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红;吴文文;韩建国
目的:在Typodont模型上,模拟临床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的过程,研究新方案对关闭间隙速度的影响.方法:制作24个安氏Ⅰ类双颌牙齿前突的标准Typodont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个.实验组使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牵引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75 g;对照组则使用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1 50 g.结果:实验组的平均间隙关闭速度为(1.37±0.03) mm/h,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7±0.03) mm/h(P<0.001).实验组的上颌中切牙平均舌侧移动距离为(6.27±0.44) mm,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34±0.38) mm(P<0.001).实验组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距离为(0.11±0.08) m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34±0.24) mm(P<0.001).结论: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速度显著快于传统的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支抗丧失更少.
作者:邓文正;彭小丽;邱伟芳;毛峻武;谭汉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人类β-防御素2(hBD-2)与口腔黏膜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其在口腔黏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D-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早、中、晚期)、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癌(1级)中的表达情况,计算阳性表达率并测量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MOD),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hBD-2在NOM、OSF、OLP、OSCC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基底细胞胞浆膜上.hBD-2阳性率排序为OSCC>OSF(早期)>OLP> NOM.OSC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F(早期)、OLP、NOM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OSF中期hBD-2表达明显上调(P<0.05).hBD-2平均光密度值由大到小排序为OSCC> OSF(中期)>OSF(晚期)>OLP>OSF(早期)>NOM.OSCC与NOM、OSF(早、中、晚期)、OLP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M与OSF早期以及OL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D-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鳞癌的表达及分布情况不同.hBD-2在OSF各期中表达程度不同,可能提示hBD-2与纤维化进程有关.
作者:李毅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采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观察一次法根管治疗和多次法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发生情况,探讨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12例患者的212例患牙,随机分为2组,A组为一次性完成根管治疗,B组分次完成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所有组内患牙均使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并于每次术后询问治疗后的疼痛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x2检验进行两组间疼痛情况的比较.结果:采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6.88%)和多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15.08%)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后,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和多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相同,2组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均表现为无疼痛或轻度疼痛.
作者:李俊亮;葛久禹;危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通过测定6种聚胍类抗菌材料不同含量的牙周塞治剂与牙釉质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探讨不同抗菌材料添加量对牙周塞治剂粘结性能的影响.方法:150颗新鲜拔除的无龋第三磨牙颊侧制备出约5 mm×5 mm的牙釉质平面,分别将添加不同浓度聚单胍(PHGC)、有机硅改性聚单胍(PHGC-Si-1、PHGC-Si-1.5)、聚双胍(PBG)、有机硅改性聚双胍(PBG-Si-3、PBG-Si-4)的牙周塞治剂调拌好后堆在第三磨牙颊侧釉质平面上,将制备好的样本切成截面为2 mm×2 mm的条状试件用于微拉伸强度测试.结果:在牙周塞治剂中添加PHGC、PH-GC-Si-1,含量小于0.50%,PBG含量小于0.25%,PBG-Si-3含量小于0.45%时,对塞治剂粘结力的影响很小.添加各种浓度的PHGC-Si-1.5、PBG— Si-4均对塞治剂的粘结力影响较大.结论:在牙周塞治剂中添加上述各种抗菌材料对塞治剂的粘结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随着抗菌材料中硅的含量的增加影响逐渐增大.
作者:陈晓霞;刘白玲;何帅;王彦亮;朱莉;麻健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评价μm/nm表面对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影响.方法:40枚种植体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为机械加工表面;实验组为μm/nm表面.植入20只大鼠股骨远端,术后即刻、2周行活体显微CT扫描,术后2周处死取材,行组织学染色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微CT提示:实验组BV/TV、Tb.Th、Tb.N显著增高,Tb.Sp显著减少.对照组和实验组骨结合率分别为(38.94±9.48)%,(51.49±12.49)%;大拔出力分别为(64.95±6.11)N,(81.90±13.10)N,2组结果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μm/nm表面可以显著促进种植体早期骨结合.
作者:王丽华;牛强;黄宏宇;张述寅;沈舒宁;高麒;赵云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后牙区拔牙后应用位点保存技术预防牙槽骨吸收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后牙区患牙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表面覆盖Bio Gide膜,对照组拔牙后缝合或压迫止血,半年后拍摄X线片观察牙槽骨密度、高度、新骨轮廓的变化.结果:2组比较,术后半年实验组骨密度、新骨轮廓明显优于对照组,垂直向骨吸收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很好的维持牙槽嵴骨量,减少因拔牙造成的骨缺损,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位点条件.
