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哮喘证治的中医药研究摄要

郭云霞

关键词:儿童哮喘, 中医药研究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笔者在认真研究中医古代医籍的同时,又融汇贯通现代医学理论及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及疗法,为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及防治开拓了新的领域,现综述如下.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几种中药材及制剂抗卵巢癌研究探要

    从生药化学、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等方面,对紫杉类药物、鸦胆子油乳剂、益气养阴煎合化疗、化瘤丸、白龙片、扶正保真汤治疗卵巢癌机理与作用进行研究.认为,可直接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增加放化疗敏感性、保护骨髓造血功能、改善机体物质代谢等.指出,中药为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已日益显示出优势.

    作者:孙忠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风星蒌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20例

    目的:观察中风星萎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24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治疗组服用中风星萎通腑胶囊,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9%,治愈显效率73.3%;对照组总有效率69.1%,治愈显效率38.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中风星萎通腑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确切,并且明显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作者:王新志;李燕梅;刘向哲;黄新生;赵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经络学说形成背景与科研思路方法评析

    从关于经络学说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时代背景、经络的重要性、现代经络研究的局限性、经络研究的科学思路与方法等论述了经络学说形成背景与科研思路方法.指出:经络研究应发掘文献资料,密切联系临床实际,结合现代新科技,结合神经生物、细胞信号传导、体液调节等方法,以期揭示经络本质.

    作者:张中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医学医学模式的特点与体现诠释

    1医学模式的概念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对一些基本问题逐渐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这些看法反过来影响着医学研究者的认知,左右着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主导着整个医学界的医疗实践活动.

    作者:王晶;张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针刺手法规范化的初步研究

    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采用适宜的针刺手法是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目前的针灸教材中,对针刺手法的阐述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针刺手法进行规范.在多年的针灸临床与教学的基础上,广泛研读了古今有关文献,兹对行针基本手法与基本补泻手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敬请同道指正.

    作者:袁宜勤;海月明;顾星;王泽涛;彭今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自拟平痛方治疗心绞痛30例

    观察平痛方对胸痹气虚、痰浊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将45例随机分为平痛方治疗组(30例)和葛根素静点、冠心办合丸口服对照组(15例),15天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平痛方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效率为73.3%,两组相比平痛方治疗气虚痰浊血瘀型胸痹有较好疗效.

    作者:左玉芹;茹东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黄春林教授妙用中药治疗蛋白尿血尿经验摭拾

    黄春林,男,广东省惠阳市人,1937年2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任广州中医学药大学第二临床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

    作者:施卿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热咳灵口服液治疗咳嗽机理的实验研究

    在止嗽散、桑杏汤等治咳名方基础上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及临床经验而拟定出以紫菀、百部、贝母、板蓝根、连翘等药组成的经验方,研制出新一代清热化痰止咳的中成药--热咳灵口服液.经临床科研验证其疗效可靠,尤其对热、噪咳疗效甚佳.笔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设计并进行了热咳灵的止咳、化痰、消炎等实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鲁家法;邱明义;李波;沈雪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内经》朴素比类思想管窥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黄帝、歧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其内容包括较长时期的多人作品.原书18卷,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作者:林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从六个方面论述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即:改善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减轻兴奋性毒性、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脑缺血的动物模型研究.指出,目前气虚血瘀证脑缺血的研究多数仍采用单纯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不符合中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疾病动物模型,即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键;刘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加减地黄饮子对痴呆大鼠行为学及脑内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采用D-半乳糖拟衰老和在大鼠脑内海马区注射喹啉酸造成海马损伤两者相结合的办法,较好的模拟了AD(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病理过程,并采用古方地黄饮子,结合老年性痴呆的病机进行加减变化,用于造模痴呆大鼠灌胃治疗.结果表明:模型组行为学改变较其它各组有明显差异,有成簇凋亡细胞出现,为模型成功提供了佐证,细胞凋亡参与了AD的病理过程,加减地黄饮子可能会影响到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谢宁;朱向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肝郁气滞型不孕症集要

    从辨证分型治疗、专方专药治疗、中医结合治疗、心理疗法等,论述了中医药治疗肝郁气滞型不孕症.指出,调经是治疗肝郁气滞型不孕症的关键.除药物治疗外,尚须舒畅情怀,调养心身,切忌忧闷焦虑,宜节制房事,适时种子.认为应加强内分泌免疫、病理、药理、毒理的研究,拟定统一诊断、疗效标准.

