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周思成
目的 探讨慢性低压低氧环境对大鼠肺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X1)蛋白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1500 m)和低氧组(4300 m),低氧组大鼠暴露低氧30 d后采集标本.用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COX1蛋白的表达及ELISA检测肺组织和血清HIF-1ɑ、血浆ROS、肺组织SOD和CAT酶.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测定肺动脉压(PAP).结果 在低氧组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内HIF-1α蛋白显著高于常氧组(P<0.01);ROS含量显著低于常氧组(P<0.01);COX1蛋白在低氧组的大鼠肺组织中表达显著下降(P<0.01);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升高(P<0.01).结论 高海拔对机体的影响可能是直接性的损伤,而并非仅仅是氧化应激反应所致.
作者:马生龙;李胜;李晓娜;米国霞;靳国恩;李生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内质网应激(ERS)相关凋亡通路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UUO模型组,UUO组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于术后3、7和14 d 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眼底静脉丛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血尿素氮及肌酐;Western blot 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内质网源性转录因子(CHOP)、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caspase-12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UUO模型组可见:1)肾小管扩张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随输尿管梗阻时间延长而渐进性加重;2)GRP78、CHOP、caspase-3及caspase-12蛋白表达在术后3 d均有上调,随着梗阻时间延长,上述蛋白表达更显著(P<0.01).结论 内质网应激相关标志性蛋白在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早期即存在表达上调,可能促进了肾间质纤维化不断进展.
作者:陶小红;邱皓;吕晓云;苗世环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当真核细胞受到环境的刺激时,胞质中形成的致密颗粒物质,即为应激颗粒(SGs).它具有抗氧化及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mRNA结合蛋白的交互作用能促进应激颗粒的形成.转录后修饰和依赖ATP形成的RNP或蛋白重塑复合物起到调控应激颗粒的合成和分解的作用.应激颗粒具有流动性,而这种动态需要能量输入来维持.应激颗粒的形成能调节应激反应、病毒感染及信号传导过程.持续的和异常的应激颗粒的形成导致了神经退行性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
作者:梁凤颖;韩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Wnt蛋白分泌相关的基因Wntless在胃癌腺癌细胞和癌旁正常黏膜细胞的表达,分析Wntless表达与胃腺癌病理指标之间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腺癌组织和胃癌旁正常黏膜中Wntless的蛋白表达.结果 在104例胃癌标本中,Wntless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为:7.7%(8/104)例为0或1+、36.5%(38/104)例为2+、55.8%(58/104)例为3+;在癌旁正常黏膜表达为:71.2%(74/104)例为0或1+,19.2%(20/104)例为2+,9.6%(10/104)例为3+.Wntless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胃癌旁正常黏膜表达(P<0.001).Wntless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呈正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 Wntless蛋白在胃腺癌中高表达,可能对肿瘤发生和进展等发挥了促进作用,并可能为新的靶向治疗提供分子靶标.
