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颧眶骨折合并眼球内陷的治疗

程瑞修;荣运久;王润求;黄良平;魏鹏

关键词:颧眶骨折, 眼球内陷, 手术
摘要:目的:总结颧眶骨折合并眼球内陷的整复方法.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等入路,将骨折断端显露、复位、固定,回纳嵌顿的眶内软组织,颅骨外板或Medpor修复缺损.结果:7例患者经治疗,眼球内陷均得以矫正,颧部外形得以改善.结论:重建眼眶的特殊解剖结构是手术关键,术中还应对眼球内陷过矫正.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患有慢性根尖炎的死髓牙根管预备后封药疗效观察

    临床上,死髓牙根管预备后封药多采用FC(甲醛甲酚),而我科对部分患有慢性根尖炎的死髓牙病例,在根管预备后立刻封入庆大霉素棉捻,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淑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4758例唇腭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唇腭裂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为1/1000~1/2000,有种族差异及地区差异.

    作者:胡庆;金辉喜;傅豫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不同时期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正畸加力和撤力后不同时期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力后2 h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加力8 h至加力3 d达到高,至撤力后2~4周PPTA mRNA的表达量开始下降,但 PPTA mRNA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 mRNA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提示P物质可能不仅参与早期正畸牙周组织的炎症损伤过程,而且可能参与了后期的组织修复重建过程.

    作者:孙应明;罗颂椒;赵昱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乳牙釉、牙本质钙含量之分析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乳牙釉质、牙本质钙含量状况与龋病关系.方法:对37例5~7岁幼儿园乳恒牙替换所拔除的下颌乳中切牙,用电子探针X线显微分析仪检测各牙之近中侧、远中侧、唇侧和舌侧之釉质和牙本质不同深度之钙含量.受检测牙37颗(1|18颗,|1 19颗).37例中dft=0者14名,为无龋组;dft>0者23名,为有龋组.有龋组中0<dft<5者9名,为低危组;dft≥5者14名,为高危组.结果:1)釉质Ca含量在各侧间以舌侧之含量少(P=0.0001),且舌侧釉质各深度间之Ca含量有明显差异,浅层多、中层次之,深层少(P=0.037).其余各侧间及各侧之各不同深度间均无明显差异.2)牙本质Ca含量在各侧间均无明显差异.各侧之各深度间Ca含量除远中侧无明显差异,近中侧(P=0.0152)、舌侧(P=0.0152)、唇侧(P=0.0167)的各深度间均呈非常明显之差异.总体牙本质之钙含量呈深层高、中层为次、浅层低(P=0.0001).3)牙釉质和牙本质之钙含量在无龋组和有龋组间无明显差异(P=0.9692,P=0.2705).有龋组之钙含量与dft仅在近中侧和唇侧釉质中呈低度负相关关系(r=-0.46052和-0.40139,P=0.0310和0.0576),除此在釉质和牙本质中均未呈相关关系.结论:釉质和牙本质中钙含量与龋病无非常明显的相关关系.

    作者:石四箴;梁勤;赖红;潘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D大鼠原代颌下腺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SD大鼠颌下腺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征,为组织工程化涎腺样组织的体外构建提供有功能的种子细胞.方法:获取新生SD大鼠幼崽颌下腺组织,经酶消化后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电镜下行形态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绘制生长曲线,对涎腺细胞的生物特征进行评价.结果:体外培养的颌下腺细胞CK(anti-cytokeratin)及淀粉酶染色阳性,体外增殖活跃.结论:体外培养的颌下腺细胞增殖活跃,保持了腺细胞的生物特征,可作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涎腺研究的种子细胞.

    作者:黄桂林;李龙江;李学英;李华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与TGFβ2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转移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NSCL±P)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方法,以103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配对研究了124名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TGFβ2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对照组与患者组TGFβ2两者相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X2=16.235,df=1,P<0.005);单独发生唇裂或腭裂者与唇腭裂同时并发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X2=15.885,df=1,P<0.005);其他配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与TGFβ2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

    作者:焦晓辉;王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GF)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先证者法收集5个HGF家系并进行问卷和口腔检查,观察不同家系及同一家系不同个体的临床表型和发病特点,分析可能的遗传方式,绘制系谱图.结果:所有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HGF特征,发病年龄在牙齿萌出期,患者均有典型的牙龈增生,但不同个体其增生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明显差异.龈切术可极大地恢复口腔功能和颜面外形,但部分病例在术后有复发倾向.结论:收集的5个家系均为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GF,且疾病外显率高,表现度变异大.

