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体质学说谈中风的治疗和预防

郭兴富;过伟峰

关键词:体质学说, 中风, 辨证
摘要:中风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自1990-199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风死亡率高达30%,致残率占存活者的70%[1].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更好地治疗和预防中风,将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把近年来的体质学说引入对中风病的研究,将中风病的治疗和预防大有裨益.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卢永兵主任医师治疗急症经验拾萃

    广东名医卢永兵幼承庭训,大学六年深造,又多次回校高研班锤炼,并曾参加编写<简明中医词典>工作,潜心发掘祖国医学,临证琴心剑胆,医术精湛,是苍生良医,抢救众多生命垂危病例,改变一些人认为中医不能治急症的看法,扬吾中医声誉.医海拾贝,献案例五则,冀对后学者临床急症有所启迪.

    作者:卢灿辉;林汉平;郑纯水;林武;卢友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朱振铎教授论老年病证治特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朱振铎教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从医40余载,善治老年病.余侍师左右10年,受益非浅,现将朱教授经验作一总结.朱教授认为,老年病虽然病因各异,症状不同,但它们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衰老致病、症状体征不典型、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以虚症为主等特点.我国现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3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难治病.老年人由于脏腑组织功能衰退,其生理病理、治疗方法均与青壮年人有所不同,因此,老年病临床证治有其明显特点.

    作者:赵立群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在方剂靶向疗效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在方剂靶向疗效中的作用.方法:主要查阅我国现存的历代主要中药学著作及当代研究文献,分析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与方剂疗效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中药归经理论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汉以前,金元时代初成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明清时期,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药归经与方剂靶向疗效密切相关.

    作者:杨大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探究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半个世纪以来,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大城市中有所下降,但仍是国内常见的四大恶性肿瘤之一[1、2].大部分病例诊断时已为进展期胃癌,即使已行根治性手术,仍为复发、转移的高危状态[3].近10年来,化疗作为晚期胃癌辅助治疗的主要手段,抗癌药物不断改进或创新,近期有效率也有所提高,但胃癌的治疗仍未有突破性的进展,晚期胃癌的完全缓解率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短、生存期延长不理想[4].

    作者:陶丽;杨金坤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徐志瑛中药治疗脓胸(术后)经验举要

    脓胸一般属外科治疗范畴,有时因病人情况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需结合内科治疗,本文从中医托毒排脓方面论述了脓胸(术后)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庞彩苓;胡秋未;徐志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孙六合教授应用刺血拔罐疗法的临证探微

    孙六合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数十年,力主继承祖国医学的经典针法,灵活运用,将刺血与拔罐疗法合二为一,疗效显著.本文从刺血拔罐疗法的功能、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孙老的临证经验.

    作者:张京峰;孙国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医药防治PTCA后RS的研究

    1 PTCA后再狭窄现代医学认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PTCA是对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等冠心病心肌缺血,通过加压充气球囊术,扩张狭窄病变冠状动脉,以增大血管内径,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从而即刻和持久性改善冠状动脉腔内狭窄和伴随的心肌缺血症状的一种血管重建术.

    作者:郭维琴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药艾叶空气消毒研究近况

    艾叶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尝试使用艾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就艾叶用于空气消毒的效果、应用及方法等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作者:梅全喜;高玉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三个辩证关系

    对于我国医学发展的道路,尤其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结合关系上正展开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提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有区别,二者在概念、目的、标准、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是否相同;中西医结合是限制还是促进中医的发展,靠谁来实现这些任务;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既是个政策上又是个学术上的问题,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的问题,二者关系处理好坏直接影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医学现代化的进程.现以辩证法的3个基本规律来论述中医药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辩证关系.

    作者:李永堂;周志华;陈月琴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宋元明清时期伤寒诊断研究述评

    自宋较<伤寒论>以后,随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有关伤寒诊断之专题研究,亦得到高度重视.本文仅就宋元明清时期有关伤寒诊断研究的概况,作一简要述评.