作者:陈昌浩;孙岳军;徐洪明;张建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紧密连接蛋白在6-羟多巴(6-OHDA)制备的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十二指肠黏膜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6-OHDA损毁双侧中枢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立大鼠模型.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肠黏膜的定位和表达.结果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在PD大鼠模型十二指肠黏膜上均有表达,但仅ZO-1(P<0.001)和occludin(P<0.01)表达明显下调,而claudin-1无显著变化.结论 PD大鼠模型十二指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显著下调,可能与帕金森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张冬妮;王忆安;李广文;闫力铭;冯小燕;朱进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细胞焦亡(pyroptoysis)是由活化的caspase-1触发的一种特殊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肾脏细胞焦亡在肾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SDMD切割焦亡关键蛋白caspase-1引起下游炎性反应因子IL-18,IL-1β的成熟和释放引起肾脏炎性反应和细胞焦亡发生.本文从NLRP3激活导致肾脏炎性反应、GSDMD裂解引发细胞焦亡等角度,阐释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在肾脏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吴燕升;高建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在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中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能够迅速而有效的缓解气道痉挛症状但具体机制并未完全阐明,近几年大量研究表明,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作为一种新型前炎性因子介导气道慢性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通过调节气道平滑肌细胞黏连蛋白的生成及血管的再生在气道炎性反应和重塑方面亦起重要作用,且两者具有互相促进,在呼吸道炎性反应中加速气道炎性反应进程[1-2].为此本实验旨在研究布地奈德(budesonide,Bud)是否能够通过减少哮喘小鼠模型肺组织中OPN和VEGF的表达减轻哮喘早期炎性反应,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作者:黄传君;张永莲;陈方方;赵方正;张才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本文针对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规章制度制定、轮转计划安排、培训过程落实、考核体系建立、培训质量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和探索,希望对新时期的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作者:张景峰;阮凌翔;熊兵;黄强;刘锦鹏;陈峰;蒋国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JAK/STAT3信号通路是细胞信号通路中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通过影响下游多种效应分子的活化状态,对细胞凋亡和增殖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还诱导胚胎发育、肝脏再生、糖酵解和炎性反应、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再生等一系列生物发生过程,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张锦锦;唐慧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旨在探究3D打印技术制作解剖教具应用于医学解剖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用CT扫描获取大体颅骨标本影像数据,重建并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颅骨模型.招募26名北京协和医学院三年级医学生,采用3D打印颅骨模型进行颅底解剖学习,并通过主观评价问卷对其在解剖教学中的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57%试验参与者认为3D打印颅骨能够完整呈现颅底解剖结构,超过90%参与者同意3D打印模型有助于空间理解和解剖学习,88%参与者认为3D打印颅骨能够解决大体解剖标本带来的伦理学问题,84%参与者赞同将3D打印模型应用于颅底解剖教学.结论3D打印模型在解剖教学中效果得到了肯定,3D打印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进一步应用亟待展开.
作者:吴颜延;古兆琦;潘周娴;李曼;陈适;潘慧;朱惠娟;沈震;姚勇;税午阳;赵峻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肢端肥大症患者易合并肿瘤发生,尤其是甲状腺肿瘤和结直肠肿瘤.肢端肥大症肿瘤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总体上高于普通人群,其发病机制多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升高以及IGF-1信号通路激活相关.对肢端肥大症所致肿瘤合并症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可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林蔚;郭晓鹏;幸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和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的成骨能力.方法 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Ham's F-12培养液培养3种MSCs,CCK8法检测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鉴定3种细胞.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经成骨诱导后成骨分化蛋白- ALP的分泌和矿化钙结节的沉积.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MSCs骨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SCs成骨再生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 MSCs在第3天进入对数增殖期.3种细胞的表面标志物阳性率:CD44、CD90和CD105均高于98%.3种MSCs成骨诱导9 d时,3种MSCs的实验组均表达大量成骨分化蛋白-ALP,成骨诱导18 d时3种MSCs均呈现较好的矿化能力;3种MSCs成骨诱导9 d时,实验组RUNX2和ALP基因显著性高表达(P<0.05),成骨诱导18 d时,实验组RUNX2和骨钙素(OCN)亦显著性高表达(P<0.05);3种MSCs成骨诱导9 d时,实验组均检测到RUNX2和ALP的蛋白表达;成骨诱导18 d时,实验组细胞亦检测到RUNX2和OCN的蛋白表达.结论 UC-MSCs和P-MSCs具有良好的成骨分化能力,有望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用于治疗骨缺损.
