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明;邢进峰;李飞
目的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用于肱骨外科颈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60例病例随机分成两组:Ⅰ组为臂丛神经阻滞;Ⅱ组为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分别于手术开始、手术1 / 2小时、手术1 小时、手术 2小时、手术结束进行疼痛划线记录法评分.结果 Ⅰ组有15例需加静脉镇痛药,3例改全麻.Ⅱ组均取得良好麻醉效果,手术顺利完成.各时间段疼痛划线记录法评分Ⅱ组低于Ⅰ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肋间臂神经阻滞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王信云;石凌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容积探头,对 2007年11月至 2011 年 5月间因已婚不孕、反复习惯性流产的子宫发育情况进行检查.结果 发现纵隔子宫124例,双子宫16例,双角子宫11例,单角子宫15例,残角子宫9例,弓形子宫 2例.结论 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畸形快速、简便、明确、重复性好、无射线.尤其是纵隔子宫更具有特征性的三维声像特点,是诊断子宫畸形并且区分畸形种类的佳检查方法,可替代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及宫腔镜检查等有创手段,值得在子宫畸形者中应用,有利于优生优育,减少流产儿的发生.
作者:解左平;金社红;王敏;袁华;周佳梅;刘继荣;钟汉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创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22例,均为闭合复位微创 PFNA内固定.结果 术后 22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按 Harris 功能评分,其中优16例、良 4例、可 2例,优良率 90.9%.结论 微创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安全性高、允许病人早期活动等优点.
作者:宋肖舟;傅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0例脑膜瘤颅内分布情况、病理类型和手术切除程度与复发比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 2005年 2月至 2011 年 5月实施电子病历以来在神经外科手术的110例脑膜瘤病人的颅内分布情况、病理类型和手术切除程度与复发比例.结果 颅内分布情况位于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大脑凸面为主,占 56.4%;位于颅底(蝶骨嵴、溴沟、鞍结节、颅中窝、桥小脑角、岩斜区)其次,占30.0%;其他部位(小脑半球、小脑幕、脑室内)占13.6%.病理类型脑膜上皮型占30.9%,纤维型 20.9%,混合型15.5%,血管型29.1%,退形性或非典型性3.6%.手术切除达到影像学全切(SimpsonⅠ~Ⅲ级)107例(97.3%).影像学上全切者随访1年以上 5年以内 89例复 发3例,复发率为3.4%.结论 颅内分布情况与文献报导基本一致,病理类型以脑膜上皮型、纤维型、混合型和血管型为主,影像学全切率(SimpsonⅠ~Ⅲ级).随着显微手术应用有进一步提高,显微镜下全切比传统肉眼全切更彻底,结合脑膜瘤附着部位术后伽玛刀治疗,复发率减少.
作者:金国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急腹症的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的成本效益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本院 2010年 4月至 2011 年 4月间有手术探查 指征的急腹症患者分为腹腔镜组(132例)和开腹组(109例).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误工时间、住院费用及总费用.结果 腹腔镜组的住院 时间及误工时间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而住院费用除急性阑尾炎外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费用急性阑尾炎患者腹腔镜组仍高于 开腹组(P<0.05),但溃疡病穿孔患者腹腔镜组反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 急腹症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 的提高,在总的经济负担上逐渐体现优势.
作者:陈雷;黄日胜;肖竣;徐迈宇;陈海川;陈峰;宋洪亮;金肖丹;贺亚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 Sanders 分型Ⅱ型以上跟骨关节内骨折使用改良内固定方法(A组)和一般内固定方法(B 组)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 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 对36例 Sanders 分型Ⅱ型以上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按就诊时间及自主选择固定方法分为 A组 (19例) 及 B组(17例).A组于 X 线下行撬拨复位,显露跟骨后不做任何复位动作,给予解剖型钢板内固定;B组为传统切复内固定术.对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失 血量、切口长度、植骨例数及手术前后的 Maryland 足部评分和影像学测量数据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植骨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l天 VAS 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切口愈合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 Maryland 足部评分中功能和疼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 影像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内固定与一般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总体疗效相当,但改良内固定有 切口较小、手术创伤小、切口并发症较低的优点.
作者:赵伟儿;季程;王森龙;方煜丽;惠明大;黄洪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卡托普利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 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3只);空白对照组(3只);瘢痕组(3只);正常兔耳对照组(3只).前3组每只耳朵建立 5个兔耳瘢痕,总计 90个增生性瘢痕.卡托普利组于术后 21天开始局部应用10mg / ml 卡托普利羧甲基纤维素胶,28天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结果 卡托普利组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瘢痕增生指数、表皮厚度指数较瘢痕对照组分别减少了34.1%、41.5%,真皮内的胶原含量为瘢痕对照组的 68.8%(P<0.05).结论 局部应用 ACE抑制剂卡托普利能改善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生.
