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阻滞和腰椎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

王娜娜;阮斌豪

关键词:神经阻滞, 腰椎联合麻醉, 高龄患者, 单侧下肢创伤手术, 血流动力学, 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和腰椎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高龄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腰丛或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组(神经阻滞组,n=40)和轻比重蛛网膜下腔麻醉组(腰椎联合麻醉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注药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的HR、SBP、DBP均显著低于注药前(P<0.05),SpO2均显著高于注药前(P<0.05),但注药前、 完成手术后的HR、SBP、DBP、Sp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注药前、完成手术后两组患者的HR、SBP、DBP、Sp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注药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神经阻滞组患者的SBP均显著高于腰椎联合麻醉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HR、DBP、SpO2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神经阻滞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0.0%(4/40)显著低于腰椎联合麻醉组42.5%(17/40)(P<0.05).结论 神经阻滞较腰椎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单侧下肢创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并发症具有较小的影响.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盐酸罗哌卡因复合盐酸右美托咪定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实施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与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两组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术后予髂筋膜间隙置管连续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4,8,12,24,48小时静息与活动时VAS与肌力评分,以及住院时间、 帕瑞昔布钠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下VAS与肌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状态下,RD组在术后4,8,12及24小时的VAS评分均低于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活动状态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后使用帕瑞昔布钠、发生谵妄与PONV的患者例数多于RD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及嗜睡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证实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强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

    作者:韩英;邱雯;吕培军;赵劲松;蒋永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经跗骨窦入路结合解剖钢板微创治疗跟骨骨折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入路结合解剖钢板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的36例(38足)跟骨骨折病例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1岁;左足22例,右足14例,双足2例;骨折按照Sandes分型:Ⅱ型20足,Ⅲ型15足,Ⅳ型3足.所有病例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后解剖钢板固定.结果 本组36例(38足)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3个月.38足手术切口中35例获得Ⅰ期愈合;3例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均愈合;无一例发生腓肠神经损伤,无一例发生浅部或深部的感染.骨折愈合时间8~15周,平均10.8周.患足Bohler角、Gissane角从术前7.14°±5.53°、93.22°±11.47°恢复至术后的31.80°±6.03°、115.09°±7.84°.术后跟骨外形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根据AOFA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3足,良16足,可5足,差4足,优良率76.3%.结论 跗骨窦切口可有效的可以降低软组织的并发症,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的骨折显露方式.

    作者:傅小军;肖捷;蒋毅;白欣;李放;李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结直肠癌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整体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结直肠癌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整体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5例.其中21例患者行结直肠癌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另外24例患者行周期病灶手术切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化疗行FOLFOX方案者4例,FOLFIRI方案者3例,XELOX方案者9例;B组患者术后化疗行FOLFOX方案者5例,FOLFIRI方案者5例,XELOX方案者7例.A组患者术后1年的死亡率为38.09%(8例),B组患者术后1年的死亡率为37.50%(9例),两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采用结直肠癌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少手术治疗过程的出血量及输血例数,缩短病人住院时间,与手术切除治疗组在术后1年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因此结直肠癌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可作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备用方案,特别适用于无法行切除的肝转移病灶患者.

    作者:梁元晓;单剑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急诊开颅术后迟发血肿再次手术病因分析及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急诊开颅患者术后迟发血肿再次手术病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本院自2012年3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急诊开颅术后出现迟发血肿再次手术的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迟发出血可能的发生机制、 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术区迟发血肿8例、术区外迟发血肿22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小时内6例,1~3小时5例,3~12小时12例,12小时以上7例;预后情况:6个月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良好)5例、4分(中度病残)6例、3分(重度病残)8例、2分(植物生存)3例、1分(死亡)8例.结论 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除、凝血功能异常、医源性因素是急诊开颅术后迟发血肿再次手术常见病因;患者预后与二次手术时机密切相关,因此术后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尽快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宋光太;杨力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甲状腺术后声音嘶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全麻气管插管下甲状腺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通过对本科室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129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讨论全麻气管插管下甲状腺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及对策.结果 甲状腺术后出现声音嘶哑15例,发生率1.33%,其中喉返神经损伤6例(双侧喉返神经损伤1例,单侧喉返神经损伤5例),占40%,环杓关节脱位5例,占33.3%,喉头水肿或咽喉损伤4例,占26.7%.结论 全麻气管插管下甲状腺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除了考虑喉返神经损伤外,尚需考虑环杓关节脱位、咽喉损伤、喉头水肿等可能.