作者:王丹宁;邓春富;赵宝红;尚德浩;张翀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采用临床常用的2种化学固化型粘接剂,对网底和激光底面托槽粘接强度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80颗新鲜人类前磨牙随机分为8组.A、B组选用京津釉质粘结剂,C、D组选用Unitek自凝粘接剂;A、C组采用网底托槽,B、D组采用激光底面托槽.分别测定A1、B1、C1、D1组的抗剪切强度和A2、B2、C2、D2组的抗张强度,统计每个托槽上的粘接剂残留量.结果:网底托槽的抗剪切强度略大于激光底面托槽,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托槽的抗张强度、2种粘接剂的粘结强度、以及粘接剂残留量积分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粘接剂的粘结强度及2种托槽的粘结强度均差别不大,都能很好的满足临床粘结要求,但在使用激光底面托槽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剪切力.
作者:葛康康;曲虹;谭军;宋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肿块累及解剖部位不同分为口内型和口外型(包括单纯口外型和哑铃型),其中口外型发病较少,但却易造成误诊,而选择错误的手术进路,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文收集2003~2008年间我院诊治30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extraoral type of sublingual gland,ETSG)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对策.
作者:韦元;鲁勇;陈勇;洪小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brankmark教授等创立了骨整合理论为口腔种植学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如今,现代口腔种植学已日臻成熟.随着材料学、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各种材料、设计和不同表面处理的种植体不断问世.短种植体的出现扩大了口腔种植术的适应症范围,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简化手术,降低了患者的费用,减轻术后反应.
作者:刘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检测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与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另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以及瘤旁涎腺组织石蜡组织标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组织标本中mRNA和蛋白水平不仅在于肿瘤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而且瘤旁涎腺组织中Cyclin D1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瘤旁涎腺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Cyclin D1可能参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朱丽娟;严明;田臻;邱嘉旋;徐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树脂粘结材料应用于活髓牙粘结时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粘结强度.方法:8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NISSIN公司生产的新型牙科树脂基粘结剂,对照组采用3MESPE AG公司生产的通用自粘结树脂型粘结材料(Rely×100),每组病例在粘结完成后1周、3月、6月复查.评价指标包括:牙髓情况、口腔软组织有无过敏反应、修复体粘结情况.结果:80例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牙髓反应及口腔软组织过敏反应,74例临床反应等级属于无刺激.结论:该新型树脂基粘结剂应用于活髓牙的粘结修复是安全的、有效的.
作者:韩宁宁;孙方方;费健;孟翔峰;聂蓉蓉;骆小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分别比较自体前牙及后牙移植于经种植手术器械处理人工牙槽窝和已有牙槽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颌前牙缺失26例,残根30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32例,残根、残冠38例.使用超声骨刀去骨拔出自体埋伏牙、异位牙和下颌第三磨牙,植入使用口腔种植器械规范预备好的牙槽窝内;使用直丝弓托槽及个性化弓形圆钢丝固定4周.前牙2周行根管治疗,后牙植入前完成根管治疗.结果:前牙除人工牙槽窝分组1例因松动拔除外,其余随访2年,均稳固且功能正常;后牙除已有牙槽窝分组1例松动脱落外,其余随访2年,均稳固且功能正常.结论:自体前牙及后牙移植于已有牙槽窝和人工牙槽窝均能获得良好稳固性和咀嚼功能,但在远期效果方面,自体下颌前牙移植于已有牙槽窝优于人工牙槽窝;自体下颌后牙移植于人工牙槽窝优于已有牙槽窝.