    作者:曾锦蕙;张玉珍;罗颂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现状及思路简释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其他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红骨髓被脂肪代替,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作者:胡永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活血化瘀汤治疗心肌缺血31例

    为探讨中药活血化瘀汤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将62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活血化瘀汤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心肌缺血总负荷(TIB)、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计分,TIB均显著下降(P<0.05),而活血化瘀汤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活血化瘀汤ET显著下降(P<0.01),而对照组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NO、SOD明显上升(P<0.05),活血化瘀汤组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活血化瘀汤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其作用机理与血管内皮保护效应密切相关.

    作者:宫丽鸿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于氏萎胃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举要

    于氏萎胃宁为于己百教授经验方,以半夏泻心汤为方,旋复代赫汤为辅,随证增损.全方寒热并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标本兼治.可寒热平调,阴阳和谐,升降复常,中气振作.观察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经治疗后,对胃脘饱胀、胃脘疼痛、嗳气、纳呆等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对胃粘膜萎缩、炎症、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获显效21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9%.表明于氏萎胃宁对CAG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邓沂;张士卿;韩涛;于善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纳米中药技术的应用与前景评析

    纳米科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已延伸到原子、分子水平.表明人类科学技术已进入一个新时代-纳米科技时代.从三个方面:即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关于中药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景、对纳米中药技术的应用作了评析.指出,纳米技术问世,提高了药物的制剂水平,也为纳米中药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胡铭;翟延君;刘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医药学术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契机

    近5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时代的变化是极其迅速的,大家都能明显感受到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物理学及其临近学科的长足发展.上个世纪是物理的世纪,通过人类的努力,我们已经开始了对外星系的探察,也开始对地球的污染有效控制,近年来IT技术的发展更是令人目眩.

    作者:王永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哮喘证治的中医药研究摄要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笔者在认真研究中医古代医籍的同时,又融汇贯通现代医学理论及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及疗法,为中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及防治开拓了新的领域,现综述如下.

    作者:郭云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电针足三里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作用与蓝斑核的递质受体关系的研究

    采用霍尔效应原理慢性记录胃运动、胃电的方法.用核团微量注射法探讨蓝斑核内肾上腺素能神红递质和受体是否参与电针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一,蓝斑核内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E),具有加强电针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作用.其二,蓝斑核内注入哌唑嗪(PA),电针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作用部分减弱.其三,蓝斑核内注入育亨宾(YOH),电针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作用无明显改变.提示,蓝斑核内的去甲肾上腺素递质参与电针对胃运动、胃电的抑制作用,并且是通过a1受体发挥作用,与a2受体关系不大.其他递质也参与这种抑制作用.

    作者:王晶;刘志敏;金淑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益气通络丹对缺血缺氧刺激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通络丹治疗缺血缺氧性心血管疾病的机理.方法:用自制的密闭有机玻璃盒抽去氧气造成大鼠VSMC(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血管平滑肌细胞)缺氧环境,同时用低糖培养基造成缺血的环境,从而制成VSMC的缺血缺氧模型.然后用γ-闪烁计数仪测定PKC(Protein kinase C,蛋白激酶C)的活性.结果:缺血缺氧状态下平滑肌细胞胞浆PKC的活性上升(vs正常组P<0.05),但胞膜的PKC活性下降(vs正常组P<0.05),经益气通络丹治疗后胞浆PKC的活性有所下降,而胞膜PKC的活性有所升,都接近到正常的水平(vs正常组P>0.05).结论:益气通络丹对缺血缺氧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调节VSMC的PKC活性有关.

    作者:代方国;王月刚;陈素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