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响应面法优化IgY抑制具核梭杆菌增殖的研究

许啸晨;王芳;罗鑫龙;周喻;郭锐华;吴文惠

关键词:响应面优化, 具核梭杆菌, 免疫球蛋白Y, 增殖
摘要:目的:利用响应面法研究免疫球蛋白Y(IgY)影响口腔唾液模拟环境中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的生长繁殖特性,发现F.nucleatum终菌落数与培养时间、F.nucleatum初始接种浓度和IgY剂量的关系.方法:以F.nucleatum终菌落数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法对回归方程的分析,得到各因素佳条件,优化后的条件重复试验3次,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以2×106 CFU/mL初始浓度接种F.nucleatum、181 mmol/L剂量给药IgY,培养时间6h得到终菌落数4.52×104CFU/mL,与预测值相对误差小于5%,方差分析表明模型P值显著,缺失值P值不显著,理论值与实测值拟合度良好,优化后F.nucleatum终菌落数显著降低.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结果表明IgY能显著抑制口腔唾液模拟环境中具核梭杆菌的增殖,回归模型能够预测IgY影响口腔唾液模拟环境中F.nucleatum增殖的特性.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颌骨骨髓炎中IL-17、IL-6和IL-1β的表达

    目的:对化脓性及放射性下颌骨骨髓炎患者病变骨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17、IL-6和IL-1β在2种不同病因的颌骨骨髓炎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取化脓性及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患者病变骨组织做样本,HE染色观察局部骨组织的结构,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组织中IL-17、IL-6和IL—1β的表达情况,与健康骨组织作对比.结果:IL-17、IL-6在化脓性颌骨骨髓炎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局部组织中IL-17、IL-6的表达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化脓性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局部骨组织中IL-1β的表达水平与正常骨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而在2种骨髓炎中的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IL-17、IL-6在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成骨与破骨失衡中可能有更重要的作用,而与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关系不密切.IL-1β是颌骨骨髓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俊英;撒国良;刘志康;何三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效能的体外研究

    目的:比较3种根管封闭剂根充后的根尖封闭效能,为临床工作中选择恰当的根管封闭剂减少微渗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单根管恒牙40颗,采用Crown-Down技术根管预备至F3号后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即:A组(iRoot SP)、B组(AH-Plus)、C组(RoekoSeal)分别配伍连续波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一个对照组:D组(空白组)不使用根充糊剂仅热牙胶充填根管(每组10颗).根管充填后待糊剂完全固化,使用印度墨汁行微渗漏染色实验、3%硝酸脱矿、不同浓度乙醇梯度脱水、制成透明牙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染料渗入根尖部的长度.扫描电镜下观察根充材料与根尖区根管牙本质内壁间的密合程度.结果:4组间根尖部微渗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发现A组染料的渗入长度小于B、C、D组,且与B、C、D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染料的渗入长度大于C组,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显示:iRoot SP组充填材料与根尖区根管牙本质内壁间的密合程度好.结论:在本体外实验条件下提示新型根管封闭剂iRoot SP能够有效减少根尖微渗漏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葛翘诚;尹艳娇;丁欣欣;吴佩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4种充填方法对椭圆形根管根尖超填及封闭性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4种根管充填方法对椭圆形根管根尖超填及封闭性能的影响.方法:88颗离体椭圆形单根管前牙于颈部截冠,Mtwo镍钛锉预备根管至35# 04锥度,取80颗标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20颗,分别进行Gutta-Flow常温流动牙胶根管充填(GuttaFlow组),热牙胶连续波根管充填(热牙胶组),冷牙胶侧方加压根管充填(冷侧压组),iRoot SP单尖法根管充填(iRoot SP单尖组),记录根管充填过程中每组每颗牙的根管超填情况,取每组恰填12颗,采用透明牙染色法检测各组根尖微渗漏情况.结果:常温流动牙胶组和iRoot SP单尖组根管超填率较高.染料渗入长度常温流动牙胶组<热牙胶组<冷侧压组< iRoot SP单尖组.常温流动牙胶组与冷侧压组及iRoot SP单尖组间,热牙胶组与冷侧压组及iRoot SP单尖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椭圆形根管中,GuttaFlow常温流动牙胶根管充填及热牙胶连续波根管充填具有较好的根尖封闭能力,但GuttaFlow常温流动牙胶根管充填超填率较高.

