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J774.1细胞的免疫调控

白力;张伟;庞春艳;魏斐菲;王永福

关键词: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J774.1细胞, 免疫调控, 混合培养, 荧光定量PCR, 脂多糖, Transwel, 巨噬细胞, 免疫反应, 细胞因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要:背景:近期研究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针对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均有抑制免疫反应的能力,但对于其是否可以对巨噬细胞起到相应的免疫调控能力还不清楚。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J774.1细胞共培养后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方法: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按照2×107/孔分别接种于transwel 的上层小室和24孔板中,再利用含1 mg/L脂多糖的培养液重悬J774.1细胞,将J774.1细胞接种到含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transwel 下层小室和24孔板中,同时设立未激活J774.1细胞阴性对照组和脂多糖激活J774.1阳性对照组。培养48 h收集细胞样,提取RNA样本,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mRNA 水平。结果与结论:相对于单纯脂多糖激活的阳性对照组J774.1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J774.1细胞的接触型混合培养可以明显降低J774.1细胞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量,而非接触共培养组中,只有白细胞介素6 mRNA 水平发生了明显的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抑制脂多糖激活 J774.1细胞的免疫反应的能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J774.1细胞的免疫调控

    背景:近期研究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针对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均有抑制免疫反应的能力,但对于其是否可以对巨噬细胞起到相应的免疫调控能力还不清楚。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J774.1细胞共培养后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方法: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按照2×107/孔分别接种于transwel 的上层小室和24孔板中,再利用含1 mg/L脂多糖的培养液重悬J774.1细胞,将J774.1细胞接种到含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transwel 下层小室和24孔板中,同时设立未激活J774.1细胞阴性对照组和脂多糖激活J774.1阳性对照组。培养48 h收集细胞样,提取RNA样本,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mRNA 水平。结果与结论:相对于单纯脂多糖激活的阳性对照组J774.1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J774.1细胞的接触型混合培养可以明显降低J774.1细胞的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量,而非接触共培养组中,只有白细胞介素6 mRNA 水平发生了明显的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抑制脂多糖激活 J774.1细胞的免疫反应的能力。

    作者:白力;张伟;庞春艳;魏斐菲;王永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能影响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但受损组织的缺血、缺氧和炎症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作用对成骨细胞MG63增殖、迁徙、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Ficol-Paque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成骨细胞 MG63。CCK-8法检测 MG63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细胞划痕法检测 MG63细胞迁徙能力变化;微板检测MG63细胞合成碱性磷酸酶能力的变化;Real-time PCR法检测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及骨钙素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茜素红染色检测其矿化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为 CD44、CD73、CD90表达强阳性,CD34表达阴性。与普通培养基(DMEM)相比,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作用下,MG63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加快;细胞划痕结果示其迁徙能力明显提高;诱导第4,7天后碱性磷酸酶基因表达量及蛋白合成量明显增多(P <0.01);Ⅰ型胶原及骨钙素基因表达量在诱导第4天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诱导第7天后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茜素红染色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MG63细胞21 d后钙结节形成增多,矿化沉积作用增强。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物质可以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迁徙、分化和矿化能力。

    作者:李成;周海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MRI示踪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靶细胞再经MRI显像的方法已成为研究的焦点。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MRI信号上的变化情况及对兔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效果。方法:将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理盐水采用原位移植方式移植入兔股骨头坏死区,行MRI检测,观察移植入坏死区的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SE T2WI、FSE T2WI、GRE T2WI 三种扫描序列中信号变化情况;同时行组织学观察及高倍镜下缺损标本边缘新生骨小梁面积百分比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侧,在SE T2WI、FSE T2WI、GRE T2*WI 三种扫描序列中信号减低区即为实验中的靶点,MRI图像示靶点在3种扫描序列中信号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对照侧则无明显信号改变;移植后6周,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侧高倍镜下缺损标本边缘新生骨小梁面积百分比与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侧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高于生理盐水移植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可见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有着同样的效果,MRI 可对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活体示踪检测。

    作者:孟增东;李蕾;胡彪;雷云坤;刘伟;唐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利用细胞外基质大规模扩增临床级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如何运用无血清培养体系大规模扩增处于未分化状态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使其保持“干性”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转化中急待解决的难题。目的:建立含细胞外基质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系统,验证其扩增细胞的高效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将体外分离得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在包被细胞外基质的培养板和传统二维塑料培养板上。经过体外扩增后,比较2种条件下细胞数量、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细胞衰老状况以及体外多向分化能力(诱导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的差异,考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含细胞外基质的培养条件下扩增后的临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到第5代时,包被细胞外基质培养板的细胞产量已经是传统二维塑料培养板的10倍以上,流式细胞检测表明,在含细胞外基质条件下扩增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仍保持了干细胞表面特定标记物的表达。细胞衰老检测结果显示,使用包被细胞外基质的培养板扩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至第15代时,细胞仍几乎无老化现象,而使用二维塑料培养板扩增的细胞在第5代时已出现明显老化,传代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体外多向诱导分化实验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含细胞外基质条件下扩增至第15代时仍具有成脂、成骨和成软骨的分化功能,并且与第5代时没有明显差异,同时显著优于传统培养条件下的第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小鼠成瘤性试验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含细胞外基质条件下扩增后仍具备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上结果证实,含细胞外基质的无血清培养系统可以更高效且安全地扩增出具有临床应用潜能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苏约翰;卫超;吕品雷;曹蕴;邱云;郑青;萧树东;汪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葛根素干预激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Wnt信号途径

