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层粘连蛋白在鼠牙龈组织中的表达

马肃;李永恒;李延武;高春雨

关键词:层粘连蛋白, 基底膜, 牙龈成纤维细胞, 牙周炎
摘要:目的:观察鼠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牙龈组织中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方法:丝线结扎高糖软食法建立鼠牙周炎模型.去除结扎丝线停止高糖软食,局部洁刮治术,建立鼠牙周炎基础治疗模型.免疫组化法显示LN在牙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LN连续线形表达于健康牙龈上皮和血管内皮下基底膜(BM);偶见周围基质LN阳性表达牙龈成纤维细胞(GFs),位于上皮钉突MB附近.LN不连续点线形表达于牙周炎牙龈上皮和血管内皮下BM,表达强度与炎症性质和迁延时间有关;周围基质LN阳性表达GFs增多,位于上皮钉突和结合上皮(JE)根端BM附近.LN连续线形表达于基础治疗后牙龈上皮和血管内皮下BM,表达强度上调;周围基质LN阳性表达GFs减少,位于上皮钉突BM附近.结论:炎症改变牙龈BM内LN表达方式和强度,刺激上皮BM附近GFs分泌LN;牙周基础治疗恢复LN在牙龈组织内的分布,强度上调.GFs源性LN可能参与牙龈上皮细胞的增殖和JE根向迁移,上皮源性LN可能影响.BM的构建和稳定.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根管糊剂粉液比对根管封闭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根管糊剂粉液比对根管封闭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5颗单根管牙,随机分成7组,每组15颗.分别用粉液重量比为2:1、2.8:1和4:1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和Cortisomol糊剂各3组充填根管,以Roekoseal糊剂为对照组.经染料渗透后沿长轴纵向剖开,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根管渗漏染色长度.用SPSS12.0软件作方差分析.结果: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和Cortisomol糊剂粉液重量比为2:1、2.8:1和4:13组组间微渗漏差异均有显著性,除了粉液比为4:l的Cortisomol糊剂组外,Roekoseal糊剂组和其余各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其中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粉液比为2:1的染料渗漏长度长,Roekoseal糊剂组的染料渗漏长度短.结论:本实验中粉液比的增加可提高根管的封闭性.

    作者:鲁朝阳;王小平;李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Pancherz分析法对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患者的疗效评估

    目的:采用Pancherz分析法对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方法: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后,应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对30例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进行功能性矫形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Pancherz头影测量和分析.结果: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6~8个月后,患者下颌后缩面型显著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了(5.0±2.8)mm,磨牙关系纠正为Ⅰ类关系.SNB增大(2.7±1.3)°,ANB减小(-2.5±1.2)°,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式Forsus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协调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显著改善Ⅱ类咬合关系和下颌后缩面型.

    作者:张勇;叶静;王春玲;郭新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FHIT,Livin,Smac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FHIT、Livin、Smac蛋白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例口腔正常黏膜上皮,17例口腔癌前病变,38例口腔鳞癌,10例淋巴结转移灶中FHIT、Livin、Smac的表达.结果:FHIT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76.3%、50.0%,正常组与鳞癌组,癌前病变组与鳞癌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Livin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6%、58.8%、100.0%、100.0%,正常组与鳞癌组,癌前病变组与鳞癌组,鳞癌组中未转移与有转移,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mac在口腔正常组、癌前病变组、鳞癌组、淋巴结转移灶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100.0%、81.6%、60.0%,正常组、癌前病变组合并后与鳞癌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FHIT或/和Smac蛋白缺失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表现;L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对口腔鳞癌的发展起作用;在口腔鳞癌中存在FHIT、Livin和Smac基因的相互调节.

    作者:陈冰;孙雷;王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口腔螺旋菌与牙周炎

    牙周炎的发病机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研究主要着重于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和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等牙周可疑致病茵.

