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眩晕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张燕梅;陈斯琦;钟贞;陈丽;吴园丁;赵桂萍;刘玉和

关键词:视频头脉冲试验, 眩晕, 前庭眼反射, 前庭功能评估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眩晕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的特点,探讨视频记录眼球运动的头脉冲试验在眩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眩晕患者95例,依据临床诊断分为外周性眩晕(47例)和中枢性眩晕(48例),记录所有患者6个半规管vHIT的扫视眼动结果(阳性或阴性)和增益值,分析不同眩晕患者vHIT结果的特点,对比两组患者vHIT结果的差异.结果:外周性眩晕患者vHIT:梅尼埃病22例(23耳),vHIT结果异常21耳(91.3%);听神经瘤4例、耳部带状疱疹2例、迟发性膜迷路积水5例、突聋伴眩晕6例、前庭功能低下8例,所有患侧耳vHIT的结果均表现出扫视跟动阳性或(和)增益值异常;其中1例耳部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扫视眼动消失,增益值恢复正常;外周性眩晕患者vHIT结果异常率为95.7%(45/47).中枢性眩晕患者包括后循环缺血7例,脑梗6例,头晕为主伴眩晕17例,其他中枢性眩晕18例,vHIT异常率为72.9%(35/48),明显低于外周性眩晕患者(P<0.05).结论:vHIT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记录6个半规管的前庭眼反射高频特性,反映不同眩晕疾病前庭眼反射受影响的情况,能帮助鉴别诊断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是临床眩晕疾病非常实用的一项检查方法.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鼻咽部多形性腺瘤1例

    作者:刘晓东;张庆丰;佘翠萍;宋伟;张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颅底异物是否开颅取异物?

    鼻颅底异物是否开颅取物?这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临床难题,手术不仅需要全面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神经外科知识,更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评估,否则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极易导致患者死亡.本科收治1例鼻颅底异物患儿,报告如下.

    作者:符徵;王少立;张余良;陈健龙;符传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AR)和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AR+BA)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SIT)的疗效.方法:全部患者分为AR组(32例)和AR+BA组(3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2例.对前两组患者的变应原、症状体征评分、疗效情况进行分析并抽取三组血清行sIgE、IL-4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x2检验.结果:AR组和AR+BA组患者主要变应原为粉尘螨和屋尘螨,行SIT前后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P<0.05);总有效率均为100%,但AR组疗效优于AR+ BA组(P<0.05);三组血清sIgE、IL-4比较,AR组和AR+-BA组浓度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R组浓度值低于AR+-BA组(P<0.01).结论:SIT对AR、AR+B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同疾病对SIT的反应不同,推荐长疗程治疗.

    作者:邓邦鱼;赵云霞;尤易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变应性因素与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发病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变应性因素与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分析67例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和26例淋巴细胞性鼻息肉患者的部分临床特点,比较两组变应因素、变应原谱特点以及鼻窦CT鼻腔结构异常情况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合并变应因素者明显多于淋巴细胞性鼻息肉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患者SPT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细胞性鼻息肉患者;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患者变应原谱与淋巴细胞性鼻息肉患者明显不同;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患者鼻窦CT鼻腔结构异常情况与淋巴细胞性鼻息肉患者也有不同.结论: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鼻息肉其发病机制可能不同,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的发病与变应性因素密切相关,而在淋巴细胞性鼻息肉中,解剖结构的异常可能在其发病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桂敏;张金梅;时文杰;孙沛湧;林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额嘴入路DrafⅡb手术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嘴进路治疗额窦病变的可行性.方法:①对20例冷冻尸头进行CT扫描,在Mimics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和多平面重组成像,对手术入路点处相关解剖参数进行测量;②应用SinusesTrachea Ⅰ软件重建额窦及其引流通道、周围气房三维可视结构;③参照CT图像和上述数据,对尸头模拟额嘴进路额窦手术操作,寻找相关解剖标志,观察可能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结果:①额嘴位于中鼻甲前端颅底附着点处,呈白色骨性隆起,位置相对固定,额窦口位于其后或稍靠上方.②中鼻甲垂直板与眶纸板之间的距离为(7.61±1.34)mm,手术入路点处额嘴的厚度为(3.27±0.91)mm.③额窦及其引流通道三维成像呈锥形,尖端向下,经额窦口移行到额窦引流通道.额窦口的前方由额嘴包绕,额嘴的前上方与额窦底相连.④0°鼻内镜下找到额嘴,并由此进路完成额窦开放手术操作.结论:鼻内镜下额嘴进路行额窦手术是可行的,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在额嘴“L”之间区域行额窦手术是安全的.

