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石志超教授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经验探析

张奎军;李享辉

关键词:慢性肾炎, 血尿, 经验
摘要:慢性肾炎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病情迁延日久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终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反复出现,特别是血尿极其顽固,难以根除,西医学把防治目标转向延缓肾功能恶化,控制并发症.然而血尿的持续存在,表明患者肾脏损伤继续存在,肾功能仍在缓慢恶化.因此消除血尿对控制和逆转肾脏损害有重要意义.吾师石志超教授乃辽宁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业医30余年,临床颇多创见,以擅治疑难病见长.有幸随师诊病年余,今撷其对肾炎血尿的治疗精粹论之与同道共享.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徐振晔教授治疗肿瘤用药经验举隅

    徐振晔教授认为,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首先明确治疗目的,辨证用药,因人、因时、因地治疗.治疗恶性肿瘤提倡以辨证施治进行用药,性味归经与辨病相结合选药;并十分重视经验用药和毒性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遣方用药,皆不忘治本,以益气养精为基本治则.对于不同治疗时期、不同症状、不同并发症,应分清标本缓急,全面考虑,对症治疗,以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严桂英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探究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半个世纪以来,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大城市中有所下降,但仍是国内常见的四大恶性肿瘤之一[1、2].大部分病例诊断时已为进展期胃癌,即使已行根治性手术,仍为复发、转移的高危状态[3].近10年来,化疗作为晚期胃癌辅助治疗的主要手段,抗癌药物不断改进或创新,近期有效率也有所提高,但胃癌的治疗仍未有突破性的进展,晚期胃癌的完全缓解率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短、生存期延长不理想[4].

    作者:陶丽;杨金坤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自拟肠粘连通畅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自拟肠粘连通畅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例,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充水电解质液、维持酸碱平衡等一般治疗.治疗组12例在应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自拟肠粘连通畅汤(大黄、厚朴、枳实、炒莱菔子、芒硝、桃仁、赤芍、生白术、大腹皮、皂角刺)给予口服或由胃管注入.结果:治疗组:有效10例,其治疗时间小于24h者6例,24h~48h者3例,48h以上者1例,第1次排便时间平均为(16.9±4.7)h;中转手术者2例.对照组:有效5例,其治疗时间小于24h者2例,24~48h者3例,第1次排便时间平均为(34.3±5.3)h;中转手术者3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肠粘连通畅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孙淑明;吴丽娥;刘婉秀;马涛;吴利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现状和展望

    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回顾和综合,认为其体现出的辨证法思维包括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以取类比象为特征的形象思维,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的灵感思维以及人体稳态结构和失稳态结构两个层次,实际包括多种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多层次一元辨证观和辨证统一体系的建立,对中医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加之以现代医学观点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使中医辨证论治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但中医辨证论治在实际操作时因其人为参与因素过多,容易偏离客观实际,故还需在客观化和规范化方面努力,而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病名的结合乃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佳途径.

    作者:韩捷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从脾论治老年性痴呆症

    老年性痴呆症是老年期慢性脑组织弥漫性萎缩病理改变的一种精神病.目的:探讨脾虚在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致病作用.方法:从脾与脑、脾与心、脾与痰、脾与瘀血等方面阐述了脾与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关系及影响.结果: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之源是老年性痴呆症的病理根本,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影响气机升降,使脑组织发生病理改变而发病.脾的功能衰退在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贯穿于全过程.结论:总结出治脾经验方,从脾论治老年性痴呆症的疗法明显优于传统治法.

    作者:赵文研;陈荣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石志超教授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经验探析

    慢性肾炎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疾病,病情迁延日久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终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反复出现,特别是血尿极其顽固,难以根除,西医学把防治目标转向延缓肾功能恶化,控制并发症.然而血尿的持续存在,表明患者肾脏损伤继续存在,肾功能仍在缓慢恶化.因此消除血尿对控制和逆转肾脏损害有重要意义.吾师石志超教授乃辽宁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业医30余年,临床颇多创见,以擅治疑难病见长.有幸随师诊病年余,今撷其对肾炎血尿的治疗精粹论之与同道共享.

    作者:张奎军;李享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SLE中医药疗效评价与生存质量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因、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病变常累及多个器官、组织,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治疗至今仍是世界难题.近年来,虽各种干扰免疫应答的生物制剂及细胞因子调节剂,基因疗法与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但目前西医仍主要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毒副作用明显,停药后易产生反跳,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患者生存质量及行为状态均较差.发扬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在SLE防治领域的特点.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攻补兼施,整体治疗在减少并发症、激素减撤增效、缓解症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众多SLE患者获得了较好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元胜;陈达灿;禤国维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医精气学说与蛋白质组学

    中医精气学说建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前辈由于时代的限制,对人体的功能作了科学的描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中医学者必须在坚持中医整体思想特色的同时,吸收当今迅猛发展的生命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自身,使传统中医学现代化.精是基因组整体功能的集中和综合表现,而气则是蛋白质组的集中和综合表现,吸收当今的生命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然.

