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纳;徐秀寅;吴海涛
目的:研究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梨状窝癌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颈淋巴结同期转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1、T2、T3和T4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59.4%、70.8%和63.6%.T1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率与T2、T3和T4梨状窝癌同期颈淋巴结转移率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T3和T4梨状窝癌同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分别为2.7%(1/37)、12.5%(6/48)、18.1%(2/11),T2和T3、T4之间梨状窝癌同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4例无颈淋巴结转移(cN0)梨状窝癌行改良颈清扫术,术后病理证实有10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达71.4%.64例梨状窝癌73侧出现同期颈淋巴结转移,转移区域主要集中在Ⅱ区、Ⅲ区和Ⅳ区,其转移例次构成比分别为33.55%、30.97%和25.16%;而Ⅰ区、Ⅴ区、Ⅵ区转移率较低,分别为3.87%、5.16%和1.29%.cN0和cN1转移淋巴结全分布在Ⅱ、Ⅲ和Ⅳ区,无Ⅰ区、Ⅴ区和Ⅵ区转移.cN0梨状窝癌Ⅱ、Ⅲ和Ⅳ区转移率分别为46.7%、33.3%和20.0%,cN1梨状窝癌Ⅱ、Ⅲ和Ⅳ区转移例次构成比分别为41.7%、33.3%和25.0%.cN2和cN3除Ⅱ、Ⅲ和Ⅳ区转移外,尚有少数病例出现Ⅰ区、Ⅴ区、Ⅵ区转移.结论:T2、T3和T4梨状窝癌易发生同期颈淋巴结转移;T3和T4梨状窝癌易发生同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T3、T4梨状窝癌和颈淋巴结双侧转移的梨状窝癌较易出现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cN0和cN1转移淋巴结全部分布在Ⅱ、Ⅲ和Ⅳ区;cN2和cN3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Ⅱ、Ⅲ和Ⅳ区转移,Ⅰ、Ⅴ、Ⅵ区转移相对较少.
作者:沈纳;徐秀寅;吴海涛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近年来,随着耳外科技术的发展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进步,围绕着感音神经性耳聋、耳发育畸形、复杂中耳病变等的替代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植入式助听装置为重要代表之一.
作者:孔维佳;汪吉宝;胡钰娟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放疗是头颈肿瘤的3种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其他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和化疗.其中大约有60%的头颈肿瘤患者需要放疗,大量数据显示,放疗的细胞毒作用靶点是DNA,放疗后双链的打断被认为是重要的损伤.
作者:张甦琳;孔维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是经典的适应证,近些年其治疗范围扩展至鼻窦炎,有大量文献报告,采用抗生素加局部激素联合用药的方法治疗鼻窦炎,可以比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明显缩短发作期的病程,并有效延长二次发作的过渡期.
作者:许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近20年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迅速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临床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防治体系也不断得到完善,逐渐形成了多学科携手并进,纵横联合,百花齐放之势.
作者:韩德民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小儿呼吸道异物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重症之一,常导致患儿特别是1岁以下患儿意外死亡[1],惟一的治疗方法是取出异物.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先进的麻醉设备及技术的应用,呼吸道异物探取术的成功率得以提高,但再次手术病例仍不少见[2~4].
作者:何超;戴熙善;李国义;伍启刚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喉肉芽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5年经组织病理确诊的25例非特异性喉肉芽肿患者,均以手术联合非手术冶疗,口服制酸剂、吸入类固醇,语音治疗等综合治疗,2例低剂量放射治疗.结果:手术加非手术治疗复发率都极高,术后2~3个月内复发,反复手术达3~5次.手术联合非手术治疗中,插管性肉芽肿8例,治愈6例,缩小2例.接触性肉芽肿8例,语音治疗治愈6例,缩小2例.胃食管反流9例,制酸治疗治愈6例,缩小2例,1例经前述治疗2个疗程后癌变.2例加用放疗冶愈,随访18个月无复发.结论:虽然喉非特异性肉芽肿有强烈的复发倾向,但其治疗仍以手术联合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制酸、局部吸入类固醇,语音疗法等综合治疗,对前述治疗无效者,低剂量放射治疗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疗法.
