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鸾;蒋剑平;陈琳;骆仙芳;宋康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豚鼠噪声性听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预防组和治疗组.后3组豚鼠暴露在频率为4kHz强度为110dB SPL的稳态白噪声中6h×6天.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于噪声暴露前7天和噪声暴露结束后给予中药灌胃,预防组同期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组不予给药,均连续13天.以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评价各组豚鼠听功能的变化;耳蜗基底膜铺片计数比较外毛细胞损伤率;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形态学变化;耳蜗螺旋韧带铺片观察血管纹充盈情况.结果:与模型组和治疗组比较,预防组豚鼠的ABR阈值、毛细胞损伤率均明显降低(P<0.05),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电镜下毛细胞受损程度较轻,光镜下血管纹呈轻度缺血;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豚鼠的ABR阈值明显降低(P<0.05).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但毛细胞损伤率无明显差异(P>0.05);电镜下两组毛细胞损伤程度均较重,但光镜下血管纹缺血程度相对较轻.结论:补肾活血方对噪声性听力损伤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在改善听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预防效果明显优于治疗效果.
作者:赵金晓;刘金洪;王永华;王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从冠心病证素的病位、病性、分布特点、组合规律以及冠心病危险因素对证素分布特点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指出从证素入手的冠心痛证候学研究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唐明;周景想;李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为了从思维方法的角度促进温病学的学习和发展,整理了明清时期有关温病学病因与发病理论的文献,发现类比法在温病学病因与发病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强的认识功能,这有效的帮助温病学脱离伤寒体系而自成一系.
作者:艾碧琛;赵国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辨治恶性肿瘤的临床有效案例,探讨各常见恶性肿瘤病机要素及病机要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数据挖掘(data minimg)的技术手段,采用频数法探讨恶性肿瘤总体及各常见恶性肿瘤病机要素;采用因子分析法,以总体病机要素及各病种中病机要素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总体及各类恶性肿瘤中病机要素的常见组合.结果:病机要素有虚、实两个方面,常见的实性病机要素主要是癌毒与瘀、痰、热、湿、风等互结所形成的复合病邪,其中以癌毒与瘀互结致病为常见;各类恶性肿瘤均是多个病机要素复合致病.结论:癌毒在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中都起重要作用.
作者:程海波;吴勉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对匡氏人体体质学作理论性的综述,强调体质的概念6种分型及分型原理;结合临诊,从望诊尤其是舌诊等中医诊断方法入手,详细解析了体质分型的关键依据及具体诊断方法;阐述了针对6种体质类型的治疗与食养总则;论述了同病异质与同质异病及其临床意义与实效;首次界定了复合型体质、亚型体质的定义.
作者:周狮驮;匡调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从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综述了民间药鹅绒藤的研究进展.目前已从鹅绒藤中分离的主要成分有蛋白酶、黄酮苷、萜酯及有机酸等.鹅绒藤在对心肌、免疫功能、抗惊厥等方面具有药理活性作用,在临床上具有抗病毒等确切疗效.
作者:马艳;周凤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胃痛消痞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型大鼠胃内残留量,血浆胃动素(MTL)、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用夹尾激怒法制作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吗丁啉组,分别用生理盐水、胃痛消痞方高、中、低剂量组、吗叮啉,每日2次灌胃,持续14天,测定各组大鼠胃内残留量及MTL、NO的含量.结果:胃痛消痞方能减少胃内残留量(P<0.05),中剂量组疗效优于高、低剂量组(P<0.05).胃痛消痞方高、中剂量组提高MTL的水平,各剂量组均降低NO的水平(P<0.05).结论:胃痛消痞方能提高MTL的水平及降低NO的分泌,减少胃残留量.
作者:方银玲;陈苏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清热化湿消瘀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复制大鼠NASH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降脂益肝汤防治组、东宝肝泰组进行干预,测定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评估肝组织病理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程度等变化.结果:与空白模型组相比.降脂益肝汤防治组血清TG、TCH、LDL、ALT、AST明显降低(P<0.01),作用均优于东宝肝泰组(P<0.05),降脂益肝汤防治组脂肪变性和炎症活动程度明显改善(P<0.01),其炎症活动程度较东宝肝泰组明显减轻(P<0.05).肝中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TNF-α含量显著减少(P<0.01),显著降低血清FFA含量(P<0.01).明显优于东宝肝泰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降脂益肝汤有明显防治NASH作用,作用机制与其能减少脂类淤积、缓解氧化应激、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调、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林;毛成健;严红梅;张赤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双参克癃方抗大鼠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方法:采用给去势大鼠每日皮下注射丙酸睾酮的方法制造前列腺增生模型,通过测定大鼠前列腺湿重、前列腺指数及血清酸性磷酸酶(ACP)含量变化,并通过对大鼠前列腺组织进行增生程度评分、计算上皮细胞高度及腺腔皱褶指数来评价药效.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双参克癃方水提醇沉液可显著降低大鼠前列腺湿重、前列腺指数以及血清酸性磷酸酶含量(P<0.01),抑制前列腺上皮细胞及基质的增殖,并降低大鼠腺体上皮细胞高度及腺腔皱褶指数(P<0.01).结论:双参克癃方水提醇沉样液对前列腺增生有显著抑制作用.
