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燕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头颈部肿瘤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作为合成蛋白质的直接模板,在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口腔肿瘤中的mRNA有差异性表达,本文就mRNA表达的影响因素及口腔鳞状细胞癌中mRNA差异表达的研究进行一综述.
作者:俞力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MX-53明胶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工艺及其抗炎作用.方法:采用两步去溶剂法制备PMX-53明胶复合纳米微粒,SEM观察载药微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分散度;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载药微粒包封率、载药量及缓释规律.体外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与牙龈素共培养模拟炎症环境,观察载药微粒抗炎效果,实验分阴性对照组、牙龈素组、牙龈素+PMX-53(1 mg/L)组及牙龈素+载药微粒(4.17 g/L)组,培养48 h,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介质IL-1β和IL-6水平.结果:SEM显示PMX-53明胶复合纳米微粒形态圆整,分散度好,直径40~60 nm载药微粒占51.24%,载药量达0.24 mg/g,包封率46.2%,且PMX-53明胶复合纳米微粒药物释放时间达7d.ELISA检测结果显示,体外细胞培养48 h后,牙龈素组的IL-1β和IL-6分泌量较阴性对照组增加,而牙龈素+PMX-53组和牙龈素+载药微粒组的IL-1β和IL-6分泌量均较牙龈素组减少,其中牙龈素+载药微粒组的IL-6分泌量明显减少.结论:制备的PMX-53明胶复合纳米微粒体外抗炎作用好.
作者:李娜;倪世磊;侯玉帛;刘歆婵;唐秋玲;潘佳慧;李格格;于维先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检测MT01对牙周致病菌Pg感染的成骨细胞MG63细胞内特异性成骨相关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探讨MT01对感染状态下成骨细胞成骨分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生长状态稳定的人成骨样细胞MG63接种于6孔板,分别加入质量浓度1 mg/L的特定序列寡核苷酸MT01和等体积PBS,共孵育3h后,加入感染复数MOI=100∶1的Pg菌悬液(对照组加等体积PBS).即实验分为:MT01+Pg、MT01、Pg和空白对照4组,Real-time PCR检测2、4、6、8、12、24 h特异性成骨相关因子Runx2,SP7 mRNA的表达.结果:在有无Pg感染的状态下,MT01均可上调成骨细胞MG63细胞内成骨相关因子Runx2,SP7 mRNA的表达,但在不同时间点,MT01调控Runx2,SP7 mRNA表达上调的能力存在差异.结论:MT01可以促进牙周致病菌感染下的成骨细胞的成骨向分化.
作者:周岳;申玉芹;高涵;刘引;于海蛟;林崇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临床成功的因素.方法:选择固定正畸治疗中的种植微种植钉患者114例,微种植钉253颗.应用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统计方法对15个与微种植钉种植失败有关的指标(性别、年龄、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植入部位、上下颌骨、软组织类型、口腔卫生状况、种植体长度和直径、植入方式、植入角度、加载时机、加载强度、临床用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种植成功224颗,16例共计29颗脱落失败,种植成功率88.54%.年龄、口腔卫生情况、垂直骨面型和上下颌骨是影响微种植钉成功的独立指标(P<0.05).结论:为了减少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的失败,要对患者加强口腔卫生的宣教和监督,特别是对年轻(尤其是<12岁)的高角患者的下颌植入时.
作者:曹小青;张莉;刘龙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探索改良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瓣移植技术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30颗因外伤无法保留的上前牙,即刻种植时采用腭侧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瓣覆盖种植区,唇侧嵌插在半厚瓣下,观察术后临床效果.结果:30颗种植体即刻种植时,软组织创口均可达到无张力关闭.移植瓣成活率达96.67%.终修复时,粉红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达12.20分.修复后半年近远中龈乳头、软组织外形及PES较修复完成时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修复后1年与半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联合改良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瓣能够无张力关闭种植创口,修复后粉红美学效果良好.
