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翔;黄群;张武阳;马秦;龙星
目的:制备载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万古霉素(VAN)的多层海藻酸钠(SA)-壳聚糖(CS)微球,并讨论其体外抗感染能力和稳定性.方法:采用滴注法和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多层载药微球;纸片法实验检测微球体外抗感染能力;分别采用ELISA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中VEGF和VAN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微球经过不同条件处理后,通过SEM观察微球表面和截面形态,并分别测定不同条件处理后微球内VEGF和VAN的有效释放量的变化.结果:肉眼观制备出的微球呈类球形;VEGF和VAN的载药量分别为6.63×10-5%和1.39%,包封率分别为72.1%和3.37%;微球溶解后,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2.61±1.01)mm;不同条件处理后,微球直径约为900~1100μm,表面完整,存在少许褶皱,截面呈致密网状结构;不同条件处理后微球内VEGF和VAN的有效释放量均有一定下降.结论:本实验制备的载VEGF/VAN多层微球粒径均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抑菌效果,需低温(-80℃)且避光储存.
作者:徐一驰;赵楚翘;陈楷;刘定坤;金巨楼;孙梦洁;刘志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龋病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变异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的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由膜相关组氨酸蛋白激酶和胞内反式作用因子两个基本成分组成.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可以使变异链球菌感应外界环境变化和调节内部基因表达,这对于维持细菌的生存和毒力调整有重要作用.本文就与变异链球菌应激应答密切相关的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赵新元;崔力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纤维状表面处理方式对牙跟修复后抗折裂强度的影响,为临床纤维状表面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个纤维桩按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20个、喷砂组20个和过氧化氢酸蚀组20个,将其固定于经过纤维桩道准备的离体牙内,采用相同树脂成核行全冠修复后,模拟口腔内部环境给予冷热等环境,经相同环境加载后于电子万能实验机上测试其抗折裂强度,并进行记录.结果:3组离体牙的牙齿长度、牙根长度、颈部颊舌径以及颈部近远中径军无显著差异,无论采用那种表面处理方式,离体牙受硬力后的断裂方式均以牙颈1/3处多见,说明断裂的部位和方式与纤维桩表面处理与否关系不大.喷砂组与过氧化氢酸蚀组的抗折裂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喷砂组与过氧化氢酸蚀组之间的抗折裂强度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喷砂与过氧化氢酸蚀的表面处理方式均能增加纤维桩的抗折裂强度,但两者之间抗折裂强度差异不大,表面处理与否与纤维桩的断裂方式无关.
作者:罗毅;但洪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后牙锁(牙合)是口腔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类型,即上下颌后牙颊舌向关系的异常,严重影响口颌功能、美观、健康.考虑到医疗资源分配、医师自身技术水平及患者自身意愿,很难说某一种矫治方法完全适用于某一病例.医师应充分了解该后牙锁牙合发生的原因后,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改良或设计快速有效安全舒适的方法.本文对后牙锁(牙合)的病因、危害、临床传统矫治方法的不足、改良设计后牙锁(牙合)矫治器所要遵循的要点,治疗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防治做一综述,以及介绍了3种改良新型矫治器的应用,为临床工作选用实用性方法治疗后牙锁(牙合)提供参考.