    作者:闫福华;郑瑜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Incid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preparation Pain after Intracanal Procedures in a Dental Teaching Hospital

    目的:了解根管预备后疼痛发生率,并对一些可能与疼痛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1年7月至2002年2月间武汉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完成的非一次法根管治疗纪录表,将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后作Chi-square test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管预备后疼痛发生率为11.5%.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发现身体状况、年龄、牙位于上颌或下颌、术前有无叩痛及牙髓活力为影响疼痛发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发生率较低;根管预备术后疼痛发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龋患者与无龋健康人口内变形链球菌蛋白表达差异的初步分析

    目的: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来自高龋患者和无龋健康人口内变形链球菌临床株的蛋白组进行初步比较,分析二者蛋白表达的差异,以期进一步明确该菌菌株间致龋性存在差异的原因.方法:采用SDS-PAGE技术,比较分离自高龋患者的变形链球菌593号菌株和无龋健康人的变形链球菌18号菌株的菌体和菌外可溶性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图中见593号菌株在75 KDa左右存在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且二者在85、60、50、40 KDa左右蛋白表达量上存在差异;菌外可溶性蛋白电泳图中见593号菌株在75、40 KDa左右有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而18号菌株在50KDa左右有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二者在60 KDa左右蛋白表达量上存在差异.结论:两菌株的菌体和菌外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中均可见各自特异表达的蛋白条带,且部分相同位置的蛋白条带在蛋白表达量上也存在差异,表明两菌株的蛋白组存在明显差异,该差异可能是导致其致龋力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者:赵兴福;黄晓晶;蔡志宇;闫福华;钟声;邱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活性研究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通过细胞计数(MTT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对不同浓度的rhBMP-2/b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不同浓度的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对体外培养的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MSC)的增殖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的影响不同.结论:rhBMP-2/hTGF-β1/胶原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活性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阳爱民;陈江;闫福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子配体在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ol,RANKL)在慢性根尖周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从mRNA水平检测RANKL在10例慢性根尖肉芽肿及3例根尖囊肿中的表达,分析RANKLmRNA的表达与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的病理学表现(包括病损的病理分型、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RANKL的表达进行细胞定位.结果:RANKLmRNA在根尖肉芽肿病损组和根尖囊肿组明显增高,但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RANKLmRNA在轻、重度炎症细胞浸润组较中度炎症细胞浸润组明显增高(P<0.05).RANKL mRNA水平与病损大小无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ANKL主要表达于浸润的炎症细胞中及增生的上皮细胞中.结论:RANKL在慢性根尖周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提示存在其它细胞因子的协同作用.

    作者:杨文东;李志新;郭颖;孙建军;高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发生时间、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多原发癌患者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小年龄49岁,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60.4岁.8例作了根治性治疗,1例作了姑息性治疗.结果:9例均为异时癌,第二原发癌与第一原发癌平均间隔时间为:107.4个月.不同部位的多原发癌分别为:颊+软腭1例,舌+腭1例,鼻咽+口腔5例,口腔+颈下部1例,食道+口腔1例.组织学类型:鳞癌+鳞癌6例,恶性淋巴瘤+鳞癌2例,鳞癌+恶性黑色素瘤1例.二重癌8例,三重癌1例.结论:第一原发癌治疗后要长期密切随访,力争早期发现多原发癌,并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鉴别,使多原发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作者:周炳荣;邓润智;唐恩溢;胡勤刚;曾以周;黄晓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牵引成骨在下颌骨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sis,DO)也称牵张成骨术.自McCaahy等将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引入临床以后,特别是内置式颌骨牵引器的问世,这一技术被广泛采用,并不断被改进,适应症逐步拓宽,笔者总结了2000~2006年共21例采用牵引成骨术治疗的病例,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掌握适应症,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曲卫国;郑延清;马卫东;裘罡;张刘超;曲哲;李阳;王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微波对化学法根管预备中的玷污层的影响

    目的:研究微波是否能增强EDTA在联合次氯酸钠对根管玷污层的作用.方法:9个离体的单根管前磨牙随机编号,分为A、B、C 3组,去冠后沿牙体长轴将牙根一分为二劈开,暴露根管,将牙的每一半再各编为微波组和对照组,各组依次17%EDTA和1%NaOC1冲洗,微波组另增加不同时间的微波照射.结果: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在去除根管玷污层效果上微波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能促进EDTA在联合次氯酸钠对根管玷污层的作用.

    作者:张健;葛久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原因,以利于提高双侧唇裂的整复效果.方法:选择采用格洛弗式法经治的412例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患儿38例,对其复裂前的临床表现、复裂的时间特点及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完全性、混合性等严重复裂,复裂前的全身及局部症状较轻,复裂的高峰期在手术后第5、6天.结论:完全性复裂主要原因是松弛减张不彻底;而部分复裂与患儿的全身及局部情况、操作技巧及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密切相关.

