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与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对比分析

吴跃武

关键词:胆结石, 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括约肌切开术, 内窥镜,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摘要: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C-CBDE)与内镜下 Oddi 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总结 LC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58例,采用 LC-CBDE 术 24例、EST联合 LC术34例治疗的临床资料,对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总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日等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术式的术后手术总时间、手术费用、住院日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者的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亦有差别.结论 两种术式各有其适应征和优缺点.胆总管直径 0.5~1.0cm,胆总管下端结石时宜用 EST取石,术后 2~5天再行 LC;胆总管直径>1.0cm 时,尤其是并存Ⅱ级肝管结石者(无胆管狭窄)则宜行 LC-CBDE 术.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单根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长段骨缺损后的形态改变

    目的 观察带血管单根腓骨移植手术治疗四肢长段骨缺损后的形态改变规律.方法 1998年1 月至 2008年12月,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骨长段缺损12例,其中股骨 2例,胫骨 6例,肱骨1 例,尺骨1 例,桡骨 2例.缺损长度 5~12cm,移植长度 6~14cm.观察术后血供情况;术后3、6、9、12、18、24个月测量移植腓骨的增粗情况、髓腔改变情况及与正常骨的匹配程度;骨愈合时间和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 12例全部成活,随访10例,2-8年(平均 4.2年).临床骨愈合时间为3~5月,平均 4.2月.发生再骨折1例,经石膏固定1.5月后愈合.下肢移植腓骨段在接受应力刺激后开始增粗,1年半后移植骨中段直径能达受区骨直径的75%以上,CT扫描显示以皮质骨增厚为主.而在上肢尺桡骨的重建中,腓骨增粗不明显.结论 带血管腓骨移植后发生形态适应性改变以下肢骨为著,2年内基本完成形态变化,并能承受受区应力.

    作者:洪建军;裘超;赖红燕;余可和;周一飞;余洋;卢晓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FNA-Ⅱ)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 2010年 6月至 2011年10月,采用 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例.按照 Evans 分型:Ⅰ型3例,Ⅱ型 4例,Ⅲ型 6例,Ⅳ型 5例.笔者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 60±10分钟(50~70分钟),平均出血量100±20ml(80~120ml).通过3~12个月的随访,愈合时间10~14周,骨折全部愈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根据 Harris 髋关节评分,优16例,良1 例,可1 例,差无,优良率达 94.4%.结论 PFNA-Ⅱ符合亚洲人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骨折固定稳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徐春程;郭斌;桂枫;王兴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颅内血肿临床分析和预防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型颅内血肿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处理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治的12例出现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的病例特点、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对该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行再次开颅手术清除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术.术前 CT 提示对侧合并颅骨骨折 6例,术中出现术侧急性脑膨出并证实对侧迟发性血肿 8例.术后3月随访,患者预后良好1 例,中残3例,重残 5例,死亡 4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型颅内血肿多发生在首次术后 24小时内,对于术前 CT 提示存在对侧颅骨骨折、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等情况的患者,应当高度警惕该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的发现并手术治疗是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姚军;吴崇光;王雷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补充性 ESWL 术治疗钬激光碎石术后残余结石

    目的 探讨补充性 ESWL 治疗钬激光碎石术后残余结石的临床疗效和治疗价值.方法 2006年1 月至 2009年10月,本院对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中发生结石漂移或术后存在≥6mm 残余结石的患者共 86例,进行了补充性的 ESWL 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果78例(90.6%)ESWL 后 B 超下观察碎石成功,2月后 B 超和 KUB+IVP 证实无残余结石.8例(9.4%)患者仍存在≤5mm 残余结石.结论 补充性 ESWL 术是治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出现残余结石和结石漂移的主要选择之一,可明显提高结石排尽率.

    作者:杨伟忠;曹志彬;袁铮豪;夏琴琴;殷毅;郑贯忠;王元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下尿道内会师术治疗尿道损伤12例体会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尿道内会师术治疗闭合性尿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尿道损伤施行输尿管镜尿道内会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输尿管镜尿道会师术均一次性成功,7例术后排尿通畅,4例行尿道扩张数次后排尿通畅,1例尿道狭窄外院再行手术治疗,均无性功能障碍.结论 输尿管镜下尿道内会师术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闭合性尿道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斌;胡安定;胡孟忠;蒋建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颈前路镙钉固定骨折端错位分离原因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颈前路螺钉固定治疗 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术中骨折端错位与分离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17例 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行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结果 17例复位满意后打入导针或拧入中空镙钉时 4例骨折端再次出现错位分离,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 X 线透视次数.结论 术前颅骨牵引复位,术中透视确认复位,确保导针正位 X 线片上居中,侧位 X 线片上呈15°~20°后倾经骨折线到达尖端;选择合适直径、长度特别是螺纹长度的中空螺钉,才能有效防止齿状突骨折端的错位与分离,保证骨折的愈合和功能顺利恢复.