作者:吴迪;卢静;汪娇娇;王胜国 刊期: 2018年第08期
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对于评估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天然牙的冠根比理论不适用于种植牙,种植牙的冠根比理论指导尚待确立.随着短种植体的广泛应用,种植牙的不同冠根比与种植修复后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机械并发症等的相关性引起了临床医师和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韦颂观;廖红兵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磨耗的牙齿对CEREC Omnicam椅旁系统光学印模咬合接触精确性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2月~2017年6月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按纳入标准选择患者牙列中的84颗下颌第一磨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磨耗41颗,中度磨耗43颗;CEREC Omnicam椅旁系统进行口内光学印模获取咬合接触图像,Canon EOS 60D单反相机记录口内咬合印迹图像,计算CEREC Omnicam系统内图像与相机拍摄图像的咬合接触区域的重叠率,评价口内光学印模咬合接触的精确性,SPSS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磨耗组咬合接触区域的重叠率为(86.68±1.41),中度磨耗组的咬合接触区域的重叠率为(87.60±2.06),中度磨耗组的咬合接触区域重叠率较高,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EC Omnicam椅旁系统对轻度、中度磨耗牙齿的口内光学印模咬合接触的精确性均较高,牙齿磨耗对口内光学印模的咬合接触精确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作者:江辉;曾利伟;邓璐;焦纪兰;詹爱平;李霄夏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纳米纤维支架是具有纳米级别的天然骨分级结构和多孔结构,近年来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骨组织工程由种子细胞、支架和生长因子3个部分组成,其中寻找能够促进细胞长入和引导新骨生长的三维组织工程支架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纳米纤维支架与天然骨细胞外基质形态结构相似,能够促进细胞附着和干细胞分化,所以成为目前促进骨组织再生的理想支架.本文综述了纳米纤维支架制备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黄山;刘红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观察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与Sonic hedgehogxinh(Shh)介导的信号通路促进了髁突过度生长的作用.方法:制备IGF-1高表达表型转基因小鼠模型.将转基因鼠随机分为为5组:Cyclopamine刺激组;NVP-AEW541刺激组;IGF-1刺激组;Cyclopamine+IGF-1刺激组;生理盐水刺激组:空白对照,每组3只.随机选取一侧关节腔自31 d起隔天连续进行上述药物注射,共14 d,注射结束后收获实验侧髁突,固定,比较两侧髁突大小,分析差异性.结果:Cyclopamine刺激组及生理盐水刺激组实验侧与对照侧髁突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VP-AEW541刺激组、IGF-1刺激组以及Cy-clopamine+IGF-1刺激组实验侧髁突小于对照侧髁突(P<0.05).结论:IGF-1介导的信号通路促进了髁突肥大髁突的过度生长.
作者:陈宇翔;黄群;张武阳;马秦;龙星 刊期: 2018年第08期
二磷酸盐(又称双磷酸盐)是一组用于治疗骨质疏松及肿瘤等疾病的药物,临床中可见采用二磷酸盐治疗的患者出现颌骨骨坏死的并发症.二磷酸盐引发颌骨骨坏死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率的报道较多,然而关于其发病原因及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孙晋;张强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定位导板在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牙颌面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8~32岁,平均24.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Mimics16.0,重建出上颌骨和下颌骨的三维模型,用3-matic 9.0设计定位导板,在上颌Le Fort I型截骨线的上方骨壁厚的位置选4个点作为标志点,利用这4个标志点来定位上颌骨术后的位置,设计好后采用光敏树脂用三维打印机打印制作,在术中应用.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新的方法行正颌手术,上颌骨模拟位置和术后实际位置绝对差异的平均值小于1 mm,患者对术后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初步的结果显示此技术定位上颌骨精确,可在临床应用.
作者:何锦泉;黄珞;欧阳可雄;张君伟;陈伦秋;朴正国 刊期: 2018年第08期
背景:评估光导荧光技术辅助诊断隐裂牙的可行性,探讨隐裂牙诊断新技术.方法:37例通过咬诊、显微镜等检查确诊为隐裂牙的患牙纳入本实验,使用DIAGNOdent 2190对患牙进行光导荧光检查,记录荧光指数.用相同方法检测对照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隐裂组和对照组荧光指数.结果:隐裂组和对照组荧光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隐裂组患牙的荧光指数均位于早期龋范围.结论:光导荧光技术可以用于辅助诊断隐裂牙;隐裂牙裂纹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早期龋,荧光指数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和判断预后的依据.