    作者:YAN Han-song;阎寒松;黄长波;叶晓茜;边专;范华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仿真头颅模型用于口腔修复学教学的效果评价

    目的:证明与传统的临床前期教学相比,仿真头颅模型教学是否提高口腔修复学教学质量.方法:向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接受仿真头颅模型教学的2000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及对额外接受10 h仿真头颅模型教学的2000级和只接受传统实验室教学的1998两个年级学生的牙体预备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对仿真头颅模型在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额外的10 h仿真头颅模型训练对学生的操作水平有显著提高.结论:仿真头颅模型提高了修复学教学质量,是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

    作者:黄翠;邬凌;王贻宁;李四群;徐东选;夏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富血小板血浆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研究趋势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自体源性、浓缩的含人血小板的血浆,是全血经过离心、分离而得到的血小板浓缩物,亦称之为血小板凝胶、富生长因子血小板或自体浓缩血小板.PRP富含由血小板分泌的七种与所有创伤愈合过程有关的蛋白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包括3种同分异构体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αα,PDGFββ,PDGFα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表皮样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1,2],它也含有血液中存在的3种蛋白质:纤维素、纤粘连蛋白及亲玻粘连蛋白[3].这些因子对促进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及组织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康然刚;叶茂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口腔鳞癌中Rb/cyclinD1/p16通路表达及其病理意义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OSCC)中Rb/cyclinD1/p16通路表达及其病理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方法在37例OSCC标本中检测Rb、cyclinD1、p16蛋白表达,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b、p16、cyclin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49%和57%;Rb和p16表达呈负相关(P=0.02);cyclinD1表达与肿瘤大小(P=0.02)和淋巴结转移(P=0.01)呈正相关;p16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P=0.02).结论:1)OSCC中和Rb和p16之间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2)p16缺失是OSCC发生中的早期事件;3)cyclinD1对肿瘤的生长作用大于对肿瘤的发生作用,与OSCC的增殖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并可能作为标志物对OSCC的预后和转移作出评估.

    作者:杨贤东;肖晶;朱恩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腮腺切除术对面神经损伤和恢复的影响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其与腮腺切除的范围,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62例腮腺混合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治疗手术中,面神经损伤22例,占35.48%.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32例,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6.3%),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3例(9.4%),1个月后自行恢复.腮腺浅叶摘除20例中,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10%),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25%).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的10例,术后全部即刻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面瘫(100%),所有麻痹均在1~2个月恢复.结论: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瘤体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作者:王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牙周韧带细胞和β-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的牙周组织工程研究

    目的:以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 )生物陶瓷材料作为组织工程支架,以人牙周韧带细胞(PDLCs)作为种子细胞,探索构建组织工程化牙周膜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7 d的PDLCs和β-TCP的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部一侧皮下,在对称部位植入单纯的β-TCP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组8周后支架材料部分吸收,可见未降解的支架材料孔洞内广泛分布着新生组织,其内可见小血管、腺体等结构;12周时支架材料大部分吸收,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片状的新生结缔组织.空白组组织形成较少,支架材料降解与实验组相似.结论:体外培养的PDLCs与β-TCP复合后,能在体内增殖、分化,形成结缔组织,从而证明以β-TCP作为支架材料进行的牙周组织工程是可行的.

    作者:张翼;王贻宁;赵艳;田敏;陈新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随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在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随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rbitrarily 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P-PCR)来对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进行鉴定.方法:经初步鉴定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为血链球菌属后,用随机引物AP-PCR对优势菌进行扩增、检测.结果:经扩增后的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的DNA片段与标准血链球菌ATCC10556的DNA片段相同.结论:应用AP-PCR技术可以对健康青少年口腔优势菌进行鉴定和分类.

