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大鼠肾脏PPARγmRNA表达及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干预研究

邓悦;李才;赵贤俊;南征

关键词:糖尿病,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解毒通络保肾胶囊, 细胞外基质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及中药解毒通络保肾胶囊的调节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用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后,随机分为DM组、罗格列酮治疗组和解毒通络保肾胶囊治疗组,以正常10只大鼠作为对照.连续处理12周后,应用RT-PCR检测肾皮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DM大鼠肾皮质PPARγmRNA表达降低,解毒通络保肾胶囊治疗组PPARγmRNA高于DM组(P<0.05).结论: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对DM肾脏病变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途径,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改善糖脂代谢,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和法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回顾了和法的概念及其源流,阐述了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探讨了和法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几点临床上应用和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作者:张立娟;刘金星;王康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瘤体内注射消痔灵对荷H22肝癌小鼠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瘤体内注射消痔灵(XZL)对荷H控肝癌小鼠凋亡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模型小鼠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予瘤体内注射生理盐水(NS),瘤体内注射XZL,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CTX).瘤组织固定、脱水、石蜡包埋,3μm切片,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瘤组织内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镜下见NS组瘤组织排列致密,核大、深染;XZL组可见坏死组织,核固缩或碎裂、XZL组和CTX组的Bcl2蛋白都有所下降而Bax蛋白表达增加,而NS组相反,与NS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调Bax蛋白的表达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可能是XZL发挥起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崔艳;肖曼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脱发研究概述

    总结中西医对脱发的认识,阐述脱发与微量元素的关系及近10年脱发的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尹德辉;朱叶;黄健琳;李健强;辜孔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多发病,相关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有关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综述如下.

    作者:苗明三;徐玉茵;刘会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等中医药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中医和传统艺术同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发生、发展、成熟,故它们有着同样的文化底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彻底模糊的思维方式,注重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方式的形象思维.中医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中医学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作者:沙莎;曾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对哮喘大鼠ET-1 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中药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哮喘大鼠模型肺泡灌洗液(BALF)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阐明中药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哮喘大鼠防治作用的机理.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及胸段硬膜外阻滞模型,中药灌胃及硬膜外给药,用放免法检测大鼠肺泡灌洗液及血清中ET-1,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哮喘大鼠BALF及血浆中ET-1,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中药与硬膜外阻滞以及二者的联合应用均可抑制ET-1,TNF-α含量的升高.中药组与单纯硬膜外阻滞组ET-1,TNF-α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二者联合应用组ET-1,TNF-α水平低于中药组与单纯硬膜外阻滞组.结论:胸段硬膜外阻滞联合中药对ET-1及TNF-α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建秋;刘晓;李竹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杨国红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杨国红教授临证经验丰富,擅长以中医为主治疗胃肠道疾病,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颇有见解,注重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现经验总结.

    作者:康美清;丁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姜兆俊治疗外科急性感染的经验

    姜兆俊老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尤擅长治疗外科急性感染,现将其治疗属于疮疡阳证范畴的经验总结如下.1辨证论治1.1瘀热期 多为初期急性炎症浸润阶段或慢性炎症急性发作者.此期病机特点主要是气血瘀滞,郁久化热.证见肿硬(或红肿)热痛,发热恶寒,口渴,苔黄,脉弦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蒲公英各30g,地丁、板蓝根、赤芍、连翘各15g,黄芩、川芎各10g,生甘草6g.随证加减:发生于头面、上肢者,加野菊花;发生于肝经循行部位者,加柴胡、龙胆草;兼有肿块者,加夏枯草;发生于膀胱经部位者,加羌活;乳房部肿胀热痛者,加瓜蒌、漏芦、青皮;皮肤红赤灼痛者,加生地、丹皮;高热不退者,加大青叶、黄连;口渴者,加天花粉、知母;便秘者,加生大黄.

    作者:孙贻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出血性脑中风新论

    根据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本文提出出血性脑中风的中医病名,明确本病的病位在脑,并在病机上提出阳亢血菀、痰热阻脑、瘀血阻滞、气不摄血等,致血溢脉外,压迫脑髓,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发诸症,并在辨证上分清病情之轻重,分为阳亢血菀、痰瘀阻络、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气虚阳脱等六个基本证型进行施治.

    作者:姚廷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活血化瘀中药对大鼠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VEGF的作用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罗氏内并方对大鼠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VEGF的影响.方法:使用大鼠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建立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模型,在造模后给以不同处理措施,采用免疫组织学SP法检测在位和异位内膜VEGF染色强度情况.结果: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罗氏内异方能够降低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内膜腺上皮VEGF染色指数.结论:罗氏内异方能够减少VEGF的染色强度,推测这可能是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之一.