作者:陈功培;俞青;杨卫东;杨亚萍;华芳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女性患者上颌磨牙近远中倾斜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30例及个别正常牙合10例治疗前CBCT数据,以眼耳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测量上颌磨牙倾斜度,并将患者测量项目与个别正常(牙合)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骨性Ⅱ类高角、均角和低角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测量项目与下颌平面角及(牙合)平面角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FH平面、腭平面及(牙合)平面为参考平面时,骨性Ⅱ类U6较个别正常(牙合)更加远中倾斜.以腭平面及FH平面为参考时,骨性Ⅱ类低角组到高角组,U6有远中倾斜趋势.以(牙合)平面为参考时,U7在高角组到低角组有远中倾斜趋势.结论:为代偿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不调,骨性Ⅱ类错(牙合)U6有远中倾斜.骨性Ⅱ类U6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代偿性远中倾斜,但U7远中倾斜趋势不明显.无论何种骨性Ⅱ垂直骨面型,U6代偿性倾斜移动以维持咬合力沿牙齿长轴传递.
作者:李军;王紫仪;张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根尖孔大小对牙髓组织再生及牙齿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收集因正畸拔除的牙根发育完成、无牙根折裂的单根下前磨牙,离体牙截冠后,保留12 mm牙根,随机分为5组,每组25颗牙,根管预备至不同主锉号数,分别为30#、40#、60#、80#及100#主锉组,其中30#主锉组为对照组.体外培养人牙髓干细胞并接种于0.25%水凝胶支架中,将其分别注入不同主锉预备过的根管内,每组均取5颗牙,其牙根于Transwell小室分别培养14、21、28 d,提取水凝胶中细胞的总RNA,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检测;每组余下的10颗牙,其牙根冠部封闭后植入裸鼠皮下,28 d后取出,5颗进行组织学观察,5颗进行静态载荷实验.结果:Real-time PCR检测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的表达,第28天时,各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40#主锉组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组织学分析表明,30#、40#、60#主锉组均未见连续的牙髓样组织形成,80#、100#主锉组可见组织形成,但未表现出典型牙髓样组织结构.静态载荷实验结果表明,40#主锉组的平均抗压载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它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尖孔预备至100#(1 mm)以内时,根尖孔大小对牙髓组织再生没有明显影响,但根尖孔预备大于40#时,抗压强度明显下降.
作者:李静;孔丽欣;沈帅;王璐瑶;牛玉梅;潘爽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Nacera两种氧化锆的透明度和与Vita标准比色板A2色片的色差.方法:用CAD/CAM(computer aided design&manufacturing)将彩晶高透(Nacera Pearl)和彩晶低透(Nacera Shell)的氧化锆块加工成不同厚度(0.5、0.8、1.0、1.5 mm)的圆盘形核心瓷块,然后在核心瓷上烧结厚度分别为1.0、0.7、0.5、0 mm的A2饰瓷(Noritake Kizai Co,Ltd,Nagoya,Japan),后上釉.共制作40片直径为10.0 mm、总厚度为1.5 mm的氧化锆基底瓷片(n=5).采用PR-655分光光度计测量试件在标准黑白板及4.0mm厚Dentin色树脂背景下的色度值,用来计算试件的相对透明度(translucency parameters,TP)值和与Vita Lumin Vacuum比色板A2色片的色差(△E).结果:Nacera Shell组的TP值明显小于Nacera Pearl组.Nacera Pearl组随着核心瓷厚度增大,试件颜色与A2色片的色差变大,而Nacera Shell组的色差变化相对较小.结论:Nacera品牌的两种氧化锆均能较好地模拟比色板A2色片的颜色,但并非透明度越高的氧化锆终修复颜色越好.
作者:周愚非;李清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比较生长发育高峰期牙弓狭窄者快慢速扩弓治疗后牙齿的移动方式.方法:选取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牙弓狭窄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应用CBCT成像技术对扩弓前后进行扫描并三维重建,测量牙齿及腭中缝的变化并做统计分析.结果:快速扩弓组牙冠间距离较慢速扩弓组增加小,牙根间距离增加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颌扩弓治疗牙齿发生整体移动和倾斜移动,快速扩弓组中牙齿整体移动大于慢速扩弓组.
