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BD-2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扁平苔藓、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

李毅萍

关键词:hBD-2免疫组化, 口腔黏膜纤维性变,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鳞癌
摘要:目的:探讨人类β-防御素2(hBD-2)与口腔黏膜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其在口腔黏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D-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早、中、晚期)、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癌(1级)中的表达情况,计算阳性表达率并测量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MOD),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hBD-2在NOM、OSF、OLP、OSCC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基底细胞胞浆膜上.hBD-2阳性率排序为OSCC>OSF(早期)>OLP> NOM.OSC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F(早期)、OLP、NOM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OSF中期hBD-2表达明显上调(P<0.05).hBD-2平均光密度值由大到小排序为OSCC> OSF(中期)>OSF(晚期)>OLP>OSF(早期)>NOM.OSCC与NOM、OSF(早、中、晚期)、OLP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M与OSF早期以及OL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D-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鳞癌的表达及分布情况不同.hBD-2在OSF各期中表达程度不同,可能提示hBD-2与纤维化进程有关.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下颌骨体部骨折坚强内固定方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下颌骨体部骨折坚强内固定佳的方式.方法:对69例75处下颌骨体部骨折坚强内固定的方式随机分了3组:单钛板固定组、双钛板固定组、单钛板固定+牙固定组,术后半年复查.结果:3组并发咬合错乱的发生率分别为34.6%、l2.5%、12%,单钛板固定组并发咬合错乱的发生率与其它两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并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分别是0%、16.7%、0%,双钛板固定组并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与其它2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颌骨体部骨折且骨折两侧有牙的治疗采用单钛板固定+牙固定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损伤神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固定方式.

    作者:黄家全;魏凯;李渤;骆秋郧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短种植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brankmark教授等创立了骨整合理论为口腔种植学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如今,现代口腔种植学已日臻成熟.随着材料学、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各种材料、设计和不同表面处理的种植体不断问世.短种植体的出现扩大了口腔种植术的适应症范围,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简化手术,降低了患者的费用,减轻术后反应.

    作者:刘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1例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又名Papillon-Lefèvre综合征(Papillon-Lefèvre syndrome,PLS),由Papillon、Lefèvre二位学者1 924年首次报道[1],其特点是手掌及脚掌部位的皮肤过角化和牙周组织快速严重的破坏.本病罕见,男女患病机会均等,无种族差异性,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至四,携带者的几率为2~4‰[2].本文就长沙市口腔医院牙周科发现的1例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进行报道.

    作者:吴昊;刘健;郭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粘蜡在印模技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牙周明显萎缩的患者在进行活动义齿修复及瓷贴面修复取模时如何减少印模的形变,提高印模精确度.方法:对于牙周明显萎缩的患者做活动义齿修复或保留邻接关系的瓷贴面修复时,采用粘蜡填充暴露穿通龈间隙,降低印模阻力的方法制取印模,印模清晰完整准确,临床修复效果良好.结果:采用粘蜡填充穿通龈间隙可有效降低印模阻力,避免局部印模的不可逆形变,提高印模精确度和清晰度.结论:对牙周萎缩明显的病例,采用粘蜡局部填充降低印模时阻力,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卢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锌对体外培养小鼠腭胚突融合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浓度锌对体外培养小鼠腭胚突腭融合的影响以及锌对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胎鼠腭裂的拮抗作用,探讨锌在腭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预防或减少腭裂的发生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方法:获取胚胎13 dC57BL/6N胎鼠腭突进行体外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低锌组、中锌组、高锌组、全反式维甲酸组及全反式维甲酸+中锌组,培养基中分别含锌离子0 μmol/L、50 μmol/L、75 μmol/L、95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10 μmol/L及全反式维甲酸10 μmol/L-锌离子75 μmol/L,分别培养48 h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计数腭板融合数.结果:空白对照组、低锌组、中锌组、高锌组、全反式维甲酸组及全反式维甲酸+中锌组腭板融合率分别为27.8%、53.9%、85%、32%、0%和6.7%,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空白对照组、低锌组和高锌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而中锌组腭板融合率与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全反式维甲酸组及全反式维甲酸+中锌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锌浓度达75 μmol/L时能有效地促进腭突融合,但锌在预防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腭裂发生的过程中效果不佳.

