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琳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全部肺癌的80%,为肺癌中常见的类型,其对化疗的敏感性远不如SCLC.铂类药物的出现使化疗疗效有较明显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的有效药物不断开发,如紫杉醇类、喜树碱类及嘧啶类抗代谢药等,其药理机制均针对NSCLC的固有和获得性耐药,对NSCLC的疗效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现综述如下.
作者:姜丽岩;廖美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雌激素调节蛋白PS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各种乳腺癌中的分布以及在雌、孕激素受体的相互关系的价值.方法应用放免法检测68例原发乳腺癌中的PS2含量,同时用DCC方法检测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结果68例乳腺癌组织中的PS2含量从0.6~58 ng/mg蛋白,以≥2 ng/mg蛋白为阳性,阳性率57.4%(39/68),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以≥10 fmol/mg蛋白为阳性,在50例ER(+)病人中有30例PS2(+)(60.0%),而在ER(+)PR(+)22例病人中,PS2阳性率达72.7%,但在ER(-)PR(-)病人中阳性率42.9%,两组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PS2阳性率在乳腺癌病理类型中以及临床TNM分型中未见差异,PS2的阳性率在组织学分级中Ⅰ、Ⅱ级明显高于Ⅲ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2与雌激素受体呈正相关关系,在乳腺癌中PS2水平高则预后好,ER、PR、PS2三项指标全阳性的乳腺癌病人可以作为对内分泌治疗有效的新的亚型.
作者:丁秀敏;何振祥;张文萍;方志沂;赵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腔化疗在晚期卵巢上皮癌(AEOC)不同组别中(残留灶≤1 cm组、>1 cm组)的预后意义.方法对336例AEOC患者以残癌大小作为分层因素进行腹腔化疗作用的回顾性分析,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残癌≤1 cm组有无腹腔化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6个月和36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065,X2=7.39);残癌>1 cm组的生存期差异无显著性.多因素结果显示,腹腔化疗是AEO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之一.结论腹腔化疗明显提高了残癌≤1 cm组的远期生存期,该结果有待于随机化研究证实.
作者:臧荣余;蔡树模;张志毅;翁练斌;陈洁;唐美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肿瘤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肿瘤的发生是由于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中起关键性作用,虽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认识尚属粗浅,但已引发出许多新思路,如基因置换、阻断异常基因等基因治疗,癌基因指导的酶和(或)药物前体疗法等,均在积极研究中.
作者:廖美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中,肺癌成为男子肿瘤中普遍的致命因素.全世界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不断增加,而且女性肺癌的发病率也呈直线上升.当肺癌发现时,65%已属晚期,并且肺癌的生存率和期别有显著相关.
作者:周箴;廖美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性,58岁.因绝经后5年阴道出血2年,加重5天,伴下腹胀痛入院.自述于两年前发现无诱因阴道出血,余无其它不适,未引起重视,服中药无效.曾就诊于妇幼站,自述行手术摘除脱出阴道之肿物,证实为肌瘤,追问病史无书面记载,而两年来阴道出血不断,入院前5天阴道出血量增多,伴血块,经当地治疗症状减轻,但仍有下腹胀痛,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排除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外伤及药敏史.全身体检均无明显异常发现.
作者:李惠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恶性实体瘤的侵袭、转移是治疗失败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阐明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对癌症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系列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
作者:程海霞;曹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HT)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法检测了K56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变化.结果 0.01~5.00μg/ml HHT处理K562细胞3~48小时,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由1.203±0.078下降至0.054±0.017,并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HHT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作者:谢万灼;林茂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声对卵巢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经病理证实卵巢纤维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例(6.0%)为双侧,共53个肿块,8个肿块漏诊,漏诊肿块直径均<3 cm.本组二维超声显示45个肿块,显示率为84.9%.其超声特征:肿瘤切面形态较规则,40例(88.9%)为椭圆形或圆形,38例(84.4%)内部呈较均匀低回声,16例(35.6%)后方伴明显衰减,8例(18%)伴腹水.只有8例采用了彩色多普勒技术,病灶内均见动脉血流,RI均>0.5.本组误诊为浆膜下子宫肌瘤12例.结论卵巢纤维瘤超声表现具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但应注意与浆膜下子宫肌瘤作鉴别,并警惕漏诊可能.
