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赵艳霞;张彦惠;周媛;丁健;孙臻峰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CO2激光杓状软骨次全切除术对双声带外展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例行支撑喉镜下CO2激光单侧杓状软骨次全切除术的双声带外展麻痹患者进行声门形态、呼吸、嗓音、进食情况研究.该研究包括术后1~2个月拔管后声门形态、呼吸情况,术前、术后嗓音对比以及对术后是否存在吞咽、呛咳等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①所有患者术后呼吸困难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于术后1~2个月成功拔管.②所有患者术后均对发声表示满意.客观指标显示所有患者嗓音障碍介于轻、中度之间.③有2例患者术后在进流食或进食速度过快时存在呛咳表现,但在进行相关锻炼后呛咳症状消失,均可正常进食.结论:支撑喉镜下CO2激光单侧杓状软骨次全切除术不仅可以简便、快速地解决患者呼吸困难问题,而且患者痛苦小,花费少,疗效好.医生容易掌握,并且可以很好地保留患者喉功能,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
作者:王亚婷;孙欣;季文樾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耳硬化症的HRCT影像学分型与临床听力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01-2017-07经我科诊断并手术治疗的33例(66耳)耳硬化症患者,其中42耳接受Fisch人工镫骨技术治疗;术前行横断位HRCT扫描,并根据影像中病变累及的范围进行分型;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纯音测昕.结果:42耳术后气导和骨导听阈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1);而窗孔型耳硬化症患者骨导听阈与混合型耳硬化症患者骨导听阈无论在术前还是术后均有差异(P<0.01).结论:人工镫骨技术在提高耳硬化症患者听力方面效果显著,而且术后患者骨导昕阈亦可有不同程度提高.
作者:任远;王凯;章菊琴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人鼻息肉成纤维细胞(NPFs)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5、10、20、40弘mol/L不同浓度丹酚酸B处理体外培养的鼻息肉来源的NPFs,CCK-8法确定药物丹酚酸B佳作用浓度,将实验分为对照组、TGF-β1刺激组、丹酚酸B组、TGF-β1和丹酚酸B联合处理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的情况,Annexin V-FITC/PI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CCK-8结果显示丹酚酸B对NPFs增殖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与丹酚酸B浓度呈正相关(P<0.05),选取丹酚酸B浓度为10μtmol/L进行后续实验,MTT结果显示丹酚酸B能抑制TGF-β1对NPFs的促增殖作用(P<0.01);Annexin V-FITC/PI双标法结果显示丹酚酸B促进NPFs凋亡(P<0.05);经丹酚酸B作用后,Caspase-3的活性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丹酚酸B能使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蛋白表达升高,Bax/Bcl-2比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酚酸B对NPFs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上调Bax蛋白表达、升高Caspase-3活性有关.
作者:罗丹;赵艳霞;张彦惠;周媛;丁健;孙臻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额开颅手术后额窦炎的原因及鼻内镜联合传统鼻外切口入路下处理额窦炎的效果.方法:34例经额开颅手术后额窦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流脓涕、头痛和眼睑上方流脓,发病时间平均2.6年;鼻窦三维CT和鼻窦MR表现为额窦炎;27例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7例患者行鼻内镜联合鼻外切口入路手术,2种术式均需彻底清除额窦内骨蜡和炎性肉芽组织.治愈标准是患者术后额窦炎症状消失,额隐窝引流通畅.结果:34例患者均有经额开颅手术史,术中均有骨蜡填塞记录.经鼻内镜手术的27例患者中,25例治愈,2例二次联合鼻外切口人路手术后彻底治愈,经鼻内镜联合传统鼻外切口入路的7例患者均治愈.结论:经额开颅手术后出现额窦炎可能与手术中额窦处理不当有关,一是具有分泌功能的额窦黏膜刮除不净,二是封闭骨蜡后引流不畅.鼻内镜手术是处理额窦炎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彻底清除额窦内骨蜡、炎性肉芽组织及开放额隐窝,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部分患者仍需要联合传统的鼻外切口入路方能彻底清除骨蜡组织.