作者:王群;胡芳芳;甘朝兵;陆钰;康林;吴海珍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侵袭对4种复合树脂粘结界面老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种大块充填复合树脂和2种传统复合树脂,将4种复合树脂材料试件浸入菌液内孵育14 d,之后对试件进行超声清洗,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粘结面裂隙面积占总粘结面积的百分比,以了解粘结表面破坏情况;在每组中选取2个样本,使用离子溅射仪喷金,喷金后的标本用导电胶固定在标本台上,用扫描电镜观察对比4种材料粘结面破坏情况.结果:4种复合树脂在变形链球菌侵袭下具有不同形式的破坏,粘结破坏程度各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SDR对应的级别平均值大,Z350稍微大于P60和Tetric N-Ceram Bulk Fill;P60与Tetric N-Ceram Bulk Fill,粘结面破坏均位于粘结面与牙本质间,树脂Z350和SDR裂隙产生在粘结面与树脂间.结论:变形链球菌在短期内可破坏复合树脂表面及粘结界面,成分不同破坏方式不同,破坏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作者:王南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下颌第三磨牙发育形成情况与下磨牙后间隙的相关性,预测牙弓后端间隙的生长潜力,为临床错(牙合)畸形的矫治计划的设计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取在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就诊的8~18岁符合纳入标准的初诊患者所拍摄的CBCT 129例(女性67人,男性62人).对不同性别参照Nolla法的牙龄判断标准对下颌第三磨牙发育情况进行分期,并于CBCT影像上测量下颌第一磨牙后间隙,计算下颌第三磨牙牙龄与磨牙后间隙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组之间第一磨牙后距离存在差异,女性:(16.89±3.25) mm;男性:(15.74±2.97) mm,女性大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组间年龄、牙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下颌第三磨牙牙龄与第一磨牙后距离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60,P<0.001).结论:可通过评估下颌第三磨牙牙龄来预测下颌牙弓后段生长间隙潜力,为矫治计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范雅儒;赵浩然;刘海霞;骆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上皮型黏附分子E-钙粘素mRNA在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4NQO饮水法诱导大鼠舌鳞状细胞癌发生,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组织标本中E-钙粘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大鼠舌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E-钙粘素mRNA表达降低;上皮单纯增生组、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组、中度和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组、鳞状细胞癌组4组标本中E-钙粘素mRNA的表达量分别是上皮正常组标本中的0.453541倍、0.207062倍、0.190954倍、0.180987倍,且鳞状细胞癌组与上皮正常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E-钙粘素mRNA表达随着病理分级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E-钙粘素mRNA表达变化是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作者:谭红;毛亮;王敏;廖鹏程;聂敏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调查患者对Beyond冷光美白疗效的满意程度,比较不同种类变色牙Beyond冷光美白疗效,检验评价漂白疗效的Vitapan Classical色阶记数法的效能.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4年1月就诊的Beyond美白冷光患者57例,用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评价治疗效果,同时请患者本人对治疗效果评分.结果:四环素牙漂白前后色阶数的变化为(0.85±1.91),患者的评分为(6.69±1.03),均低于氟斑牙(分别为3.69±2.91和7.42±1.42)和黄牙(分别为4.61±2.35和8.00±1.24).结论:采用Beyond冷光漂白四环素牙的漂白效果局限.使用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评价漂白疗效的传统方法有待改进.
作者:徐英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采用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beagle犬实验性根尖周炎显微根尖手术的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将3条beagle犬18颗前磨牙髓腔暴露于口腔环境中8周,拍摄根尖片及CBCT显示36个牙根均形成实验性根尖周炎.根管治疗后行显微根尖外科手术,术后即刻、6月分别拍摄根尖片和CBCT,根据根尖片和CBCT的根尖透射影像面积,比较二者在识别根尖骨质缺损的差别.结果:显微根尖手术后即刻CBCT矢状面、冠状面根尖透射影像面积均大于根尖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26);CBCT矢状面、冠状面比较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70).显微根尖手术后6月复查CBCT矢状面、冠状面根尖透射影像面积均大于根尖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CBCT矢状面根尖透射影像面积大于冠状面,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BCT在根尖周骨质缺损的识别优于根尖片,CBCT在根尖手术骨缺损预后评估中是一项有效的评价手段.