作者:胡香英;许剑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十分困难.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胰腺癌K-ras基因第12密码子点突变率很高,与胰腺癌发生早期关系密切,有望弥补目前临床诊断方法的不足,成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基因标志物.本文就近年来K-Fas基因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尹勇;高乃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周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DR-1基因在结直肠癌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2例结直肠癌组织MDR-1基因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DR-1基因表达阳性率为37.9%,并与患者为男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MDR-1基因是结直肠癌多药耐药的重要机制,MDR-1检测可为临床制定化疗方案及评价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陈家林;詹利永;张燕萍;刘建迪;王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5岁.因发现左上腹无痛性包块,半月来增大迅速,于2000年7月5日入院.查体:T38℃,P 80次/min;R 20次/min,BP 13/10 kPa,发育正常,营养差,皮肤巩膜无黄疸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
作者:朱致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191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进行全身骨核素显像的742例中的191例乳腺癌术后有骨转移者的发病年龄,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ER、PR),骨转移的部位,术后距骨转移的时间、部位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91例骨转移年龄25~73岁,中位年龄41.8岁,35~45岁发病多,1至5年内发生骨转移者占116/191(60.7%),ER阴性者108/138(78.3%),有淋巴结转移者136/191(71.2%).乳腺癌术后距骨转移的平均时间为32.7个月,骨转移部位以脊柱、骨盆为多,分别为51.3%和25.7%.有骨痛者127/191(66.5%),血清AKP异常者109/191(57.1%).结论对病期晚,有淋巴转移,ER阴性的中年妇女应高度重视,术后1至5年内定期作全身骨核素显像,以尽早发现骨转移,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赢得时间.
作者:肖必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β-榄香烯水剂对小鼠脑内接种神经胶质瘤(G422)的治疗作用及β-榄香烯乳剂的镇痛作用.方法小鼠脑内接种神经胶质瘤,分别腹腔注射β-榄香烯水剂及乳剂,观察荷脑瘤小鼠生命周期;以热板法观察β-榄香烯乳剂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β-榄香烯水剂80、60、40 mg/kg能延长荷脑瘤小鼠的生命周期,延长率依次为24.0%、37.0%、36.0%及22.0%;β-榄香烯乳剂20、15、及10 mg/kg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结论β-榄香烯能延长小鼠的生命周期,具有抗G422脑瘤的作用.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具有镇痛作用.
作者:毛连根;耿宝琴;雍定国;王先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及其对化疗的影响.方法检测31例健康志愿者和46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结果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有关八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不同期别患者之间比例Ⅲ期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高于Ⅱ、Ⅳ期患者(P<0.05);化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除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外均有明显降低,与化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不同临床分期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差异(P<0.05);化疗可能有改善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可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
作者:林胜友;孙晓南;叶晓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对93例宫颈腺癌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5年随访率96.8%,5年生存率52.7%,其中Ⅰ B、ⅡA、ⅡB、ⅢA、ⅢB和ⅣA病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68.2%、50.0%、50.0%、23.5%、0%.通过治疗方法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未发现综合治疗对改善预后产生影响,可能与综合治疗者均系较晚期患者有关.结论早期诊断仍然是改善宫颈腺癌的主要方法,通过定期普查,并对有症状妇女进行认真检查,可望提高早期诊断率.对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特别是中、晚期病例行综合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作者:孙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78年我所曾应用间接免疫酶法检测人血清Epstein-Barr(EB)病毒的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IgA/VCA抗体)进行鼻咽癌普查(NPC),该法已广泛用于鼻咽癌血清学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1].
作者:钟建明;廖建;李秉钧;麦稚平;何伟钧;严壮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GSTM1、GSTT1)与大肠癌危险性的综合危险性.方法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综合分析.结果 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的综合危险性(ORs)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80(1.060~1.099),1.377(1.173~1.616).结论 GSTM1、GSTT1基因缺失型可增加大肠癌的危险性,GSTT1缺失型危险性稍高于GSTM1,但均为弱联系.
作者:朱益民;陈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含紫杉醇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38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接受含紫杉醇方案治疗,化疗方案包括紫杉醇+5-FU 19例、紫杉醇+顺铂(DDP)10例、紫杉醇+异环磷酰胺(IFO)2例、紫杉醇+其他化疗药物7例.27例(71.1%)为复治患者.转移部位包括肺、肝、淋巴结和其他部位.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毒性反应.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Ⅲ度和Ⅳ度白细胞减少11例(28.9%).25例可评价疗效,8例PR(RR 32%),包括1例食管癌;3例胃癌;4例结直肠癌.结论含紫杉醇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有效,毒性反应可耐受,可作为难治性或复发的晚期胃肠道肿瘤的二线化疗方案.
作者:李玉升;徐小红;崔成旭;张香茹;扬林;张弘纲;孙燕;储大同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