作者:刘天聪;于晓峰;顾兆伟;白伟良;王振海;曹志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究低温等离子翼管神经高选择性分支切断术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细胞中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AR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一时间来本院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且不伴AR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患者施行低温等离子翼管神经高选择性分支切断术,观察鼻黏膜细胞中VIP水平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低温等离子翼管神经高选择性分支切断术治疗后,显效28例,治疗效果为64.3%~92.1%,平均(77.4±4.5)%;有效19例,治疗效果为31.2%~56.4%,平均(43.2±2.9)%;仅3例无效,治疗效果均<30%.患者经过治疗后显效+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前和术后VIP光密度值分别为1 723.3土215.4和2 732.3±324.5,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IP光密度值为1 855.4±429.3,与研究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组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翼管神经高选择性分支切断术可以显著降低AR患者鼻黏膜细胞中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缓解患者鼻塞和阵发性喷嚏症状,有效改善预后.
作者:何平;金晓杰;赵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BPPV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俗称“耳石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生部位以后半规管为常见(70%~90%)[1-2],前半规管少(1%~2%)[3-4].耳石从椭圆囊囊斑脱离至多个半规管,在单侧或双侧多半规管受累,称为多半规管BPPV,近年来有相关报道[5-11],但合并前半规管的多半规管BPPV笔者未见国内外详细报道.本研究对我院门诊收治的合并前半规管的多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类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作者:鄢慧琴;王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纤维血管瘤占头颈部肿瘤的0.5%~1.0%,典型的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鼻咽部.原发于鼻咽外纤维血管瘤较少见,与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相比,发病多为中老年患者,且部分为女性患者.Celik等[1]首次提出不典型纤维血管瘤(atypical angiofibromas)的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可:①起源于鼻咽部以外;②女性患者;③症状非鼻塞或鼻出血;④年龄不在7~25岁之间;⑤不典型的病理表现和多发病灶.根据上述标准,从我科2010-07-2017-07收治的27例鼻部纤维血管瘤患者中筛选出8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凌芳;李克鹏;金红军;金书丞;桑建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The case 1 performanced submandibular trauma because of the faint Suddenly.There were no obvious abnormality in physical examination.CT result showed that the tumour located in the lower clivus,and the atlas was infringed.MRI imaging showed the tumour located in the both side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nfringed clivus and atlas front,forwarded into the nasal cavity and oral cavity.The case 2 performanced the left nose stuffy and increased gradually,nasopharyngeal mirror showed the left nasal cavity filled with new life.CT showed the lesions located in the cranial fossa under the sella turcica and sphenoid bone,down into the sphenoid sinus and the nasopharyngeal cavity.MRI imaging showed the lesions located in the front of clivus.According to the CT and MRI imaging features before surgery,the two cases adopted endoscopic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and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were chordoma in the central line of the skull base.
作者:马静;方平;汪东;刘言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皮肤点刺试验(SPT)评价使用北京协和医院圆柏花粉变应原点刺液(简称协和圆柏花粉点刺液)进行临床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的过敏性疾病患者,知情同意后接受协和圆柏花粉点刺液SPT 15 min后测量平均风团直径(MWD),以圆柏花粉sIgE为标准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在不同诊断界值下协和圆柏花粉点刺液用于诊断圆柏花粉过敏的准确性并评价安全性.结果:入组1 029例全部进入安全数据集,全分析集(FAS)共1 007例,符合方案集(PPS)共765例,剔除率25.66%.FA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95%CI:0.788~0.839),PP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95%CI:0.801~0.857).根据PPS的ROC曲线得到:3.25 mm为佳诊断界值,4.75 mm为95%特异度的诊断界值.分别以圆柏花粉SPT结果MWD 3.00、3.25及4.75 mm为诊断界值,协和圆柏花粉点刺液用于诊断圆柏花粉过敏的敏感度依次降低,分别为0.740 0(95%CI:0.701 6~0.7784)、0.700 0(95%CI:0.659 8~0.7402)、0.532 0 (95% CI:0.488 3~0.575 7);特异度依次升高,分别为0.7698(95%CI:0.7191~0.8205)、0.8264(95%CI:0.7808~0.872 0)、0.9509(95% CI:0.924 9~0.976 9).6例受试者出现7次不良事件,发生率0.583%(6/1 029),表现均为轻度,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协和圆柏花粉点刺液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且安全性好,如将不同的诊断界值结合病史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作者:关凯;周俊雄;王瑞琦;尹佳;王良录;支玉香;孙劲旅;李宏;文利平;顾建青;汤蕊;王子熹;李丽莎;徐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25(OH)D水平,初步探索维生素D对AR的作用机制,为AR的防治提供佐证.方法:以80例中-重度AR患者及65例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25(OH)D水平,并分析中-重度AR患者8种常见血清变应原的血清25(OH)D水平.结果:AR组血清25(OH)D水平为(29.4±4.7) ng/ml,对照组为(30.9±5.9)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血清维生素D缺乏所占百分比为36%,对照组为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种常见血清变应原中,对豚草、户尘螨和虾过敏的AR患者,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中-重度AR患者可能存在关联,维生素D对AR的发病进程可能有潜在的有益影响.
