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忠林;陈小东;周绍兵;钱剑
目的:探讨儿童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儿均经手术切除肿瘤,病理明确,随访过程中无复发.结论:儿童侵袭性纤维瘤病局部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彻底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儿童生长发育问题很难做到彻底切除,由于位于头颈部,易造成面容破坏和畸形.
作者:李幼瑾;黄琦;汪照炎;李瑾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一期手术时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8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者60例(第1组),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疾病者22例(第2组),未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60例中,13例(21.67%)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大直径<0.7 cm与≥0.7 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4.76%和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9.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大直径≥0.7 cm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雅男;王家东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鼻正中瘘管及皮样囊肿属先天性疾病,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上皮组织遗留于皮下而形成的囊肿,如有窦道穿出皮肤表面则形成瘘管.两者可沿鼻梁中线生长,瘘管小者仅有一小凹点,或有毛发长出,较大瘘管可分泌皮脂,常伴有继发感染.1992~2003 年我科收治先天性鼻正中瘘管及皮样囊肿患儿1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卫一;张亚梅;张振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糖尿病患者伴发咽部感染后,由于免疫功能较差,极易形成咽后脓肿,且脓肿范围较广,同时感染本身又可加重患者病情.2003~2005 年我科运用颈侧小切口持续引流成功治疗糖尿病伴发咽后脓肿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厚勇;吴琍雯;周梁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老龄喉癌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65岁的喉癌患者110例中,行喉部分切除术62例,喉全切除环咽吻合术(Arslan术)8例,喉全切除术40例.53例联合放疗及化疗.结果:4例失访,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6.6%和44.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7.0%和38.4%,中位生存期84个月.拔管率87.1%.单因素分析组织学分级、治疗模式、淋巴结转移、原发部位不同组间生存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复发、性别不同组间生存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组织学分级及治疗模式对本组患者生存率影响较大,分化程度低及综合治疗者生存期短.结论:喉功能保全性手术是治疗老龄喉癌患者的有效方法;综合治疗者预后差,不适用于切缘阴性者.
作者:徐成志;董频;徐宏鸣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ErbB3)与ErbB4基因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生物学、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分别对36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14例切缘正常黏膜及11例良性增生性病变中ErbB3与ErbB4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喉癌与良性增生性病变中,ErbB3mRNA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8.2%(P<0.01);ErbB4 mRNA过度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0%和9.1%(P>0.05).ErbB3和ErbB4在喉癌组织与切缘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bB3与ErbB4的表达与喉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结论:ErbB3与ErbB4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切缘正常黏膜中的过度表达对肿瘤复发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明伟;华清泉;陶泽璋;张大良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了解咽异感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探讨心理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79例咽异感症患者进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并与正常人群比较,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咽异感症患者SCL-90量表总分、阳性项目均分和阳性项目总分均高于正常人群(P<0.05或P<0.01);②咽异感症患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人群(P<0.05或P<0.01);③不同性别咽异感症患者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咽异感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躯体化、焦虑、抑郁等症状.
作者:周涛;雷培香;李翠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后组脑神经损伤情况及其处理,以提高对后组脑神经损伤的认识并改进处理方法.方法:3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中,颈静脉球体瘤12例,后组脑神经鞘膜瘤10例,脑膜瘤3例,胆脂瘤1例,颞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瘤病1例,黏液软骨肉瘤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均采取手术治疗,30例全切,1例近全切,1例大部切除.结果:除1例术后并发颅内出血死亡外,其余31例术后随访1~6 年.术后后组脑神经功能仍正常者5例,新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者8例,原有神经功能损伤者18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剧表现.手术前后行气管切开者8例,其中3例出院前拔管,5例带管出院.出院时后组脑神经损伤代偿者20例,失代偿者6例.失代偿者术后随访中3例代偿,2例部分代偿,1例未代偿.结论: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后组脑神经损伤是常见并发症,术前应根据患者年龄、神经功能等综合评估,术中应尽量保全神经,早期积极正确的功能锻炼是术后处理的关键.
作者:汪照炎;吴皓;黄琦;曹荣萍;陈向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喉返神经麻痹患者不同时间和损伤程度的喉肌电特点.方法:根据发病时间将87例喉返神经麻痹患者分为7组,分析其喉肌电特点,并与30例正常受试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发病2周时,早5 d在受累甲杓肌、环杓后肌和环杓侧肌即可出现纤颤波和正锐波等失神经电位;2周~3个月失神经电位增多,可见再生电位;3个月后失神经电位渐少,再生电位渐多;36个月后失神经电位消失.②受累喉肌肌电募集减弱甚至无明显干扰相,干扰相波幅和转折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转折数减低更为明显,未受累喉肌募集电位明显增大.③部分患者受累喉肌诱发电位消失,其他患者可见波幅小、潜伏期长的诱发电位.结论:喉肌电图对于喉返神经麻痹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失神经电位和再生电位特点与神经损伤的程度和时间相关,异常的诱发电位可提示神经损伤的程度.