    作者:黎景景;陈苏蕾;李俊亮;钱雅洁;高雅凡;杨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应用QPCR验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目的:探求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癌变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为阐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关键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前期基因芯片的分析数据,筛选出10个候选基因CXCL8、CXCL1、PTPRZ1、WDR66、DKK1、COX6A2、ATP1A2、TPM1、ABCA8、MIB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检测在OSF癌变组织12例、非OSF癌变组织10例和正常组织8例中候选基因mRNA的表达.用2-ΔΔCT法分析比较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XCL1、PTPRZ1在OSF癌变的颊粘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非OSF癌变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TMP1在OSF癌变的颊粘膜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非OSF癌变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CXCL1、PTPRZ1、TPM1基因对OSF癌变的早期诊断有意义,可望成为OSF癌变的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王媛;翦新春;刘德裕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锥形束CT评估上颌窦侧壁开窗术术中出血风险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观察上颌窦外侧骨壁内血管位置、直径大小,判断引起出血风险大小,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6~2017年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拍摄CBCT的上后牙缺失患者104例(共208例上颌窦),观察血管至上颌窦底在外侧壁的距离与开窗范围关系,判断开窗时引起出血风险大小.结果:血管至窦底在外侧壁的平均距离(8.26士3.43) mm,血管位于开窗范围内,有损伤风险占26.4%,能引起明显出血占2.2%.结论:在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术中,损伤血管引起明显出血概率较低,窗口上界至上颌窦底在上颌窦外侧壁的距离在7mm以内属于安全范围,术前通过CBCT能更好的避免损伤血管风险.

    作者:李濠吉;刘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NF-κB非经典途径IKKα调控的Maspin在人牙周膜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NF-κB非经典通路IKKα调控的Maspin在HPDLCs中的表达.方法:组织块法原代培养HPDLCs.倒置显微镜及SP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来源.免疫细胞化学定位Maspin在HPDLCs中的表达.实验分空白对照组(NC)、LPS1-4组(LPS终浓度为0.1、1、10、50 mg/L).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LPS刺激下HPDLCs中Maspin、IKK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分泌.结果:Maspin在正常与LPS刺激的HPDLCs中均呈胞浆表达.随着LPS浓度增加Maspin蛋白表达下调,LPS1-4与NC组相比(P<0.05);IKKα蛋白表达上调,LPS1-4与NC组相比(P<0.05).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趋势相同.同时,二者相关性分析可知,Maspin与IKKα mRNA及蛋白表达呈负相关.Elisa结果显示TNF-a、IL-1β随着LPS浓度增加分泌增加,且与Masp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Maspin在HPDLCs中呈胞浆表达,LPS可介导HPDLCs中Maspin表达下调,与TNF-α、IL-1β呈负相关,且Maspin表达下调可能经由NF-κB非经典途径IKKα调控.

    作者:王锦华;张芳;李霞;陈庆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自组装纳米粒子防龋疫苗的免疫效能

    目的:研究自组装纳米粒子防龋疫苗Glu-FTH以及Glu+Poly(I:C)(联合应用佐剂Poly(I:C)与抗原Glu)对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将Glu-FTH、Glu、Glu-FTH+Poly(I:C)、Glu+Poly(I:C)、FTH、PBS经鼻黏膜滴注免疫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唾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Glu-FTH、Glu、Glu-FTH+ Poly(I:C)、Glu+Poly(I:C)均可有效提高小鼠血清中抗GluIgG水平;Glu+ Poly(I:C)和Glu可有效提高小鼠唾液中抗Glu sIgA水平.结论:防龋疫苗Glu-FTH具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佐剂Poly(I:C)与抗原Glu联合应用可引发较强的免疫反应.

    作者:叶倩琳;李祯;曹茜茜;刘畅;樊明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青少年Ⅱ类骨面型非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结构变化的三维研究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非拔牙固定矫治后上气道的三维变化.方法:对15例Ⅱ类骨面型采用非拔牙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均在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应用Dolphin 11.5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分析此类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值及上气道的三维改变.结果:Ⅱ类骨面型非拔牙矫治后,除下切牙较唇倾外U1-L1(P<0.05),颅颌骨其他相关测量项目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上气道矢状径骨性鼻咽宽度增加PNS-UPW(P<0.05),上气道的总截面积,口咽段小截面积,鼻咽、腭咽、舌咽截面积测量项目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上气道的总体积、腭咽、舌咽则均显著增大(P<0.05)、即上气道鼻咽部轴面变窄,而腭咽、舌咽部由扁平变为椭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重叠显示:非拔牙矫治后患者的颏部发生了向前生长,而上气道整体发生了向后生长.结论:非拔牙矫治后患者仍按原有骨面型生长,颏部发生了明显向前生长,改善了患者的面型;能使上气道增大,一定程度改善呼吸功能;上气道的生长方向为整体向后生长.