    作者:王松祥;黄黎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腰丛+骶丛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及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腰丛+骶丛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及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以期为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择期行股骨粗隆骨折的老年患者共计150例,年龄65~79岁.随机分为腰丛+骶丛神经阻滞组(T组)和硬膜外麻醉组(C组),每组75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后感觉完全阻滞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完全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术中麻醉前(T0)、麻醉后10分钟(T1)、麻醉后20分钟(T2)、麻醉后30分钟(T3)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同时记录患者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术中低血压、术后恶心呕吐(PONV)等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组患者T1、T2、T3时点MAP、HR均显著高于C组(P<0.05);T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低于C组(P<0.05),而T组患者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高于C组(P<0.05);T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C组(P<0.05);T组患者术中低血压、PONV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 腰丛+骶丛神经阻滞能够提供与硬膜外麻醉相同的麻醉效果,并且对血流动力学及运动功能影响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推广使用.

    作者:胡军才;叶琦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颅脑创伤后自噬表达的变化及bFGF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索颅脑创伤后神经细胞自噬表达的变化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脑外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雷帕霉素制作体外神经细胞自噬模型,观察在体外培养神经细胞中bFGF对自噬表达的影响.将15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颅脑创伤组、bFGF治疗组),每组50只.精密颅脑损伤撞击器制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暴露硬脑膜而不撞击,bFGF治疗组于建模后10分钟由右侧侧脑室注入bFGF,而假手术组和创伤组在建模后10分钟由右侧侧脑室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应用大鼠行为学评分观察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变化;用干湿法测脑组织含水量;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自噬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体外培养细胞中,bFGF组能明显抑制雷帕霉素引起的LC3-Ⅱ表达增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颅脑创伤组大鼠和bFGF治疗组的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bFGF治疗组的评分恢复快于颅脑创伤组(P<0.05).bFGF治疗组脑组织的含水量明显小于颅脑创伤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相比,颅脑创伤组和bFGF治疗组伤后LC3-Ⅱ蛋白表达均明显提高(P<0.05);与颅脑创伤组相比,bFGF治疗组LC3-Ⅱ的上调被明显抑制(P<0.05).结论 bFGF能明显抑制颅脑创伤后过度的自噬反应,减轻脑水肿,并改善大鼠神经功能.

    作者:汤崇辉;单钰栋;方战舰;胡益岚;童云;陈梦丹;傅小君;魏晓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基于SCAT2问卷量表研究天麻钩藤饮对轻型脑外伤治疗作用

    轻型颅脑外伤约占脑外伤的50%左右,其中有较多的病人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症状,影响工作与生活.本研究将3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B组常规治疗.治疗前、2周后及2月后进行SCAT-2问卷量表测定.结果 天麻钩藤饮组经SCAT2问卷量表测定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昕;潘智勇;黄李法;叶辉;杨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液(瑞代)在重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本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糖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的要求给予手术、脱水、抗感染、抗癫痫、营养脑细胞、保护胃等常规治疗,并于入院后24~48小时内开始鼻胃管行肠内营养.其中观察组为:缓释淀粉肠内营养组;对照组为:一般肠内营养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7天、14天、21天清晨空腹血糖水平、住院21天糖化血红蛋白、28天死亡率,观察指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观察组干预后7天、14天、21天清晨空腹血糖水平、住院21天糖化血红蛋白以及28天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病人的血糖水平,同时也降低了这类病人的病死率,从而改善预后.

