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方伟松;俞佳烽;罗聪;邵汝谊;石高才;袁烁慧;章银灿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妇科手术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2007年1 月至 2009年12月因妇科疾病于绍兴市妇幼保健院行腹腔镜手术的360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原因.结果 与附件手术比较,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手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 P<0.01);肌瘤剔除术(LM)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中转开腹率明显升高(P<0.05).子宫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亦高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资料严重并发症以出血发生率高,占 53.33%,主要发生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手术中.结论 手术并发症与手术种类、难易、腹部手术史、医生的手术经验明显相关.
作者:张锋;张静;刘继荣;华凯;熊霞鹂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肾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33例肾脏肿瘤患者术前常规二维彩超检查后,即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在肾脏病灶内的时相变化规律及在肿瘤内的分布特点,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3例患者中 23例为恶性病变,10例为良性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是75.8%(25/33),使用超声造影检查后准确率提高 97.0%(32/33).结论 超声造影对肾脏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更多信息,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对肾脏肿瘤的良恶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进晓;臧国礼;陈日曙;吴乐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使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 月至 2011 年1月,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结合外固定支架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并适时修复软组织缺损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创面条件允许后进行皮瓣转移或植皮术.结果 对 24例病例都进行了随访,伤口均完全愈合,骨折延迟愈合 2例,无畸形愈合,无骨折不愈合,移植的皮瓣皮肤成活,外观满意.结论 VSD 为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王华;段杨;俞哲平;何其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单侧与双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双侧椎体成形术15例,单侧椎体成形术18例.结果 对于行单侧椎体成形术与双侧椎体成形术后的患者随访12~48月,行单双侧 PKP 术后的指标与术前对比,VAS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行单侧与双侧椎体成形术能有效的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导致的疼痛,并部分恢复病椎的高度,可改善脊柱的功能.
作者:金以军;陈雪荣;吕佐;何磊;樊良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两种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 将 2010年3月至 2011 年 8月期间入院的75例病例分成两组:A组 40例,肌间隙入路显露,B 组35例,传统后入路显露.搜集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肌酸激酶值;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 角及 CT 横截面上椎旁肌面积;VAS 疼痛、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等.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 4天及末次随访 VAS疼痛评分、术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术后第1、3天血肌酸激酶值、术后及末次随访椎旁肌面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 B 组.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从而减少术后腰背痛残留,减轻患者痛苦,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是临床上胸腰椎骨折后入路显露方式的佳选择.
作者:邓红平;林格生;胡灏;方基石;王鹤年;董春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因自体皮源缺乏,错过早期植皮机会时,形成肉芽创面,故在肉芽创面上行 Meek植皮的可行性.方法 本组16例病人,平均烧伤面积为 65%TBSA,Ⅲ度烧伤面积 45% TBSA,伤后 20~35天在及肉芽创面上行 Meek 植皮.结果 30个部位中 26个部位效果良好,只有 4个部位失败,有效率为 86.7%.结论 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错过早期切痂机会时,在肉芽创面上行 Meek 植皮是可行的.
作者:王振君;仇佩庆;潘孙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 Sanders 分型Ⅱ型以上跟骨关节内骨折使用改良内固定方法(A组)和一般内固定方法(B 组)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 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 对36例 Sanders 分型Ⅱ型以上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按就诊时间及自主选择固定方法分为 A组 (19例) 及 B组(17例).A组于 X 线下行撬拨复位,显露跟骨后不做任何复位动作,给予解剖型钢板内固定;B组为传统切复内固定术.对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失 血量、切口长度、植骨例数及手术前后的 Maryland 足部评分和影像学测量数据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植骨例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切口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l天 VAS 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切口愈合情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 Maryland 足部评分中功能和疼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 影像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内固定与一般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总体疗效相当,但改良内固定有 切口较小、手术创伤小、切口并发症较低的优点.