作者:高静;申静;张海峰;靳淑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上颌单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和延期种植延期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收集42例上颌单前牙种植修复病例,A组行即刻种植即刻修复(20例),B组行延期种植延期修复(22例).采集永久修复后6个月复查的口内数码照片,用红白美学指数对其评分.统计分析以比较2组病例得分有无差异.结果:A组的种植体留存率(95.0%)和B组的种植体留存率(100%)相当,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组红色美学指数(PES)得分(12.05±0.97)和白色美学指数(WES)得分(8.00±1.41)均高于B组PES(10.50±1.57),WES(6.95±1.2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PES≥12的病例所占比例(68.4%)高于B组(22.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组的短期美学效果较延期种植延期修复组更好,且两者的种植体留存率没有显著差别.
作者:夏婷;施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在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涂层表面制备稳定可重复的阿伦膦酸钠(ALN)和Ⅰ型胶原蛋白(COL Ⅰ)复合膜.方法:在纯钛(PT)表面电化学沉积nHA涂层,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为偶联剂,在涂层表面结合ALN和COL Ⅰ,制备nHA/ALN/COL Ⅰ和nHA/COL Ⅰ/ALN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nHA涂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复合膜.结果:ALN和COL Ⅰ可通过偶联剂结合于nHA涂层,改变其结合次序,可分别形成nHA/ALN/COL Ⅰ和nHA/COL Ⅰ/ALN复合膜.结论:通过化学结合法形成的nHA/ALN/COL Ⅰ和nHA/COL Ⅰ/ALN复合膜具有不同的ALN缓释潜力.
作者:姜燕;姚江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整合素(Integrin)是一种跨膜蛋白,可以介导细胞-细胞或细胞-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粘附.整合素通过与ECM配体结合,从而活化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介导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口腔中,上皮细胞对ECM的粘附力更是维持口腔健康和种植体稳定的关键.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口腔内上皮整合素的结构、信号途径和对ECM作用,并对整合素介导口腔内结合上皮粘附的机制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天首;张一迪;孟帅岑;王鹤澄;文超举;周延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保持下颌骨连续性的改良型边缘性下颌骨切除在舌癌联合根治术中的应用,评价其的手术方法、操作要点、适应症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保持下颌骨连续性的改良型边缘性下颌骨切除的舌癌137例.改良型即是增加了往复锯和磨头对下颌下缘内侧和口底黏膜连接处的骨组织进行片切和选磨.选择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拉拢缝合/带蒂/游离皮瓣移植行舌、口底重建再造.术后30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随访均达到30个月以上,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45%(101/137)和70.80%(97/137).术后的咀嚼、吞咽、语言和外形的丧失程度有较大的改善,无一例发生病理性骨折,疗效比较满意.结论:保持下颌骨连续性的改良型边缘性下颌骨切除、舌癌联合根治术对中期舌癌是一种可行的根治性手术,既能完成根治性,又能对患者的外形和功能保留有积极的作用.手术的关键是掌握好适应症,同时要求术者具备相当的经验和手术技巧.
作者:赵泽亮;叶茂昌;李容新;王来平;周瑜;朱伟政;王祎;彭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舌癌细胞株并应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监测活体裸鼠舌癌侵袭发展过程.方法:应用脂质体将携带荧光素酶基因的质粒转染到人舌癌Tca83细胞株中,G418筛选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单克隆细胞株,扩增后接种于裸鼠,建立裸鼠舌体及皮下移植瘤模型.活体成像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HE染色病理分析移植瘤细胞的组织学特征.结果:获得了稳定的舌癌单克隆细胞株,该单克隆细胞株能够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移植后获得稳定的动物模型,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能准确监测肿瘤细胞在体内的侵袭过程.结论:本研究成功的构建了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单克隆细胞株和稳定的舌癌移植瘤动物模型,用于活体成像检测;为舌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作者:靳志萌;王通;郝伟亮;杨立;沈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龋儿童和无龋儿童的乳牙牙菌斑中微生物种类的差异.方法:选取符合WHO取样标本的3名高龋儿童和3名无龋儿童,每个高龋儿童取唇颊侧、舌侧和病损区菌斑3份,每个无龋儿童取唇颊侧和舌侧2份,提取全基因组DNA,行16SrDNA V1-V2区PCR扩增并构建文库,454焦磷酸测序.所得序列进行一系列处理后利用RDP分类器进行分类,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高龋无龋儿童乳牙牙菌斑的微生物的不同.结果:牙菌斑的15份样本共得到324262条序列,每个样本平均约含有21617条序列,每条序列平均约长268bp;在高龋儿童中,唇颊侧组、舌侧组以及病损区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5个菌属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纤毛菌属(Leptotrichi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高龋组与无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5个菌属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栖热菌属(Thermus)、产丝菌属(Filifactor)、Solobacterium、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结论:牙菌斑微生物的检出率在高龋和无龋儿童中存在差异.
