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内固定法与一般切复内固定法治疗跟骨骨折的对照研究

赵伟儿;季程;王森龙;方煜丽;惠明大;黄洪田

关键词:跟骨骨折, 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植骨
摘要:目的 对 Sanders 分型Ⅱ型以上跟骨关节内骨折使用改良内固定方法(A组)和一般内固定方法(B 组)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 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 对36例 Sanders 分型Ⅱ型以上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按就诊时间及自主选择固定方法分为 A组 (19例) 及 B组(17例).A组于 X 线下行撬拨复位,显露跟骨后不做任何复位动作,给予解剖型钢板内固定;B组为传统切复内固定术.对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失 血量、切口长度、植骨例数及手术前后的 Maryland 足部评分和影像学测量数据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植骨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l天 VAS 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切口愈合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 Maryland 足部评分中功能和疼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 影像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内固定与一般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总体疗效相当,但改良内固定有 切口较小、手术创伤小、切口并发症较低的优点.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皮瓣移植治疗深度手足烧伤

    目的 探讨深度手足烧伤创面的处理及修复方式.方法 13例手足深度烧伤Ⅰ期切痂扩创后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处理7~10天;Ⅱ期采用腹部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创面9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背创面 4例.结果 经 VSD 持续使用7~10天后,13例患者手足创面干净,无分泌物,肉芽新鲜,神经、肌腱、骨、关节组织部分或全部为肉芽组织覆盖,创面培养无细菌生长;9例腹部带蒂皮瓣移植全部成活;4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除1 例因静脉回流受阻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肉芽创面植皮修复外,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稍显臃肿,手足功能良好.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清洁创面,刺激肉芽生长,改善创面微循环,为皮瓣移植创造有利条件.VSD 结合皮瓣移植能及时覆盖手足深度烧伤后软组织缺损伴神经、肌腱、骨及关节等外露组织,保护了手足功能.

    作者:刘柏林;黄晓红;朱金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跟骨异形接骨板治疗 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跟骨异形接骨板治疗 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 2005年7月至 2010年7月本院共收治跟骨骨折 97例,其中有36为 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为32例36足,男 29例32足,女3例 4足;年龄18-51 岁,平均 29岁.应用跟骨异形接骨板及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进行有限坚强内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12~30个月 (平均 24个月) 随访,采用Maryland 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 21 足,良9足,中 4足,差 2足,优良率为 83.3%.结论 跟骨异形接骨板治疗 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能够获得较满意的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为功能恢复提供良好条件,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芦克洲;周金贤;贾磊;梁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08例刃器膈肌伤临床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108例刃器膈肌伤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刃器膈肌伤病例,平均年龄 28.1岁.尖锐刀刺伤 96例,刀砍伤12例;96例位于胸肋部,12例位于上腹部.均急诊行剖胸术,修补膈肌裂口,同时处理合并损伤脏器.结果 术中、术后共死亡 4例:3例心脏、多脏器破裂,大出血死亡;1 例食管破裂感染死亡,其余均救活.结论 早期诊断,尽快手术治疗,妥善处理合并之多脏器损伤是刃器膈肌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进;邬松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女性髋部骨折会阴部湿疹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髋部骨折会阴部湿疹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湿疹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 2009年 9月至2011 年10月收治116例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中发生会阴部湿疹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16例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中带入会阴部湿疹 26例,肛周湿疹3例,住院期间发生不同程度会阴部湿疹 25例,治愈出院 49例,治疗好转 5例.结论 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发生会阴部湿疹患者要重视心理护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生活护理及药物治疗,积极控制内科疾病,以降低会阴部湿疹的发生率.

    作者:林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总结 2005年1月至 2009年12月份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9例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子宫肌瘤 59例,多发性子宫肌瘤 20例;肌壁间肌瘤 49例,浆膜下肌瘤 28例,粘膜下肌瘤 2例;肌瘤位于宫体 65例,位于宫底11 例,位于宫颈3例;肌瘤大小(直径)2~5cm31 例,5~8cm 44例>8cm 4例.结果 手术难度未明显增加.无1 例发生产后出血、产褥病,产后 42天随访恶露均已干净,子宫均恢复正常大小.术后病理结果子宫肌瘤红色变性 8例,玻璃样变性3例.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魏仙凤;余玲玲;董虹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微创 PFNA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微创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22例,均为闭合复位微创 PFNA内固定.结果 术后 22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按 Harris 功能评分,其中优16例、良 4例、可 2例,优良率 90.9%.结论 微创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安全性高、允许病人早期活动等优点.