    作者:杨彩霞;李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全冠与嵌体修复对牙周组织的影响研究

    目的:定量研究嵌体和全冠修复根管治疗后磨牙与前磨牙牙齿外形改变量,以及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要根管治疗的牙周组织健康和慢性牙周炎的患牙各30例,完善根管治疗后,随机各取15例进行嵌体或全冠修复.口外扫描仪扫描同一患牙修复前后石膏模型,Geomagic Qualify12.0将三维模型数据两两进行佳拟合对齐和3D比较,计算配对数据间的平均偏差(averaged errors,AE).ELASA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龈沟中液弹性蛋白酶(elastase,EA)及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变化.结果:1.用全冠修复的患牙外形形态于颊侧近合面1/2,近龈端1/2及舌侧近龈端1/2改变量大于嵌体修复患牙的改变量,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慢性牙周炎患牙经牙周基础治疗一年后龈沟液中前列腺素E2和弹性蛋白酶浓度明显降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健康患牙无明显改变.结论:全冠修复对牙齿原有外形在颊舌侧改变量大于嵌体修复,但并未对牙周组织产生明显影响.慢性牙周病患牙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牙周状态明显改善.

    作者:王傲晨;李秋红;白静;李贝贝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甲状旁腺素相关肽核定位序列和C-末端缺失对小鼠下颌骨发育的影响

    目的:研究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arathyroid hormone relative peptide,PTHrP)核定位序列和C-末端缺失对小鼠下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使用CT扫描三维重建、HE染色、总胶原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等方法对PTHrP敲入(PTHrP knock in,PTHrP KI)小鼠(PTHrP KI组,n=10)和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的下颌第一磨牙的差异.结果:WT小鼠成骨细胞密度、下颌骨相对骨量、ALP阳性面积、一型胶原(collagen-I)阳性面积均明显高于PTHrP KI小鼠,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HrP KI小鼠下颌骨p16,p21和p2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WT小鼠,Ki-67蛋白表达水平低于WT小鼠,并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HrP核定位序列和C-末端缺失导致了成骨细胞减少,抑制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矿化,从而导致了小鼠下颌骨的发育障碍.

    作者:刘洪;颜成东;蒋尚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上颌前牙外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正畸舌侧扣结扎(A)、牙弓夹板(B)、正畸片段直丝弓(C)、麻花丝树脂粘结(D)用于外伤松动前牙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同期对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137例连续病例(4~14岁),随机采用(A)正畸舌侧扣和0.25 mm金属丝结扎、(B)带钩金属夹板和0.4 mm金属丝结扎、(C)直丝弓托槽和圆弓丝、(D)0.2mm结扎丝对折三次形成麻花丝后用树脂粘结进行固定,测量松动牙的愈合情况、牙龈指数、操作时间、材料脱落牙数和舒适指数,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D组的有效固定患者数显著高于B、C组(P<0.05);A、C组的牙龈指数显著低于B、D组(P<0.05);A、B组的操作时间显著低于C、D组(P<0.05);A、C组的材料脱落牙数显著少于D组(P<o.05);A组的舒适指数显著优于B、C、D组(P<o.05).结论:正畸舌侧扣结扎固定是一种更高效舒适、易操作的松动前牙固定方法.

    作者:傅露;操亚波;谷子芽;林新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技术用于口腔微生物的初步鉴别

    目的: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健康青年口腔微生物进行初步的鉴别.方法: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30个健康青年口腔分离提取到的50株典型菌株进行指纹图谱数据采集,采用求平均、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处理图谱后进行聚类分析与标准菌株进行比较.结果:在特征谱区:3000~2800,1500~1400,1200~900 cm-1下,分离菌株与各标准菌株相比得到很好地归类.结论: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具有准确,快速,方便,时效等优点,可以为口腔微生物的初步鉴别提供一个可靠地的方法,对临床许多可能由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具有指导意义,以便建立口腔微生物群落疾病预警系统.

    作者:蔡叶;杨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口腔医学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

    目的:调查口腔医学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现状,根据结果提出应对措施.方法:抽取辽宁省某医科大学230人进行问卷调查,现场回收调查问卷,并结合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口腔医学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口腔医学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总均分为(3.93±0.45)分,其中健康自我管理行为维度为(3.35±0.66)分,健康自我管理环境维度为(3.90±0.62)分,健康自我管理认知维度为(4.51±0.47)分;口腔医学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相关性分析显示家庭支持、是否为独生子女、居住地、家庭月收入、父母亲学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医学生健康自我管理呈现”高认知、低行为”的状态,口腔医学生健康自我管理能力与家庭支持、是否为独生子女、居住地、家庭月收入、父母亲学历有相关性.