作者:赵伟儿;季程;王森龙;方煜丽;惠明大;黄洪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原因,并对预防及治疗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2002年至 2010年对 278例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癫痫发作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易致癫痫发作原因及手术操作问题进行总结.结果 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癫痫17例,占 6.1%,药物治疗满意.结论 对颅骨修补手术中的正确处理以及围手术期的预防性用药等可以降低术后癫痫的发病率、减轻癫痫发作程度.
作者:罗晨;陈彦飞;李常伟;周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局部应用卡托普利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 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卡托普利组(3只);空白对照组(3只);瘢痕组(3只);正常兔耳对照组(3只).前3组每只耳朵建立 5个兔耳瘢痕,总计 90个增生性瘢痕.卡托普利组于术后 21天开始局部应用10mg / ml 卡托普利羧甲基纤维素胶,28天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结果 卡托普利组兔耳增生性瘢痕的瘢痕增生指数、表皮厚度指数较瘢痕对照组分别减少了34.1%、41.5%,真皮内的胶原含量为瘢痕对照组的 68.8%(P<0.05).结论 局部应用 ACE抑制剂卡托普利能改善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增生.
作者:张大贵;张普;林小芳;虞庆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腹部创伤的救治经验,以进一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1 月至 2010年10月手术救治的325例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结果.结果 单一腹内脏器损伤177例,2个以上腹内脏器损伤148例(45.5%),受损频度高的脏器依次为:脾、小肠、肝、肾等.合并休克155例(47.7%).有133例(40.9%)合并有轻重不一的腹外伤.B超检查阳性率为 90.2%,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率为 90.8%.15例死于术后不可逆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死于合并伤.结论 B超和诊断性腹腔穿刺检查是诊断腹部创伤实用而有效的辅助检查.积极抗休克、正确处理合并伤、果断手术探查,是抢救腹部创伤成功的关键.
作者:吴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脾脏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规律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种原因导致的全脾切除术后,鉴于外伤导致脾脏切除所占比例大,但单纯成人外伤性脾破裂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的研究甚少,对其单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就近10年来国内外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及治疗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结果 不同疾病行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动态变化基本相同,因血小板升高导致的静脉血栓并发症的机会不同,外伤性脾切除术后不易发生门静脉血栓.结论 术后定时监测患者血小板可以了解其变化规律,必要时进行治疗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对于外伤性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开发.
作者:陈国栋;杜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总结 2005年1月至 2009年12月份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9例临床资料,其中单发子宫肌瘤 59例,多发性子宫肌瘤 20例;肌壁间肌瘤 49例,浆膜下肌瘤 28例,粘膜下肌瘤 2例;肌瘤位于宫体 65例,位于宫底11 例,位于宫颈3例;肌瘤大小(直径)2~5cm31 例,5~8cm 44例>8cm 4例.结果 手术难度未明显增加.无1 例发生产后出血、产褥病,产后 42天随访恶露均已干净,子宫均恢复正常大小.术后病理结果子宫肌瘤红色变性 8例,玻璃样变性3例.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魏仙凤;余玲玲;董虹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及 D-二聚体(D-dimer)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病机制及复 发的关系.方法 测定74例 CSDH 患者(包括7例术后复发病人)静脉血及血肿液中 VEGF、纤维蛋白原及 D-二聚体三种因子的含量,测定9例健康人静脉血中3种因子的含量作为对照.结果 ① CSDH 患者血肿液中 VE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静脉血中的含量(P<0.05),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低于静脉血中的含量 (P<0.05); ②CSDH术后复发患者血肿液中 VEGF、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未复发患者 (P< 0.05),而复发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P<0.05);③CSDH患者静脉血中3种因子含量与健康人静脉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VEGF、Fibrinogen 及 D-dimer 在 CSDH 的发病机制及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华杰;傅小君;许信龙;谢青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总结髌骨软化症(CP)的 MRI 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髌骨软化症 MR影像资料.结果 MRI 表现髌骨软化症Ⅰ期15例,Ⅱ期14例,Ⅲ期 22例,Ⅳ期 28例.MRI梯度回波像对发现早期 CP 较 T2WI敏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 是髌骨软化症重要检查方法,尤其是矢状位梯度回波像+横断位梯度回波像对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准确性高,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作者:胡利荣;张宏霞;杨光钊;侯洪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石骨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分型及其基因学特征.方法 对1例女性石骨症患者的股骨骨折行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加以总结.结果 本例石骨症骨折行内固定术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 石骨症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有明确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以预防和对症治疗为主.