    背景: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病机制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尤其是大剂量激素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有关。目前葛根素抑制激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Wnt信号转导途径还未经证实。目的:观察葛根素干预激素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 Wnt 信号途径相关基因及关键蛋白β-catenin表达的变化。方法:第3代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激素组、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5组干预6 d后RT-PCR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主要成员Wnt10b mRNA、GSK3β mRNA、β-catenin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对β-catenin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结论:与激素组比较,葛根素各干预组Wnt10b mRNA、β-catenin mRNA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GSK3β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提示葛根素对激素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信号通路的Wnt10b mRNA、GSK3βmRNA、β-catenin mRNA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葛根素防治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制不仅是改善股骨头局部的微循环,同时还与其抑制激素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有关。

    作者:齐振熙;张占勇;万甜;吴敏瑞;陈汉尧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人骨髓细胞外基质的制备及其结构成分

    背景:细胞外基质可以在体外模拟细胞微环境,使干细胞在体外大量增殖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干细胞特性。目的:制备人骨髓细胞外基质并分析其结构成分。方法:取第4代人骨髓细胞培养14 d,在后8 d换成膜诱导液,经脱细胞处理后制备人骨髓细胞外基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人骨髓细胞外基质表面形态。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脱细胞处理前后Ⅰ型胶原和二聚糖的变化。将人牙周膜干细胞接种于人骨髓细胞外基质、纤粘连蛋白包被的六孔板和普通培养板,比较不同基质对人牙周膜干细胞细胞形态和黏附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化学物理联合脱细胞处理可以获得结构完整的人骨髓细胞外基质膜片,Ⅰ型胶原和二聚糖在去细胞处理前后结构和含量无明显差异。接种在细胞外基质上生长的人牙周膜干细胞,按照细胞外基质的轨道有序生长,不同于原有细胞形态;相同时间人牙周膜干细胞在细胞外基质上贴壁数量较多。表明有效的脱细胞处理可以得到结构完整的细胞外基质网状支架,相关蛋白成分未因脱细胞而明显丧失,细胞外基质影响接种细胞的形态、促进细胞黏附。提示可利用细胞外基质模型模拟体内干细胞生长微环境,在体外获得大量高质量的成体干细胞。

    作者:唐丽;武俊杰;王阿娴;梁源;季海宁;丁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细胞重编程前后基因组的动态稳定性

    背景:研究表明,人类早代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发生拷贝数变异多于晚代、体细胞及人类胚胎干细胞。目的:分析重编程过程是否危及基因组稳定性,进一步探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建系的有效性。方法:利用高分辨率的Affymetrix Cytoscan HD芯片检测遗传性癫痫先证者的体细胞及早代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分析重编程后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及杂合性缺失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遗传性癫痫患者体细胞相比,其早代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杂合性缺失未发现明显差异,而存在更多的拷贝数变异,且均为微重复,涉及致癌基因。结果证明重编程过程中基因组稳定性动态变化,需要动态监测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保证其基因组稳定性及临床安全性。

    作者:曹定娅;李洁亮;刘维强;何文茵;何文智;骆玉梅;范勇;孙筱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

    背景: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取材方便等优点而日益受到关注。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足月妊娠分娩胎儿脐带,利用改良的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即将传统组织贴壁法中本应丢弃的组织转移到新的培养瓶中进行二次贴壁培养,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与结论:组织贴壁后第5-7天可见有梭形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第10天左右可形成明显的细胞克隆。将组织块转移到新培养瓶中继续培养,2d后即可见有细胞爬出,细胞生长速度较快,5d即可形成细胞克隆。传代后的细胞形态均一,呈成纤维细胞样的长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高表达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HLA-DR。细胞增殖能力旺盛,平均倍增时间为50 h左右,41.24%的细胞处于G2/S期。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二次贴壁培养出的细胞也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而且通过这种培养方法获得的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是传统方式培养的2倍。