    作者:冯雪峰;陈剑锋;赵赫;赵昕昊;林朝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利用新媒体进行口腔健康指导对重庆市城镇居民牙周健康习惯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析“健康口腔、幸福家庭”二期项目实施中,利用新媒体进行口腔健康指导对重庆市沙坪坝区居民牙周健康习惯养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方法,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0户家庭填写问卷调查.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及专业辅导的方式向居民科普牙周健康知识,对200户家庭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干预前后牙周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保护牙周健康的行为习惯养成给予分析研究.结果:1)牙周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口腔健康指导干预前后各年龄组人群牙周健康知识知晓度显著增加.2)牙周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情况:12~35岁和36~60岁人群干预前后每天刷牙次数显著增加;各年龄组人群临睡前刷牙的习惯养成明显改善.结论:利用新媒体进行口腔健康指导对于沙坪坝区居民提高牙周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保护牙周健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岳;易大莉;周亮;刘虹宏;李兰馨;邓丽君;寇婷婷;蔡江文;周继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不同操作过程对心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监测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患者心率变化,评估患者对不同手术操作过程的焦虑强度.方法:60例患者局麻下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率.比较麻醉注射、切开翻瓣、涡轮机使用、锤击、牙挺使用、牙钳使用、缝合操作过程中患者心率变化以评估其焦虑强度.结果:麻醉注射、锤击、牙挺使用、牙钳使用操作过程中心率明显升高,且随着锤击、牙挺使用操作时间延长心率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心率变化显示患者对麻醉注射、锤击、牙挺使用、牙钳使用操作过程焦虑强度较大,且与操作持续时间相关.

    作者:洪小伟;王志勇;王育新;赵苏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响应面法优化IgY抑制具核梭杆菌增殖的研究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研究免疫球蛋白Y(IgY)影响口腔唾液模拟环境中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的生长繁殖特性,发现F.nucleatum终菌落数与培养时间、F.nucleatum初始接种浓度和IgY剂量的关系.方法:以F.nucleatum终菌落数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进行优化,通过响应面法对回归方程的分析,得到各因素佳条件,优化后的条件重复试验3次,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以2×106 CFU/mL初始浓度接种F.nucleatum、181 mmol/L剂量给药IgY,培养时间6h得到终菌落数4.52×104CFU/mL,与预测值相对误差小于5%,方差分析表明模型P值显著,缺失值P值不显著,理论值与实测值拟合度良好,优化后F.nucleatum终菌落数显著降低.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结果表明IgY能显著抑制口腔唾液模拟环境中具核梭杆菌的增殖,回归模型能够预测IgY影响口腔唾液模拟环境中F.nucleatum增殖的特性.

    作者:许啸晨;王芳;罗鑫龙;周喻;郭锐华;吴文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17β-雌二醇通过激活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诱导牙髓干细胞成牙本质分化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E2)调节牙髓干细胞(DPSCs)成牙本质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人DPSCs施加1μmol/L E2刺激,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成牙本质分化标志性基因及下游相关因子表达变化,阐明E2调节DPSCs成牙本质分化的机制.结果:E2上调DPSCs中DSPP和DMPl mRNA表达和ALP活性,增强DSPP在细胞中的染色强度,促进DPSCs的成牙本质分化.在E2诱导的DPSCs成牙本质分化过程中,E2激活Runx2活性,RNA干扰Runx2明显减弱DSPP和DMPl mRNA表达以及DSPP染色强度.结论:雌激素E2部分通过激活Runx2活性促进DPSCs的成牙本质分化.

    作者:季洋;孔涛;唐雪鹏;李适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某市戒毒人员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目的:调查戒毒人员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发病特点,并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某市强制戒毒中心的199名吸毒人员进行TMD相关的问卷调查及专科检查.结果:1)57.79%的戒毒人员自述在过去3个月内出现过弹响、颌面部疼痛及下颌运动障碍等TMD症状,其中颌面部疼痛发病率高达42.72%;2)40.70%的戒毒人员存在TMD阳性体征,其中关节杂音28.14%、开闭口型异常13.57%、颌面部压痛/运动痛10.55%;3)吸毒时间长短与TMD症状、体征之间未见紧密联系,但存在紧张焦虑、紧咬牙者自述TMD症状及颌面部疼痛发生的几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作为一种多病因疾病,TMD与吸毒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与吸毒相关的紧张焦虑、紧咬牙可能是TMD的危险因素.

    作者:孙东亮;叶涛;苗辉;于世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巨噬细胞在材料诱导成骨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目的:对巨噬细胞在材料诱导骨形成中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巨噬细胞在促进成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生物材料的颗粒大小及表面形貌均可通过影响巨噬细胞的形态及功能进而影响在骨诱导过程中的作用.结论:掌握巨噬细胞在骨诱导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对于准确评估生物材料是否具有骨诱导性及优化骨替代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明政;肖宇;吴珍珍;包崇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长链非编码RNAs与细胞分化

    随着遗传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曾被称为转录”噪音”的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LncRNAs在生物体各种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证实,LncRNAs通过信号分子、诱饵分子、引导分子、支架分子等方式,对遗传、转录及转录后等进行水平调控,如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本文就LncRNAs与细胞分化的关系作一综述,包括LncRNAs与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及分化、与神经细胞分化、与肌肉分化、与成骨细胞分化的机制,以及LneRNAs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

    作者:吴文桢;王开娟;王家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