作者:赵刚;刘微微;高伟玮;马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自噬(autophagy)是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的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的过程,在稳定细胞内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血管新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细胞自噬作用持续存在.从自噬的角度探索血管新生的发生发展进程,能够为临床治疗血管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何泉;蒙家泉;刘启华;陈永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RTX)(375 mg/m2/周×4)已成为难治复发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的首选二线治疗.尽管如此,低剂量RTX治疗wAIHA的疗效仍值得探讨.方法 通过对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本研究共纳入13项临床研究,对172例患者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低剂量 RTX (100 mg/周×4)治疗wAIHA总反应率达到87.8%,其中完全缓解(CR)率62.8%,部分缓解(PR)率25%.由于病例数少,各组报道复发率差异较大,从0~62.5%不等,复发后再治疗仍有有效病例报道.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RTX治疗wAIHA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陈苗;庄俊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模拟超声教学可使受训者重复训练并得到及时反馈,在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培养使用者的专业操作技能与自信、教育规范化等方面有巨大优势.本文讨论模拟超声教学的分类、其在诊断性超声检查培训和介入超声培训中的作用,以及现有的模拟超声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作者:张一休;姜玉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他米巴罗汀(Am80)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和他米巴罗汀干预组(Am80,灌胃给予Am806 mg/kg).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术后24 h断头取脑,在处死前采用双盲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和RT-qPCR法分别检测RARα、Bcl-2和Bax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Am80可显著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有效地降低脑梗死体积(P<0.01),上调RARα和Bcl-2表达(P<0.01),降低Bax的表达(P<0.01).结论 他米巴罗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抗凋亡有关.
作者:安瑞娣;田晓翠;杨梅;李明航;徐露;董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是医学院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优劣是检验医学生综合素质和医学院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本文分析了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对如何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激发内在动力,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加强师生有效沟通,提高学生培养效率;强化论文过程管理,确保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将带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作者:方红娟;钟历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低氧环境对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迁移、凋亡及相关因子HIF-1α、VEGF、iNOS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低氧培养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常氧组(对照组)和低氧组(CoCl2模拟化学低氧).CCK-8细胞生存实验确定合适处理浓度(200 μ mol/L CoCl2),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细胞凋亡;用RT-PCR和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IF-1α、VEGF、iNOS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细胞迁移能力增加(P<0.05),凋亡增多(P<0.05),均呈时间依赖性.低氧组HIF-1α、HIF-1β、VEGF、iNOS mRNA表达较常氧组比较均增加(P<0.05),HIF-1α、VEGF、iNOS蛋白表达较常氧组比较均增加(P<0.05),具有一定时间依赖性.结论 低氧能增强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并促进其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与HIF-1α、VEGF、iNOS蛋白表达升高有关.
作者:程科;刘洪;张矛;赵渝;罗鸿;桂福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借助微流控蛋白印迹实验实现对目的蛋白省时、省力和省试剂的定性以及相对定量分析.方法 选取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蛋白为目的蛋白,选用高表达MGMT蛋白的MCF7细胞为细胞模型,用传统蛋白印迹杂交和纸芯片蛋白印迹杂交实验法对经过药物MGMT阻断剂(lomeguatrib)处理后MCF7细胞的MGMT蛋白表达量做定性以及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纸芯片蛋白印迹杂交可以成功进行MGMT的定性、相对定量分析,而且上样检测量可低至10~25 pg.这相比于传统Western blot的上样检测蛋白检测限1~5 ng,提高了3个数量级.整个操作流程只需要1h,所用试剂量少,实验成本更低.而且,纸芯片的多通道构造可以实现如同反向蛋白杂交分析(RPPA)一样的,对组织蛋白表达量进行高通量的系统检测.结论 微流控蛋白印迹杂交相较于传统Western blot可以检测到更微量级的蛋白,节省试剂和样品,省时和省力,并可进行高通量的定性以及相对定量分析.
作者:辛晓磊;慕轩;王欣;刘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提高对霉菌性食管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胃镜检查诊断的38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4.0±1.5)岁;男性26例,女性12例.29例(76.3%)患者有至少一种危险因素.7例合并口腔念珠菌病.仅10例患者表现出霉菌性食管炎的常见症状.按Kodsi等的内镜下分级,Ⅰ级6例、Ⅱ级29例、Ⅲ级1例、Ⅳ级2例.多数患者接受了系统性抗真菌治疗,但有1例患者未经治疗复查胃镜自愈.结论 霉菌性食管炎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需要依据胃镜检查并组织病理和病原学检查;推荐给予全身性抗真菌治疗,首选氟康唑.然而,对于免疫功能正常、无症状和内镜下病变轻微的患者,是否需要系统性抗真菌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费贵军;侍效春;杨爱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