    作者:李艳琪;王洪一;姚尧;刘晶晶;徐潇;张宇;刘洋;吴祖泽;靳继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人血小板裂解液替代胎牛血清大规模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实验仍采用经典的培养基和胎牛血清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血清培养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限制了未来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目的:以人血小板裂解液替代胎牛血清培养、鉴定人间充质干细胞,以期进一步应用于临床低密度扩增人间充质干细胞。方法:人血小板裂解液通过反复冻融、离心、过滤、浓缩等方法制备。以 IMDM 为基础培养基,添加5%浓缩血小板裂解液作为实验组培养基;以添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为对照组培养基。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3000/cm2的浓度进行传代培养,待细胞扩增至P5代后,进行细胞形态与直径、免疫表型、成骨成脂分化、克隆形成率等细胞生物学特性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结果与结论:人血小板裂解液扩增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细长,有更高的细胞累积群倍数;克隆形成检测结果显示两者形成的克隆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两者有相似的细胞表型,体外诱导分化显示两者都具有成骨、成脂分化能力,但人血小板裂解液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更强。提示人血小板裂解液可以取代胎牛血清用于临床低密度扩增人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李炳尧;武晓云;吴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抑制脑梗死后的神经元凋亡

    背景: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组织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强效小分子羟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清除脑梗死产生的自由基,抑制神经细胞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对大鼠脑梗死组织水通道蛋白4、Bcl-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大鼠80只,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治疗组。建模6h后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入移植液,对照组注射培养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组同时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依达拉奉注射液。分别在伤后72 h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取脑,应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Bcl-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变化。伤后12,24,36 h取大鼠脑组织以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组中,Bcl-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依达拉奉组及对照组(P<0.05);而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低于其余各组(P <0.05)。TUNEL测定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中免疫组化呈棕色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单独治疗组及对照组。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治疗大鼠脑梗死,可进一步促进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 Bcl-2的表达,对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下调水通道蛋白4水平,减轻脑水肿程度,二者联合运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治疗组。

    作者:马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中26RFa的作用

    背景:研究表明26RFa在骨形成、痛觉、内分泌、心血管以及能量代谢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26RFa在成骨培养体系中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MTT实验,以此确定26RF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有促增殖作用及其起作用的大活性浓度;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上,实验分为2组:实验组含有10-11mol/L的26RFa,对照组不含26RFa。取成骨诱导8,12,16 d细胞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测定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诱导21,28 d后行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染色,计算每张玻片钙化结节数,Western blot检测cbfa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成骨诱导8,12,16 d后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5);21,28 d后茜素红染色和Von Kossa矿化结节数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细胞cbfa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26RFa可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杜斌;林清;刘孟军;陈志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脂肪干细胞的血管内皮迁移

    背景:良好血运机制的建立是工程化组织成功植入的关键。目的: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植入小鼠皮下的人脂肪来源干细胞-透明质酸钠复合物中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向血管内皮迁移情况的影响。方法:由吸脂术所得的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取第3代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进行cm-dil荧光标记后制成5×109 L-1的细胞悬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配成2 mg/L的工作液。将由0.25 mL透明质酸钠凝胶、0.2 mL细胞悬液和0.05 mL工作液/DMEM混合制成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对照组移植物分别植入小鼠背部左右两侧皮下作自身对照,6周后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荧光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结论:植入处未出现结节、坏死及液化,取材时无凝胶残留。苏木精-伊红染色见标本性质多为脂肪组织及疏松结缔组织。荧光显微镜下仍可见标记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cm-dil荧光,其与标记小鼠血管内皮的FITC荧光重合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透明质酸钠支架中的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向血管内皮迁移、分化。

    作者:朱梦琳;姜南;徐扬阳;曹菁;杨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Corning? CellBIND?表面培养皿促进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生长

    背景:培养体系微环境影响干细胞体外扩增,寻找有效的促进细胞贴壁和增殖的培养方法尤为重要。目的:比较不同细胞培养材质对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方法:将5.0×104培养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包被/不包被鸟氨酸Corning?聚苯乙烯培养皿或Corning? Cel BIND?表面培养皿中培养,分别观察细胞的贴壁、增殖状态、与细胞黏附和细胞增殖有关的蛋白的表达及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其他类型的培养皿相比,包被多聚鸟氨酸的Corning? Cel BIND?表面培养皿在24 h内能够促进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同时也能使培养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较早的进入对数生长期,细胞增殖数量相对较多,虽然对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73, CD90和CD105的表达没有影响,但能促进细胞中黏附蛋白的表达。且Corning? Cel BIND?表面培养皿较Corning?聚苯乙烯培养皿更能促进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和增殖,同时也对细胞表型的表达无影响。提示Corning? Cel BIND?表面培养皿能够促进细胞吸附,增加细胞数量,且对细胞周期蛋白以及细胞表型的表达没有影响,且包被多聚鸟氨酸能够进一步促进细胞的贴壁和增殖,并稳定表达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表型。

