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国;王正敏
本文对生物传热机制及生物热传导方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混合型的生物热传导模型.针对带有血管的组织建立了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下的组织热传导计算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3-D瞬态温度场分析.同时,根据Sapareto-Dewey方法给出了组织消融量的仿真结果.
作者:陈琦;白景峰;陈亚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对胎儿监护的主要方法是监听胎儿心率,而超声多谱勒测量胎儿心率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方法.但是,由于测量得到的原始信号成分非常复杂,干扰严重,从而使其对胎心率的提取造成很大困难.文章提出一种新的胎音信号处理方法--平均频移自相关方法:先在移动的时间间隔内对超声多谱勒信号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信号的时频分布,然后求对应的每个频谱的平均频率得到多谱勒信号的平均频率曲线,后利用自相关算法从平均频率曲线中提取胎儿心脏跳动曲线.通过模拟仿真和实际信号处理,证明该方法能准确地从超声多谱勒信号中提取胎心率信号.
作者:曹毅;张榆锋;陈建华;施心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 大型治疗设备的综合维修模式医疗设备传统的维修模式是以恢复性维修为主,即在机器发生故障后,通过现象分析原因,排除故障的维修模式.这只是设备维修的一个环节,是无计划的、被动的,不能有效解决机器的潜在故障,提高机器完好率.
作者:杨绍洲;滕召林;沈庆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研究了一种用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的动态成像算法-等电位线反投影法.给出了EIT技术中正向问题计算中的偏微分方程原型、等价变分问题、有限元离散化求解等过程的完整数学描述,并详细描述了等位线反投影法的算法原理和实现过程.
作者:付峰;董秀珍;尤富生;史学涛;刘锐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图像的纹理反映物质的空间分布特性,是医学图像的重要特征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正常和异常CT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和布朗分形模型分析,得到了4个对于正常组和异常组有显著性差异的向量.
作者:童隆正;陈海荣;贺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运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对老年痴呆(AD)患者与同年龄正常人的脑电(EEG)近似熵进行分析.初步表明AD患者头皮各个导联处近似熵均显著低于正常人值.下降的相对幅值达10%~20%左右.研究结果提示:可考虑试用近似熵作为AD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赵丽;万柏坤;綦宏志;杨春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于电刺激听神经方波刺激器的基本设计原理,组成结构和三个主要性能指标,脉宽/相位:25μs/phase,50μs/phase,100μs/phase;电流强度:50μA~4000μA(每50μA一档上、下可调);频率:30次/秒、200次/秒、400次/秒、1000次/秒、1200次/秒、2000次/秒,其特点有人机界面友好,性能稳定,安全性好,无需安装光电藕合器.为研究听神经兴奋性、优化电刺激听神经参数、以及评估电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实验仪器.
作者:刘爱国;王正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眼睑和眼球状态是判断司机是否出现瞌睡和困倦的主要指标,其核心是实时地跟踪和检测眼睑的活动状态和眼球的注视位置,从而辨识出困倦程度,以便报警或提醒司机.当前较为理想的非接触式的检测途径是用摄像技术获取眼部的动态图像,并利用实时图像处理技术,跟踪和分析眼睑状态和眼球的注视位置,目前市场上尚无很成功的产品.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摄像技术实时动态地提取眼睑和眼球状态的新方法.在850nm的红外线照射下,利用瞳孔和虹膜对红外光吸收率的显著差别,引导图像处理区域改变,实现司机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时跟踪眼睛,测量眼睑和眼球状态的分析技术.该方法为检测司机在驾驶中是否困倦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对驾驶员实际录像测量显示该方法是有效的.对汽车司机进行了3次共7.5h的实际驾车测验,跟踪准确率在97.5%,判断测量准确度为97%.
作者:周玉彬;俞梦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在石英晶体的镀金表面,比较用生物素膜、自组装膜的方法,固定单链DNA,并对它们的固定量及其固定后的杂交量、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作者:刘芳;刘仲明;李家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血栓形成与流体力学因素关系密切,用健康成人血样进行的实验表明,Chandler血栓环内血液呈现出三维流动和二次流动状态,在管壁处的剪切应力大.体外血栓形成应考虑血栓环弯曲和内部血液回流因素.血栓环内下弯月面处血栓的形成可能是流速相对较高的流体元冲击下弯月面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所至.当血栓环旋转时间低于10min时,血栓形成不良.15min是血栓形成的佳时间.转速为3.75rpm时,不能形成血栓.
