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凤珠;瞿申红;梁建平;韦海明;陆秋天;周祥祯;王涛;张月敏
目的:了解婴儿鼻窦解剖特点和发育规律,为婴儿鼻窦发育提供具体数据,为婴儿鼻窦炎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CT影像工作站研究36例婴儿鼻窦冠状位CT,观察各鼻窦是否发育正常,并对发育鼻窦测量左右径和上下径.结果:36例婴儿72侧(100%)额窦均未发育.72侧上颌窦均发育,左侧上颌窦左右径为(8.69±3.75)mm,上下径为(9.37±2.36)mm;右侧上颌窦左右径为(8.95±2.79)mm,上下径为(9.06±2.66)mm.72侧前组筛窦均发育,左侧前组筛窦左右径为(3.63±1.17)mm,上下径为(8.21±2.72)mm;右侧前组筛窦左右径为(3.48±1.32)mm,上下径为(8.28±2.62)mm.72侧后组筛窦均发育.左侧后组筛窦左右径为(4.09±1.13)mm,上下径为(6.61±1.36)mm;右侧后组筛窦左右径为(4.01±1.28)mm,上下径为(6.63±1.97)mm.72侧蝶窦中22侧(30.6%)可见气化腔,50侧(69.4%)未见气化腔.结论:婴儿期鼻窦开始发育,以上颌窦和前后筛窦为主,部分婴儿蝶窦开始发育,额窦未发育.
作者:廖大红;段传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收集活检或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333例鼻腔鼻窦肿瘤患者,统计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分布及病理构成比,观察其临床特征及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①所有患者中,男200例,女133例;男女比为1.5 ∶ 1;年龄2~84岁,中位年龄54岁;良性肿瘤177例,恶性肿瘤156例,良性恶性比为1.1∶1.原发于鼻腔的肿瘤有142例;原发于鼻窦的肿瘤191例,包括上颌窦肿瘤90例,额窦肿瘤31例,筛窦肿瘤46例,蝶窦肿瘤24例,其中55例累及鼻腔.②本组鼻腔鼻窦肿瘤总的构成比按组织来源排序为上皮组织、软组织、淋巴造血组织、骨及软骨组织、异位颅内组织肿瘤;恶性肿瘤排在前5位的是鳞状细胞癌、淋巴瘤、腺样囊性癌、恶性黑素瘤、嗅神经母细胞瘤;良性肿瘤排在前5位的是乳头状瘤、纤维瘤、骨瘤、血管瘤、异位颅内良性肿瘤.③上皮组织来源者共200例,良性恶性比为1.4 ∶ 1(118∶82).软组织肿瘤共68例,良性恶性比为1.2∶1(37∶31).骨与软骨组织肿瘤22例,良性恶性比为3.4∶1(17∶5),良性者均为骨瘤.淋巴造血组织来源的肿瘤29例,以恶性为主有28例.异位颅内肿瘤也可见到,共2例.此外,还收集到其他各种类型肿瘤12例.结论:鼻腔鼻窦肿瘤有明确的临床特征,不同部位的肿瘤有不同的临床发生特点;可以发生多种组织类型的肿瘤,其中以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纤维瘤、骨瘤、淋巴瘤、腺样囊性癌为常见,在临床病理学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鼻腔鼻窦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王小婷;时光刚;刘亦青;纪宏志;何明强;李建峰;王海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T-bet/GATA-3在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方法建立AR大鼠模型;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R组,每组10只.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各组大鼠鼻黏膜EOS;采用ELISA检测大鼠鼻腔盥洗液中IL-4、IL-5、IFN-γ含量;RT-PCR测定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IL-4、IL-5、IFN-γ、T-bet和GATA-3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鼻黏膜组织T-bet和GATA-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R大鼠鼻黏膜组织可见以EOS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鼻腔盥洗液中IL-4、IL-5和IFN-γ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AR大鼻黏膜组织中IFN-γ、T-bet mRNA表达及T-bet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4、IL-5和GATe-3 mRNA表达及GATe-3蛋白量在对照组明显高于AR组;T-bet/GATA-3蛋白表达量比值与EOS数、IL-4、IL-5呈负相关(P<0.01);与IFN-γ呈正相关(P<0.01).结论:转录因子T-bet/GATA-3在AR大鼠鼻黏膜组织失衡表达,其表达水平与黏膜EOS数量密切相关,参与了AR的发生过程.