作者:张大贵;张普;林小芳;虞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7号注射器针头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的效果.方法 对105例110手指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患者用7号注射器针头由远端骨折处逆行穿出再顺行穿入直达基底行内固定治疗,使之解剖复位,再用尼龙 5∕0肌腱套针缝合甲床.结果 术后随访 2个月~1 年,105例110指末节指骨骨折104指Ⅰ期愈合,6指Ⅱ期愈合,指甲全部不同程度生长,末节指间关节功能良好.结论7号注射器针头内固定治疗末节指骨骨折伴甲床损伤疗效确切、方法简单、取材方便,非常适合门急诊和基层医疗单位使用.
作者:管正通;倪玲坚;周景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总结髌骨软化症(CP)的 MRI 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髌骨软化症 MR影像资料.结果 MRI 表现髌骨软化症Ⅰ期15例,Ⅱ期14例,Ⅲ期 22例,Ⅳ期 28例.MRI梯度回波像对发现早期 CP 较 T2WI敏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 是髌骨软化症重要检查方法,尤其是矢状位梯度回波像+横断位梯度回波像对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准确性高,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作者:胡利荣;张宏霞;杨光钊;侯洪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在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 切口微创 LCP 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2例.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6个月(10~24个月).X 线片显示骨折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周,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按照 Johner-Wruhs 评分的标准,优17例,良12例,中 2例,差1例.优良率 90.6%.结论 应用 LCP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手术切口小,能大限度地保留骨折处血供,并且固定可靠、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危险性,尤其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较重的胫骨远端骨折.
作者:陈嘉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后苏醒期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和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声带息肉患者 40例,年龄 28~60岁之间,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Ⅰ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Ⅱ组).Ⅰ组和Ⅱ组麻醉诱导前15分钟分别静脉泵入 0.5μg / kg 右美托咪定和生理盐水(泵注时间为15分钟).输注完毕快诱插管.两组均以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后观察记录患者术毕(T1)、清醒吸痰时(T2)、气管拔管即刻(T3)的 SBP、DBP、HR.记录拔管期的质量评分以及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结果 与 T1 时比较,T2、T3时Ⅱ组患者 SBP、DBP 明显升高,HR 显著增快(P<0.05).T2、T3时Ⅰ组 SBP、明显低于Ⅱ组,HR 明显慢于Ⅱ组(P<0.05).Ⅰ组拔管质量评分明显低于Ⅱ组(P<0.05).Ⅰ组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比Ⅱ组有所增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提高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拔管期的苏醒质量,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张瑞瑛;张玉光;黄先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应用 MIPPO 技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Pilon 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07年 6月至 2010年9月期间有随访记录的35例胫骨 Pilon 骨折病例,Rueedi-Allgoewer 分型:Ⅱ型 22例,Ⅲ型13例,均使用胫骨远端内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MIPPO)治疗.结果 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按 Olerud-Molander 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方法逐项评分,优良率 94%.结论 应用 MIPPO 技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Pilon骨折是一种外形美观、创伤小、固定可靠、恢复快、并发症少、有利于早期愈合及功能锻炼的手术方法.
作者:沈伟华;周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致中央脑疝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湘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2003年7月至2011 年 6月收治的 45例双额叶脑挫伤致中央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患者有 44例手术治疗,1 例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伤后3个月行 GOS 评分,25例Ⅰ期(间脑期)患者有 20例 4~5分,5例3分,无1 例死亡;10例Ⅱ期(中脑桥脑上部期)患者有 6例 4~5分,3例3分,1例 2分,无1 例死亡;6例Ⅲ期(桥脑下部-延髓上部期)患者有 2例 4分,2例3分,1 例 2分,1 例死亡;4例Ⅳ期(延髓期)患者有1例 2分,3例死亡.结论 重视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中央脑疝间脑期临床表现,及早双侧或单侧额部去骨瓣开颅手术,可降低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愈率.
作者:江辉;赵京涛;肖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方法 通过对自 2010年9月至 2011 年12月本院共 8例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初步了解这类病例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对文献的学习结合本组病例的情况分析造成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原因.结果 所有病人硬膜下血肿均于72小时内完全或大部分消散,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快速自然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较罕见,通过保守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血肿在颅内的重新分布、脑脊液的灌洗、脑组织的挤压及向颅外流失,是造成急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然消散的原因.
