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外科学》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杨柳;赖梅生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网络课程, 教学改革
摘要:介绍了运用<中医外科学>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研究方法与结果,表明运用网络课程自学的效果优于运用教材自学,设想对在校全日制学生可以更多地安排自学与临床实践,教师应能从传统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而将精力重点放在释疑解惑与训练学生的临床能力上.同时指出各网络学院应该建立临床实习点,切实安排好网络学员真实性的临床训练.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六味地黄丸对老年性高血压ET、NO水平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式,筛选符合诊断标准的162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给予六味地黄丸进行干预性治疗,同时服用得高宁20mg,每日2次;对照组64例,单服得高宁20mg,每日2次.两组患者治疗随访2年,观察其对患者的血压、血清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高血压临床总有效率及平均降压值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对ET、NO的调节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六味地黄丸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具有多重性肾保护作用.

    作者:蔡丽慧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益气通络饮对脑梗塞恢复期凝血机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通络饮与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益气通络饮治疗组和补阳还五汤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5天,第30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有关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益气通络饮不但能显著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P<0.01),还能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有关指标(P<0.01);补阳还五汤也能改善PT、APTT、PtAgt指标,但不能改善Fib指标;两组比较,对凝血机制的影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益气通络饮不但改善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症状,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和抗凝功能.

    作者:洪杰斐;王伯章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龟鹿二仙膏的质量标准研究

    龟鹿二仙膏由龟甲、鹿角、党参、枸杞子4味中药组成,具有温肾益精、补气养血之功效,用于久病肾虚,腰酸膝软,精血不足,遗精阳萎等症.原方始载于1569年<医便>中,1764年<兰台轨范>更有详尽记述.本方以龟鹿二仙胶收载于<中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以龟鹿二仙膏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WS3-B-0287-90)[1].为控制龟鹿二仙膏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对其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

    作者:陈树和;许明旺;刘焱文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糖尿病肾病肾阴虚证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在多年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虚证的研究中,结果发现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ngiotensin Ⅰ-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肾阴虚证密切相关[1].这提示肾阴虚证存在其相关基因.目前克隆疾病的相关基因有多种方法,其中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对研究复杂基因组的差异基因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目的: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构建汉族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阴虚证DNA消减文库.方法:选择汉族DN且中医辨证为肾阴虚证的患者以及正常人作为其对照组,进行正向和反向消减杂交.用硅胶法抽提血白细胞DNA,用RsaⅠ酶切基因组DNA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连接,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将PCR产物与U载体连接,经蓝白斑筛选后,再用PCR方法插入片段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构建DN肾阴虚证DNA消减文库.结果:用SSH方法筛选出了DN肾阴虚证的差异DNA片段,得到586个白色克隆,再经PCR方法快速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从而成功地构建了DN肾阴虚证的DNA消减文库.结论:SSH技术能够快速有效地分离差异DNA片段以构建DN肾阴虚证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和克隆DN肾阴虚证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作者:赵晓山;罗仁;薛耀明;张曦倩;代方国;崔丽娟;傅婷婷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桃核承气汤配伍意义的实验研究

    核承气汤是现代临床应用较多的一首方剂,其配伍特点是活血药与泻热药合用,瘀热互治,再加甘草护胃安中,全方入血脉,破瘀结,导热下行.本实验在传统的中医理论指导下,借助现代的实验方法,抓住桃核承气汤中各主要药对进行拆方的实验研究,选择血液流变学以及凝血指标作为实验观察的客观指标.将全方拆分为活血组、泻热组、益胃组3组.并与全方组、模型组、对照组以及各组之间的作用加以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论证中医方剂配伍的意义.