作者:刘俊玲;李洪发;闫卉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瓷贴面作为常规的牙体修复技术具有微创、磨切牙体组织少、美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在口腔修复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瓷材料、制作工艺及粘接材料的发展,确保了瓷贴面的长期临床疗效.本文从瓷贴面修复的适应证、牙体预备形式、制作方法、美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临床预后等方面,结合近几年相关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作者:陈小冬;邢文忠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分析龋影响牙本质折射系数变化.方法:选取4颗无龋坏和15颗颌面牙本质龋下颌第三磨牙.垂直牙冠长轴制备厚度为300~500μm的10个无龋和15个龋影响牙本质切片,分别纳入对照和研究组.使用micro-CT和自建OCT扫描切片并重建其三维数字模型.应用基于改良canny边界提取技术的光程通路法分析无龋和龋影响牙本质切片折射系数;通过对比牙本质切片和参考体(K2 HPO4液)的X线灰度值,计算龋影响牙本质矿化密度.结果:由参考中心点到釉牙本质界,无龋牙本质折射系数先增大而后减小,均值为1.578;龋影响牙本质折射系数无明显变化,均值为1.507,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龋影响牙本质折射系数和矿化密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趋势(P<0.001).结论:龋引起牙本质折射系数发生改变.矿化密度是导致牙本质折射系数下降的重要因素.
作者:丁江峰;高青枫;陆敏华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正畸治疗对下颌髁突肥大术后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并探讨其术后关节的稳定性.方法:下颌髁突肥大高位切除术后转诊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7~34岁,平均21.2岁,采用固定或隐形正畸治疗,种植钉压低患侧上颌后牙.术前、术后及正畸后进行颞下颌关节功能对比,常规拍摄锥形束CT(CBCT),头颅定位侧位片,Tc99 m_MDP颌骨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检查,着重测量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术前患侧和健侧比较关节间隙(包括前间隙、上间隙及后间隙)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后及正畸后各关节间隙手术侧与非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髁突高位切除术联合术后正确的正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由于髁突肥大导致的颜面及错(牙合)畸形以及由此引发的颞下颌关节障碍,正畸治疗后髁突回到关节窝正常位置,患侧髁突改建,稳定性较好.
作者:梁昌富;陈国新;肖秀凤;孙辉;郑雅蕾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对比不同关节CBCT图像分割算法的准确性和临床可用性,获得TMJ-OA关节结构理想的优化分割算法.方法:对46侧TMJ-OA髁突及46侧健康成年人髁突应用MIMICS 14.11软件重建髁突三维模型,分别采用手工分割法、阈值分割法及基于主动轮廓模型和区域生长的混合分割算法,对髁突进行图像分割.比较3种方法在髁突体积、表面积、分割时间及分割轮廓线的可调性、自适应性及软件界面友好度的差异.结果:对T MJ-O A组和正常对照组,混合分割算法重建的髁突与手工分割法均无统计学差异,阈值分割法重建髁突尺寸显著比其他两种方法小.混合分割算法较其他算法具有分割快、临床可用性高的优势.结论:基于主动轮廓模型和区域生长的混合分割算法在TMJ-OA CBCT图像分割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可用性,优于目前临床常用的单一分割算法.
作者:吕佳虹;许跃;张志光;林韩 刊期: 2018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锶或锌加入电化学沉积钙磷涂层后对类破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以电化学沉积钙磷涂层为对照组,与加入锶或锌的电化学沉积钙磷涂层相比较.3种涂层分别接种RAW264.7细胞培养8 d,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培养6 d后的增殖情况,同时检测细胞培养8 d后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活性.结果:3种涂层接种RAW264.7细胞后,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第4小时时加入锌的钙磷涂层其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第2天时的细胞增殖指数低于其他两组(P<0.05).第14天的TRAP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锌电化学沉积钙磷涂层促进破骨细胞的粘附,但加入锶或锌对类破骨细胞在电化学沉积钙磷涂层表面的增殖和分化无影响.
作者:龙甜;程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