作者:秦冰;徐锦芳;沈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中理想置钉点的进行影像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5月至 2010年12月,对160例胫骨干骨折通过术前透视确定置钉点的位置,选择性地采用髌韧带内侧入路、髌韧带外侧入路或经髌韧带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 定治疗.结果 髌韧带宽度为 27~43mm,平均34.38±3.69mm.若将髌韧带依宽度划分3等份,42例的理想置钉点位于外侧区域,95例位于 中间区域,23例位于内侧区域;若将髌韧带依宽度划分成内外侧 2等份,则有 90例的理想置钉点位于外侧区域,60例位于内侧区域.本组患者 均获随访时间12~85个月,平均39.3个月.根据 Johner-Wruhs 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为 96.3%,术后发生患侧膝关节疼痛共有 29例 (18.1%).结论 术前通过透视确定置钉点的位置,选择性地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是相当重要的准备工作.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有利于髓内 钉置钉点的显露,膝关节内结构损伤小,疗效可靠,并有效降低膝关节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季滢瑶;郑钜晗;黄忠胜;吴纪奎;郑立程;赵政;李科伦;陈志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特殊检查无效送检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总结分析 2011 年10月至11月本院行特殊检查患者中发生的36例无效送检者相关资料,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特殊检查无效送检与患者依从性差、与治疗冲突、宣教不到位等有关.结论 特殊检查需要及时评估患者,做好有效沟通,提高依从性,避免与治疗冲突,加强宣教及效果评估,以提高有效送检率.
作者:施立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揭示血浆 L-选择素浓度对腹部外伤并发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同期住院腹部外伤脓毒症患者18例和非脓毒症患者 58例.脓毒症患者静脉血脓毒症诊断确立时获得,非脓毒症患者静脉血入院时获得,ELISA法检测血浆 L-选择素浓度.结果 腹部外伤脓毒症患者血浆 L-选择素浓度较非脓毒症患者显著升高(均 P<0.01).ROC 曲线分析显示,血浆 L-选择素浓度诊断腹部外伤并发脓毒症有显著价值.结论 腹部外伤脓毒症患者血浆 L-选择素浓度升高,血浆 L-选择素可早期诊断腹部外伤并发脓毒症.
作者:王冲杰;胡耿东;洪维聪;沈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脾脏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规律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种原因导致的全脾切除术后,鉴于外伤导致脾脏切除所占比例大,但单纯成人外伤性脾破裂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的研究甚少,对其单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就近10年来国内外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及治疗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结果 不同疾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动态变化基本相同,因血小板升高导致的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机会不同,外伤性脾切除术后不易发生门静脉血栓.结论 术后定时监测患者血小板可以了解其变化规律,必要时进行治疗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外伤性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开发.
作者:陈国栋;杜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型颅内血肿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处理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治的12例出现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型颅内血肿患者的病例特点、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并结合文献对该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行再次开颅手术清除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术.术前 CT 提示对侧合并颅骨骨折 6例,术中出现术侧急性脑膨出并证实对侧迟发性血肿 8例.术后3月随访,患者预后良好1 例,中残3例,重残 5例,死亡 4例.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一侧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迟发型颅内血肿多发生在首次术后 24小时内,对于术前 CT 提示存在对侧颅骨骨折、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等情况的患者,应当高度警惕该并发症的发生.及时的发现并手术治疗是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姚军;吴崇光;王雷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带血管单根腓骨移植手术治疗四肢长段骨缺损后的形态改变规律.方法 1998年1 月至 2008年12月,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骨长段缺损12例,其中股骨 2例,胫骨 6例,肱骨1 例,尺骨1 例,桡骨 2例.缺损长度 5~12cm,移植长度 6~14cm.观察术后血供情况;术后3、6、9、12、18、24个月测量移植腓骨的增粗情况、髓腔改变情况及与正常骨的匹配程度;骨愈合时间和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 12例全部成活,随访10例,2-8年(平均 4.2年).临床骨愈合时间为3~5月,平均 4.2月.发生再骨折1例,经石膏固定1.5月后愈合.下肢移植腓骨段在接受应力刺激后开始增粗,1年半后移植骨中段直径能达受区骨直径的75%以上,CT扫描显示以皮质骨增厚为主.而在上肢尺桡骨的重建中,腓骨增粗不明显.结论 带血管腓骨移植后发生形态适应性改变以下肢骨为著,2年内基本完成形态变化,并能承受受区应力.
作者:洪建军;裘超;赖红燕;余可和;周一飞;余洋;卢晓朗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