    作者:宛莹;贲亮;官子楸;李超;张世冬;聂德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高表达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

    背景:设想通过增加自体干细胞动员达到有效修复心脏缺血区的目的,因此找到可利用的特异而有效的干细胞动员剂成为关键所在。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时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的影响。方法:将90只远交群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给予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干预抑制大鼠梗死缺血组织的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和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0 h、7 d,对照组外周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计数及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相近,但明显高于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造模后7 d,对照组心肌缺血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与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相近,但明显高于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造模后7,14,28 d,对照组心肌缺血组织切片毛细血管密度分析与低氧诱导因子1α错义寡核苷酸组相近,明显高于低氧诱导因子1α反义寡核苷酸组。说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高表达的低氧诱导因子1α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启动一系列心肌组织自我修复过程有因果关系。

    作者:戚金威;程景林;周姝;李景荣;李雪翔;杨琴;张浩;万俊;王育林;张立新;陈赟赟;习秀霞;叶丽;唐茜;徐凤;江洋;胡乐义;刘泽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成纤维细胞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但其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研究较少。目的:验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的分化能力。方法:采用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面抗原。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贴壁法能稳定从脐带中分离出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极低表达 CD31、CD45、CD40、HLA-DR,强表达 CD29、CD90、CD44、CD10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显示胞浆中充满红色的油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可在细胞密集区见红色的钙结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因子诱导后细胞表达Ⅰ型胶原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靠、纯度高,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分化。

    作者:杨一;罗新;蒋学风;帅翰林;宋泓;张敬丽;蓝建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可行与应用

    背景: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思路主要集中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以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病情严重者可接受血液透析和肾移植,但肾源有限,费用昂贵,限制了其发展。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再生医学研究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目的:综合分析不同来源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 和PubMed 数据库中2005年1月至2013年8月关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章,在标题和中以“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糖尿病肾病”或embryonic stem cel 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s; induced poluripotent stem cel s; induced multipotent stem cel s;diabetic nephropath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终选择60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大量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对肾脏损伤和修复具有积极的作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向肾脏组织细胞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移植有可能为糖尿病肾病提供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

    作者:何晏清;杨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大鼠心肌肌钙蛋白I及血清相关因子的表达

    背景:目前关于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安全缺乏理论依据。目的:观察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对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肌钙蛋白I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正常Wistar大鼠分为6组,分别于大鼠四肢肌肉肌注磷酸盐缓冲液、DMEM液、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0.25×105,1.0×105和4.0×10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周后重复注射,8周后取血和心肌组织, 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肌注前后各组间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组大鼠肌注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肌注后8周,各组大鼠肌钙蛋白I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均匀分布且呈强阳性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亦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分布,但呈弱阳性表达;各组间大鼠心肌组织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肌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其培养上清液对正常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及心肌组织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无影响。

    作者:王思平;聂娜娜;王丽;李自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左、右归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Smad2/3的影响

    背景:滋补肾阴左归丸、温补肾阳右归丸均可协同诱导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但其机制尚有待探讨。目的:观察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2/3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空白血清对照组,左归丸、右归丸、阳性对照药补佳乐制备的大鼠含药血清加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以及诱导剂组为对照共5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和Smad2/3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左归丸、右归丸含药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后Ⅰ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2/3蛋白表达高于空白组、诱导剂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且左归丸优于右归丸(P <0.05)。提示左、右归丸含药血清能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调节Smad2/3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且左归丸组效果更好,表明中医“滋肾阴”法更能有效的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作者:孙月娇;宋囡;何文智;何丽娟;任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优势

    背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极低,体外纯化、扩增活性好、分化潜能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进一步研究至关重要。目的:进一步验证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表型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标记物表达,分别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结果与结论:成功纯化、扩增了高细胞活性、高分化潜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得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表达CD29、CD90,不表达CD45;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后,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阳性。证实全骨髓贴壁法操作简单、对细胞活性损伤小,可以得到高纯度、高活性、高分化潜能、生物学形态和特征稳定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李双月;戚媛;陈若琳;王哲敏;刘爽;朴丰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的体外共培养

    背景:目前已有临床应用造血干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目的:观察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从健康人脂肪中提取并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分离T淋巴细胞,将两者共培养后,以健康志愿者的T淋巴细胞单独培养及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做对照。ELISA法检测上清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和γ-干扰素的水平,Realtime RCR和Western blot测定T-bet和GATA-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共培养7 d后,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明显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P<0.05),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P<0.05);间充质干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T淋巴细胞组T-be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再生障碍性贫血T淋巴细胞组,GATA-3 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T淋巴细胞组。提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从而抑制Th细胞向Th1细胞方向分化。

    作者:王椋;徐敏;张慕华;邢健;赵霞;韩芳;刘国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