    作者:陈尚;牟禄瑞;王芳;蒋程程;宋庆高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正畸力值作用下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的变化

    目的:通过分析上颌尖牙受不同作用力后龈沟液(GCF)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间接了解牙齿受机械力作用后牙周组织改建的生化反应过程.方法:选择正畸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组.分别对4组患者的右侧上颌尖牙施加50 g、100 g、150g、250 g的远中移动初始力,左侧上颌尖牙均不加力.分别在加力前、加力后1、2、3、7、14、28 d时收集尖牙近、远中龈沟内GCF,SYS ME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含量.结果:不同时间点、不同力值下GCF中AST水平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牙齿近远中侧GCF中AST水平变化也有明显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F中AST的水平与正畸力大小及力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GCF中AST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分析临床正畸加力大小是否合适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许潾于;黄鹏程;张端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外形研究

    目的:了解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外形,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收集临床上拔出的61颗上颌第二磨牙,测量牙体全长、牙冠近远中径、牙冠颊舌径、牙冠长和牙根长,观察牙根的数目.结果:上颌第二磨牙牙体全长的平均值为(19.46±1.65) mm,牙冠近远中径大于牙冠颊舌径,牙冠长小于牙根长,且全长与牙冠长、牙根长,及牙冠近远中径与颊舌径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P<0.05).3根居多,占49.18%,其次为融合根(47.54%)和变异根(3.28%).结论: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外形较为复杂.

    作者:任雯;韩前超;向国林;王琳琳;朱声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hBD-2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扁平苔藓、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人类β-防御素2(hBD-2)与口腔黏膜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其在口腔黏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D-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早、中、晚期)、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癌(1级)中的表达情况,计算阳性表达率并测量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MOD),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hBD-2在NOM、OSF、OLP、OSCC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基底细胞胞浆膜上.hBD-2阳性率排序为OSCC>OSF(早期)>OLP> NOM.OSC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F(早期)、OLP、NOM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OSF中期hBD-2表达明显上调(P<0.05).hBD-2平均光密度值由大到小排序为OSCC> OSF(中期)>OSF(晚期)>OLP>OSF(早期)>NOM.OSCC与NOM、OSF(早、中、晚期)、OLP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M与OSF早期以及OL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D-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鳞癌的表达及分布情况不同.hBD-2在OSF各期中表达程度不同,可能提示hBD-2与纤维化进程有关.

    作者:李毅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2种不同底板结构及粘结剂对托槽粘结强度的影响

    目的:采用临床常用的2种化学固化型粘接剂,对网底和激光底面托槽粘接强度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80颗新鲜人类前磨牙随机分为8组.A、B组选用京津釉质粘结剂,C、D组选用Unitek自凝粘接剂;A、C组采用网底托槽,B、D组采用激光底面托槽.分别测定A1、B1、C1、D1组的抗剪切强度和A2、B2、C2、D2组的抗张强度,统计每个托槽上的粘接剂残留量.结果:网底托槽的抗剪切强度略大于激光底面托槽,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托槽的抗张强度、2种粘接剂的粘结强度、以及粘接剂残留量积分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粘接剂的粘结强度及2种托槽的粘结强度均差别不大,都能很好的满足临床粘结要求,但在使用激光底面托槽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剪切力.

    作者:葛康康;曲虹;谭军;宋洋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结节性硬化病合并面部纤维血管瘤2例及文献复习

    结节性硬化综合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1],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各种非神经组织错构瘤及良性肿瘤性病变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除骨骼肌、周围神经及脊髓外,所有分化于3个胚层的组织或器官如脑、皮肤、肾脏、眼、肺、心脏、肝脏、骨骼等均可以累及.临床上可表现为头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和智力发育障碍为主的三联征;多见于婴幼儿,男性多见;其发病率大约为1/6000~1/10000.现在认为,位于9号染色体的TSC1基因和位于16号染色体的TSC2基因的失活可以引起该病的发生.我科于11年10月收治此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苏峰;张银凯;文建民;王育新;陈勇;刘锐;杨旭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舌下腺囊肿口外型的临床治疗研究

    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肿块累及解剖部位不同分为口内型和口外型(包括单纯口外型和哑铃型),其中口外型发病较少,但却易造成误诊,而选择错误的手术进路,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文收集2003~2008年间我院诊治30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extraoral type of sublingual gland,ETSG)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对策.

    作者:韦元;鲁勇;陈勇;洪小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自锁托槽结合种植支抗对关闭拔牙间隙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在Typodont模型上,模拟临床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的过程,研究新方案对关闭间隙速度的影响.方法:制作24个安氏Ⅰ类双颌牙齿前突的标准Typodont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个.实验组使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牵引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75 g;对照组则使用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1 50 g.结果:实验组的平均间隙关闭速度为(1.37±0.03) mm/h,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7±0.03) mm/h(P<0.001).实验组的上颌中切牙平均舌侧移动距离为(6.27±0.44) mm,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34±0.38) mm(P<0.001).实验组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距离为(0.11±0.08) m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34±0.24) mm(P<0.001).结论: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速度显著快于传统的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支抗丧失更少.