    作者:陈雪荣;曾青东;金以军;范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脑膜瘤110例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0例脑膜瘤颅内分布情况、病理类型和手术切除程度与复发比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 2005年 2月至 2011 年 5月实施电子病历以来在神经外科手术的110例脑膜瘤病人的颅内分布情况、病理类型和手术切除程度与复发比例.结果 颅内分布情况位于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大脑凸面为主,占 56.4%;位于颅底(蝶骨嵴、溴沟、鞍结节、颅中窝、桥小脑角、岩斜区)其次,占30.0%;其他部位(小脑半球、小脑幕、脑室内)占13.6%.病理类型脑膜上皮型占30.9%,纤维型 20.9%,混合型15.5%,血管型29.1%,退形性或非典型性3.6%.手术切除达到影像学全切(SimpsonⅠ~Ⅲ级)107例(97.3%).影像学上全切者随访1年以上 5年以内 89例复 发3例,复发率为3.4%.结论 颅内分布情况与文献报导基本一致,病理类型以脑膜上皮型、纤维型、混合型和血管型为主,影像学全切率(SimpsonⅠ~Ⅲ级).随着显微手术应用有进一步提高,显微镜下全切比传统肉眼全切更彻底,结合脑膜瘤附着部位术后伽玛刀治疗,复发率减少.

    作者:金国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08例刃器膈肌伤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108例刃器膈肌伤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刃器膈肌伤病例,平均年龄 28.1岁.尖锐刀刺伤 96例,刀砍伤12例;96例位于胸肋部,12例位于上腹部.均急诊行剖胸术,修补膈肌裂口,同时处理合并损伤脏器.结果 术中、术后共死亡 4例:3例心脏、多脏器破裂,大出血死亡;1 例食管破裂感染死亡,其余均救活.结论 早期诊断,尽快手术治疗,妥善处理合并之多脏器损伤是刃器膈肌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进;邬松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腰丛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手术中比较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 60例 ASA2~3级拟行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30).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丛:0.5%罗哌卡因 25ml 和1%利多卡因15ml;坐骨神经:0.5%罗哌卡因10ml 和1%利多卡因10ml.B组行硬膜外麻醉,给予 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10~18ml.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及穿刺操作时间、麻醉费用、效果.结果 A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 B 组平稳,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有显著差异(P<0.05),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问明显长于 B组(P<0.05);两组穿刺时间、麻醉费用、药物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股骨粗隆骨折不仅可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维持时间长,麻醉费用低.

    作者:徐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

    目的 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方法 通过对自 2010年9月至 2011 年12月本院共 8例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初步了解这类病例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对文献的学习结合本组病例的情况分析造成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原因.结果 所有病人硬膜下血肿均于72小时内完全或大部分消散,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较罕见,通过保守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血肿在颅内的重新分布、脑脊液的灌洗、脑组织的挤压及向颅外流失,是造成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原因.

    作者:秦冰;徐锦芳;沈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负荷量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负荷量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 2011 年 5月至 2011年 8月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 60例,随机分为两组:0.075%罗哌卡因负荷量组(镇痛Ⅰ组,n=30)和 0.15%罗哌卡因负荷量组(镇痛Ⅱ组,n=30).另选同期30例未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评估宫缩时间、缩宫素使用及剖宫产率的情况.结果 两镇痛组给予负荷量20分钟后所有产妇达到满意镇痛效果(VAS<3),镇痛起效时间(VAS<3)、VAS 评分比较无显著意义,两镇痛组间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第一产程宫缩持续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新生儿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宫缩间隔时间明显延长,镇痛Ⅱ组间隔时间延长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缩宫素的使用率明显升高;两镇痛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均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075%的罗哌卡因和 0.15%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的负荷量均可安全地用于分娩镇痛,但 0.075%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的负荷量对宫缩的影响更小,相对更适合于分娩镇痛.