    作者:刘智献;李晓晖;赵海亮;王鹏;武勇进;李兴伟;马世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透明质酸合成酶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合成酶1~3(HAS1~3)在鼻息肉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25例鼻息肉(鼻息肉组)和15例下鼻甲(下鼻甲组)组织中HA、HAS1、HAS2、HAS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下鼻甲组比较,鼻息肉组中HA、HAS1、HAS3表达增加(P<0.05),HAS2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HAS1、HAS3表达增加是引起鼻息肉组织中HA过度沉积的主要原因,在鼻息肉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鼻息肉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刘收厚;于亮;刘志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鼻转移2例

    作者:王卫华;应丽韫;朱正华;马兆鑫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MMP9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9的表达情况,探讨MMP9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实验组)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对照组)中MMP9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MMP9蛋白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25%和18.52%,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MMP9 mRNA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是癌旁组织的30.66倍(P<0.05);Western blot蛋白半定量分析也显示,MMP9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MMP9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且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相关性,从蛋白及细胞分子水平上提示MMP9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肿瘤的恶性程度可能有密切关系,且恶性程度越高,表达越强.

    作者:姜菲菲;阎艾慧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原发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内镜术后的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原发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长期临床疗效,分析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结果:死亡15例,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36/43)、74.4%(32/43)、69.8%(30/43)、65.1%(28/43).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肿瘤T分级、TNM分期、病理类型为嗅神经母细胞瘤4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其可作为传统手术方式的重要补充,患者性别、肿瘤T分级、TNM分期、病理类型为嗅神经母细胞瘤是手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叶宇东;邱前辉;张水兴;黄艳;詹建东;许咪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人鼻蝇蛆病1例

    作者:苏红霞;刘蕾;赵玉林;吴玉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入路治疗上颌窦不同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切除)入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此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累及上颌窦病变患者中,13例(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4例,上颌窦真菌感染3例,上颌窦含牙囊肿2例)行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5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鼻腔上颌窦骨巨细胞瘤1例,上颌窦梭形细胞瘤1例)行鼻腔外侧壁切除入路,术中鼻内镜直视下进入上颌窦内彻底清除上颌窦病灶,并处理鼻腔及其他鼻窦等病变.结果:随访半年以上,鼻腔外侧壁切开患者术腔上皮化,下鼻甲形态良好,病变无复发;鼻腔外侧壁切除患者术腔上皮化良好,无复发.所有患者均无面颊部麻木、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并保留鼻泪管和下鼻甲有利于整个上颌窦腔病变彻底清除,保留了鼻腔的生理功能;鼻腔外侧壁切除入路视野显露较理想,在累及上颌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及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处理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伟;詹晓东;强化龙;程忠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高膨溶壳聚糖海绵在血液病鼻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2012-06-2014-06我科协助血液内科诊治188例血液病鼻出血患者,使用新型止血填塞材料高膨溶壳聚糖海绵止血,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88例鼻出血患者中,男102例,女86例;年龄6~72岁,平均34.5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3例,急性白血病65例,血友病25例;对该类患者处理前做好相应的告知工作,包括止血材料特点和费用的介绍,按自愿选择止血材料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油纱条填塞组(83例)和高膨溶壳聚糖海绵填塞组(10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方面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刘天夫;任树北;朱旭;解晶辉;胡延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神经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肽P物质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神经调控机制.方法:分A、B两组进行体外诱导小鼠骨髓肥大细胞.A组培养液中加入SCF、IL-3和IL-4,B组培养液中加入SCF、IL-3诱导分化,培养4周后收集细胞备用.Western Blot分析各组骨髓肥大细胞FceR Ⅰ a和NK-1R表达情况.两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神经肽P物质孵育30 min,检测上清液和细胞内组胺含量,计算组胺释放率.结果:A组FcεR Ⅰ α和NK-1R的表达均较B组高(P<0.05);P物质可促发A、B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且同一浓度P物质刺激时,A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程度高于B组(P<0.05).结论:P物质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神经调控机制可能存在由其特异受体NK-1R介导的非免疫性及FcεRⅠa介导的免疫性双途径,为深入研究鼻黏膜高反应性鼻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李秋婷;赵长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眩晕疾病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通过分析眩晕患者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的特点,探讨视频记录眼球运动的头脉冲试验在眩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眩晕患者95例,依据临床诊断分为外周性眩晕(47例)和中枢性眩晕(48例),记录所有患者6个半规管vHIT的扫视眼动结果(阳性或阴性)和增益值,分析不同眩晕患者vHIT结果的特点,对比两组患者vHIT结果的差异.结果:外周性眩晕患者vHIT:梅尼埃病22例(23耳),vHIT结果异常21耳(91.3%);听神经瘤4例、耳部带状疱疹2例、迟发性膜迷路积水5例、突聋伴眩晕6例、前庭功能低下8例,所有患侧耳vHIT的结果均表现出扫视跟动阳性或(和)增益值异常;其中1例耳部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扫视眼动消失,增益值恢复正常;外周性眩晕患者vHIT结果异常率为95.7%(45/47).中枢性眩晕患者包括后循环缺血7例,脑梗6例,头晕为主伴眩晕17例,其他中枢性眩晕18例,vHIT异常率为72.9%(35/48),明显低于外周性眩晕患者(P<0.05).结论:vHIT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记录6个半规管的前庭眼反射高频特性,反映不同眩晕疾病前庭眼反射受影响的情况,能帮助鉴别诊断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是临床眩晕疾病非常实用的一项检查方法.

