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安华;凌娜
目的:探讨肾炎2号对IgA肾病大鼠肾小球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口服和尾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方法进行IgA肾病模型的制作,治疗组、对照组造模同时分别给予肾炎2号(15g/kg)和福辛普利(4.17mg/kg)至12周末.观察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肾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肾小球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①第7~12周末模型组的24h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组与对照组(P<0.01).②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肾小球内α-SMA的表达减弱(P<0.01),但治疗组、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肾炎2号具有减轻肾小球内α-SMA的表达的作用.
作者:张小云;马红珍;何灵芝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通过几千年的理论探索和生活实践,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养生学和性治疔学(壮阳法术和方药属其一项重要内容),也在汉代以前达到了一定的学术高度.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医简《养生方》所述古代养生和性治疗学的特点之一是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并藉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故房室养生包括性事的摄养和康复.
作者:王明辉;金杰辉;王风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慢性盆腔炎各中医辨证类型的超声特征.方法:传统中医对于慢性盆腔炎的辨证分型主要分为4型,选择中医辨证分型确定的4种类型的89例慢性盆腔炎病人,对这些病人进行子宫附件区超声检查分析.结果:4种中医辨证类型的慢性盆腔炎病人其超声表现各有不同,部分分型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结论:超声检查有助于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对临床诊断提供特异型证据.
作者:孙安华;凌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状况.方法:对近10年(1994-2006年)分子遗传学技术在针灸学运用的文献进行概括、分析.结果:分子遗传学技术已在针灸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针灸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研究所选用的对象仍然以实验动物为主,少见人体试验.结论:分子遗传学技术很可能有利于针灸学各种重要问题的阐明,而针灸学也很可能在人类基因组功能测试及基因转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恩华;吴焕淦;刘慧荣;赵天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对常用治肝之法如疏肝、缓肝、柔肝、平肝、清肝、泻肝进行了诠释,并从辛散酸收并用、疏肝为治肝之通法、治肝勿忘顾护肝阴、柔肝养阴务必法取灵动、实脾为治肝的防治之法、脏腑相关疾病调肝为先、举例瓜萎柴胡运用等5方面讨论了临证治肝之法的体会,旨在灵活运用治肝之法治疗内科杂病.
作者:范金茹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止泻奇效散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方法:该制剂中主要中药成分的定性鉴定用显微鉴定法,主要有效成分的鉴定用薄层层析法,葛根的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该制剂制备工艺合理,质量稳定、可控.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袁国卿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何新慧教授为江南中医世家何氏传人,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肾虚为本,阴虚为主,阴阳失衡,治疗同理先后天,平衡阴阳;肝郁贯始终,治肾不忘调肝;知犯何逆,随症治之.同时本病为典型的身心疾病,在临证时必须注意和患者交流沟通,要嘱咐患者注意生活、工作的调节,以缓解身心上的不适.
作者:周毅萍;何新慧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福建中医学院方剂学科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人才梯队合理、研究方向稳定、学术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学科.通过对方剂学教改实践、科研现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作者:阮时宝;陈学习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方法: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测组用头皮发际区排针法,对照组用传统循经取穴法.测定两组血浆ET和NO值.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血浆ET和NO值改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治疗前后两组差值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皮发际区排针法对于偏头痛患者具有明显疗效.
作者:刘智斌;牛文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治疗高血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以天然药材的独特优势,以理论与临床为依据,从中药的性能和药理分析着手,对治疗高血压痛进行阐述,沿着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引起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归纳,认为中药的有效成份对治疗高血压各类症型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学术问题,其主要作用机理对患者的康复研究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课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
作者:朱辰龙;蒋关富;陈海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中应用也较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柴可夫;黄晓玲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阳和平喘颗粒对实验性支气管哮喘时炎症及组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哮喘的机理.方法:采用卵蛋白成功诱发豚鼠哮喘后用阳和平喘颗粒进行治疗,ELISA法检测豚鼠血浆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和白介素-6(IL-6)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浆中ET含量,并采用光镜和电镜法观察其对肺组织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血浆中sIL-2R、IL-6和ET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肺组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显示:模型组动物的肺组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片状浸润,Ⅱ型细胞部分线粒体脊突消失、膨胀,板层小体减少,有较多排空现象.肺组织光镜观察显示:血管腔狭窄,毛细血管内皮肿胀,核浓缩,胞浆内可见到髓样小体(细胞器变性),基底膜结构不清.阳和平喘颗粒高剂量可明显降低上述炎症介质,并可抑制肺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阳和平喘颗粒可能通过抗炎而达到抗实验性哮喘作用.