    作者:杨再平;林仙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住院患者特殊检查无效送检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 探讨特殊检查无效送检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总结分析 2011 年10月至11月本院行特殊检查患者中发生的36例无效送检者相关资料,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特殊检查无效送检与患者依从性差、与治疗冲突、宣教不到位等有关.结论 特殊检查需要及时评估患者,做好有效沟通,提高依从性,避免与治疗冲突,加强宣教及效果评估,以提高有效送检率.

    作者:施立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45例妇科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妇科手术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2007年1 月至 2009年12月因妇科疾病于绍兴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手术的360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原因.结果 与附件手术比较,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手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 P<0.01);肌瘤剔除术(LM)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中转开腹率明显升高(P<0.05).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亦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资料严重并发症以出血发生率高,占 53.33%,主要发生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手术中.结论 手术并发症与手术种类、难易、腹部手术史、医生的手术经验明显相关.

    作者:张锋;张静;刘继荣;华凯;熊霞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7号注射器针头治疗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105例体会

    目的 探讨7号注射器针头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的效果.方法 对105例110手指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患者用7号注射器针头由远端骨折处逆行穿出再顺行穿入直达基底行内固定治疗,使之解剖复位,再用尼龙 5∕0肌腱套针缝合甲床.结果 术后随访 2个月~1 年,105例110指末节指骨骨折104指Ⅰ期愈合,6指Ⅱ期愈合,指甲全部不同程度生长,末节指间关节功能良好.结论7号注射器针头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疗效确切、方法简单、取材方便,非常适合门急诊和基层医疗单位使用.

    作者:管正通;倪玲坚;周景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钢板改良切口治疗开放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研究双钢板改良切口治疗开放性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内固定方法,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2002年 5月至2009年 4月本院共收治收治开放性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21 例,根据 Schatzker 分型:Ⅴ型9例,Ⅵ型12例,均采用双钢板改良切口技术进行可靠的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后第1 天即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7~15月,平均10月随访,无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所有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3.5周,X 线检查胫骨平台均为发生二期塌陷,无膝关节机械轴对位不良,膝关节屈曲达110°~130°(平均121.5°).根据 Rasmussen 评分标准[1]:优11 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 85.7%.结论 对于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 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改良切口技术进行内固定,既能避免对胫前皮瓣和骨折端血供的过分破坏,又能避免术后胫骨平台发生Ⅱ期塌陷和膝关节机械轴对线不良,是恢复患肢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叶锋;张龙君;王晓;陈建良;李英周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股动静脉损伤11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对股动静脉损伤诊治体会.方法 对本院外伤性股动静脉损伤、出血性休克抢救,血管修复重建疗效观察.结果 9例行股动静脉损伤直接吻合术,术后下肢功能恢复正常,2例因途中失血过多过快而死亡.结论 对股动静脉损伤出血及时紧急暂时止血、抗休克可避免死亡,早期修复血管损伤是股体成活的关键.

    作者:凌小富;陈聃;李建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肾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33例肾脏肿瘤患者术前常规二维彩超检查后,即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在肾脏病灶内的时相变化规律及在肿瘤内的分布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3例患者中 23例为恶性病变,10例为良性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是75.8%(25/33),使用超声造影检查后准确率提高 97.0%(32/33).结论 超声造影对肾脏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更多信息,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对肾脏肿瘤的良恶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进晓;臧国礼;陈日曙;吴乐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28例多发伤脾破裂的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多发伤脾破裂的处理经验及方式.方法 回顾 2004年3月至 2009年12月 5年间 28例多发伤脾破裂的诊治情况.结果 保守治疗 8例,手术治疗 20例,治愈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多发伤脾破裂伤情复杂,重在诊断明确,治疗方式和方法依临床情况行保守和手术治疗.

    作者:洪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对 50例(54只眼)晶状体半脱位随机分两组.一组30例(34只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 4只眼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一组 20例(20只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小切口晶体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 6只眼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结果 54只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6只眼因术前视网膜挫伤,视力无改善,两组在术后视力及术后并发症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对减少了其他手术方法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术后视力,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李辉军;林咸平;崔刚锋;张旖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心理支持疗法在未婚宫外孕病人中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支持疗法对未婚宫外孕病人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 60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给予心理支持治疗,对照组按护理常规进行.治疗前后均采用 Zung焦虑自评量表测评,观察情绪变化.结果 实验组经心理支持疗法后,情绪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情绪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未婚宫外孕病人进行心理支持疗法可显著提高病人的情绪状态.

    作者:张小绸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