作者:农东晓;农辉图;徐志文;唐安洲;王安宇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经鼻内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由于其优点多,国内外已广泛开展,报道文献逐渐增多,但目前在经鼻内镜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术式选择上,没有明确规定,也未规范化.
作者:王行炜;蒋卫红;肖健云;赵素萍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VBTIV)患者视频眼震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VBTIV患者行系列化眼震电图检查,并以2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BTIV组有自发性眼震1例.视眼动系统检查28例(73.7%)出现1项或多项异常,表现为扫视试验26例异常(68.4%);视跟踪试验Ⅲ型改变13例、Ⅳ型改变3例,共16例异常(42.1%);视动眼震减弱或节律、振幅不规则,双侧不对称17例(44.7%),未出现凝视眼震.引出异常位置性眼震29例(76.3%),位置性眼震强度(4.08±3.18)°/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5例变位试验出现眼震.温度试验一侧或双侧反应低下19例(50.0%),出现优势偏向者6例(15.9%),5例出现固视抑制失败.患者慢相速度之和的人数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有所不同.结论:VBTIV功能改变既累及前庭中枢,又累及前庭外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异常率达92%(35/38),对VBTIV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英;周慧芳 刊期: 200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进路不同术式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16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常规头颅MRI(B-FFE序列)检查,均行乙状窦后进路手术,依患者面部感觉及术中情况,采取电凝、微血管减压、梳理或几种方法联合应用.结果:①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加梳理术组7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及感觉缺失症状,其中6例为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1~6年后复发;1例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1年后复发,术后疼痛消失,面部麻木及感觉缺失症状仍然存在,无咀嚼肌功能障碍,角膜反射正常.随访3.5~5.0年,疼痛无复发.②三叉神微血管减压梳理术组145例,本组患者术前头颅MRI检查均有血管压迫神经征象.三叉神经专科检查:角膜反射正常,面部感觉对称,痛温觉存在,咬肌有力,下颌反射正常,亦无其他阳性神经体征.术后136例疼痛完全消失,7例疼痛好转,2例无效.术后30%患者无面部感觉异常;70%患者存在轻、中度麻木.随访3~5年,有19例复发,3例再次手术后疼痛消失;面部麻木的患者中有75%面部麻木消失.③三叉神经电凝梳理术组13例,术中见5例有多血管压迫神经征象,但均不宜施行微血管减压;8例无血管压迫神经征象.术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面部痛温觉存在,4例术后有轻、中度面部麻木.随访3.2~5.0年,1例复发,面部麻木患者均恢复正常.本文165例患者中死亡2例,分别为术中或术后脑出血所致.结论:根据患者面部感觉,配合MRI检查及术中所见三叉神经根周围的具体情况,采用1种或几种术式联合进行治疗,可提高疗效,但手术风险不能被忽视.
作者:高兴强;亓卫东;李明;张剑宁;曹奕;马兆鑫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喉癌、下咽癌的治疗应遵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原则.手术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如何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如放疗、化疗,是更好地治疗肿瘤,特别是晚期肿瘤的关键.
作者:周梁;陶磊 刊期: 2007年第14期
患者,男,38岁.于28岁打钢钎时,不慎被钢钎头上的铁屑击中右侧泪囊区.当时疼痛,伤口及鼻腔流血.无昏迷,急送当地医院,右泪囊区有一横行创口约1.5 cm,经清创缝合右鼻孔填塞止血.
作者:张发富 刊期: 2007年第14期
随着对鼻、鼻窦黏膜生理和病理生理功能的深入理解,以及显微镜和鼻内镜使用时代的到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鼻外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作者:余洪猛;郑春泉;王德辉 刊期: 2007年第14期
头颈部软组织肉瘤是头颈部肿瘤中较少见的一类肿瘤,此类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浸润性强,手术后易复发,预后不良.头颈部特殊的解剖结构限制不利于做到广泛切除,特别是对侵犯范围广及多次复发的病灶处理较为棘手.
作者:王双乐;李创伟;杨楚;林炘;杨冬涛;陈恩河 刊期: 200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