作者:吴明海;孙晓明;管靖华;秦延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SIEMENS Somatom Plus4螺旋CT机是Siemens公司Syno操作界面出来以前的高档高压滑环亚秒螺旋CT扫描机,在近三年的使用过程中,我们遇到过不少故障,现将其中几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时庆;常钧;吴新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诱发电位(EP)信号的检测与分析技术是临床医学诊断神经系统损伤及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从人体体表所得到的EP信号含有大量的噪声,典型的噪声是人体自发产生的脑电图信号(EEG).因此,为利用EP信号诊断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病变,需要从混合信号中去除EEG等噪声.独立分量分析(ICA)是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统计信号处理方法.本文把ICA方法应用于EP信号的噪声消除,并与传统的自适应滤波方法进行了比较.计算机模拟表明,采用ICA方法进行信号噪声分离的结果明显优于自适应滤波方法.
作者:张润烜;邱天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骨修复一直是骨科界的难题之一,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发现细胞的附着与细胞表面的受体及细胞外基质表面的特定位点有关,成骨细胞成骨活性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ar matrix,ECM)有着密切的相关性,ECM的成分包括有机和无机成分两类,对骨形成起着主要作用的有骨形态蛋白(bone morphgenetic proteins,BMP),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层粘蛋白(laminin,LN),波基结合素(vitronectin,VN)等.在骨形成的各个时期均有生长因子参与调节,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β-转化生长因子,酸、硷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多种骨原性生长因子.其中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tor β,TGF-β)尤其引人注目[1].另外,硷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nectin,OC)及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也来源于骨组织细胞的代谢物质,贮存于骨基质中.生物活性材料作为细胞外基质载体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部分生物材料及细胞外基质与骨形成的研究作一综述性报道.
作者:朱明华;曾怡;彭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在引导性再生过程中,非吸收性材料的应用已很广泛.但从临床应用角度讲,此类材料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从而增加了病人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由于胶原膜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能力,并且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现已被应用在引导性再生的研究中.本文就胶原膜及其在引导性再生过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邹海波;安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利用激光扫描仪对15例人体髋骨标本进行测量,得到髋骨表面的完整点云数据;然后采用反求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对点云数据进行分析,后结合优化技术,选用旋转椭球面作为髋臼表面的参数模型.并比较了旋转椭球面和通常采用的球面模型二者的拟合误差,发现旋转椭球面的拟合误差显著小于球面模型的拟合误差,因此,旋转椭球面可以更好地描述髋臼的几何形态,该研究对于改善标准系列化人工髋关节的设计具有实际的意义.
作者:胡鑫;习俊通;顾冬云;金烨;戴克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结肠测压是广泛使用的评价消化道功能的检查手段,对结肠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是其他检查手段不可替代的.但是由于测量肠道压力都是介入性检查,实施起来很不方便,且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对结果的分析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本文对实际采集的结肠压力信号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并与结肠的基本功能相对照.分析结果表明,结肠压力信号中包含着与结肠动力性能相对应的重要特征信息,将为进一步根据结肠压力信号确定其动力性能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迟冬祥;颜国正;王文兴;林良明;张根福;史熠;宋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介绍了一种有效提取大鼠海马锥体细胞放电信号的算法,即利用小波变换能将各种交织在一起的由不同频率组成的混合信号分解成不同频段的信号的特性,采用小波变换,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放电信号进行处理,提取单个锥体细胞放电信号.
作者:朱志茹;隋建峰;高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ARCO.PC.BT-2245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是80年代意大利生产,现在厂家已停止生产多年,但因其经久耐用,使用和维护简单,使用单位还不少.为保证分析质量的准确和仪器正常工作,使用中简单维护十分必要,以下是我们在使用与维护中的一点经验:
作者:段建发;李龙德;卢思治;全民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校园网、医院信息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医院科室网络建设也进入了网络建设的议事日程.从我们的实践来看,由于远程医疗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所以实施切实可行的远程医疗应该从各科室起步,只有充分发挥科室的特色作用,远程医疗的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科室局域网及远程医疗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作者:李志宏;周玉彬;陈必良;王德堂;辛小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血液相容性问题是影响心室辅助装置使用寿命及大量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红细胞破坏和减少血液接触面积是目前可以提高血泵血液相容性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1997年到1999年间研制了叶片为螺旋型且与血液接触面积小的螺旋血泵.血泵由泵体、螺旋叶轮、电机、医用硅橡胶密封圈和轴承等构成.叶轮的大直径为21.8mm,小直径是9.8mm,螺旋叶轮椎角41.8度,泵体大直径30mm,血泵为钛合金材料,体积76ml,总重量220g.体外试验结果显示:1.螺旋血泵的输出是流量4L/min对应的平均压力为100mmHg.2.血泵的表面温度恒定在39℃左右,密封性能良好.3.螺旋血泵的溶血指数NIH为0.085g/100L低于轴流血泵的NIH值0.284g/100L,且未在螺旋叶轮周围未发现任何微小血栓,证实螺旋血泵对血液的破坏明显低于轴流血泵.4.由于密封引起的产热和耗能尚待于改进.
作者:蔺嫦燕;李冰一;姜以岭;王景;阎殿甲;吴汉琨;刘婷;孙衍庆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