    作者:吴双燕;孙德刚;马晟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XIAP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s)是一类在结构上具有同源性的细胞内源性凋亡抑制蛋白家族.人类IAPs的主要成员有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cIAP1、cIAP2、生存素survivin、livin、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NIAP等.XIAP是IAP家族中有效力的caspase抑制物,也是分子结构研究得清楚的IAP家族成员.1996年,XIAP、cIAP1和cIAP2一同被鉴定出来[1],随后的研究发现XIAP的生物学功能多样,对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多方面的影响,学者们对XIAP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等研究正逐步深入.本文就XIAP的基因定位、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表达调节、与肿瘤的关系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翔;高文信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滑液β-糖苷酶活性检测与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滑液中β-糖苷酶活性改变,探讨其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机制及诊断研究中的意义.方法:用Borooahs法,对正常及结构紊乱、骨关节病患者关节滑液中β-糖苷酶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及病变关节滑液均能检测出β-糖苷酶活性形式,滑液各β-糖苷酶活性在结构紊乱组与骨关节病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在骨关节病组均明显高于结构紊乱组.结论:滑液中β-糖苷酶活性改变反映颞下颌关节病变程度,可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滑液诊断的标志物.

    作者:刘俊杰;牟鸿;龙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厚度对塑料基托材料颜色的影响

    目的:了解塑料基托材料在临床常用厚度下的颜色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PR-650)测量Dentsply199#, 169#, 301# 及Heraeus 29#,43#,65#常用颜色热凝基托塑料在黑白背景下及在1.5 mm、2 mm、2.5 mm、3 mm、3.5 mm不同厚度时的颜色参数.结果:Dentsply169#的透光性强, 199#的弱;随厚度增加,各材料的a·值都不断增大;厚度与L·值的相关性取决于材料的透光性.结论:厚度会影响塑料基托材料的颜色再现.

    作者:孙俊;巢永烈;王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硬组织的变化

    目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成年患者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以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牙、颌硬组织变化,评价正畸矫治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8例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成年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19~27岁,平均23.6岁.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运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结果:治疗后SNA角减小,ANB角减小,U1-SN角增大,L1-MP角增大,U1-L1角减小.上颌切牙牙根及上颌基骨明显腭向移动,减小了上颌骨突度;下颌切牙牙冠明显唇向倾斜,代偿了下颌骨后缩.结论:骨性Angle 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经过上颌拔牙矫治后,面形有所改善,取得了理想的矫治效果.

    作者:陈国新;陈香;贺红;熊晖;华先明;蔡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颅颌面动静脉畸形的分型和治疗

    目的:研究颅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型、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通过多种检查方法,将38例动静脉畸形病例分为单纯型、同侧吻合型、复杂吻合型3种,并应用介入栓塞、结扎相应血管、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结果:病变全部彻底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无1例复发.结论:根据不同的分型,处理相应的滋养血管,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动静脉畸形的方法.

    作者:李建成;郑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吸入安氟醚在口腔颌面部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吸入安氟醚在颌面部手术麻醉中的可行性及推广价值.方法:116例ASA Ⅰ~Ⅱ级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靶控组和恒速组.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维持期间机械通气,靶控组采用血浆靶控输注技术泵入异丙酚,同时复合吸入1%~2%安氟醚.恒速组采用速率为4~6 mg·kg-1·mL-1输入异丙酚,同时吸入安氟醚.分别在诱导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切皮时、缝皮、拔管前、拔管后几个时点记录BP, HR, SPO2 和 ,并与诱导前进行统计学比较;记录入睡时间和苏醒时间,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诱导前比较,在插管后5 min SBP、DBP下降明显,MAP则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入睡时间无明显差异,苏醒时间靶控组明显短于恒速组.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联合应用吸入安氟醚,麻醉效果好,能预测病人的苏醒时间,清醒质量高,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良好搭配.

    作者:李向京;赵怡芳;刘可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复合树脂核材料的弯曲强度性能研究

    目的:采用三点弯曲实验的方法测量3种复合树脂核材料的弯曲强度.方法:本实验使用的3种复合树脂核材料分别为DC Flow Core、Bisfil -Core和LuxaCore.每种材料各制作6个大小为(2.0±0.1) mm×(3.0±0.1) mm×(25.0±0.1) mm的矩形试件.试件在Instron万能材料测试机上测试其弯曲强度,跨距为(20.0±0.1) mm,加载速度为0.5 mm/min,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3种材料的弯曲强度值分别为:DC Flow Core (137.96±9.48) MPa,Bisfil-Core (123.82±12.99) MPa,LuxaCore (110.11±10.03) MPa.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DC Flow Core与Bisfil - Core之间(P<0.041)、DC Flow Core与LuxaCore之间(P<0.001)、Bisfil - Core与LuxaCore之间(P<0.047)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3种核材料的弯曲强度均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以DC Flow Core的弯曲强度值高.

    作者:俞长路;骆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