作者:李泽庚;王成阳;李晓民;彭波;胡国俊;张念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针对慢性肾衰竭病程长,病情复杂且严重,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介绍于敏教授运用内服中药汤剂辨证论治与中医外治法相结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和用药体会.
作者:王安娜;高吉;史耀勋;田谧;于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人体感冒易感性与哪些因素相关,以通过控制可控因素,减少患者感冒尤其是病毒性感冒的发生,以免引发它疾或加重原有病情.方法:通对在上海曙光医院、岳阳医院等6家医院就诊的感冒就诊患者883例感冒患者相关情况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研究分析感冒易感性与基础疾病的相关性.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肺系疾病、循环系疾病、糖尿病均与患者感冒易感性相关,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者易感性是正常人的12.954倍,有循环系统疾病者是正常人的3.505倍,有内分泌系疾病(糖尿病)者是正常人3.055倍,年龄的变化对易感性基本无影响.结论:人体感冒易感性除人们所熟知的与禀赋不足有关外,还与是否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糖尿病有关,其中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大,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可减少患者感冒的发生,进而防止诱发它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
作者:周霞;王左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芩葫胶囊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病毒性心肌炎120例,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芩葫胶囊口服,同时应用西药极化液、能量合剂;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极化液、能量合剂.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胸闷、胸痛、心悸、乏力等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心电图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芩葫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具有可靠疗效.
作者:王翠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脑缺血可诱导NF-кB的激活,NF-кB通过调控多种基因的表达参与了缺血后的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NF-кB作为治疗脑缺血损伤的靶点对有效防治脑缺血炎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作者:郭虹;刘利萍;张春霞;胡利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初步观察八宝丹辅助治疗热毒血瘀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病人随机进入临床观察,一组单纯介入治疗;一组患者在介入基础上口服八宝丹,2粒/次,3次/日连续服用8周为1个周期.介入用药统一为5-FUDR1.0+DDP60~80mg+E-ADM60~80mg+碘油5~10mL,1次/4周共2次.观察八宝丹对患者近期中医证候、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的影响和1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大小、甲胎蛋白浓度比治疗前都有很大程度的缩小或降低.八宝丹联合介入治疗组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介入治疗组,二者证候稳定改善率分别为85%、55%;单纯介入组患者出现腹痛、呕吐、或体温超过38℃的并发症情况多于八宝丹联合介入治疗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单纯介入组患者肝功能损害也明显多于八宝丹联合介入组患者.单纯介入组患者1年生存率48.3%,显著低于八宝丹联合介入组患者61.8%,P<0.05.结论:八宝丹在改善热毒血瘀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减少、降低介入治疗并发症,延长生存时间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在临床治疗肝癌的有效性.
作者:冯正权;吴良村;沈敏鹤;舒琦瑾;邓涌川;邵国良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培元解忧方和西药氟西汀对抑郁症肾虚肝郁型患者的疗效,并对肾虚肝郁型的症状评定标准进行进一步验证.方法:在轻、中度抑郁症患者中,选取抑郁症肾虚肝郁型的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对73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中药培元解忧方和西药氟西汀的对照研究.使用证候研究中制订的《抑郁症肾虚肝郁证型症状评定表》和HAMD抑郁量表进行评定.结果:采用培元解忧方治疗轻、中度肾虚肝郁型抑郁症基本与氟西汀等效,6周观察结束时,二者HAMD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培元解忧方起效较氟西汀快,在2周时培元解忧方组的HAMD总分和因子分已明显下降(P<0.01),并且在胁肋胀痛,腰酸背痛等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的改善方面优于氟西汀.结论:培元解忧方治疗轻、中度肾虚肝郁型抑郁症基本与氟西汀等效.但是起效较氟西汀快,在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等改善方面优于氟西汀.
作者:曲淼;唐启盛;裴清华;侯秀娟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对血脑屏障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芳香开窍类等中药及针刺对血脑屏障作用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认为针刺疗法对血脑屏障的保护及促开放作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针药结合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中枢神经系疾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谭克平;林咸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医外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宋爱莉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