先采用十二指肠镜检查及治疗,再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经胆道镜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后胆囊切除.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 三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是可行的,且能解决二镜联合不能解决的一些病例.

    作者:吕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癌变局部切除术1例

    患者,男,70岁.上腹部不适感2年余,收入我院.患者无明显腹痛,无恶心、呕吐,偶有返酸.外院B超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未见占位病灶.先后两次MRCP检查,均提示胆总管下段狭窄,在外院均未作具体治疗.

    作者:陈春球;沈柏用;邓侠兴;尹路;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

    肝静脉血氧饱和度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对肝脏氧供需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本文综述了国外学者有关肝静脉血氧饱和度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并指出了这一指标在肝脏外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广罡;周伟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肝炎临床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方法 将281例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资料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各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64.0%,诊断符合率依次为肝硬化组(早期)80.0%,慢性肝炎轻度组74.3%,慢性肝炎重度57.1%,慢性肝炎中度51.8%,急性肝炎组0%,脾厚是反映早期肝纤维化较敏感指标.结论 临床与病理结合,有助于提高病毒性肝炎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孙利敏;丁继光;潘升华;夏康;林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IL-6和sIL-2R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IL-6和sIL-2R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应答中所起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ELISA定量检测75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的血浆IL-6和sIL-2R含量.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组血浆IL-6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随着病情加重,血浆IL-6和sIL-2R含量随之升高,特别是轻度组及中度组与重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ALT正常组与ALT异常组之间比较发现,ALT异常组的血浆IL-6和sIL-2R含量明显高于ALT正常组(P<0.05,P<0.01).结论 乙肝患者机体存在免疫应答异常导致免疫损伤,IL-6和sIL-2R含量变化能部分反映机体肝细胞损伤情况和损伤机制.

    作者:朱涛;陶志华;陈晓东;王忠永;周武;杨建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ERCP在复发性胰腺炎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ERCP在复发性胰腺炎伴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组33例患者进行ERCP诊断治疗.结果 成功行ERCP 31例,EST 25例,内镜取石15例,ENBD 20例,胆胰管内支架4例,均取得良好的减压引流作用,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复发性胰腺炎通过ERCP检查常发现合并有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EST、气囊/网篮取石、ENBD及胆、胰管内支架引流可有效控制胰腺炎的发展、降低胰腺炎的复发率,熟练的ERCP技术是有效治疗的重要保证.

    作者:郑强;薛平;卢海武;胡以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我院1994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6例胰腺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检查手段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以反复发作性意识障碍和反复中上腹隐痛为主要症状,女性发病率高,占61.5%;胰岛素瘤和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各13例;恶性占11.5%,良性占88.5%;26例手术者中,胰头、体、尾部分别占19.2%,30.8%,50%;2例为多发肿瘤,肿瘤大直径8 cm;13例胰岛素瘤患者发作时血糖均<2.8 mmol/L(50 mg/dl),血浆胰岛素及C肽增高,胰岛素指数(胰岛素/血糖)>0.3,手术切除后,11例血糖恢复正常.本组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88.5%胰腺发现有占位病变.脾胰体尾切除术、肿瘤局部切除术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术中均做活检.胰痿是术后主要并发症.结论 胰腺胰岛细胞瘤发病隐匿,术前诊断困难,根据临床症状及B超和CT检查等可明确肿瘤的位置,而终定性还是要依据术后病理检查,本病预后明显好于胰腺癌,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积极争取彻底切除肿瘤.胰腺胰岛细胞瘤具有较高的手术切除率,本组为100%.病理显示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恶变率高于胰岛素瘤.对于恶性胰岛细胞瘤术后可运用化疗和介入治疗.

    作者:汪洁;马保金;蔡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急诊胆囊切除胆道损伤的预防

    目前,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急性胆囊炎以病因明确的结石性胆囊炎为主,大部分既往均有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的病史.胆囊炎急诊手术的并发症和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几率较高,手术风险较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现将我科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行急诊胆囊切除术的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毅;陈嘉勇;林劼;龙冰;赵辉;梁道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胰腺囊性肿瘤的治疗——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会诊讨论记录

    会诊日期:2006年6月5日会诊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病员提供: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Shanghai Consultation Center of Biliary Disease,SCCBD)

    作者:姜皓;施维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CO2气腹对结直肠肿瘤细胞肝转移影响的研究进展

    肝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CO2气腹对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查勇;陈训如;寸英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儿童与成人肝细胞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与成人肝细胞癌在临床特征、手术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的异同,以期提高儿童肝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6~2004年间手术切除并获得随访的56例肝细胞癌患儿与随机选取的同期112例成人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病理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儿童和成人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类似,但儿童组腹部肿块较成人组多见(P<0.05);血清AFP≥400 μg/L和肝功能Child-Pugh A级所占的比例高于成人组(P<0.05);肝硬化合并率显著低于成人组(P<0.01);Edmondson分级Ⅲ~Ⅳ级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成人组(P<0.01);5年生存率低于成人组(P<0.05).结论 肝细胞癌患儿肝硬化合并率低,肝硬化程度轻,肝功能储备好,可以耐受大块肝切除;但其症状隐匿,发现较晚,恶性程度高,整体预后差,故对肝细胞癌的高危患儿应进行定期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是改善预后的重要途径.

    作者:张法标;王义;孙延富;丛文铭;吴孟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原发性胆囊癌出血误诊1例

    患者,男性,86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 d急诊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急性病容,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全腹肌紧张,右侧腹压痛、反跳痛,以右下腹明显,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B超示:右下腹低回声实性结构(多考虑阑尾炎),右下腹淋巴结肿大,胆囊实变(警惕胆囊占位性病变),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肝轻度损伤征象.

    作者:赵海剑;魏晓岗;程若川;罗华友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