作者:侯丽珍;韩德民;徐文;张丽;叶京英;王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放疗是食管上段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放射性气管狭窄是食管癌放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少见,易误诊.我院2005年经治1例放射性气管狭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杜忠林;陈小东;周绍兵;钱剑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舌骨下肌皮瓣是以甲状腺上动静脉为血管蒂的舌骨下肌肉组织皮瓣,1979年由王弘士等[1]设计并成功用于舌体再造,早期称之为带状肌皮瓣、舌骨下肌群肌皮瓣.随着基础解剖和临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将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部分包含在组织瓣内有助于肌皮瓣的成活,于是在1987年更名为舌骨下肌皮瓣[2].因其具有质地柔软、组织薄、易塑形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修复邻近的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
作者:李晓江;张世文;隋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Fas配体(FasL)和细胞黏附分子1(ICAM-1)在肥大扁桃体组织高内皮小静脉(HEV)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37例扁桃体切除标本,其中20例为慢性肥大性扁桃体炎患者(CHT组),17例为特异性扁桃体肥大患者(ITH组).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研究2组扁桃体组织HEV的T、B淋巴细胞的数目,内皮细胞中FasL及ICAM-1的表达.结果:CHT组HEV中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ITH组(P<0.05),而ITH组HEV中FasL的表达明显高于CHT组(P<0.05).结论:HEV内皮细胞表达的ICAM-1和FasL均可能在扁桃体肥大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主要促进CHT发展,后者主要导致ITH.
作者:刘阳;王志斌;余海静;王芳;刘胜洪;崔永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48例喉癌组织和20例正常喉黏膜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及与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结果:①NF-κB p65的表达在喉癌与正常喉黏膜组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NF-κB p65的高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有相关性,而与肿瘤部位及病理分化无相关性.结论:NF-κB p65是判断喉癌预后极具价值的指标.
作者:张立红;静媛媛;余力生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广泛性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这一罕见急重症的认识.方法:分析2例广泛性颈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总结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经验.结果:2例患者,1例为下咽异物引起,1例原因不明.临床特征性表现:颈部红肿及颈深部多处脓肿形成,皮下捻发感,表情淡漠,细菌培养均为混合感染.经足量广谱抗生素、输血和白蛋白等支持疗法和局部多处切开引流、彻底清创和气管切开等外科处理,2例患者均获痊愈.结论:广泛性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颈部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及时有效的外科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玉和;高为华;王全桂;肖水芳;秦永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侵犯颅底的头颈部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侵犯前、侧颅底的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入路5例,颅-面联合入路3例,上颌骨切除入路15例,口腔硬腭入路1例,经下颌入路1例,颈侧-下颌骨切开入路2例,耳后-颈联合入路1例,额颞入路2例,经面入路2例.结果:4例鼻窦黏液囊肿仅作开放引流,1例脊索瘤作次全切除,其余27例患者均全切肿瘤,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8例良性肿瘤患者随访6个月~8年情况良好,无肿瘤复发及死亡.24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3年以上19例,生存12例;随访5年以上12例,生存5例;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2%(12/19)和41.7%(5/12).结论:根据病变性质、部位及范围设计手术入路,力求全切肿瘤并保护重要结构,采用适当的颅底修复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双乐;江远仕;李创伟;杨楚;林炘;杨冬涛;陈恩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2002~2005 年湖北省新华医院收治292例咽异感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加以分析.1 临床资料292例患者中,男106例,女186例;年龄20~65 岁,平均42岁;其中40~55 岁女性120例.292例患者中,慢性咽炎196例(67.1%),病程3个月~30年;更年期综合征46例(15.8%),病程2~5 年;茎突过长5例(1.7%),病程1~10 年;颈椎病4例(1.4%),病程5~10 年;食管反流征35例(12.0%),病程4~10 年;食管癌4例(1.4%),病程3个月~2年;抑郁症2例(0.7%),病程3~5 年.
作者:李成;刘春燕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耳鼻咽喉科医师在诊治以咽异感症为主诉的患者时,注意力多集中在咽、喉和颈部病变.我科在2004年1月~2006年10月诊治23例以咽异感症为主要表现的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就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葛丽荞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