    作者:卢明星;胡黎萍;曾以周;叶炳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期因子与口腔鳞癌血管新生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与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的关系,并研究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OSCC中MK的表达;用CD34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MVD,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MK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5);MK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而与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病理分化程度无关(P>0.05);MK表达阳性组的MVD高于MK表达阴性组(P<0.05);MK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MK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高于MK阳性组.术后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的MK表达阳性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K的表达是OSCC的不良预后因子,OSCC中MK的高表达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研究MK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可为抗血管生成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娜;孙冀;李伟;裴荣;张乃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心理因素的研究探讨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是指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异常关节音及下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而又不属于风湿等其他临床上或病理上诊断明确的一类颞下颌关节病的总称,作为口腔科的常见病,由于其分类和临床表现的多种多样,现在尽管存在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和理论,但人们对其发病原因和机理一直尚未研究清楚.

    作者:梁军;胡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茵斑中的分布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菌嗜血菌(Haemophi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H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五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44例冠心病患者的龈下菌斑中各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19(43.18%)、Ha 9(20.45%)、Pi 27(61.36%)、Fn 38(86.36%)、Tf 41(93.18%);轻度CP患者1例,Fn 1例(100%);中度CP患9例,其中Pg 6(66.67%)、Ha 2(22.22%)、Pi 7(77.78%)、Fn 9(100%)、Tf 8(88.89%);重度CP患者34例,其中Pg13(38.24%)、Ha 7(20.59%)、Pi 20(58.82%)、Fn 28(82.35%)、Tf 33(97%).结论:Tf、Fn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中CP的发病和进展可能有其特定的细菌学病因.

    作者:刘华;钟良军;李生彪;梁平;刘佳;姜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反应蛋白在牙周炎和冠心病相互联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牙周炎是细菌所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终将导致牙槽骨的吸收和支持牙齿的结缔组织的逐渐丧失.龈下大量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及代谢产物和宿主间的免疫反应是促进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吴赟;闫福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不同复合树脂桩核材料与纤维桩微拉伸强度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3种复合树脂核材料与玻璃纤维桩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方法:21个DT Light玻璃纤维桩随机分为3组(n=7),分别用3种不同的复合树脂核材料DC Core Automix(DC)、LuxaCore(Lc)、卡瑞斯玛前后牙通用复合树脂(CS)粘固制成桩核样本,制备好的样本切割成截面为1 mm×1 mm的条状试件用于微拉伸强度测试.结果:DC与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显著高于LC和CS(P<0.05),LC和CS与纤维桩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C Core Automix与玻璃纤维桩的粘结性能优于另两种复合树脂核材料.

    作者:游欢;陈吉华;张凌;沈丽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内STRO-1动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内STRO-1的动态变化,研究大鼠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PDLSC)在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及表达变化的规律.方法:选用幼年SD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的模型,分别在加力后1、3、5、7、10、14 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应用EnVision系统两步法和图像分析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大鼠牙周组织中STRO-1表达较低.STRO-1在加力组牙周膜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STRO-1阳性显色细胞明显增多.结论:STRO-1的表达强度与牙周改建的活跃程度相关,揭示了在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组织改建的可能机制和牙周膜干细胞的作用.

    作者:王光;丁寅;潘峰;张玉;许一起;梁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冠状切口与小切口径路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比较

    颧骨复合体(zygomatic complex)是颌面部突出的部位,位于面部的中三分之一,与眼眶、口腔等器官紧密相邻,亦是颌面部美学及功能的主要结构.当颌面部遭受创伤时往往首当其冲,是骨折的好发部位,对于其整复的切口径路,各学者有其自己的见解[1~8].

    作者:王强平;沈海平;庄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自攻钛钉接骨板及颌间牵引钉在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自攻钛钉接骨板结合颌间牵引钉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颌骨骨折患者行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辅以自攻型颌间牵引钉进行颌间牵引.结果:3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拆线,其中30例达到解剖复位标准,5例基本复位.咬合关系均恢复至正常.结论:自攻钛钉接骨板结合颌间牵引结扎钉是目前治疗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孙世尧;刘雨;魏欣;苏波;杨俊;刘书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