    作者:邓文正;彭小丽;邱伟芳;毛峻武;谭汉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米诺环素对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抗菌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米诺环素对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水门汀(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 cement,RMGIC)抗菌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方法:将米诺环素以不同浓度加入RMGIC中,通过生物膜实验观察材料的抗菌性能;测量材料抗压缩强度及表面微硬度,评价添加抗菌剂对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生物膜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添加米诺环素后能够有效提高RMGIC的抗菌性能,且抗菌性能的强弱与添加米诺环素的浓度成正比.加入较高浓度的米诺环素后,材料的抗压缩强度和表面微硬度降低.结论:米诺环素能有效增强RMGIC抑制变形链球菌的作用,但高浓度的米诺环素可使材料的机械性能受到影响.在对牙科充填材料进行抗菌改性的同时应当考虑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浓度,以使材料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者:陈春桂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后牙区牙槽骨位点保存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后牙区拔牙后应用位点保存技术预防牙槽骨吸收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后牙区患牙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表面覆盖Bio Gide膜,对照组拔牙后缝合或压迫止血,半年后拍摄X线片观察牙槽骨密度、高度、新骨轮廓的变化.结果:2组比较,术后半年实验组骨密度、新骨轮廓明显优于对照组,垂直向骨吸收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很好的维持牙槽嵴骨量,减少因拔牙造成的骨缺损,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位点条件.

    作者:王丹宁;邓春富;赵宝红;尚德浩;张翀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种植义齿修复第二磨牙缺失的咀嚼功能测定分析

    目的:评价种植义齿修复第二磨牙缺失的咀嚼功能.方法:以天然牙列例为对照组,采用改良分光度法测量10例患者种植义齿的前、后咀嚼效能.同时对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患者种植义齿单冠的咀嚼效能与其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的相关性.结果:种植义齿单冠修复的咀嚼效能与天然牙列无统计性差异,患者对种植义齿单冠修复的咀嚼效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结论:种植义齿单冠修复第二磨牙的咀嚼效能与天然牙列咀嚼效能相似.咀嚼功能问卷调查满意,是第二磨牙缺失修复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昌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β-防御素2在实验性大鼠牙周炎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及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

    目的:探讨β-防御素2在大鼠牙周炎模型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和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变化及与牙周炎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结扎法建立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炎模型并设对照组,于第6周取实验牙及牙周组织、相对颊黏膜和腮腺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防御素2在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并行免疫组化评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β-防御素2主要表达于口腔龈上皮和颊黏膜上皮的棘层和颗粒层以及腮腺的导管上皮细胞.在口腔龈上皮的表达为牙周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颊黏膜上皮的表达为牙周炎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牙周炎症时β-防御素2在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和腮腺导管上皮的分布各有不同的变化,提示在牙周炎进展过程中不同部位口腔上皮对牙周化学屏障改变的影响不同.

    作者:许丽华;徐莉;李彬;杨冬茹;武海春;董福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根管治疗中一次法和多次法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采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观察一次法根管治疗和多次法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发生情况,探讨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12例患者的212例患牙,随机分为2组,A组为一次性完成根管治疗,B组分次完成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所有组内患牙均使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并于每次术后询问治疗后的疼痛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x2检验进行两组间疼痛情况的比较.结果:采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6.88%)和多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15.08%)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后,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和多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相同,2组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均表现为无疼痛或轻度疼痛.

    作者:李俊亮;葛久禹;危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类型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对急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患者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的影响.方法:68例TMD疼痛患者分为急慢性2组,比较分析戴咬合板前和戴咬合板1个月后双侧TA和MM肌电电位.结果:戴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下降(P<0.05);紧咬状态下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患者双侧TA、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戴稳定型咬合板患者仅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慢性组戴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患者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松弛型咬合板更能明显缓解TMD急性患者肌紧张.

    作者:陈婷;廖天安;詹若军;吴丽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体外诱导培养大鼠牙乳头细胞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的表达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培养的大鼠牙乳头细胞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变化.方法:原代培养法获得大鼠牙乳头细胞,在条件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在不同时间进行钙结节染色,ALP染色和定量测定,ELISA法和RT-PCR法测定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量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的大鼠牙乳头细胞形成含钙化物的细胞结节,体外培养至12 d的诱导组细胞ALP高于对照组(P< 0.05),细胞内1型胶原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且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培养15d后诱导组细胞分泌的Ⅰ型胶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牙乳头细胞在体外分化的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矿化能力增强,并不断合成和分泌Ⅰ型胶原形成胞外基质.

    作者:曹莹;方厂云;吕亚林;姚志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6~12岁双生子女童头影测量中E平面的环境和遗传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环境和遗传因素在混合牙列期对软组织E平面的影响,为确立牙齿的正确矫治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6~12岁183对双生子女童的头颅侧位片,利用双生子法得出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颅面软组织侧貌产生的影响.结果:检测到上唇突点E5、上口点E6、下唇突点E8受环境因素影响(P<0.05),鼻小柱点E2受遗传因素控制(P<0.05).结论:上下唇部可以检测出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鼻小柱点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

    作者:赵婵媛;彭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