作者:黄维洁;戚虎昶;徐锦龙;张如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肺平喘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5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补肺平喘法综合治疗.对照组20例,用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对临床症状、肺功能、血液流变学均有改善;治疗后比较,补肺平喘综合治疗法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肺平喘综合治疗法对COPD缓解期患者具有防治作用,对减缓COPD进展速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吴海雁;何志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首乌块根中分离出C21甾体苷单体,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运用柱色谱和HPLC分离纯化,通过IR,1H NMR,13C NMR,ESI鉴定出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白首乌中分离出3种C21甾体苷,它们分别是告达庭3-O-β-D-磁麻吡喃糖基一(1→4)-β-D-磁麻吡喃糖苷、告达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麻吡喃糖苷、告达庭3-O-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麻吡喃糖苷,分离得到的这3种C21甾体苷均具有抗肿瘤作用.结论:从白首乌中分离得到的3种C21甾体苷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
作者:徐佳丽;厉国强;黄维洁;张如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平滑肌收缩性及肌球蛋白Mg2+ -A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大鼠离体小肠及胃平滑肌条为研究模型,首先考察槲皮素在高钙、低钙及正常克氏液环境中对平滑肌条收缩性的影响.然后在正常克氏液中分别观察槲皮素对新斯的明、乙酰胆碱及阿托品存在下平滑肌收缩性的影响.用孔雀绿法测定槲皮素对肌球蛋白Mg2+ -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在高钙、正常钙及低钙不同条件下,槲皮素在4~64μmol/L范围内均剂量依赖性抑制小肠、胃平滑肌收缩;槲皮素(32 μmol/L)拮抗新斯的明、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作用(P<0.01),且相加性协同阿托品引起的抑制收缩作用(P<0.01);槲皮素(25μmol/L)对不同磷酸化程度的肌球蛋白的Mg2+ -ATPase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槲皮素对胃、肠平滑肌收缩性及平滑肌肌球蛋白的Mg2+ -ATPase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徐志立;刘守义;李云兴;陶小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对不同产地了哥王药材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并进行比较.方法:样品制备后加5%亚硝酸钠溶液1 mL,放置6 min后.加10%硝酸铝溶液1 mL,放置6 min后,加4%氢氧化钠溶液10mL,15min后,甲醇定容至刺度线,摇匀,在波长λ=510nm下测定吸光度,以芦丁做对照.结果:江西、广西、湖南3个产地的了哥王药材中的总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2.19%、2.52%、1.72%,广西产4批药材中含量相差较小.结论:可见不同产地,因不同的生长环境、温度、温度等因素对了哥王中总黄酮的含量影响较大.
作者:熊友香;尤志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儿童抗感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利用TLC法对处方中荆芥、桔梗、甘草进行定性鉴别,利用HPLC法对方中黄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TLC法检出荆芥、桔梗、甘草,HPLC法测黄芩苷含量稳定可靠.结论:本方法可快速有效地对儿童抗感颗粒进行质量控制.
作者:张凤琴;龚伟;曲雷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为鉴别和开发利用小苦苣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方法对小苦苣菜进行了生药学初步研究.结果:鉴定了小苦苣菜的性状及显微特征.结论: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该药材的定性鉴别方法,同时可为制定中药小苦苣菜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作者:裴妙荣;李翠红;牛燕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王会仍老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多年来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其广用经方于各科,尤对肺系疾病有独到阐发,多起沉疴,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介绍其对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治疗经验,并举验案一则,以体现其临证用药特色.
作者:徐俪颖;骆仙芳;王会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临床实践表明,中药注射剂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机体康复显示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注射剂在原料、工艺、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各种原因,造成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后果,近年并非少见.就临床中所遇见及文献报道的、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几种常用中药注射剂进行安全性思考及对策探讨,以引起重视,避免事故发生.
作者:洪育萍;谌剑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养血清脑颗粒与单纯西医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评价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8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4g,日3次口服.治疗14天、30天进行疗效评定.观察急性期死亡率、再出血比率.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I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1)观察组14天内死亡10例(18.5%),对照组死亡11例(20.4%),组间比较χ2=0.05,P=0.81;(2)观察组和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分别是9.26%(5/54)和7.41%(4/54),χ2=0.12,P=0.73;(3)两组治疗前CM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4天和30天CNIS评分均下降,以观察组下降更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分别P<0.01和P<0.05;(4)30天存活患者ADL分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χ2=10.310,P=0.036.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期脑出血可促进血肿吸收.不增加再出血的风险,更利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
作者:施婵宏;吴亦;王欣;王兰青;骆杭丽;楼美珍;何冬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优选藿芪益肾颗粒剂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藿芪益肾颗粒剂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舍方法进行了正交设计,以挥发油利用率为考察指标,确定其佳工艺.结果:挥发油包合时挥发油:β-CD为1:8,转速为1500r/min,包合时间为15min.结论:优选的包合工艺合理,包合率高,工艺稳定.
作者:谷丽艳;康廷国;吕佳;程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建立用HPLC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莪术残油中莪术二酮、莪术醇和吉马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5μm C18(4.6mm × 150mm);流动相为乙腈-1%磷酸溶液;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3 nm,236nm;柱温35℃.结果:莪术二酮在0.1215~0.6076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0%.RSD为2.4%;莪术醇在0.5760~2.88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2.1%;吉马酮在2.014~10.07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2.3%.结论:不同批号的莪术残油中3种成分的含量差异不显著.
作者:孙艳涛;刘姝畅;张振秋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