    作者:张燕梅;陈斯琦;钟贞;陈丽;吴园丁;赵桂萍;刘玉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宣肺解毒颗粒对变应性鼻炎血清微量元素及IgE和ECP的影响

    目的:探讨宣肺解毒颗粒对变应性鼻炎血清微量元素及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影响.方法:将11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采用宣肺解毒颗粒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以及血清微量元素和IgE、ECP水平.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7%和9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锌(Zn)、铜(Cu)、锰(Mn)及IgE、ECP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Zn显著升高,Cu、Mn、IgE、ECP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宣肺解毒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清微量元素及IgE、ECP水平,改善疾病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刘毅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IL-17及IL-23在变应性鼻炎及非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及鼻腔分泌物中的相关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IL-17、IL-23参与变应性鼻炎(AR)和非变应性鼻炎(NAR)发病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AR患者156例(AR组)、NAR患者59例(NAR组)、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对AR组和NAR组的所有患者进行鼻部症状的VAS评分;采集全部研究对象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检测其中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AR组与NAR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与NAR组血清及鼻腔分泌物中的IL-17和IL-2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和NAR组血清及鼻腔分泌物中IL-17、IL-23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和IL-23是AR和NAR的重要细胞因子,IL-23/IL-17轴在AR和NAR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光;郑国玺;张璐瑶;祝康;辛文君;韦俊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双侧声带麻痹内镜激光与喉外径路杓状软骨切除手术量化分析

    目的:比较内镜CO2激光与喉外径路杓状软骨切除术治疗双侧声带麻痹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78例双侧声带麻痹的患者分为激光组(30例)和喉外组(48例),分别采用内镜CO2激光杓状软骨切除术和喉外径路杓状软骨切除术.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接受动态喉镜、嗓音听感知评估(RBH)、长发声时间(MPT)检查及拔管率分析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术侧声带位置较术前均有显著性外移(P<0.05);两组发声时声门闭合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但激光组的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喉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带位置及声门闭合程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听感知评估3个参数R、B、H较术前有明显加重(均P<0.05),两组MPT较术前均有缩短(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拔管率分别为90.0%(27/30)和95.8%(46/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误吸,除喉外组1例患者反复误吸引起肺炎外,其他患者均自行缓解.结论:内镜激光和喉外径路杓状软骨切除术后患者嗓音均有明显损害,但能建立足够气道,缓解呼吸困难.

    作者:孙丽;郑宏良;陈世彩;李孟;马情情;陈东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下鼻甲化脓性肉芽肿1例

    作者:张树胜;刘艳丽;江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经鼻视神经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的远期疗效随访

    目的:分析经鼻视神经减压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TON)的远期疗效,探讨影响手术远期疗效的可能因素.方法:39例TON患者术前均行视神经管CT扫描、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及视力视野检查.经鼻视神经减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内镜下自眶尖至视神经管颅口将视神经管内侧壁及部分上下壁(视神经管周径的1/2以上)进行减压,根据术前CT及术中情况决定是否行视神经鞘膜切开;术后随访包括定期视力视野检查、眼底检查、鼻内镜鼻腔处理.结果:39例(39眼)患者的有效率为30.77%(12/39),无效率为69.23%(27/39);术前视力为光感及以上者有效率为85.71%,无光感者为18.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伤到手术时间<7 d者有效率为34.38%,≥7d者为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行鞘膜切开者有效率为26.32%,未切开者为3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视力趋于稳定,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治疗TON的远期疗效稳定;术前有残余视力者疗效优于无光感者;外伤至手术时间长短及视神经鞘膜切开与否不是远期疗效的决定因素;避免外伤后视神经的继发损害是提高TON远期疗效的关键.

    作者:张庆翔;刘宏刚;李光飞;龚单春;王云丽;孟玮;鲁媛媛;于振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新生儿及婴幼儿鼻咽部畸胎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婴幼儿鼻咽部畸胎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研究11例新生儿及婴幼儿鼻咽部畸胎瘤患儿的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鼻咽镜、CT或MRI等术前常规检查后,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下,8例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3例行动力系统常规手术切除.结果:11例患儿新生物均完全切除,手术时间5~15 min,术中出血1~5 ml,术后患儿无明显鼻塞、出血、进食鼻咽反流或呼吸困难等并发症.术后每2周复查电子纤维鼻咽镜1次,均可见创面有白膜及纤维蛋白样渗出物,约3周后白膜大部分脱落,随访3个月,白膜均完全脱落,经鼻呼吸顺畅,打鼾及张口呼吸症状缓解,鼻咽部黏膜上皮化良好.随访10个月~9年无复发.结论:在鉴别婴幼儿呼吸困难,特别是有上呼吸道梗阻和呛奶症状时,应考虑鼻咽部畸胎瘤;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具有时间短,术中操控精准、出血少、术野清晰,术后反应轻、痛苦小、复发率低等优点,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夏菲;王智楠;徐忠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