    作者:何赛萍;徐晓东;毛黎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述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实验性肿瘤治疗新方法的深入探索,为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抗肿瘤治疗开辟了研究免疫学机制新领域,其潜在的治疗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关于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日益被人类所重视.通过对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的概述,探索其机理为细胞毒作用诱发Fas/FasL系统;细胞因子TNF-α、IL-2、IL-3、NK细胞、TGFβ1等诱导细胞凋亡;激素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诱导胸腺细胞凋亡.揭示中医药单体及有效成分可作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剂及免疫抑制剂,为肿瘤治疗提供有益的思路及借鉴.

    作者:许惠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中医自考教材《中医诊断学·脉诊》指瑕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第五章对脉象的论述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现试析如下:

    作者:庄泽澄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中药炮制与毒性副作用的关系的研究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的自身性质,所采取的加工处理的不同方法为中药炮制,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亦称炮炙.总之,中药炮炙对降低中药毒性或副作用,提高疗效,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改变缓和药性,保证药物的净度,利于贮藏,娇嗅娇味,利于服用,便于调剂和制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薛素兰;魏颖捷;薛淑缓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大剂量葛根水煎剂干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患者在发生急性脑梗死(acuteischemic stroke,AIS)后,其局部脑缺血区可分为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区.其中半暗区的脑组织由于仍可从非阻塞动脉得到部分血液供应,故其往往介于功能损害性和形态损害性缺血阈值之间,该区的神经细胞以功能损害为主,其形态结构尚完整,且治疗药物也能随血流进入半暗区,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1].

    作者:许旭伟;汪涛;赵虹;李如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情志相胜疗法与森田疗法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情志相胜疗法是能体现中医心理治疗特色的常用疗法.它以中医七情理论为基础,通过引起情志变化治愈疾病.而森田疗法是日本精神科医生森田正马教授结合东方传统文化与思维模式所提出的独特理论与治疗体系.二者在文化起源上有一定联系,导致理论与具体治疗手段有相似之处,但在治疗程序与亲和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二者的相关性研究,可以为创制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模式提供理论模型,加深中医心理疗法的现代认识,促进中医现代化进程.

    作者:陈嵘;秦竹;赵宗翼;杨玉芹;楚更五;杨卫东;陈普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胃转安方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端粒酶活性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前期病变端粒酶活性以及中药胃转安方对其干预作用,探索对胃癌前期病变以端粒酶为靶基因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自然恢复组.正常组和自然恢复组各11只,模型组和中药组各21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均采用MNNG饮水+雷尼替丁法造模,26周后停止造模.中药组用掺入胃转安方的饲料饲养,至38周处死各组大鼠取材检测.结果:正常组1例、模型组4例、自然恢复组2例端粒酶阳性;中药组无1例阳性.结论:经MNNG造模,在出现胃癌前期病变的同时,端粒酶可被激活.中药可有效抑制端粒酶活性,从而阻断胃癌前期病变的发展,并有可能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对胃癌进行干预治疗.

    作者:刘华一;王蓉;王秀娟;江海涛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掌叶大黄多糖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大黄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小鼠颈背皮下注射D-半乳糖生理盐水液1.25g/kg,造亚急性衰老模型,给予掌叶大黄多糖干预治疗.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大黄多糖(100、200、400mg/kg)能使衰老模型小鼠血红细胞SOD、CAT及全血GSH-Px活力升高,血浆、脑匀浆和肝匀浆中LPO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大黄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衰老能力.