    作者:吕海婴;刘家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卢永兵主任医师治疗急症经验拾萃

    广东名医卢永兵幼承庭训,大学六年深造,又多次回校高研班锤炼,并曾参加编写<简明中医词典>工作,潜心发掘祖国医学,临证琴心剑胆,医术精湛,是苍生良医,抢救众多生命垂危病例,改变一些人认为中医不能治急症的看法,扬吾中医声誉.医海拾贝,献案例五则,冀对后学者临床急症有所启迪.

    作者:卢灿辉;林汉平;郑纯水;林武;卢友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平喘丸对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形态学影响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形态学变化及平喘丸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采用病理图片结合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3组大鼠气道形态学参数.结果:哮喘组支气管总管壁厚度和平滑肌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中药组(P分别<0.05,<0.01).结论:平喘丸可抑制气道壁和平滑肌厚度的增加,干预气道重塑.

    作者:李竹英;刘建秋;隋博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血中胃肠激素水平初探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在不同中医证型状态下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及胃动素(MTL)的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中IL-β、CGRP、ET、MTL的含量.结果:脾气亏虚组与健康组比较CGRP、E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阳亏虚组IL-1β比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肝气郁滞组与健康组比较CGRP水平明显降低(P<0.05).湿浊中阻组与健康组比较CGRP下降,MTL升高.(P<0.05).结论:IBS各中医证型血中胃肠激素水平有所变化,从而反映了胃肠激素是IBS各中医证型基础调节机制之一.

    作者:王丽华;董宏生;李颖辰;王立;陈誩;于凤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清热活血利湿法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清热活血利湿法治疗急性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8例,应用具有清热活血利湿作用的三妙散加味为主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和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小板、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出现不同变化,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整体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极为有效.

    作者:周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以哲学思维方式点击中医学

    用哲学思维方式,点击五行学说,脉象、经络、六淫、七情、疫毒学说、心主神明等,其中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从宏观和微观,抽象和形象,古代和现代,把中西医做了对比.主张批判地学习中医学,抛弃中医理论的糟粕部分,继承其精华部分.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审视中医学.提出了中医也要充分利用现代设备,注重微观辨证,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中医学.

    作者:范喜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对分类研究《内经》文献的评析

    自晋皇甫谧类编<内经>以来,分类研究<内经>的有10多家.故对<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内经知要>等古医籍,从内容归类、编撰体例、结构安排、校勘注释等方面分析研究,对比、归纳其分类特点,探讨其继承与发展、成就与不足,说明其对学习<内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发展的影响.

    作者:李怀之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脾阴虚证治验举隅

    近数年来,笔者临床诊治脾阴虚证,疗效满意,现举几例略述如下.

    作者:杨容青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川乌与草乌辨异

    川乌与草乌基源相近,功用相似,极易混淆.本文从药名沿革、植物基源、现代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对川乌与草乌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作者:安秀群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白鲜皮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为中药白鲜皮制定2005年版药典标准.方法:采用TLC法鉴别、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鲜皮中活性成分梣酮含量,并对各地产白鲜皮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用于白鲜皮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冉启琼;罗兰;朱丹妮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下通腑法在中风病急性期的应用体会

    从古代文献到现代医家,结合本人临床病例观察体会,总结出了腑气不通是中风病急性的重要证候,及时合理的运用通腑法是提高中风病急性期整体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典型病例,详细论述了急下通腑法在中风病急性期中的应用原则、方法及意义.

    作者:肖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伤寒杂病论》的量化艺术举隅

    从主要症状(以恶寒发热、汗出、口渴、手足厥为例)、证候类型、治法和方药、煎服法与护理四个方面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量化艺术.认为其有助于辨证论治的准确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也体现了张仲景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良苦用心;深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则有利于进一步掌握<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思维方法和精神实质,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灵活运用经方的能力.

    作者:赵天才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进展

    瘢痕疙瘩(keloid)为皮肤损伤后,大量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和透明变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肤肿瘤[1].由于难以控制其复发,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种非常满意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方法有手术、药物注射、放射治疗、激光、硅凝胶、加压及冷冻等多种[2],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均不理想,目前统一主张是多种方法联合应用,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得以肯定,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瘢痕疙瘩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席建元;禤国维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