作者:杨春平;李春林;罗(璝);罗英;刘月辉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疗效,探讨其诊断要点、处理措施及影响疗效和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症状、鼻内镜及CT检查、手术方法、疗效及复发患者的处理.结果:通过临床症状、鼻内镜及CT检查,86例患者术前已获确诊.全部患者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均获临床治愈,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1~5年,复发12例,于门诊表面麻醉下鼻内镜处理后7例治愈,5例效果不佳.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具有独特的鼻内镜及CT表现,可与一般的慢性鼻鼻窦炎相鉴别;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有效手段;彻底清除病变及术后鼻窦引流通畅是影响疗效和转归的主要因素.
作者:施思斯;张超;虞幼军;于青青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调查广东珠三角地区3家医院经皮肤点刺试验确诊为变应性鼻炎(AR)的流行病学情况,了解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以利于AR的防治.方法:采集2008-01-2010-12就诊患者资料,并经皮肤点刺试验确诊为AR的958例患者的完整病史并进行分析.结果:在958例AR患者中,男性以轻度间歇性多(40.5%);女性以中重度间歇性多(70.0%);5~15岁患者的症状较重,以中重度为主(73.7%).点刺试验中以屋尘螨(98.3%)、粉尘螨(96.8%)和热带螨(73.8%)的阳性率高;只对一种特异性的过敏原过敏的患者仅占1.7%;绝大多数患者对2种或2种以上过敏原过敏.年龄越小,对粉尘螨、热带螨的阳性率越高,过敏原阳性的数量越多.室外过敏原阳性率低,并且明显低于来源于北方的报道数据,其中梯牧草、桦树、豚草、艾蒿等的阳性率分别为3.9%、2.7%、2.0%和1.2%.结论:尘螨是引起广东珠三角地区AR的主要过敏原,室外变应原阳性率明显低于中国北方.
作者:洪海裕;樊韵平;杨钦泰;李小敏;郭剑玲;陈新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变应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全球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且治疗手段也较局限,在积极寻找变应性鼻炎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同时,国内外的研究也把目光放到了变应性鼻炎的预防方面,特别是早期,并逐步研究了早期对变应原接触产生的免疫学影响,但结论尚不统一.因此,推测气道过敏性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以Th1/Th2应答失衡为特征.Th1/Th2应答失衡,Th2细胞应答增强,而Th1细胞应答减轻,它们的细胞因子比例的改变,特别是IL4/IFN-g,与气道过敏性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1-2].所以调节Th1/Th2应答的失衡在治疗整个气道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有关文献资料,旨在探讨早期变应原刺激对成年后体内免疫学变化的影响.
作者:袁阳;乐建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放射性后鼻孔闭锁系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与外照射联合腔内后装治疗有关[1].我科2004-10-2010-11收治22例鼻咽癌放射后并发后鼻孔闭锁患者,其中19例为双侧,3例为单侧.我们采用鼻内镜直视下钬激光治疗后鼻孔闭锁,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吉女;蒋建华;周国文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对比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常规的鼻腔填塞和鼻中隔缝合而不填塞鼻腔2种方法,试图找到一种鼻中隔术后无需鼻腔填塞的方法.方法:将8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和下鼻甲部分切除的患者分为填塞组和缝合组,填塞组40例常规行鼻中隔矫正,等离子消融肥大的下鼻甲,后鼻腔填塞膨胀海绵;缝合组40例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中隔缝合(参考Wormald的鼻中隔连续缝合方法并进行改良),对肥大的下鼻甲使用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术后双侧鼻腔无其他填塞物.比较2组患者在术后鼻部疼痛、头疼、流泪、吞咽困难、睡眠困难、出血以及在抽取鼻腔填塞物时的疼痛和出血的VAS评分,术后门诊随访时记录患者有无再次出现出血、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粘连、局部感染等情况.结果:在术后鼻部疼痛、头疼、吞咽困难、睡眠困难、出血这5个方面,填塞组的VAS评分均值均大于缝合组(P<0.01),在流泪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填塞组抽取填塞物时的疼痛感及出血量远远大于缝合组清理鼻腔时的疼痛感和出血量(P<0.01),填塞组术后1例出现中隔血肿,而等离子缝合组未出现.结论:鼻中隔缝合使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不填塞成为可能,患者术后出血少、痛苦极小,也避免了鼻中隔血肿等并发症的出现,鼻中隔术后不一定需要鼻腔填塞.