作者:班吉鹤;徐阿炳;马玉海;裴仁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对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中理想置钉点的进行影像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 5月至 2010年12月,对160例胫骨干骨折通过术前透视确定置钉点的位置,选择性地采用髌韧带内侧入路、髌韧带外侧入路或经髌韧带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 定治疗.结果 髌韧带宽度为 27~43mm,平均34.38±3.69mm.若将髌韧带依宽度划分3等份,42例的理想置钉点位于外侧区域,95例位于 中间区域,23例位于内侧区域;若将髌韧带依宽度划分成内外侧 2等份,则有 90例的理想置钉点位于外侧区域,60例位于内侧区域.本组患者 均获随访时间12~85个月,平均39.3个月.根据 Johner-Wruhs 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为 96.3%,术后发生患侧膝关节疼痛共有 29例 (18.1%).结论 术前通过透视确定置钉点的位置,选择性地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是相当重要的准备工作.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有利于髓内 钉置钉点的显露,膝关节内结构损伤小,疗效可靠,并有效降低膝关节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季滢瑶;郑钜晗;黄忠胜;吴纪奎;郑立程;赵政;李科伦;陈志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 TGF-β1 局部注射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预制新西兰大耳白兔骨延迟愈合模型,将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 A、B、C 和 D 组,每组10只.每组分别在骨缺损模型建立后 5天和10天于骨延迟愈合区注入自体血液 2ml加生理盐水1ml;自体红骨髓 2ml 加生理盐水1ml;自体血液 2ml 加 TGF-β11ml(100μg);自体红骨髓 2ml 加 TGF-β11ml治疗.术后 4周行组织学观察和骨痂内骨系细胞立体定量分析;术后 8周行骨几何参数和骨密度(骨痂处)测定,骨生物力学测试和单位质量骨痂中钙含量测定.结果 D 组成骨细胞的平均体积密度、骨痂厚度改变、钙含量、骨折愈合处的大抗弯强度、极限应力、极限刚度和极限负荷时的能量吸收,均非常显著性高于 A组(P<0.01),显著性高于 B 组和 C 组(P<0.05).结论 TGF-β1 局部注射联合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是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颜贻站;朱坚;曾云记;谢作完;黄有翰;周明客;庄载世;林天旭;陈圣敏;林德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气管创伤破裂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例气管创伤破裂的临床特点、及时外科诊治方法.结果 1 例气管破裂手术治疗修补治疗痊愈.结论 气管创伤破裂的及时诊治和正确的治疗方案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烈;李武军;陈志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C-CBDE)与内镜下 Oddi 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及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总结 LC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58例,采用 LC-CBDE 术 24例、EST联合 LC术34例治疗的临床资料,对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总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日等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术式的术后手术总时间、手术费用、住院日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者的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亦有差别.结论 两种术式各有其适应征和优缺点.胆总管直径 0.5~1.0cm,胆总管下端结石时宜用 EST取石,术后 2~5天再行 LC;胆总管直径>1.0cm 时,尤其是并存Ⅱ级肝管结石者(无胆管狭窄)则宜行 LC-CBDE 术.
作者:吴跃武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多发伤脾破裂的处理经验及方式.方法 回顾 2004年3月至 2009年12月 5年间 28例多发伤脾破裂的诊治情况.结果 保守治疗 8例,手术治疗 20例,治愈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多发伤脾破裂伤情复杂,重在诊断明确,治疗方式和方法依临床情况行保守和手术治疗.
作者:洪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