作者:檀静怡;刘涛;张丽霞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眼症状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以期为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鼻部症状评分表、眼部症状评分表及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对AR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数据.结果:147例患者中至少有一项鼻部症状的发生率为100%(147/147);至少有一项眼部症状的发生率为86.4%(127/147).147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K10得分>21分.鼻塞、眼痒、眼疼、眼肿、流泪与K10总分呈正相关.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关注AR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鼻部、眼部症状及心理状况评估,对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差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何霞;董莹莹;冯彦;王斌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真菌球性鼻窦炎(FBS)不同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9例FBS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其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及术后随访,对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44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FBS.依据临床资料可分为5种不同的临床特征,分别为:①单纯FBS 299例,主要症状为患侧头痛、脓涕、鼻塞,鼻窦CT具有典型FBS表现.②FBS合并鼻息肉78例,主要症状为双侧或患侧鼻塞、脓涕.手术以切除鼻息肉,扩大性开放受累鼻窦为主.③FBS合并变应性鼻炎(AR)51例,术中可见病变窦腔内黏膜高度水肿,呈囊肿样变.术后需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④FBS合并脓囊肿6例,主要症状为鼻塞、脓涕及头面部痛.鼻窦影像学特点既有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特征,又有黏液囊肿的特点.术中对受累鼻窦进行抗生素盐水冲洗,术后全身抗生素联合抗生素盐水鼻腔冲洗治疗.⑤FBS合并息肉和AR患者15例,其诊治特点为2种类型的结合.结论:FBS根据其不同临床特征进行精准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水平,减少术后复发,i善预后.
作者:王明婕;周兵;李云川;崔顺九;黄谦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根据发表于2016年的国际额窦解剖分型(IFAC),探索基于CT数据的3D重建技术在研究额窦引流通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Mimics 19.0软件对100例患者鼻窦CT的DICOM格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通过3D模型来研究额窦解剖分型,观察额隐窝区气房的位置关系及对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结果:成功重建出额窦、额隐窝区各气房及额窦引流通道的3D模型.其中,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95.5%(191/200)、鼻丘上气房的出现率为31.5%(63/200)、鼻丘上额气房的出现率为24.5%(49/200)、筛泡上气房的出现率为54.0%(108/200)、筛泡上额气房的出现率为14.5%(29/200)、眶上筛房的出现率为20.5%(41/200)、额窦中隔气房的出现率为4.0%(8/200),并直观地展示了额隐窝气房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对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结论:基于CT数据的3D重建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额窦解剖分型、额隐窝气房的相对位置及对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更为鼻内镜额窦手术的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洋;马湘乔;孙晓慧;戴嵩;张俊发;李洪波;马旭;王佳媛;窦琴;田江雨;贾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噪声下数字识别阈(DIN)测试发现感音神经性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筛查工具.方法:本研究招募50例成人受试者,其中听力正常人34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6例.依次完成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以及噪声下DIN测试.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纯音听阈与噪声下DIN阈值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确定该测试材料的特征值、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①本组受试者噪声下DIN阈值与纯音平均听阈PTA(500+1000+2000+4000)H2之间呈高度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0.85,P<0.01),2种测试方法的相关性优于荷兰语版本测试材料.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噪声下DIN测试材料的佳诊断截点为-0.95 dB,即噪声下DIN阈值大于该值时则怀疑存在听力损失,应转诊至听力中心进行诊断学检查.③以-0.95 dB为佳诊断截点时该测试材料发现感音神经性聋的灵敏度为0.938、特异性为0.941.结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噪声下DIN测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敏感度和特异性高的特点,可为实施大群体成人听力筛查提供一种有效工具.