    作者:杨立兰;李亚民;陈彦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高浓度氧通气患者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高浓度氧通气患者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90例全麻下行胃肠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通气氧浓度在95%以上.3组均于麻醉诱导前10分钟给予负荷量右美托咪定1.0μg/kg静脉输注,以后A组、B组和C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0.2、0.5、0.8μg/(kg·h)静脉泵入至手术结束.对比3组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1小时(T2)、机械通气结束时(T3)、机械通气结束后1小时(T4)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3组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的水平;对比3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水平.结果 3组T1时外周血CC1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在T2、T3和T4时间点的CC16水平均高于B组(P<0.01).但A组和C组T2、T3及T4时间点外周血CC1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T1时间点血清TNF-a、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T2、T3、T4时间点血清TNF-a、IL-8水平均高于B组(P<0.01).但A组和C组间血清TNF-α、IL-8水平无差异(P>0.05).3组T1时间点SBP、DBP及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T2、T3、T4时间点SBP、DBP及HR波动幅度大于B组(P<0.01).A组和C组T2、T3、T4时间点SBP、DBP及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予以负荷量右美托咪定1.0μg/kg静脉输注,术中予以右美托咪定0.5μg/(kg·h)静脉泵入至手术结束具有佳的效果,可明显减轻全麻时高浓度氧通气造成的急性肺损伤,对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降低患者的炎性反应水平,稳定循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礼;屈献峰;杨小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不同时期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不同时期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情况及其对产程和母婴影响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以本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接收的150头位足月初产妇为对象,将其根据宫口长度分为3组,即A组、B组、C组.3组分别以官口长度<3cm、宫口长度在3~4cm之间、宫口长度>4cm为划分标准,每组患者各50例.在不同时期对患者实施腰一硬联合阻滞麻醉,对3组产妇镇痛效果、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分娩结局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3组产妇在经过3分钟的腰麻后,腹部、腰部疼痛减轻明显;整个过程产妇均保持平稳的生命体征和清楚的意识,医护与产妇之间具有良好的配合性;根据VAS评分评价产妇镇痛效果得出,B组和C组潜伏期镇痛效果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说明A组潜伏期镇痛效果更好;3组在其它时间点上的镇痛效果评分均无太大差异(P>0.05).在第一产程持续时间上,A组与B组均明显长于C组(P<0.05);3组在第二、三产程时间上则均差异较小(P>0.05);在新生儿Apgar评分上,3组新生儿1、5分钟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分娩方式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全产程中对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加以应用,具有显著的分娩镇痛效果,不会导致产程延长也不会对分娩结局产生影响,同时可促进母婴安全性的提升.

    作者:沈菊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1/3管型钢板在治疗肱骨下段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内侧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外侧1/3管型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下段骨折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对13例肱骨下段骨折行后外侧入路,内侧予锁定加压钢板,外侧予1/3管型钢板固定.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9~17个月,平均10.5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根据Cassebaum评分:优9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4.6%.结论 应用内侧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外侧1/3管型钢板治疗肱骨下段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的有点,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唐永红;高益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神经电生理检测对于腕管综合征手术效果的意义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于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手术效果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患者、 共135侧CTS作为研究对象,以术中完全切开腕横韧带后测定的正中神经远端运动电位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分为3组:第1组(DML<4.0ms)42侧;第2组(4.0ms≤DML≤6.0ms)47侧;第3组(DML>6.0ms)46侧.比较3组术后10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握力和两点辨别觉.结果 第1组的握力和两点辨别觉恢复快,第2组次之,第3组慢.结论 术中DML的检测可以判断正中神经的压迫状态,对于CTS恢复时间的推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陈华;沈华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时机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时机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接诊的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出血至手术时间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出血6小时内实施手术,75例),对照组(出血7~24小时实施手术,75例),均行小骨窗微创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于术后1个月,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量表评价近期疗效,术后半年,以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价远期疗效.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6.67%(5/75)vs 24.00%(18/75)](P<0.05),两组再次出血、坠积性肺炎、 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近期疗效中,观察组GOS量表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9.33%(52/75)vs 52.00%(39/75)](P<0.05);远期疗效中,观察组ADL量表Ⅰ级、Ⅱ级明显优于对照组[38.36%(28/73)vs 20.59%(14/68),28.77%(21/73)vs 14.70%(10/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出血6小时实施小骨窗微创手术效果更加显著,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程益林;刘志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基底节区脑出血小骨窗血肿清除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基底节区脑出血小骨窗血肿清除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3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小骨窗血肿清除组(显微手术组,n=15)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组(微创手术组,n=15)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血肿量、血肿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血肿量均显著低于术前血肿量(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前血肿量差异不显著(P>0.05),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术后血肿量显著低于显微手术组(P<0.05),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0%(3/15)、26.7%(4/15)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基底节区脑出血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的临床效果较小骨窗血肿清除好.