    作者:姚广涛;张冰冰;何丽君;郝永龙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中医药研究述要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ry bronchial cancer)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简称肺癌(Cancer of lung).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肺癌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并就如何统一中医辨证标准、制定治疗规范、疗效评价标准,如何加强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吴勉华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大蒜新素治疗鼠巨细胞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蒜新素(即大蒜素注射液)对鼠巨细胞病毒(MCMV)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鼠巨细胞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30只模型鼠被随机分成大蒜新素治疗组(n=10)、更昔洛韦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以MCMV K181接种之日为0,第1天开始分别运用大蒜新素和更昔洛韦腹腔注射,每天1次,持续6天.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治疗对照.各组分别于第7天和第35天分别处死5只小鼠,取心脏,心脏沿正中线横断切片,观察各组小鼠心肌细胞浸润炎性病灶数量;取脾、肝和唾液腺组织匀浆,用蚀斑形成实验方法进行病毒滴定,以观察大蒜新素对MCMV感染小鼠心肌炎疗效,并与更昔洛韦比较.结果: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BALB/c小鼠能导致心肌炎性细胞浸润灶形成.在心肌炎急性阶段,大蒜新素和更昔洛韦与安慰剂组比较,能显著抑制模型鼠心脏浸润炎性病灶数量和脾、肝和唾液腺组织中病毒滴度(P<0.01),且两药疗效无明显性差异(P<0.01).但在心肌炎慢性阶段大蒜新素疗效与更昔洛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BALB/c小鼠能导致心肌炎的发生;在心肌炎急性阶段,大蒜新素能有效地减少心肌细胞浸润炎性病灶数量和抑制脾、肝和唾液腺组织中病毒复制,其治疗效果与更昔洛韦无显著性差异.但对MCMV感染远期治疗作用弱于更昔洛韦.

    作者:徐翼;汪世灏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针刺治疗原发性慢性单纯性青光眼41例

    近5年来,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原发性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41例治疗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所治41例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均由眼科医生确诊.其中男性9例,13只眼,女性32例,49只眼.年轻者为27岁,年长者为65岁,平均年龄为50.4岁.

    作者:周仲瑜;何伟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叶任高教授治疗早期氮质血症临证经验选萃

    叶任高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氮质血症,取得独特疗效,氮质血症的早期多以虚为主,分肝肾阴虚和脾肾气虚两型,在治疗上,分别予以滋养肝肾和温补脾肾,淡渗利湿.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多从饮食,降低血压,防治感染,合理使用大黄等综合治疗.

    作者:董兴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肺虚痰阻大鼠巨噬细胞功能和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研究

    探讨肺虚痰阻病理模型大鼠巨噬细胞功能和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将48只Wa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虚痰阻组和化痰治疗组3组,肺虚痰阻组给予二氧化硫烟熏、化痰治疗组在二氧化硫烟熏同时进行化痰治疗,检测3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功能、肺泡巨噬细胞CD11b表达和血中淋巴、中性、单核细胞的CD11b表达.结果表明,肺虚痰阻大鼠巨噬细胞功能增强,肺泡巨噬细胞和血中单核细胞CD11b表达明显增多,而血中淋巴、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增多不明显,提示肺虚痰阻大鼠以单核-巨噬系统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多和吞噬功能增强为主.

    作者:王平;田代志;张茂林;吴秀艳;刘松林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中医诊治疑难杂证的思路方法简析

    诊治疑难杂证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即治病求本,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制定治法、方药.根据邪正斗争的虚实变化,扶正祛邪,或按阴阳失调情况调整阴阳,脏腑、气血功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药.

    作者:钟坚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蚯蚓纤溶酶部分质量标准的研究

    采用亲和层析、凝胶层析对蚯蚓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蚯蚓纤溶酶纯化样品,并对其活性、含量、纯度等检测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HPLC、SDS-PAGE电泳、280nm紫外吸收、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分别为蚯蚓纤溶酶的纯度、相对分子量、含量及活性的检测方法.同时又对纯化的蚯蚓纤溶酶进行了N-末端的测序,获得了重要的蚯蚓纤溶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资料.

    作者:吴红艳;刘艳玲;李莉;贾惠娟;陈飞;桓明辉 刊期: 2004年第07期

  • 中医舌诊客观化识别技术的现代研究

    从舌诊的现代研究入手,综述了舌诊的现代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医舌诊客观化识别技术的现代研究方向将以多种智能技术为基础,融合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技术及可拓学方法等多种智能信息识别技术,并与临床应用结合进行,建立以舌的特征表达信息为基础的集合模型和关系模型,使舌诊的现代智能研究能真正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作者:陈群;徐志伟;刘梅 刊期: 2004年第07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