作者:亓贝尔;张天博;傅新星;李国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单耳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的睡眠质量特征,及其与突聋的临床特征和听力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5例单耳突聋患者作为病例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并分为睡眠质量差组(PSQI总分>7分)与睡眠正常组(PSQI总分≤7分)两亚组.对两亚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 d的临床特征、睡眠质量各维度的得分及听力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同期选取听力正常、年龄相仿的健康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并进行睡眠质量调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治疗前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PSQI总分及治疗后30 d的睡眠效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质量差组与睡眠正常组比较,听力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的不同疗效组中,睡眠质量差者所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除睡眠时间外,两亚组间各睡眠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除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得分外,两亚组间其他睡眠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质量差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0 d比较,主观睡眠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耳突聋患者治疗前与临床特征相关的睡眠质量维度是睡眠障碍,治疗后30 d与其临床特征相关的睡眠质量维度是睡眠时间和PSQI总分(P<0.05).结论:单耳突聋患者的总体睡眠质量显著差于听力正常人群.虽然睡眠质量对听力疗效无明显影响,但部分睡眠质量维度与单耳突聋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具有相关性.
作者:王英俊;王明明;侯志强;樊兆民;王海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分析大宗病例研究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00例行PDT和326例行传统的气管切开术(TT)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PDT和TT两组随机对照试验,每组80例,统计手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大小)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随机对照研究: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出血例数和并发症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肉芽形成、切口感染和皮下气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大样本研究:术后出血、术后感染、皮下气肿及并发症总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管内肉芽形成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大样本和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PDT是一种快速建立长久人工气道的安全方法,符合现代微创的手术发展方向.PDT不仅手术操作时间短,技术易于掌握,而且安全可靠.对于需行气管切开术的危重症患者,如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可以首先选择PDT,在熟练掌握了其操作技巧后,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很高.
作者:翟翔;张金玲;何京川;刘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is a Common disease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manifested as nasal-sinus mucosal chronic inflammation.However,the pathogenesis of CRS is not clear.There are studies found that mieroRNA (miRNA) involved in CRS gene regulation.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s the expression of miRNAs in CRS,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role of miRNAs in CRS,and will further elucidates the pathogenesis of CRS.
作者:叶好;罗庆;余杰情;张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失衡模式在分泌性中耳炎(SO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SOM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组和慢性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及IFN-γ/IL-4的水平,比较急、慢性SOM患者外周血中IFN-γ、IL-4、IFN-γ/IL-4的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中耳积液与其外周血中IFN-γ、IL-4、IFN-γ/IL-4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IFN-γ、IL-4、IFN-γ/IL-4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组患者外周血中IFN-γ、IL-4 、IFN-γ/IL-4的水平均高于急性组(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的IL-4、IFN-γ/IL-4水平与其中耳积液的IL-4、IFN-γ/IL-4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外周血的IFN-γ水平低于其中耳积液的IFN-γ水平(P<0.05).结论:SOM患者外周血和中耳积液中IFN-γ、IL-4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Th1/Th2的失衡可能是SOM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志辉;符秋养;李泽泳;王克雄;徐永城;薛进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包括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在内的性激素受体,其表达情况和作用的异同以及机制.结合催乳素受体(PRLR)的表达情况,共同分析3个受体对于肿瘤的预后影响.方法:本研究针对112例LSCC患者(男95例、女17例)的肿瘤组织及邻近的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分析.结果:在肿瘤组织中的AR,ER-α以及PRLR的表达,其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远高于邻近的正常组织(P>0.05).在以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基础的进一步分析中发现:肿瘤组织中ER-α(P=0.06)以及PRLR(P=0.02)的相对高表达预示着LSCC患者术后生存率不高.此外,ER-α的高表达和PRLR的高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02,P=0.04),表明LSCC各激素受体表达可能存在相互影响.通过对组织样本的研究,发现激素受体表达与临床肿瘤病变情况和总体生存数据有密切关系.结论:性相关激素受体表达情况对LSCC的发生发展有其特定的影响.
作者:费梦嘉;徐雅男;王家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间丝聚蛋白(FLG)基因突变与鼻息肉的关系.方法:提取48例病例组的鼻息肉组织和30例对照组下鼻甲黏膜的DNA,先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目的基因R501X 3321delA,再用聚丙烯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后采用直接测序法进行测序.结果:鼻息肉组织中有2例(4.17%)出现FLG基因突变位点c.3321delA,均为杂合突变,对照组无此突变,同时发现FLG新的突变位点c.1711C>A碱基序列由CAC→AAC,病例组出现12例(25.00%),2例(4.17%)是纯合突变,对照组仅1例(3.33%)是纯合突变,鼻息肉与正常黏膜比较,c.1711C>A的基因突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LG基因突变可能与鼻息肉发生、发展有关,有可能是鼻息肉发生原因之一.
作者:周倩;白伟良;李进兴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