    作者:张旭宾;赵广兴;欧阳惠卿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赵绍琴教授温病证治经验考释

    笔者有幸于80年代初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赵老身边学习,亲耳聆听赵老教诲,深得其传,尤其是赵老论治温病,有独特之处.余铭记于心,廿多年来,临床中应用赵老这一理论治疗肾脏病,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赵老治疗温病学说之精辟论述献与诸同道,愿共勉之.使之能发扬广大,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作者:夏云峰;余慧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藤茶双氢杨梅树皮素抗肝癌H22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双氢杨梅树皮素(Ampelopsin,APS)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以MTT法观察APS及其含药血清体外对肝癌H22细胞及对小鼠肝癌H22实体瘤的抑瘤作用.结果:APS及其含药血清均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H22细胞的生长,APS的IC50为18.65μg/mL,20%、10%含药血清的抑瘤率分别为35.04%、30.91%;APS灌胃给药对荷瘤H22小鼠的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00mg/kg剂量组的抑瘤率为27.38%.结论:APS对体外H22细胞和体内肝癌H22实体瘤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郑作文;阎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月经前后穴位伏安特性观察

    目的:观察健康女子月经前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自制新一代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对健康女子月经前、中、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月经前、中、后穴位伏安特性扫描中电阻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月经后>月经中>月经前.结论:月经前、中、后穴位伏安特性扫描电阻变化趋势与月经过程中的血气盈亏变化相符.穴位伏安特性可较敏感地反映人体血气变化.

    作者:沈雪勇;丁光宏;魏建子;周钰;邓海平;张海蒙;赵玲;毛慧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丹参饮应用于运动损伤性血瘀证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丹参饮治疗运动损伤性血瘀证机理,观察丹参饮对急性缺血组织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组织缺血模型,15条犬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饮组,每组5条.采用HE染色及DNA末端标记法(TUNEL)分别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组织无明显变性与坏死等改变,仅见少量凋亡阳性细胞;模型组有明显组织坏死,细胞凋亡增多;丹参饮组示细胞坏死及细胞凋亡均较模型组显著减轻.结论:丹参饮可有效抑制细胞坏死及凋亡,减轻组织损伤,对缺血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滔;王大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心理健康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人的心理及行为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探究国人人格的形成过程,及中医心理健康观,采取与其文化背景相适应心理治疗手段,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心理治疗手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立芳;段可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病因之一,其发病率随病程发展而增加.发病5年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25%,10年后增至60%,15年后可高达75%~80%.其中危害大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占25%[1].本病常可出现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继发青光眼或视网膜剥离,严重损害视力,甚则失明,给病人生活工作带来困难.因此,防止DR的发生发展是糖尿病治疗中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回世洋;张焱;朱宁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正交试验法优选咽宁含片水提工艺条件的研究

    目的:优选咽宁含片的水提取工艺条件.方法:没食子酸含量作为考察指标,以RP-HPLC法测定没食子酸含量,以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结果:优选工艺为加水量8倍,浸泡2h,煎煮3次,每次煎煮2h.结论:优选工艺提取的浸膏中没食子酸含量较高.

    作者:韩建伟;王文琼;杨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脑得生中红花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确定脑得生制剂中红花药材的提取方法.方法:通过比较冷浸法、温浸法、渗漉法、半仿生提取法、回流法对红花药材提取的影响,以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为指标,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比较红花黄色素占各提取方法所得固形物的百分比.结果:冷浸法2.89%、温浸法1.61%、渗漉法3.14%、半仿生法2.17%、回流法2.37%.结论:以渗漉法对红花药材的提取为优.

    作者:朱艳华;刘丽鹏;王艳红;李永吉;徐缓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肾病58例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的主要疾病.祖国医学中属于消渴、水肿等范畴.本病目前尚元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0年1月-2005年1月,先后在门诊和住院病人观察治疗5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初步总结如下.

    作者:吴家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理中汤治疗不明原因长期高热举隅

    用<伤寒论>理中汤治愈不明原因高热1例.现报道如下.案 刘某,女,55岁.因高热3月余,胸闷如窒,腹胀痛,身酸痛,乏力,面红,纳呆,畏寒肢冷、大便时干时溏.于2005年3月10日住院治疗.现症:患者呈驰张型高热,午后及夜间热甚,体温高达41℃,曾在多家医院给予抗感染及中医药治疗,体温不退,病情无好转.入院查体:T39.6℃,P108次/min,R24次/min,BP160/90 mmHg.一般情况尚可,巩膜无黄染,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呼吸音正常,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腹部平坦柔软,肝脾未触及,腹部无压痛,全身关节无红肿、畸形,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WBC 7.3×109/L,N 0.61,L 0.35,E0.05,Hb12.3g/L,PLT 156×109/L,尿常规、大便常规未见异常,潜血阴性,ESP 18mm/lh,CRP 9μg/m,RF(-),ASO<1∶500,CK63U/L,CK-MB 51U/L,HBD36U/L,AST 33U/L,ALT 24U/L,BUN 6.2mmol/L,Cr79/mmol/L,UA 301 mmol/L,血糖7.3mmol/L.外斐反应、肥达氏反应均阴性,ENA,ANA,HIV,Ab,结核菌,爱滋抗体,甲、乙、丙、丁、戊肝炎抗体均阴性.血、痰、尿培养无细菌生长.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胸部X线片、头颅CT、肝、胆、脾、胰、双肾B超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发热待查,高血压2级,2型糖尿病.患者虽高热,但诉畏寒背胸冷、肢冷,衣被不能暖,寒如从骨髓出面部潮红.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数沉弱无力,视之前医治疗有用清热解表、清热泻火、清热凉血等,均无效.

    作者:罗陆一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