作者:冯岩;严恒;薛凯佳;卢友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在人E3泛素连接酶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与舌癌发生相关的候选蛋白环指蛋白126(RNF126),利用体外实验进一步分析RNF126调控舌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子克隆方法构建RNF126克隆和RNAi表达载体,MTT法检测RNF126对人舌癌细胞SCC25增殖的影响,细胞迁移实验分析人舌癌细胞迁移能力受RNF126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NF126明显促进SCC25细胞的增殖;抑制RNF126的表达后SCC25细胞的生长明显减缓.单个SCC25细胞形成克隆的能力在抑制RNF126后也受到明显的抑制.Transwell小孔实验证实SCC25细胞迁移能力随着RNF126表达的抑制而降低(P<0.05).结论:体外实验结果提示RNF126与舌癌的侵袭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刘玉;尹伟;赵越翰;史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喷砂酸蚀对超细晶纯钛表面MC3T3-E1细胞粘附与增殖的影响.方法:将超细晶纯钛棒和纯钛棒切割为直径6 mm,厚度3 mm钛片试件,试验组为喷砂酸蚀超细晶纯钛组,对照组分别为未处理的超细晶纯钛组和喷砂酸蚀纯钛组.在对其表面形貌特征和亲水性进行检测后,在试件表面接种MC3T3-E1细胞,观察细胞的初期粘附情况,测定细胞密度,存活和生长状态.结果:喷砂酸蚀超细晶纯钛后,其表面形成大量微小的弹坑状凹陷,且表面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接种细胞后,喷砂酸蚀超细晶纯钛初期粘附优于对照组;细胞密度在培养中后期优于对照组;而细胞活性在培养中期优于两对照组,培养后期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喷砂酸蚀超细晶纯钛的表面性能得到改善,能诱导MC3T3-E1细胞在其表面粘附和增殖,可作为纯钛种植体种植体的替代材料.
作者:安佰利;李至睿;刁晓鸥;辛海涛;郭亚洲;吴玉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IPSe.max Press铸瓷髓腔固位冠修复经根管治疗的后牙牙体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由牙体牙髓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完成的铸瓷髓腔固位冠修复病例26例,均为行完善根管治疗后的后牙,18~24个月后回访检查.参考美国公共健康服务(USPHS)标准,对患牙继发龋、牙龈炎、牙折、修复体边缘完整性、边缘染色、修复体折裂/脱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6例病例中,1例修复体折裂,2例边缘完整性轻度受损,1例咬合面轻度缺损,其余未发现明显修复体的缺陷或因修复体引起的牙体、牙周等问题.结论:铸瓷髓腔固位冠修复根管治疗后的后牙牙体缺损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曾畅;樊明文;朱玲新;许庆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验证美国塔夫斯大学牙学院分类指标是否适用于南京大学青年人的上颌中切牙的临床牙冠分类,并研究各分类牙冠近中邻接区位置.方法:采用数码照相技术获得114个上颌中切牙临床牙冠样本,根据分类指标分为尖圆形、卵圆形、方圆形,使用Digimizer测量样本的邻接区高度CS,牙冠长度CL,牙冠宽度CW,龈缘角度GA.结果:3组样本的CS/CL值,CW/CL值,GA值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该指标适用于本实验样本分类;尖圆形中切牙近中邻接区位置较低,卵圆形和方圆形的较高.
作者:林子琦;方慧敏;张玮;曹阳;俞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