    作者:万晓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蛭口服液中大黄酚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蛭口服液中大黄酚含量的方法,为其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在室温条件下,采用Nova-pak C18色谱柱(3.9mm×150mm,5μm),甲醇-0.1%磷酸(85:15)为流动相,254nm为检测波长.结果:黄蛭口服液中大黄酚的含量在1.696~8.48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9%,RSD为0.62(n=5).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用于黄蛭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曾聪彦;梅全喜;高玉桥;吴惠妃;钟希文;李依信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针刺加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12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252例增生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抗炎止痛支持疗法对照组,及针刺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组,20天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7%及78.6%,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疗效显著.

    作者:何希俊;王本国;郭瑞兰;余宇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现状和展望

    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回顾和综合,认为其体现出的辨证法思维包括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以取类比象为特征的形象思维,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的灵感思维以及人体稳态结构和失稳态结构两个层次,实际包括多种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多层次一元辨证观和辨证统一体系的建立,对中医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加之以现代医学观点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使中医辨证论治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但中医辨证论治在实际操作时因其人为参与因素过多,容易偏离客观实际,故还需在客观化和规范化方面努力,而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病名的结合乃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佳途径.

    作者:韩捷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崩漏治疗中炭药应用问题的探讨

    炭药用于崩漏治疗的利与弊,历来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炭药纯属固涩止血之品,且易留瘀,留瘀后又可导致诸多变证,故主张少用或不用.为了全面认识炭药在崩漏治疗中的作用,和正确使用炭药,笔者拟就上述问题作以探讨.

    作者:高明景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吴瑭《解儿难》医学批评论

    吴瑭认为小儿纯阳非盛阳忌苦寒,难治也宜治,存阴退热为妙法,酸甘化阴合辛淡;观世医谬误痉、瘛、痫、厥四症,以寒热虚实辨之透彻,又强调小儿禁法四条,恐伤阴血虚致痉;泻白散与大黄,善用救人误使杀人;提倡治病求本,透过现象看本质,医者善变通以济世.

    作者:刘庆宪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伤寒杂病论》的量化艺术举隅

    从主要症状(以恶寒发热、汗出、口渴、手足厥为例)、证候类型、治法和方药、煎服法与护理四个方面探讨了<伤寒杂病论>的量化艺术.认为其有助于辨证论治的准确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也体现了张仲景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良苦用心;深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则有利于进一步掌握<伤寒杂病论>的临床思维方法和精神实质,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与灵活运用经方的能力.

    作者:赵天才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论小胶质细胞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研究中的新思路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研究思路.方法:回顾近几年国内外有关小胶质细胞和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研究成果,对这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可能影响了小胶质细胞参与脑缺血的损害和修复过程.开展针灸与小胶质细胞的主要研究策略为:针灸对缺血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活化过程和功能影响的研究;针灸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过程的分子机制研究.并认为开展此项研究是进行针灸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的关键切入点之一.

    作者:陈明明;成泽东;陈以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从体质学说谈中风的治疗和预防

    中风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自1990-199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风死亡率高达30%,致残率占存活者的70%[1].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更好地治疗和预防中风,将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把近年来的体质学说引入对中风病的研究,将中风病的治疗和预防大有裨益.

    作者:郭兴富;过伟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血中胃肠激素水平初探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在不同中医证型状态下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及胃动素(MTL)的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中IL-β、CGRP、ET、MTL的含量.结果:脾气亏虚组与健康组比较CGRP、E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阳亏虚组IL-1β比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肝气郁滞组与健康组比较CGRP水平明显降低(P<0.05).湿浊中阻组与健康组比较CGRP下降,MTL升高.(P<0.05).结论:IBS各中医证型血中胃肠激素水平有所变化,从而反映了胃肠激素是IBS各中医证型基础调节机制之一.

    作者:王丽华;董宏生;李颖辰;王立;陈誩;于凤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开痞合剂对实验性CAG大鼠DNA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开痞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组织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去氧胆酸钠联合无水乙醇经口灌服制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大鼠实验模型,将造模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18只,分别是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维酶素组、自然恢复组加之正常组12只.灌服60天,留取胃黏膜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PI,使用Mcycle软件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的情况.结果:开痞合剂组DI值与模型组有显著差异,DNA含量和S期所占比率及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正常组接近,结论:开痞合剂对CAG大鼠胃黏膜活跃的增殖状态有明显抑制作用,胃黏膜病变得以逆转.

    作者:王春生;周晶;刘亚军;刘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