作者:陈学群;蒋自强;林志伟;何伟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检测硫酸软骨素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硫酸化模式的时空变化.方法:取胎龄分别为E11.5、E13.5、E15.0、E16.5和E18.5 d的ICR胎鼠头部,常规组织学处理,制备5μm厚矢状或冠状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硫酸软骨素、6-硫酸软骨素在下颌第一磨牙牙胚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结果:从小鼠牙胚开始发生到帽状期,4-硫酸软骨素只在牙源性上皮外层细胞与基底膜强表达,在牙源性间充质组织中不表达,钟状早期其开始在牙源性间充质组织中表达.6-硫酸软骨素只在牙源性间充质细胞中表达,且其与4-硫酸软骨素呈互补表达模式.结论:硫酸软骨素在牙胚发生过程中其硫酸化模式呈现时间-空间的特异性改变,这种特异性改变可能与小鼠磨牙牙胚的形态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蒋备战;王佐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分析上颌尖牙受不同作用力后龈沟液(GCF)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间接了解牙齿受机械力作用后牙周组织改建的生化反应过程.方法:选择正畸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组.分别对4组患者的右侧上颌尖牙施加50 g、100 g、150g、250 g的远中移动初始力,左侧上颌尖牙均不加力.分别在加力前、加力后1、2、3、7、14、28 d时收集尖牙近、远中龈沟内GCF,SYS ME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含量.结果:不同时间点、不同力值下GCF中AST水平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牙齿近远中侧GCF中AST水平变化也有明显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F中AST的水平与正畸力大小及力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GCF中AST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分析临床正畸加力大小是否合适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许潾于;黄鹏程;张端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种植义齿修复第二磨牙缺失的咀嚼功能.方法:以天然牙列例为对照组,采用改良分光度法测量10例患者种植义齿的前、后咀嚼效能.同时对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患者种植义齿单冠的咀嚼效能与其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的相关性.结果:种植义齿单冠修复的咀嚼效能与天然牙列无统计性差异,患者对种植义齿单冠修复的咀嚼效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结论:种植义齿单冠修复第二磨牙的咀嚼效能与天然牙列咀嚼效能相似.咀嚼功能问卷调查满意,是第二磨牙缺失修复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昌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垂体性侏儒症以全身骨骼系统发育障碍、身材矮小为特征,可伴有牙齿发育延缓,出现替牙延迟及相应少数恒牙埋伏阻生,合并大多数恒牙埋伏、部分恒牙缺失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垂体性侏儒症合并全口多数牙埋伏.1病例报告患者,女,40岁,2011年12月以全口牙缺失4年影响进食及美观为主诉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要求制作全口义齿.患者自述未曾换过牙,全口牙逐渐脱落,未进行过任何治疗.
作者:欧阳少波;廖岚;张洪斌;江燕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利用64排双源螺旋CT分别测量切牙管前壁,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前牙区种植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64排双源CT数据库中收集符合条件的病历,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软件自带的角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结果:共收集134例患者资料,其中青年组75人(18~44岁),中年组43人(45~59岁),年轻老年组12人(60~74岁),老年组4人(75~89岁).测量结果在男女之间,在青年组,中年组,年轻老年组3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切牙管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135.46±9.07)°,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132.65±12.36)°.结论:64排双源螺旋CT是较理想的研究前牙种植手术区的工具,切牙管前壁与鼻底的夹角大于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在种植手术中应注意种植方向的选择.
作者:杨凯;李潇;赵惠;金柱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外形,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收集临床上拔出的61颗上颌第二磨牙,测量牙体全长、牙冠近远中径、牙冠颊舌径、牙冠长和牙根长,观察牙根的数目.结果:上颌第二磨牙牙体全长的平均值为(19.46±1.65) mm,牙冠近远中径大于牙冠颊舌径,牙冠长小于牙根长,且全长与牙冠长、牙根长,及牙冠近远中径与颊舌径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P<0.05).3根居多,占49.18%,其次为融合根(47.54%)和变异根(3.28%).结论: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外形较为复杂.
作者:任雯;韩前超;向国林;王琳琳;朱声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β-防御素2在大鼠牙周炎模型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和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变化及与牙周炎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结扎法建立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炎模型并设对照组,于第6周取实验牙及牙周组织、相对颊黏膜和腮腺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防御素2在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并行免疫组化评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β-防御素2主要表达于口腔龈上皮和颊黏膜上皮的棘层和颗粒层以及腮腺的导管上皮细胞.在口腔龈上皮的表达为牙周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颊黏膜上皮的表达为牙周炎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牙周炎症时β-防御素2在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和腮腺导管上皮的分布各有不同的变化,提示在牙周炎进展过程中不同部位口腔上皮对牙周化学屏障改变的影响不同.
作者:许丽华;徐莉;李彬;杨冬茹;武海春;董福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牙周明显萎缩的患者在进行活动义齿修复及瓷贴面修复取模时如何减少印模的形变,提高印模精确度.方法:对于牙周明显萎缩的患者做活动义齿修复或保留邻接关系的瓷贴面修复时,采用粘蜡填充暴露穿通龈间隙,降低印模阻力的方法制取印模,印模清晰完整准确,临床修复效果良好.结果:采用粘蜡填充穿通龈间隙可有效降低印模阻力,避免局部印模的不可逆形变,提高印模精确度和清晰度.结论:对牙周萎缩明显的病例,采用粘蜡局部填充降低印模时阻力,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卢群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