    作者:宋肖舟;傅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179例坏疽穿孔阑尾炎术后无切口感染的体会

    目的 探讨预防坏疽穿孔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方法.方法 2009年 6月至 2011 年 8月本院外科治疗179例坏疽穿孔阑尾炎,术中采用局部腹腔及切口内冲洗并留置抗菌药物,改变传统单一静脉滴注大量抗菌药物的方法.结果 全部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切口红肿、化脓及裂开等征象,亦无腹腔脓肿形成.结论 在坏疽穿孔阑尾炎手术中采用局部腹腔及切口内冲洗并留置抗菌药物基本达到了预防切口感染的目的.

    作者:吴玉平;沈卫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VEGF、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在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及 D-二聚体(D-dimer)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病机制及复 发的关系.方法 测定74例 CSDH 患者(包括7例术后复发病人)静脉血及血肿液中 VEGF、纤维蛋白原及 D-二聚体三种因子的含量,测定9例健康人静脉血中3种因子的含量作为对照.结果 ① CSDH 患者血肿液中 VE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静脉血中的含量(P<0.05),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低于静脉血中的含量 (P<0.05); ②CSDH术后复发患者血肿液中 VE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 (P< 0.05),而复发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P<0.05);③CSDH患者静脉血中3种因子含量与健康人静脉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VEGF、Fibrinogen 及 D-dimer 在 CSDH 的发病机制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华杰;傅小君;许信龙;谢青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重建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重建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 2006年12月,对 27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别应用重建钢板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其中行重建干板内固定12例(rPIF 组),克氏针内固定15例(KIF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2~7小时,平均3.5天.根据 Edward 对锁骨骨折愈合的评价指标制定疗效判断标准.结果 本组病例经 6~14个月,平均10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按上述标准评定:rPIF 组:优 8例,良3例,中1 例.KIF 组:优7例,良 4例,中 2例,差 2例.结论 和克氏针内固定相比,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可有效地防旋转等优点,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更有效方法.但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方便、经济、取内固定简单的优点.

    作者:刘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局部应用卡托普利凝胶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卡托普利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 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3只);空白对照组(3只);瘢痕组(3只);正常兔耳对照组(3只).前3组每只耳朵建立 5个兔耳瘢痕,总计 90个增生性瘢痕.卡托普利组于术后 21天开始局部应用10mg / ml 卡托普利羧甲基纤维素胶,28天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结果 卡托普利组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瘢痕增生指数、表皮厚度指数较瘢痕对照组分别减少了34.1%、41.5%,真皮内的胶原含量为瘢痕对照组的 68.8%(P<0.05).结论 局部应用 ACE抑制剂卡托普利能改善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生.

    作者:张大贵;张普;林小芳;虞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银杏达莫注射液预防骨盆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盆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35例骨盆 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16例单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检测术前、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 D-二聚体指标,并在术后14天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术后3天、7天以及14天时 D-二聚体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 D-二聚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中1 例(5.3%)发生 DVT,对照组中 2例(12.5%)发生 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 低分子肝素钙能更有效预防骨盆骨折术后 DVT 的形成.

    作者:沈金明;邢进峰;李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可吸收线环扎加髌骨爪型钢板治疗髌骨骨折

    目的 探讨可吸收线环扎加髌骨爪型钢板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 5月至 2009年 5月对 48例髌骨骨折采用 2号可吸收线环扎加髌骨爪型钢板治疗.结果 本组 48例髌骨骨折患者,31 例为优,良14例,中3例.结论 可吸收线环扎加髌骨爪型钢板治疗髌骨骨折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大多数类型髌骨骨折,力学强度可靠,骨折复位率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钱建敏;舒建国;徐旭东;王鹏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7号注射器针头治疗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105例体会

    目的 探讨7号注射器针头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的效果.方法 对105例110手指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患者用7号注射器针头由远端骨折处逆行穿出再顺行穿入直达基底行内固定治疗,使之解剖复位,再用尼龙 5∕0肌腱套针缝合甲床.结果 术后随访 2个月~1 年,105例110指末节指骨骨折104指Ⅰ期愈合,6指Ⅱ期愈合,指甲全部不同程度生长,末节指间关节功能良好.结论7号注射器针头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疗效确切、方法简单、取材方便,非常适合门急诊和基层医疗单位使用.