    作者:鲍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MRI对半月板及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并评价MRI、CT在膝关节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作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外伤所致膝关节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患者94例,临床医师对所有患者分别行膝关节镜、MRI、CT扫描检查.结果 经膝关节镜确诊为半月板损伤共94个,诊断准确率均为100%;MRI检查后Ⅱ、Ⅲ级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诊断准确率(P<0.05);MRI、CT检查膝关节半月板后的诊断准确率均低于膝关节镜检查(P<0.05).经膝关节镜确诊为关节软骨损伤共92个,诊断准确率均为100%;MRI检查后Ⅱ~Ⅳ期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诊断准确率(P<0.05);MRI、CT检查膝关节关节软骨损伤后的诊断准确率均低于膝关节镜检查(P<0.05).结论 MRI检查对Ⅱ、Ⅲ级半月板和Ⅱ~Ⅳ期关节软骨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但上述两种影像检查方法 对半月板、关节软骨的诊断准确率均低于膝关节镜,由于MRI及CT检查较关节镜检查方便,适合临床医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作者:吴向飞;陆美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应用三柱分型理论治疗胫骨平台双柱及三柱骨折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三柱分型理论指导治疗胫骨平台双柱及三柱骨的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双柱及三柱胫骨平台骨折72例(73膝),按三柱分型:双柱骨折59例,三柱骨折13例;采用三柱分型理论建议的手术入路和手术体位进行手术.结果 72例(73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3个月,71例骨折均临床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失效等并发.疗效采用术后第2天Rasmussen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学评分平均14.61.6分,优良率90.3%;术后1年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24.32.4分,优良率81.9%.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理论直观、简单、便于记忆、实用、方便推广,对胫骨平台双柱和三柱骨折的诊治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

    作者:张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肾结石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后感染患者肾盂内压、灌注泵流量状况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肾结石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灌注泵引起的不同肾盂内压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接诊的62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灌注压力分为正常压力组、高压组、反流压力组,通过监测不同灌注压力下肾盂内压的变化,了解灌注与肾盂压力的关系,以及肾盂压力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肾盂内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2例患者术后共有8例(12.90%)患者出现发热,其中正常压力组1例、压力升高组2例、反流压力组5例,各组术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3.03%、11.11%、45.45%.感染组灌注泵流量状况为231.2±34.2 ml/min;未发生PCT感染组患者的灌注泵流量状况为197.3±24.3 ml/min,明显低于感染组.结论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存在肾盂内压增高,增高与灌注压力有关,患者术后感染率与肾盂内压力增高有关.

    作者:吴颐俊;李杰;张继付;刘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剥离至椎板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剥离至椎板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 的不同,将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96例胸腰椎患者分成肌间隙入路组和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Cobb角及伤椎相对高度恢复情况,术后胸腰椎疼痛情况.结果 与传统入路组比较,肌间隙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周、3个月,肌间隙组的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传统剥离至椎板入路比较,肌间隙入路治疗减少了手术创伤,促进了术后恢复,降低了术后腰背疼痛程度.

    作者:吴祥宗;陶志东;吴仁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开放手术与腔内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损伤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

    目的 比较开放手术与腔内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损伤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参考.方法 将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的45例锁骨下动脉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 的不同分成腔内介入组和开放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血管通畅率.结果 腔内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CU监护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的少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腔内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的少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腔内介入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损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作者:戚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