作者:王旻;邢志敏;袁晓培;刘燕;韩琳;秦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通过对低温等离子辅助下的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CAFESS)患者的术前、术后的临床观察,探讨CAFE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CAFESS的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对患者的主观症状及局部变化过程进行6~9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患者鼻塞、头面部胀痛、流脓涕、鼻涕倒流、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并有其他症状的缓解.SNOT-20评分由术前的(22.53±6.26)分减少为术后6个月的(7.80±3.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41,P<0.05).Lund-Kennedy评分由术前的(4.30±1.15)分降低为术后6个月的(1.17±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47,P<0.05).鼻内镜检查:术后第6周,部分患者鼻腔黏膜开始上皮化,直至第12周所有患者鼻腔黏膜完成上皮化.结论:CAFESS是继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项新技术,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庆丰;张楠楠;刘得龙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慢性鼻-鼻窦炎(CRS)筛窦骨质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CRS患者180例,其中Ⅰ、Ⅱ和Ⅲ型各60例,鼻内镜手术中取带有筛窦黏膜的筛骨标本送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对其病理形态学改变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统计不同临床分型其病理分级的例数及所占比率.分析筛窦骨质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与筛窦黏膜病理改变程度、筛窦CT分型、病程长短及是否有手术史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筛窦骨质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病理分级:Ⅰ级5例(2.78%),Ⅱ级38例(21.11%),Ⅲ级71例(39.44%),Ⅳ级66例(36.67%).Ⅰ、Ⅱ和Ⅲ型的筛骨病理分级结果:Ⅰ型,Ⅰ级5例(8.33%),Ⅱ级33例(55.00%),Ⅲ级15例(25.00%),Ⅳ级7例(11.67%);Ⅱ型,Ⅱ级5例(8.33%),Ⅲ级37例(61.67%),Ⅳ级18例(30.00%);Ⅲ型,Ⅲ级19例(31.67%),Ⅳ级41例(68.33%).180例CRS患者不同临床分型、筛窦黏膜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不同筛窦CT分型、病程长短及是否有手术史与筛窦骨质病理分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RS筛窦骨质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其与临床分型、筛窦黏膜病理改变严重程度、筛窦CT分型、病程及手术史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唐凤珠;瞿申红;梁建平;韦海明;陆秋天;周祥祯;王涛;张月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鼻中隔偏曲属耳鼻咽喉科多发病、常见病,若引起鼻功能障碍,可考虑手术治疗.当鼻中隔偏曲伴慢性肥厚性鼻炎时,则鼻塞症状更重,其他相关症状也会随之加重.但因为某些原因,部分患者不适宜行鼻中隔手术,笔者等将这些患者单纯行下鼻甲手术治疗,亦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晓辉;乐建新;陈望燕;王瑛;苏虹;张碧波;刘卫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昆明地区儿童及青少年上颌窦发育情况,为儿童及青少年鼻窦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历时5年对各种原因行头颅鼻窦CT扫描患儿进行统计,无鼻窦相关病史儿童2 238例,根据扫描时年龄分为18个年龄段,测量上颌窦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虽然部分在成年后上颌窦体积仍有增长,但在青春期上颌窦发育相对稳定.男性与女性上颌窦左右径和前后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获得数据可帮助专科医生对有潜在手术干预可能的鼻窦疾病患儿进行评估.
作者:张铁松;高映勤;阮标;陆涛;石浩;林建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头痛患者在人群中患病率很高,经常就诊于神经内、外科,儿科,耳鼻咽喉科与眼科.如何明确头痛的发病原因,确定头痛是否与耳鼻咽喉疾病有关,是鼻科医生的重大课题.
作者:部长宝;王立娟;罗安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慢性鼻-鼻窦炎(CRS)鼻内镜手术有一定的疗效,但许多患者由于年龄、基础疾病、个人因素等诸方面原因往往不愿意做鼻内镜手术,而且鼻内镜手术并不能解决手术之外的许多问题,甚至还不断发生严重并发症[1-2],且术后仍有不少患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基于国内外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慢性鼻窦炎取得良好疗效的先例,笔者2008-09-2010-09对门诊自愿坚持长期服药的35例患者采用克拉霉素加甲硝唑治疗,并与同期只服用克拉霉素的32例患者进行疗效的随访观察与分析.
作者:郭丽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2007-02-2009-02我们随机抽取5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窦连续冠状CT扫描,以观察鼻中隔偏曲对窦口鼻道复合体( ostiomeatal complex,OMC)的影响,以及鼻中隔偏曲与OMC病变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青 刊期: 2011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