    作者:管正通;倪玲坚;周景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Pilon 骨折的微创治疗

    目的 探讨 Pilon 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根据肢体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或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微创治疗.结果 35例随访3~18个月,根据 Johner-Wruhs 评分标准[1],优19例,良14例,可 2例.结论 Pilon 骨折应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掌握合适的手术时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采用微创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建明;方伟松;俞佳烽;罗聪;邵汝谊;石高才;袁烁慧;章银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负荷量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负荷量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 2011 年 5月至 2011年 8月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 60例,随机分为两组:0.075%罗哌卡因负荷量组(镇痛Ⅰ组,n=30)和 0.15%罗哌卡因负荷量组(镇痛Ⅱ组,n=30).另选同期30例未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分别评估宫缩时间、缩宫素使用及剖宫产率的情况.结果 两镇痛组给予负荷量20分钟后所有产妇达到满意镇痛效果(VAS<3),镇痛起效时间(VAS<3)、VAS 评分比较无显著意义,两镇痛组间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第一产程宫缩持续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新生儿 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宫缩间隔时间明显延长,镇痛Ⅱ组间隔时间延长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缩宫素的使用率明显升高;两镇痛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均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075%的罗哌卡因和 0.15%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的负荷量均可安全地用于分娩镇痛,但 0.075%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的负荷量对宫缩的影响更小,相对更适合于分娩镇痛.

    作者:杨再平;林仙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改良内固定法与一般切复内固定法治疗跟骨骨折的对照研究

    目的 对 Sanders 分型Ⅱ型以上跟骨关节内骨折使用改良内固定方法(A组)和一般内固定方法(B 组)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 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 对36例 Sanders 分型Ⅱ型以上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按就诊时间及自主选择固定方法分为 A组 (19例) 及 B组(17例).A组于 X 线下行撬拨复位,显露跟骨后不做任何复位动作,给予解剖型钢板内固定;B组为传统切复内固定术.对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失 血量、切口长度、植骨例数及手术前后的 Maryland 足部评分和影像学测量数据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植骨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l天 VAS 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切口愈合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 Maryland 足部评分中功能和疼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 影像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内固定与一般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总体疗效相当,但改良内固定有 切口较小、手术创伤小、切口并发症较低的优点.

    作者:赵伟儿;季程;王森龙;方煜丽;惠明大;黄洪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腰丛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手术中比较

    目的 比较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 60例 ASA2~3级拟行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30).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丛:0.5%罗哌卡因 25ml 和1%利多卡因15ml;坐骨神经:0.5%罗哌卡因10ml 和1%利多卡因10ml.B组行硬膜外麻醉,给予 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10~18ml.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及穿刺操作时间、麻醉费用、效果.结果 A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 B 组平稳,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有显著差异(P<0.05),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问明显长于 B组(P<0.05);两组穿刺时间、麻醉费用、药物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股骨粗隆骨折不仅可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维持时间长,麻醉费用低.

    作者:徐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2例分析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在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切口微创 LCP 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2例.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6个月(10~24个月).X 线片显示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周,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按照 Johner-Wruhs 评分的标准,优17例,良12例,中 2例,差1例.优良率 90.6%.结论 应用 LCP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手术切口小,能大限度地保留骨折处血供,并且固定可靠、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危险性,尤其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较重的胫骨远端骨折.

    作者:陈嘉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应用 FOCUS- PDCA 程序降低住院患儿坠床发生率

    目的 探讨住院患儿发生坠床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对住院患儿运用 FOCUS-PDCA程序找出坠床常见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包括成立防坠床管理小组、制定坠床防范流程及安全警示标识、落实床栏安全检查、采用家长防坠床知识调查表、开展宝宝健康小讲堂等形式进行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并评价实施后的效果.结果 实行 FOCUS-PDCA程序后,住院患儿坠床率由 0.35%下降到 0.12%,有效降低了坠床的发生率.结论 执行 FOCUS-PDCA程序可以减少住院患儿发生坠床的风险.

    作者:丁婷燕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双额叶脑挫裂伤并中央脑疝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脑疝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湘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2003年7月至2011 年 6月收治的 45例双额叶脑挫伤致中央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有 44例手术治疗,1 例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伤后3个月行 GOS 评分,25例Ⅰ期(间脑期)患者有 20例 4~5分,5例3分,无1 例死亡;10例Ⅱ期(中脑桥脑上部期)患者有 6例 4~5分,3例3分,1例 2分,无1 例死亡;6例Ⅲ期(桥脑下部-延髓上部期)患者有 2例 4分,2例3分,1 例 2分,1 例死亡;4例Ⅳ期(延髓期)患者有1例 2分,3例死亡.结论 重视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中央脑疝间脑期临床表现,及早双侧或单侧额部去骨瓣开颅手术,可降低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愈率.

    作者:江辉;赵京涛;肖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